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校喜道:“那孙卿是同意收复东方领土了?”

    孙传庭道:“既然对大明有利,那臣当然会支持。”

    朱由校沉吟道:“南方,南方,这里的人恋乡严重,宁愿一大群人挤在一小块地方里,也不愿意去栽种免税的土地,要他们移民可真是难呀。”

    孙传庭犹豫了一下道:“陛下,臣曾经与厂公谈过此事,厂公的意思是当地官府不力,不但不宣传,反而进行反宣传。”

    朱由校叹了一口气道:“这个朕知道,这个没有办法,只能慢慢来。其实如果南方的人口移民一半,朕可以占领整个西伯利亚。”

    这时卢象升插话道:“陛下,臣是武将,本来不应该插话。只是臣觉得,现在不是有吏员学堂吗?朝廷将规模扩大,找个时间,将不听话的官员一起换掉,我看他们还怎么折腾。我们在外面扩张,如果国内不稳,那可不行。”

    朱由校道:“啸天的意思朕明白,攘外必先安内,这道理大家都知道。朕也曾经想过这事,只是你知道,现在吏员学堂里的学员,大多数还是南方的,到时换来换去,还不是一个样。而且南方不能乱,一乱则牵动全国。所以朕想先在海外开拓,解决大明的粮食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那时南方再乱,不过两省之地,朕还负担得下。”

    卢象升道:“陛下,臣也是南直隶之人,但臣心中只有皇上,并无地域之分。”

    朱由校道:“啸天之忠,朕当然深知,南京浙江两地,受东林影响颇深。而朕与东林人之间恩怨太过复杂,东林人深恨朕,所以难呀。”

    卢象升却道:“陛下,叶次辅出自东林,杨尚书出自东林,左侍郎亦出自东林,这些人并未深恨陛下。臣长于常州,此地受东林影响极重,但臣与臣家中,从未对陛下有何微词。陛下是不是把事情想得过于严重了呢?”

    朱由校喃喃道:“是朕想得太严重了吗?”其实类似的话魏忠贤也讲过,孙传庭也讲过,但现在由卢象升讲出来,却又有些不同。一来卢象升本来是江南人,二来朱由校因为朱啸天的关系,其实内心深处更信任卢象升。

    颜思齐先听他们说南方人,不知道怎么回事,自己也是南方人,心里有些不安。后来才明白南方人只指南京和浙江,才舒了一口气。

    卢象升回道:“陛下,臣觉得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绝大多数人都是会听从皇上的,一党一派,又如何敢与天子对抗?若如此,则天下共击之。”

    颜思齐终于找到机会表忠心了:“敢对抗天子者,天下共击之!”

    其他将领自然不甘落后,一起叫道:“敢对抗天子者,天下共击之!”

    满桂更是跨前一步,敬了一个军礼道:“请大元帅下令,近卫军中将满桂愿将南方叛逆擒来。”

    朱由校摆了摆手道:“也不能说叛逆,只是与朕的理念不合,本来这是正常的。只是现在这时候,有碍于大明的发展,所以朕不能容忍。既然大家都认为大多数南方人都是拥护朕的,那朕就先安内,明日朕将下旨彻查南方抗税之事,就从这件事开始,引出他们背后的势力,然后一击毙命。”

第426章 听证会() 
南方的事皇帝心意已决,具体负责的是东厂,廉政公署和经济调查统计局负责协助。而现在讨论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出最后结论:到底收不收回东方领土。

    皇帝和将领们只能交换意见,而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皇帝和内阁。所以第二天皇帝召开了一个有限度的官员会议,名叫听证会。

    听证会参加的人是内阁及七部尚书,这在各种大事商议时是常规配备,但这次还加上了在京的所有中将以上的军官,这就有些不寻常了。

    自土木堡之后,明朝武将被文官打压,已经沦为文官的下属了。朱由校登基后,先是让鲁钦和周遇吉常京营事,后来又创立近卫军由皇帝亲管,杜绝了以前的以文御武恶习,使得武将地位大大提高。特别是卢象升以探花之尊,竟然成为武将,还被封为大明第一位上将,这彻底使得文臣明白,文官以武将如马弁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即便文官已经没有了直接指挥武将的机会(孙传庭也不能直接指挥),但大明的总趋势还是文官决定做什么,武将来具体怎么做。现在武将竟然能参与到国家基本政策制定方面,那文武并列之势已经不可更改了。

    开会之前,朱由校道:“今日之议,便是前面提过的东方领土是否收回之事。此事与国土有关,所以这一次的会议需要有武将参加。以后都是这样,牵涉到哪些部门,便由这些部门来参与会议,这就是朕所谓的听证会。大家都讲出自己的证据,然后来投票决定。”

    方从哲道:“陛下,这投票决定是如何决定法?”众臣也很感兴趣这个问题,都看着皇帝回答。

    朱由校沉吟半晌道:“当各方陈述理由之后,我们通过举手来表示赞同某一方案,举手人数多的一方的方案获得胜利,这一方案就正式实施。”

    方从哲想了一想道:“臣以为,这样举手之后,还要由陛下来做决定。如果陛下同意,则此事可施行,如果陛下反对,则此事择日再议。”

    叶向高,徐光启,毕自严,孙传庭,杨涟等人一起道:“首辅高见,臣等附议。”武将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大家有些新奇,有些紧张,结果便只有卢象升一人道:“臣附议。”

