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济大清-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宫女将马车帘小心的挑起,低声道:“大妃,到了。”

    片刻,马车中走下了一个衣着华贵的女子,一身赤翟衣,金线绣着团凤,在胸口之下,同样有一个突兀的镶金腰带,云鬓高耸,上面遍布各色宝石和金步摇,阳光下端的是流光溢彩贵气逼人。

    在场的大清官员也不由赞叹一声,唯独胤祚差点笑出声来,因为那发髻实在是太古怪了,要是唐宋时期那种堆成小山一般的云鬓,胤祚倒也能欣赏,明清时期的发髻也凑活,但这朝鲜王妃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流行趋势。

    把一头秀发盘成了个头盔的样式,而且还是日本武士的头盔样子,比之还要大上不少,远远看去简直与大头娃娃一般无二。

    哎!古人这审美观这是无药可救了……胤祚一边笑,心底还一边叹息。

    李焞等到王妃走到自己身边,才走到使团的众人身前,躬身道:“朝鲜第十九代国王李焞拜见天朝使者。”一口标准的汉话。

    索额图笑眯眯的让李焞起身,然后与他颇多寒暄,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

    胤祚则在旁边一言不发的打量着李焞。他年龄四十上下,长的英气逼人,唇边留着精心修剪过的胡子,颇有一股阳刚之气,谈吐也颇为不俗,从外表上看倒也称得上是一位英主。

    又将目光移到王妃身上,胤祚差点又笑出声来,她刚刚也随着李焞行礼,此时缓缓直起身子,硕大的“头盔”显得颇为沉重,像是要把她脖子压断了一般。

    “诸位天朝使者,本王已命御膳房准备了宴会,不如现在就移步前往吧。”李焞的声音让胤祚收回了目光。

    他在驿馆门口站了半天,肚子早就饿了,连忙虽着众人前往宴会。

    胤祚转身之后,张玉贞也缓缓的抬起头来,看着他的背影,眼中浮现怒火,虽然不知道原因,但这天朝的皇子两次嘲笑于她。

    这种感觉比别的男人流露出的贪婪目光,更让她讨厌。

    李朝的宴会承袭明朝传统,采用的分餐制,李焞和王妃居于首位,朝鲜王公大臣居于右边,索额图和胤祚等人位于左位,这也是李朝以左为尊的缘故。

    每个人面前都摆着小几,要脱了鞋跪坐在桌前,这是汉唐时期的传统,朝鲜和日本人一直延续了下去。

    宴会的食物准备的倒也简单,基本就是米糕、米肠、大酱汤之类,配以一些鱼肉、海胆之类的海味,不过量都不多,泡菜倒是不缺。

    尝个鲜倒也可以,但是吃多了却也觉得不过尔尔,反观对面的李朝官员们,一个个吃的不亦乐乎,似乎是什么难得的山珍海味一般。

    宴会上李焞和索额图交谈甚欢,不过也没有冷落胤祚,不时的递上一两句话,胤祚都冷淡的回了。

    他对李朝的人也没什么好感,自然不想浪费口舌。、

    宴会接近尾声的时候,那一直默默坐在李焞身边的王妃,突然举杯站了起来:“妾身听闻殿下以两千军力,大败我一万精兵,颇为敬佩,特来敬殿下一杯。”

    顿时宴会上的喧嚣都安静了下来,在场所有的李朝官员都望着胤祚,表情各异。而大清的官员大多一脸诧异,也都看向胤祚。

    在主位上,李焞的表情平淡,但眼中已微微有些怒色,而王妃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纤纤玉指,捧起酒杯。

