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张居正的考成法有两个最主要的考核方面,一个是税收征收率,一个是盗贼抓获率。税收征收率以及盗贼抓获率低于九成,考核的结果便就会判定为不合格。

    这种方法有着极好的效果,在考成法推行之前,明朝岁入不过两三百万两白银,而推行之后,增加到每年四百五十万两左右,这样财政收入就从以前的入不敷出变成了略有盈余,张居正十年首辅,原来空空如也的太仓库里面已经有了七八百万两白银。

    但朱由校问过了徐光启和方从哲等人,考成法确实在财政收入方面有奇效,但也有问题。叶向高就说过:“税收能否如额征足,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而不完全决定于县令知府的能力和办事态度;盗匪就擒或漏网,更多出于偶然的机会,如果上官不顾困难,一味地逼迫下属,下属又逼迫兵丁,就会促成许多嫌犯屈打成招,这就不符合王朝清明宽厚的治国精神。”

    而徐光启说得更为直白:“上司票取、书仪、岁送、荐谢之费,无不要钱。近来,发展至每遇考满朝觐,动辄三四千两白银。这些银子不会从天而降,自地而出,各级官员能够清廉吗?每逢京察之时,科道上的官员称之为开市。”

    所以考成法的两个弊端也很明显:施政的不宽厚,官员的腐败加剧。朱由校和内阁及六部尚书商量后,决定将考成法稍做修改。

    书记官叫道:“仔细,莫要君前失仪。”

    众大臣的议论声方才收敛。朱由校道:“诸卿,朕要查的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税收,二是盗贼,三是移民,四是民生,完成度朕设为八成。立限责事,以事责人,务责实效。”

    众臣这才松了一口气,八成相比九成来说实在是宽松了太多。朱由校接着道:“此四事密切相关,移民做得好,税收就容易完成,盗贼减少,民生昌盛,所以重点是做好移民工作。”

    方从哲道:“陛下,不知道移民到底能容纳多少人,此事户部也不清楚,只能由陛下来决定。”

    朱由校道:“台湾至少可以容纳五百万人,而且北方的天气这些年更冷了,而台湾至少不虞此事。而日本我们应该移民两到三百万人,而更多的是辽东,现在建奴已经被我近卫军全面压制,即使移民一千万也没有问题。”

    方从哲默默算了一下道:“陛下,如此一来,当可以尽最大努力来移民,只是这样一来,内地耕地将导致无人可种的局面。”

    朱由校道:“内地耕地是不是有人耕种这不重要,因为只要有那么多耕地被耕种,在海外或者内地都是大明的产出,内地休耕还可以增加墒情,来年还可以增加产量,岂不是一举两得。”

    徐光启出列道:“陛下,内地耕地是熟地,海外之地是新垦之地,两者产量差别较大。所以移民之事,必须制定计划,先保障内地人有其地,地有人耕,然后再将多余无地农民移民才行。”

    朱由校本来想先将无地农民移民他处,这样内地地主将会面临无人可雇佣的地步,地主就会对租种的农民客气一些,减少收租的数量。租地农民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

    他想了想,说道:“内地租种地主家田地的佃户,交租之后,所剩不足以养家,故而朕以为,必须规定每年租率才行。”

    左光斗出列道:“陛下,租种之事,一直以来都是地主与租户相商,从来没有过朝廷强制规定租率之事,请陛下深思。”

    左光斗自从东林三尚书被罢后,已经安静了很多。他其实也想了很多,东林走到这个地步,不可能是皇帝打压的问题,因为叶向高,孙承宗都还在内阁,就连杨涟也连得皇帝重用。所以在他想来,东林内部的想法其实也是有些问题的。

    但现在他不能不站出来,中国历史上,租地而耕的情况很普遍,而地租的收取都是由地主与佃农进行商量,不存在朝廷强制的先例。现在皇帝想要用朝廷的威权来压制地主,讨好佃农,他觉得不妥当,所以他直接站了出来。

    朱由校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听到左光斗发言了,这时才想起来这个刺头还在呀。他看着左光斗道:“那左御史有什么办法解决佃户无法糊口的问题?”

    左光斗这下有些不淡定了,我是御史好吧,我只负责指出这事有什么不妥,并不负责这事到底应该怎么搞,但皇帝问到了,总不能这么回答呀,于是只好回道:“臣曾任屯田御史,深知水利之重要性。如果在北方兴修水利,栽种水稻,将可大大提高产量,则佃户可以糊口也。”

第267章 大饼() 
朱由校本来只是反问他,不想他竟然提出了一个有可行性的建议,看来这人也还是有优点的。

    他点了点头道:“左卿言之有理,水稻确实可以提高产量,不过北方水利设施少而且效果差,朕欲要大修北方水利,用水泥,不知左卿可否为朕分忧呀。”

    左光斗心想,又来了,不听话的都踢到远处去是吗,不过他一向对水利颇有兴趣,现在有这个机会,自然也不会拒绝。于是回道:“臣愿为陛下效劳。”

    朱由校道:“任命左佥都御史左光斗为工部侍郎,专司治理北方水利,赐尚方剑,所有耗费由户部支付,各地官员必须听其命令,四品及以下官员可先斩后奏。”

    左光斗本来以为皇帝是不喜欢自己,所以想踢离京师,却不想皇帝竟然如此看重水利之事,竟然赐予自己如此大的权力。他心里又是感激又是惭愧,跪倒在地道:“臣左光斗必不负陛下所望。”

