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济大清-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一个背后插着令旗的人乘马而进,侍卫们不敢阻拦。

    那信使一直跑到胤祚身前,翻身下马,从背后拿出一个火蜡封号的竹筒。

    上面一列娟秀的女子字迹“尊大清六皇子殿下亲启”。

    。

第三百七十七章 千秋功绩() 
初春,京城内的积雪已化去了大半,经过一夜的严寒,又结成了冰,留在地上,抬轿的人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在冰上行走,以免脚下一滑,惊动了轿子中的老爷。

    天色未亮,皇宫门前已聚集了无数的轿子,宛如停车场。

    官员们从轿子中走出,彼此打招呼,一同上朝,向乾清门走去。

    皇帝上朝不是在太和殿,也不是在乾清宫,而是在乾清门前的空地上,又称作御门听政。

    渐渐靠近乾清门,官员们也愈加肃穆。

    而陈廷敬和杜臻等一众领头的大臣们脸色也越发的难看,就在昨天夜里,李朝来了两份国书,四百里加急送进的京城。

    他们连夜奉诏入宫,与康熙商讨了大半夜总算商议出了些眉目,今日早朝,康熙便要在群臣面前公布这两份国书,并宣下天朝旨意。

    大臣们排成两列,站在乾清门外,宣礼太监的鞭子乍响,宫门大开,寒风中,百官上朝。

    百官站定后,向乾清门前御座上的康熙行礼,山呼万岁。

    康熙让众臣免礼平身,然后重臣开始奏事。康熙没有急着将国书拿出来,一来此事关系重大,需要留到最后商讨;二来,早朝上臣子先说话,这是规矩。

    工部尚书先出列道“启禀圣上,根据四阿哥所绘水文图,臣等研究许久,拟定以开发新河道之法代替疏通旧河道,来治理浑河。”说着将一本奏折举过头顶。

    康熙精神一振道“呈上来。”

    康熙朝河道问题是一件大事,百姓生活耕种,商贾们贩卖交通都离不开河道。早在康熙即位之初便将“三番、河道、漕运”书成条幅悬挂在宫中大柱之上。

    八年前,康熙曾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治理黄河、淮河,大有成效,现在朝廷在河道上最大的问题便是浑河。

    浑河又称小黄河,流经京城附近时常常淤塞成灾,不仅影响漕运,连带着河道周围土地也全成了斥卤之地,百姓流离失所。

    朝廷每年为疏通浑河河道花费十几万两银子,却年年收效甚微。

    这也有了四阿哥在康熙寿宴时进献水文图的事情。

    内侍太监走到御阶下,将工部尚书的折子呈给康熙。

    陈廷敬则闭着眼睛盘算起国库里还有多少银子,够不够工部尚书的宏伟计划,当然,他作为户部尚书,最希望的便是康熙否了新修河道的计划。

    自康熙即为以来,先有鳌拜之乱,再有三番、台湾、俄国、李朝、准格尔轮番作乱。国库里银子鲜有超过一千万两的时候。

    陈廷敬好歹也是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自打当了户部尚书之后,天天为阿堵物发愁,也多亏他主政户部,大清财政才撑得下去。

    康熙看了许久,放下折子道“此事朕暂且罩准了,着工部、户部及河道总督于成龙拟个条陈出来。”

    陈廷敬心中一阵哀嚎,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出列道“臣遵旨。”

    工部尚书退下后,百官无事可奏。

    康熙看似随意的道“诸位爱卿无事了吗?朕这里还有一件事,昨天夜里,李朝呈来两封国书,诸位爱卿听听。”

    康熙给内侍太监使个眼色,早就准备好的太监拿着李朝国书出来,通读一遍。

    读完之后,大臣们还算平静。

    太监又开始读第二封。

    两份国书一是李超国王写来,一是李朝世子写来,所述内容完全不同,但目的却都一直,那就是让清廷出兵,帮助李超平叛。

    两份国书读完,大臣们顿时议论纷纷,毕竟两份国书出入太大,而且一份是爹打儿子,另一份是儿子打爹,未免可笑。

    这时兵部尚书杜臻出列道“皇上,两份国书不论哪份所言为真,都乃李朝内乱,我们不应贸然出兵,坐山观虎斗方为上策。”