    一个后宫的妃子,能在这种宴会上露脸,已经很不可思议了,居然还敢胡乱说话,而没什么人制止。这说明她要么是受人指使,要么就是权势已经大到了一定地步。

    而联想到后世历史上对于张玉贞的评价,胤祚更倾向于相信后一种解释。

    缓缓起身,端起酒杯道:“王妃过奖了,有道是主帅无能累死三军,有张希载此种将帅,别说一万精兵,就是十万大军又如何?”说完把手中的酒一饮而尽。

    周围静到针落可闻。

第一百九十三章 参茶() 
    虽不知这王妃心里打得什么算盘,但绝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就不顺着她的意思说话,以免中了什么陷阱。

    再者这朝鲜上下,对待他们像是接待客人的一般,也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了。因此颇为不客气的说了这么句话。

    果然这句话一出口,宴会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索额图伏过身来,低声道:“六阿哥何出此言啊,这不是平白与朝鲜交恶吗?”

    “咱们本就是战胜一方,我就是提醒下他们,免得忘了咱们来干嘛的。”胤祚小声道。

    这时坐在末尾的一个朝鲜官员,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指着胤祚,愤慨的说了一大段话,用的朝鲜语,胤祚一句也没听懂,不过那股嚣张劲确实显露无疑了。

    坐在上首的李焞顿时大怒,也同样用朝鲜语说了一通话,那大臣一摔袖子就准备愤然离席。

    胤祚顿时道:“慢着!”同时转向身边的议官:“他刚刚说什么?”

    那议官吓坏了,哆哆嗦嗦道:“……他说咱们屠杀他们的国民,是蛮夷之举……说间岛本就是朝鲜国土,是咱们偷袭在先,才取得的胜利。”

    胤祚大怒,对李焞道:“殿下,此人所言就是李朝的态度吗?”

    李焞面上怒色一闪而过,很快和颜悦色的道:“朴大人酒后失言,希望天朝使者不要往心里去。”

    “在我朝,失言最轻都要掌嘴,没想到在贵邦却只需离席便可,如此毫无礼数之国,也敢以礼教之邦自居吗?”胤祚从座位上起身,不卑不亢的说道。

    这时,王妃开口道:“我王上只是为了不扫天朝使者雅兴,才未对朴大人当堂惩处,既然殿下想看,那不妨就让朴大人在此受刑吧。王上,你看如何?”

    李焞露出一个温柔的微笑:“就依玉贞所言吧。”他话音一落,殿外就进来了三个侍卫,两个人将那朴大人摁住,另一人拿了块木板,高高举起,当场就掌起嘴来。

    没两下木板上就见了血,那姓朴的倒也硬气,一直谩骂不休;十几下之后,那人就没了动静,周围已经是鲜血飞溅,地面上猩红点点。三十下以后,朴大人已经完全晕死了过去,地上全是带血的牙齿,赫然是满嘴的牙齿都被打掉了。

    周围的朝鲜官员都是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没有人求情,也没有人看朴大人一眼。大清的官员,大多露出不忍之色,他们大多都是文官,哪里见过这等血腥场面。

    索额图坐在位子上冷冷观刑,一言不发。

    倒是胤祚饶有兴趣的问议官,那朴大人到底骂了什么。

    这议官已经有些吓傻了,翻译的内容也都颠三倒四,总之就是一开始谩骂清朝使者,后来又骂什么“南人”“西人”,再后来就骂“妖女当政”,然后就没声了。

    过了片刻之后,掌嘴的侍卫停了下来,探了探那朴大人的鼻息,拱手道:“王上,朴大人死了。”

    李焞挥挥手,那三名侍卫就把朴大人的尸体拖了出去,依稀可以见到,面颊之上,已经没有一块好肉,嘴唇不翼而飞,隐约可见白骨。

    胤祚面不改色,还夹了几口菜,但是胃里已经隐隐有些翻滚,战场上死人是一回事,把人折磨死又是一回事,这李朝如此不将人命当回事,可见其昏庸腐朽。

    而那王妃当堂处置朴大人的用意,也是想给大清使者们一点颜色看看,所以尽管胃里不好受,胤祚还是神色如常。

    “不知我王上的这种处置,六皇子可还满意啊?”王妃声音娇柔,但在寂静的大堂中无比清晰。

    胤祚刚想点头,但总觉得这王妃在拿话套自己,不能顺着她说,便道:“贵国法令严明,本王十分佩服……只是仅仅是酒后失言,就把人打死……呵呵,似乎有些过于严厉了,如是能留他一命,既能让此人长个记性,又显出贵国王的心胸,岂不是更好吗?”