    朱由校道:“起来吧。水利确实有用,但朕觉得佃户收得多,收租也会增多,这样对佃农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减租之事,势在必行。”

    右佥都御史王洽上前道:“陛下,千百年来,租佃之事朝廷都没有干涉过,已经成为成例,如果骤然改变,只怕会引起天下震动。”

    又有多名大臣一一上前,表达了和王洽相同的意思。因为此事确实在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大家倒不是想和皇帝作对,而是真的担心天下因此而动荡。

    朱由校耐着性子听完了他们的话。然后站了起来道:“毕卿,你们户部派人下去,清查天启三年各地的收成情况,以后的租率就以此为依据,今年朕一定要实现减租,众卿放心,这天下动荡不了。”

    众臣愣在原地,心想合着我们说了半天白说了,结果皇帝根本就没听进去呀。但话已经说了,皇帝总是不听,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大朝会后,内阁和六部尚书留了下来。朱由校问道:“减租之事,朕想各位只怕也和刚才那些人是一样的想法,说说吧。”

    方从哲道:“陛下,租佃之事确实只与地主和佃户相关,从来没有朝廷强制租率的情况。陛下开天下之先,当然是好的,只是恐怕真的会天下动荡。”

    黄克缵道:“大明军队又不是吃素的,看谁敢动荡。”

    朱延禧瞪了他一眼道:“对国内的士绅也可以动用大明军队吗?”

    朱由校点头道:“确实如此。军队除了平判,不可以在国内作战,这一点以后要用律条规定。”

    叶向高道:“陛下,臣有些不明白,为什么突然要出这么大的动作呢?慢慢来不行吗?”

    朱由校叹了口气道:“朕出外虽然只有二十多天,但途中所见,真的是让朕伤心,担心呀。伤心的是天下子民之苦,担心的是这些贫民,就是国内不稳定的因素呀。当饭都吃不饱时,他们可是什么都敢做的,到时候遍地烽烟可就迟了。”

    叶向高道:“可是如果地主不愿意减租,那到时如何收场?不动用军队,如何让他们屈服?动用军队,如何让他们心服?”

    徐光启道:“地主是不可能愿意减租的。陛下虽然没有说租率是多少,我想总会比原来收的要少。那地主为什么会愿意减少自己的收入呢?这事如果是利于佃户而不利于地主的话,当不可能推行于各地。”

    叶向高道:“可是利于地主则损于佃户,利于佃户则必损地主,此事不可能有利于双方之法。”

    朱由校心想,自己的目标可不只是减租呢?自己是想让地主把田地卖给佃农。现在仅仅减租就象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卖地就更不可能了。

    他说道:“朕只所以说动荡是不可能的,是因为有大量的海外空地和辽东空地等着人去耕种,如果地主一定不愿意减租,那朕就大量移民,使得他们没有佃农可用。”

    徐光启道:“如果用佃农来威胁地主,当然可能让他们软下来,但能持续多长时间呢?人口数一多,不又是一样了吗?臣观各朝各代,初期土地分配比较均匀,然而经历一段时间后,土地开始流向少数人,出现大量的无地贫民,最后导致朝代更替。如果不打破这一规律,那也只能顾得了眼前。”

    叶向高则说道:“用佃农威胁地主,也不一定就能让他们让步,所以此事应当从长计议,找出一个稳妥的办法出来。”

    朱由校道:“朕有可以打破朝代兴替周期律的方法。减租就是第一步,你们先把这一步想好,后面就好做了。”

    徐光启说道:“陛下竟然有打破朝代更替的方法,那就好,减租的事我们召开各部官员一起想办法。只是不知陛下的方法可否先透露一二?”

    朱由校神秘一笑道:“天机不可泄露,到时候就知道了。”其实他的方法就是让地主卖田地给佃农,但如何卖,佃农买田地的钱从何而来,他现在还是一头雾水,到时候还是要他们想办法的,所以现在说出来就不灵了。

    众臣见惯了皇帝层出不穷的新想法,而且这些新想法都能有实效,所以以为皇帝真的有好办法,不由得大受鼓舞。大家当然不希望大明灭亡,最好能千秋万代,既然皇帝说减租就是第一步,那当然要把第一步办好。如果皇帝的方法生效,那是多么大的功绩呀。儒家讲究立言,立功,立德,称之为三不朽,自己如果能参与其中,想出了好办法,可就真的是青史留名了。

    朱由校划的大饼让大臣们兴奋不已,散了后立即开始找人研究如何减租的事。而朱由校也没闲着,让王承恩在报纸上发了一则读者来信,描述了天下佃户生活艰难生活的现状,提倡地主应该减少佃户的租率,并呼吁朝廷应该规定有关租佃的律条,定出合理的租率,使天下人都遵从,让佃户的生活条件能够稍微改善。

第268章 上天示警() 
这则读者来信可就捅了马蜂窝了,大量的读者来信通过驿站来到了报社。这些来信中,大都对佃户的悲惨生活表示同情,但对于呼吁朝廷建立堆满租佃的律条这事,大多数人都是持反对态度。

    这些人认为,自秦置郡县以来,历史上从来是皇权不下县。在农村里,一直以来都是维持乡村自治状态,地主与自耕农纳税,贫雇农则只交租。几千年来都是如此,为什么现在竟然想让朝廷来代替佃户和地主之间的协商呢?

    还有些来信中认为,朝廷改革的步子太大,这样会使天下动荡,希望朝廷里的大人先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