    理藩院尚书周泰也道“皇上,李朝内乱真假难辨,不宜贸然进入争端,况且不论李朝作乱双方最终谁胜谁负,于大清天国身份都无影响,置身事外方为上策。”

    李光地出列道“臣附议。”

    熊赐履也道“臣附议。”

    眼看着朝廷中重臣接二连三的表了态,百官们心里顿时如明镜一般,这事皇上恐怕早就和百官商量好了,现在朝堂上提出不过是做个戏罢了。

    于是很多官员也纷纷出列附议。

    不过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康熙却打断了他们“先都别急着附议,朕还没有说完。”

    百官愣住了,李光定、杜臻等一众尚书也愣住了,这好像和说好的不一样啊。

    康熙道“朕这还有一道折子,是一道请战折,是早朝前刚刚送来的,送折的信使虽是四百里加急,但跑死的马比八百里加急还多。”

    杜臻低声怒斥“谁这么大胆子!敢不经兵部便上书,还为此跑死驿马,老夫定要……”

    按理请战之人必是武将,既然是武将则归兵部管辖,也无怪杜臻会如此愤怒,这和下属越级上报是一个道理,不过他正骂着,突然看到李光地意味深长的目光,顿时心里一个机灵,连忙住嘴。

    陈廷敬本来还在心里为避免了与李朝的战火而偷着乐,但一看到康熙手中的奏折,立刻在心中咒骂起那个不知道天高地厚上书的王八蛋,同时脸上写满了忧国忧民的神色。

    康熙道“折子有些长,便不给众爱卿宣读了,上折之人扬言,出兵李朝其利有三一来,李超内乱,必定损耗国力,大清如若派兵可顺势进驻李超,助其镇守地方,不再生内乱,以彰显我天朝之教化……”

    百官无语。

    陈廷敬内心骂道“天朝教化是假,狡猾无耻才是真。堂而皇之的进驻属国,别的影响先不提,光是军费一条就足够祸国殃民的了。”

    康熙扫视群臣,继续道“二来,天朝相助李朝平叛,则李朝之主必对我大清感恩戴德,不敢再相叛,亦可彰显我天朝之威严。”

    陈廷敬心道“无耻啊!无耻!李超国王和李朝世子,现在都可称作李朝之主,究竟帮谁并不说清,摆明了是想让两方开价,价高者得,至于什么感恩戴德,简直是废话,你都派兵驻扎了,李朝人敢不感恩戴德?”

    康熙道“三来,李朝自古乃是中原领土,汉朝即设汉四郡,后被高句丽夺去,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不成,唐太宗征高句丽无功而返,今李朝自称三韩子孙,意以高句丽后人自居,实乃狼子野心,如今我天朝出兵李朝,既是如前明万历年间出兵朝鲜顾念宗属之情,又是远超唐宗直追我朝太宗皇帝之标榜千秋的功绩!”

    。

第三百七十八章 大义() 
陈廷敬气的双手发抖,心道“这么一通浑然天成的马匹真的是六阿哥所写的吗?把种种为人所不齿的事情堂而皇之的写出来也就罢了,最后还要描绘一番成功的盛景,直拿唐太宗、清太宗作比,将皇上高高的捧到云端,偏偏皇上还就吃这一套。”