    饶是城府深沉如索额图,此时也有些忍不住笑意了。

    朝鲜的众人也都是面有怒色,有人想开口,但是想到刚刚朴大人的惨状,也全都忍住了。一时间,尽管胤祚嚣张之极,却无人指责。

    张玉贞宽大赤翟衣下的玉手都气得微微颤抖,成为王妃以来,她还是第一次被人如此顶撞。本想用话僵住他,却被他三番五次的插科打诨过去了,而且每次都噎的人难受。

    “天朝使者所言极是,小王受教了。”这时李焞开口了,而且语气颇为诚恳。胤祚便也只好讪笑两声,不说话了。

    宴会到到现在,众人也没什么再吃下去的雅兴了,也应该散了,而李焞却迟迟不说话,害的胤祚只能在座位上百无聊赖的坐着。

    片刻,侍女们便走上来,撤掉了小几上的杯盘狼藉,换上了一盏香茗。

    胤祚这人没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对茶道颇有讲究,那杯茶一端上来,就抽了抽鼻子,香味偏淡,若有若无。掀开杯盖,茶汤色泽金黄,茶杯的底部沉着细小的茶叶。

    “呵呵,听说六皇子殿下精于茶道,可认得这是什么茶吗?”王妃又道,看来她对胤祚也进行了一番调查。

    胤祚看了半天,又略微的尝了一口,入口发苦,许久才有微微回甘,砸吧半天才道:“若是本王猜的不错,这应当是参茶吧?”

    “不错,正是参茶,这茶采用的乃是人参鲜叶,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而成的,”王妃脸上浮现骄傲的神色,“而殿下手中这杯,乃是用的一株百年山参的鲜叶制成,于补足元气、生津止渴、补脾益肺都大有功效。”

    胤祚不置可否的哦了一声,同时心中暗想,为何突然提到参茶一茬,如果只是为了炫耀一下的话,恐怕没那么无聊。

    “殿下可知这茶产自何处吗?”王妃又问道。

    胤祚心中顿时一紧,正题终于来了。

第一百九十四章 海港() 
    果然不出所料,这个话一出,话题很快就被带到了两国边境的问题上。

    其实两国边境的摩擦,一直以来都是围绕着人参展开的。在朝鲜全境,只有长白山一代有野生人参出产,而且其品质还略高于兴安岭等处的人参,一直以来都是朝鲜的特产。

    朝鲜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人参有异乎寻常的热爱,因此也催生出了,一大批以采参为生的参民。

    经过多年的采摘,朝鲜一边的山参越来越少,而大清那边因为封禁,所以山参极多。许多朝鲜人就开始越过边境采参,也因此经常会与当地百姓发生冲突,严重的时候还会杀死边境巡逻的兵丁。

    而这次冲突就是这样引起的,一伙跨境的采参人遇到了百事行的运棉商队,担心形迹败露,出手将商队中人杀死,然后逃回国境。

    这些跨境的采参人,都是一群亡命之徒,身上都背着凶器,而且打斗起来都是舍命搏杀,商队那几个护卫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本来事情到这里,是大清站着理,结果珲春统领不知道抽了什么疯,下令严查当地鲜族人,许多百姓被屈打成招,甚至有无辜的鲜族百姓被砍了脑袋,冒充参民。

    珲春顿时民变,鲜族百姓揭竿而起,攻占县衙,而朝鲜军队也有了保护治下百姓的借口出兵,图门江以北本就鲜族百姓居多,所以很快就将全境占领。

    事情到了这一步,反倒变成了大清隐隐理亏,虽然仗打胜了,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