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一月初九,传教士团来到京师,徐光启让他们先住在会同馆,这对传教士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以前他们为了争取传教的权力都困难重重,好不容易可以传教后又来了一个南京教案,使得大量传教士被驱逐。现在竟然是在会同馆,那是相当于朝贡的待遇了,他们很惶恐,金尼阁询问徐光启这样是不是合适,徐光启安慰他,这是皇上吩咐的,没有问题的,先住在这里,等待皇上召见就行了。

    传教士们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他们将带来的七千多部书列出目录,请徐光启代为转交给皇上,并请求组织人手对这些书进行翻译。

    朱由校简单地翻看了一下目录,里面有哲学著作如安哲罗全集,还有科学名著,例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还有介绍机械的如远西奇器图说数学、天文、物理、地质、生物、医学、军事无所不包。

    “先生,现在译泰西书籍,是如何译法?”

    “陛下,以臣译几何原本时为例,由利玛窦口传,臣以笔受焉;反复辗转,求合本书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正,凡三译稿。”

    “此方法不好,太慢太麻烦,这样吧,礼部下设一局,名翻译局,先生上次推荐的杨廷筠,现在何处呀?”

    “杨廷筠现赋闲在家。”

    “他以前所任何职?几品?”

    “曾任监察御史。正七品。”

    “那好,传旨,着杨廷筠为礼部主事,主管翻译局。从全国召集对泰西文字有兴趣的举子秀才,进入翻译局学习泰西文字,先用原来的方法,给朕把里面有关机械和军器的书译出来,其它的书,要传教士先编写翻译局学生用的书,等翻译局学生学成以后再译。”

    “上次说的精于远望之镜和大炮铸造使用的人,交给兵仗局里由孙郎中负责,要他们先造出实物,然后朕再接见他们。”

    徐光启传达了皇帝的意思,传教士们都很兴奋。虽然皇帝一句也没有提传教的事,但只要皇帝对西方科学感兴趣,也就会对西方宗教的传播持肯定态度。金尼阁觉得简直是迎来了传教的黄金岁月,比起上次自己在大明的遭遇,现在不要太幸福哟。

    他立刻组织对汉语已经掌握较熟练的教士开始翻译皇帝指定的书籍,并督促还没有熟练掌握汉语的教士加紧学习。自己则开始编写翻译局所要的西方语言教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他和徐光启及其他传教士进行商议,最后决定就叫西儒耳目资,这样让大明人也知道,西方也有象大明儒生一样的人,西方不是野蛮国家,让大明人更了解西方,接受西方,包括西方宗教。

    他带来的两个传教士也到兵仗局开始造远望之镜和铸炮。十几天后,远望之镜造成,火炮也铸成,徐光启向皇帝报告后,朱由校决定接见他们。

    金尼阁带着汤若望和邓玉函随徐光启进入皇宫,看着那一座座高大华丽的宫殿,三人为之心旷神怡,有如此伟大建筑的国家,也许很快就可以成为神的蒙恩之地,多少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抛弃了家人,远离自己的国家,来到这遥远的异域,只为了传播神的荣光,今天,伟大的皇帝同意接见他们,使他们离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

    传教士很明白入乡随俗的道理,从利玛窦开始,他们已经习惯了向中国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礼。当行礼完毕后,朱由校吩咐赐座。

    首先问了三位传教士的姓名,想了一下,好象三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不过自己不知道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出名,因为这个他确实不了解。

    “诸位从遥远的西方来到我大明传教,朕想知道你们西方和我们大明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重点是我们大明有哪些地方不如西方的,请不要有顾忌,有什么说什么。”终于可以不用装做文绉绉地说话了,朱由校觉得这样很爽。

    “陛下,贵国比我们欧洲各国都要富裕得多,大明的人们住在整齐清洁的木制房子里,我们则住在用石头和砖做成的脏乱的房子里,大明有宽宽的结实的大道,大家行走有序,我们一般的道路都是狭窄或者是乱泥路,大明的人们衣裳美丽,种类齐全,而我们衣服单调,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充足的衣服。我们遇到的大明的人,大都温和守礼,街道上从来没有乞丐,而我们的城市里有很多的小偷,乞丐,城外还会有盗贼,我们觉得,生活在大明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呵呵,看来你们也学会了说奉承话了,朕想知道我们有什么不如你们的,不是让你们夸奖大明的。”

    “陛下,我们说的全是真的,除了主的荣光没有笼罩在这片土地上以外,我们觉得大明已经非常不错了。”金尼阁赶紧声明道。不过他说的确实是真心话,十七世纪初的欧洲确实不怎么样,巴黎的街道上都倒满了粪便,普通人的生活一般都很困苦。

    “其实朕知道,我们有一个方面是不如你们的。你们喜欢奇巧机关之术,注重用机械之力代替人力,重视对天地之理的探索,而我们的官员们认为只要朕勤修德政,就会使人心安定,这个国家就会变好了,却不想让百姓学习如何省力,如何提高效率的方法。你们使用机械的方法,他们斥之为奇技淫巧。”

    “至于你所说的神的荣光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原因使你们传教困难,而是因为你们的原因,这点你们应该明白。”