    自康熙登基以来,国内就大小战乱不断,好在每战都是大清胜利,这才让康熙有了圣君的名号,否则百年之后,一个武皇帝的谥号是跑不掉的。

    康熙虽然号称是千古一帝,但其功绩主要还是体现在武功方面,文治只能说是马马虎虎。

    康熙朝连年用兵,加上索额图、纳兰明珠明争暗斗,朝野贪腐之风甚剧,国库早就是入不敷出,如果没有齐齐哈尔和老沟金矿撑着,恐怕陈廷敬辞官不做的念头都有了。

    因此不论康熙想要做什么,陈廷敬第一个便要站出来反对,原因无他,国库实在没钱了。

    杜臻听完这份请战折也是两眼发直,双拳紧握。

    开玩笑,与葛尔丹大战刚刚过,清军八旗和绿营的精锐死伤惨重,此时再起争端,哪来的兵马?当年太宗皇帝征朝鲜,动用八旗铁骑十万余。

    而今,八旗已不是当初的八旗,李朝也不是当初的李朝了,凭现在八旗绿营,杜臻分析没有十五万,恐怕难保全胜,如此一来,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国家实在没兵了。

    理藩院尚书周泰也是一副惊异万分的样子,他到不在意兵马钱粮,而是,天朝帮属国平叛的口子一开,周围无数蕞尔小国,便会纷纷来讨要兵马,到时理藩院还不忙成一锅粥?

    李光地也心想朝廷好不容易避免了与藏人的争端,却不成想李朝又冒出事来,有道是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他觉得现在就是国家危矣的时候了。

    乾清门下,大臣陷入死寂,在没摸清康熙的意思之前,没有人敢公然出来讲话,但是众臣之间暗暗交换了神色,都是一般的摇头。

    康熙坐在御座上,眯着眼睛,将下面众臣的表现收入眼中,看似漫不经心的道“众位爱卿有何意见,都出来说说。”

    无人出来讲话。

    康熙便道“陈廷敬,朕看你有些话要讲。”

    陈廷敬被点到名字,索性把心一横,出列道“皇上,若要出征李朝,别的诸多问题臣不知道,可国库实在……实在是没有银子了。”

    这话一出,众臣们顿时窃窃私语。

    陈廷敬平日长袖善舞,极少抱怨国库银两,将国库没银子的事情直白的说出来,这还是第一次。

    康熙微笑道“朕知道了,杜臻,你是不是也有话讲?”

    有陈廷敬先例,杜臻也将心一横,出列道“皇上请恕臣直言,昭莫多一战,我军虽大获全胜,但远征漠北,还是让清军精锐折损甚多,若要再出征李朝,短时间内……恐怕难以凑集兵马。”

    这时,工部尚书也出列道“皇上,自古有言,‘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如今四方已定,而水患未绝,何不将出征银两和民壮用于水利之上,出征李朝能比肩太祖,兴修水利却能让皇上恩典记在万民心中啊。”

    李光地看了工部尚书一眼,没想到他竟然把自己的话抢了去,搞得他现在只能出列道“臣附议。”

    大臣中又站出不少不同意出征的,但也有一些武将同意出征,只是讲不出什么大道理,被文官们用眼神一通鄙夷。

    康熙笑吟吟的道“诸位爱卿的顾虑,朕都知道了。”

    陈廷敬松了口气,皇上毕竟是位明君,效仿隋炀帝穷兵黩武的事情是做不出来的,其余大臣表情也都放松下来。

    “不过这折子,朕还没有说全。”康熙又道,“折子中还说,征讨李朝,一万人足矣。”

    这话一出,群臣顿时哗然。

    倒是陈廷敬和杜臻没了动静,一个想,一万人出征,朝廷钱粮倒也能供应;另一个想,一万精兵朝廷倒也凑得出。

    李光地急道“皇上,昔日太宗皇帝征讨朝鲜都用了十万大军,如今李朝已是今非昔比,何以能用一万人攻下?请皇上治此人妄言之罪!”

    众臣看了李光地一眼,看来他是真的被气到了,连治罪六阿哥这种话都说出来了。

    康熙道“朕也不卖关子了,上这折子的人,估计众位爱卿也都猜出来了,正是六阿哥胤祚,而他所谓的一万兵马,主要也就是他在齐齐哈尔编练的新军。胤祚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