    朱由校稍微一想,就明白了这个修改确实很有必要。如果按照自己的方法,最后是一个自己不愿意的方案胜利了,比如这次讨论大多数人不同意收回奴尔干城,那自己岂不是要同意不收回。加上这一条后,自己就可以不同意大臣们的讨论结果,等于是否定了大臣们的不收回,这好象是皇帝的一言而决。

    而更妙的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如果大臣们一致反对收回奴尔干城,那么自己就没有办法要求一定要收回奴尔干城,因为自己只能否定大臣们的结论,不能用大臣们结论的反面来实施。这样大臣们不再是应声虫,也能够有一定的方法来和皇帝进行对抗。

    他一直在寻求一种既能让大臣们的意见发挥作用,又不能大幅度地削弱皇帝威权的折衷办法,这时听到方从哲的话,心里不由大为高兴,这种方法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实行,对于自己想要实行的民主制度,实在是一个极好的启发。

    他笑道:“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那就这样吧。朕可以否定你们的结论,但朕不能实行你们所反对的提议,只有我们君臣达成一致,这个结论才会有效。”

    这下不仅文官,武将也都反应过来了,一起拜服道:“陛下圣明,惟陛下能作威作福。”

    朱由校又道:“以后开听证会,一定会有一个人主持,当然,不是朕,而是由朕指定一个与此事密切相关的文臣或者武将,这个主持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主席。这件事主要与军队有关,也牵涉民政,所以这一次听证会的主席便是兵部尚书孙传庭。”

    孙传庭出列,这时太监将孙传庭的座位搬到皇帝龙椅台阶下面右边,与龙椅和大臣们的位子都成四十五度角。孙传庭先向皇帝躬身行礼:“谨遵圣谕。”然后又对下面的同僚们作揖道:“奉圣谕,兵部尚书孙传庭主持此次听证会。非经本人指定,其余人等不得发言,别人发言过程中不可打断,如有违反,则视为君前失仪,扣除俸禄一个月。”

    众臣拱手还礼,孙传庭坐在位子上道:“先请东海都督颜思齐中将讲述其前往奴尔干城的过程。”

    颜思齐讲完后,孙传庭道:“各位文官武将,如果有什么想要问颜都督的,可以举手示意,经过本人准许后方能发问。”

    杨涟道:“颜都督,奴尔干城可以种植水稻吗?”

    孙传庭道:“杨尚书未经示意,更没有通过准许便擅自发言,依例应扣除俸禄一个月。”

    杨涟满脸苦笑,他只顾着弄清楚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却根本没有听到孙传庭刚才说的规矩。朱由校这时插嘴道:“孙卿,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不关杨尚书的事。”这句话很有意思,因为这话本来是孙武所说,而孙传庭又正好姓孙,所以很多听懂了的大臣们都笑了起来。

    孙传庭面孔微红道:“臣未三令五申,是臣之过。各位同僚,传庭再说一遍,必须先举手示意,然后经本人同意后才能发问,传庭再说一遍皇上说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传庭已经说了四遍,再有不守规则者,可就真的要扣俸禄了。”

    杨涟再举手示意,孙传庭道:“杨尚书请讲。”

    杨涟道:“颜都督,奴尔干城可以种水稻吗?”

    颜思齐道:“可以种水稻,也可以种小麦。且其周围有大量平地,水源充足,稍加开垦便是良田。当地人主要以渔猎为生,这些平地倒成了最没有用的地方了。”

    杨涟又问道:“那么可不可以将当地人变成种地的农民呢?”

    颜思齐想了想道:“只要诱之以利,应该是可以的。”其实他还想说的一句是胁之以武,但他知道文官们不喜欢这样的词,所以只说了诱之以利。

第427章 培高田地法() 
徐光启示意得到准许后问道:“颜都督,此地亩产几何?”

    颜思齐想了想道:“当地水稻极少,周同金说是有阿伊努人从日本带来的,亩产为一石半左右。至于小麦,大概是一石。”

    徐光启有些遗憾地说道:“可惜比我们这里产量要低一些。”

    颜思齐道:“周同金说,因为奴尔干城气候寒冷,难免受到霜冻的侵袭,而且有时候水会显得过多,所以产量有些低。”

    徐光启道:“虽然产量比我们这里的水浇地有些低,但既然没有人认识到它们的价值,那么我们去开荒垦地也是好事,总比没有要强吧。臣认为可以收回奴尔干城,这样其周围的大量土地将归我大明所有,我们可以安排更多人移民。”

    毕自严道:“徐阁老,虽然这里也可以有产出,但现在我们国内北方的土地已经不紧张了,甚至还有一些荒地没有开垦出来。而南方人即使是想移民,也不会有人愿意到这天寒地冻的奴尔干城,这样我们占据奴尔干城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管着户部,土地和粮食情况他很清楚。大明的北方现在有大量的人移民到辽东,陕西,山西,河南和北直隶的人穷怕了,听说朝廷的移民优惠政策以后,在各地州府官员的怂恿下,有三成多的人选择了移民到辽东。而农业部的耕者有其田运动在锦衣卫和东厂的帮助下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使得这四省一京的土地兼并情况大为好转。

    就以现在北方四省一京的情况来看,大明北方已经基本上能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了。之所以只说是基本上,是因为现在南方还会每年运输大约一百万石漕粮到京城。

    要知道,万历年间,每年运到京通二仓的漕粮平均为两百多万石,这根本不能满足京城和北边的需要,北边仓储年年告急,要不是用开中法吸引大量商人运粮到北边,早就造成了大的饥荒。而现在每年一百万石漕粮运到京城,京通二仓的储存量却年年增加。如果将陕西的马铃薯的仓储也算上的话,北方根本不需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