第37章 传教士(二)() 
他询问过徐光启南京教案的基本情况。万历四十四年,事礼部侍郎署南京礼部尚书沈榷三次向皇帝上奏攻击基督教,在奏疏中他认为基督教教士有三大罪:一、传教士送礼物给中国人是为了收买人心,以便在适当时候可以倾覆中国。二、传教士曾帮助中国修历,推算日蚀、月蚀等日期。沈灌认为传教士以西洋方法治历,违反尧舜以来一向的做法,是有意变乱中国传统。三、沈榷指控传教士破坏儒家文化,教导人不拜祭祖先,这更是中国人不能容忍的。甚至说在华天主教传教士与白莲教有染,图谋不轨。朝廷在各方的压力下,只好下令禁教,勒令将传教士驱逐出境。于是传教士有些被杀,有些下在监狱里,日后又被驱逐到澳门,教堂也被捣毁。徐光启曾经上疏为教士辩护过,但最后还是没有成功。

    沈榷的理由当然不是都正确的,但他所说的第三点是大明人最不能容忍的,中国人有祭祀祖先的传统,而基督教反对祭祀祖先,当然会引起大多数人的反感。利玛窦对于中国教民祭孔祭祖都是不反对的,而在利玛窦去世后,接替他的龙华民教士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觉得现在形势一片大好,认为现在传教应该不再会有被驱逐出境的危险了,以前对中国祭孔祭祖的行为容忍是不对的,大力宣扬应该不准许中国教民祭祖,这才导致了南京教案。

    金尼阁其实是比较赞同利玛窦的传教方法的,他从欧洲运来七千部书,其实就是利玛窦主张的学术传教:先用西方的学术来吸引中国人,然后让他们接受西方的宗教就会容易得多了。但龙华民是他的上级,也一直都很欣赏他,而龙华民在大明基督徒祭孔祭祖以及一些基督教字词的翻译方面有他的坚持,他虽然对龙神父的坚持不是太以为然,但至少现在双方关系还是很不错的。虽然他知道南京教案与龙华民的传教策略有直接关系,但是要他直接批评龙华民,重回利玛窦的老路,还是有些困难的。

    现在皇帝直接指出南京教案是传教士这一方的原因,那就是直接告诉他,皇帝对他们的传教教义和某些传教方法是不满的,而在这个国家里,皇帝的态度可以直接决定传教的成果甚至是传教能否进行。

    “尊敬的陛下,使臣上次回去曾经禀告我们的教皇,教皇已经准许我们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并可以用中国话进行圣事,我们是非常想在大明传播神的荣光的。”

    “你倒是学会了避实就虚呀,如果不修改教义,你们在大明的传教是不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的,你们自己好好的想一想吧。朕准许在京师建一座教会图书馆,你们带来的书翻译以后就放在这个图书馆里,如果你们自己商量好了准备修改教义的话,再和朕来说吧。”

    “谢过睿智的陛下的大恩,使臣会听从陛下的建议,修改教义的,不过时日可能需要较长,因为我们要向教会汇报才行。”

    “好吧,朕对你们的书籍很有兴趣,希望能早日看到这些书变成我们的语言。”朱由校翻看着目录说道。

    “朕已经专门设置了翻译局来将这些书籍翻译成我们的文字,这个过程需要你们的帮助。另外,朕想要设置一所新的学校,教授的知识主要是你们擅长的机械方面,也请你们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一些建议。”

    金尼阁自然是无不应允,这些事对他们传教有利无害,自然是求之不得。

    朱由校说完后,就让他们呈上远望之镜,拿起来看着前方,殿门近在眼前,而正在门口无聊地打呵欠的小太监都看得清清楚楚。他递给徐光启道:“先生看看,很有意思的。”

    徐光启接过后,学着皇帝的样子来看,只是眼前突然出现一个硕大的眼睛,吓了一跳,却是朱由校走到远望之镜前面,故意对着前面的镜头。

    朱由校哈哈大笑,徐光启对皇帝的孩子气无可奈何,也面带宠溺之色地笑笑。然后说道:“此物于军营中倒是颇为有用,而且臣想来,如果再稍加改造,似乎也可以用来天象观测方面。臣请皇上为此物赐名。”

    “这个远望之镜,朕给它取个名字,就叫望远镜吧。”反正后世就是这个名字,所以倒是不用多想。

    转头对传教士道:“你们将制作方法传给兵仗局的人了吗?”

    汤若望出列回道:“陛下,我们已经告诉工匠制作方法了,另外,使臣将原理也告诉了兵仗局的孙官员。”这个教士中文还不太熟练,直接把孙元化叫做孙官员。

    “很好,铸炮的事进行得如何了?”

    “在澳门我们接到陛下的旨意后,就已经造出了一些火炮,近段时间也在兵仗局铸成了一座炮,铸炮方法也已经全部告诉给了孙郎中。”金尼阁强多了。

    “很好,朕很满意!那就这样吧。朕等首你们的好消息。”

    众人施礼后退出,在路上,金尼阁就迫不及待地对徐光启说道:“多谢教友的帮助,我们终于可以开一个教会图书馆了。”对于传教士来说,能在京师开一个教会图书馆,可以说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大胜利,皇帝亲自同意可以开教会图书馆,实际上是表示对传教事业的支持,这不啻是一个天大的福音。

    徐光启倒是不确定皇帝是不是明白同意开教会图书馆的意义,但做为一个教徒,他当然是乐观其成的。不过他明白皇帝对新技术新武器的兴趣应该远远大于对传教的兴趣,甚至他怀疑,皇帝对传教根本没有兴趣,只是对西方科技有兴趣。所以他直接说道:“我的帮助也是为了教义的传播,不过关于翻译书籍的事,只怕还要麻烦几位教友,速度越快,皇上就会越高兴,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就会更大。再就是龙神父,你们还是要和他商量一下,传教方式还是要改一下才好,我可不希望再来一次南京教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