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嘉靖攻略-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南若要平倭,少不了郑光编练出来的新军,三千黑旗军已经如此强悍,若是有三万呢?

    得知朝廷设立三省总督的三天之后,新的圣旨低调进入总督府和浙江巡抚府,总督府就在苏州,因此范庆和唐顺之都得知了郑光即将被派来东南担任金华府义乌县知县的消息,圣旨里还说了,要张经利用自己的职权,给郑光一个便于练兵的临时军职,之后上战场也可以带上郑光参赞军机,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他的安全。

    得知此消息之后,张经第一时间把范庆和唐顺之找来,召开一次非正式的战前会议。

二百二十一 张经的期许(下)() 
“陛下召令郑光担任义乌知县,命令本督授予他一个便宜行事的军职,使其便于练兵,并且提供足够的支持,足以见识陛下对郑平之的期许,唐知府,你是郑光的老师,你该最了解郑光才是,本督虽然听说过他的名声,也亲眼见过黑旗军的精锐,不过,他到底值不值得本督押上筹码,本督还不能擅作决定。”张经摸着下巴的胡子,缓缓说道。

    他就是这样的人,对自己非常自信,有很强的个人魅力,而且极为强势,站在这个位置上,东南三省一切和倭寇有关的事情都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他不可能不在意一个被皇帝委以重任的刚刚考取进士的小菜鸟到底值不值得这样的期许,即使他之前已经有了相当的成绩,但是把三万人的新军交给他去操作,这件事也太大了。

    他可以搞定三千人,但是三万人和三千人是完全不同的。

    “制台,下官从郑光九岁起便授其业,直到其十七岁开始参加科举为止,下官可以保证,以郑光的才华,绝对可以胜任义乌知县和练兵官的职务,毕竟之前的三千黑旗军就是在他的主持下招募并且训练的,彼时义乌人桀骜不驯,不服管教,唯有郑光出手,驯服义乌之民,得以练成新军,这就代表郑光在义乌之民心里颇有地位。

    如今朝廷任命其为义乌知县,正是如鱼得水,义乌之民服从管制,招募新兵训练新兵一职也是自然非常妥当,不会有任何问题,只要朝廷这里钱粮不短缺,保证足够的供应,则新军必成,倭寇币平!”唐顺之非常慷慨激昂。

    张经却抚须道:“郑平之有才华一事,老夫自然也清楚,不过做一县知县,不仅要通军务,更要通农务、财务,一县知县可没那么容易,他要在处理县务的同时,招募兵马训练新军,一个十八岁的黄口孺子,当真可以做到?老夫还真是有些怀疑了!”

    唐顺之还没开口,范庆却开口了:“制台,郑平之在北上考试之前,是在朱巡抚和下官手下担任练兵守备一职的,当时他选择义乌县作为募兵之所,我等都很担忧,认为义乌之民凶悍不服管制,常年械斗,乃是刁民之中的刁民,根本不能募成兵员,但是郑平之前往义乌一月有余,就把一支三千人的队伍拉了出来,这还不足以证明郑平之之能吗?

    而且金华府知府曾说起过义乌现在发生的变化,之前从未有商队到义乌经商办事,现如今义乌县城已经扩建了一次,前来经商的商人络绎不绝,都是冲着义乌特产的火腿还有臭豆腐乳而去的,这两样义乌特产在东南各地卖的非常火爆,现在义乌之民已经不再械斗,而是家家户户建起了作坊制作火腿和臭豆腐乳以及一些别的当地特产。

    整个县的税收已经翻了好几翻,为此那举人出身的义乌知县这一次可是走了大运,平白无故的升了一级,沾了郑平之的光,他自己说的,这一切都是郑平之办成的,是郑平之教会他们制作臭豆腐乳,然后劝说他们停止械斗,建立大作坊,派人到苏杭一带联络商家到义乌县购买火腿和臭豆腐乳,打开销路,盘活了整个义乌县,乃至于金华府!”

    张经不能再淡定从容了,面露惊疑不定之色,开口问道:“这是真的?老夫初来此地,便听闻有人说起过文豪臭豆腐乳和义乌火腿,这两样东南特产还是最新被陛下定为贡品的优质特产,难道这都是出自郑平之的手笔?”

    范庆点头道:“这也是之前郑平之请求前苏松巡抚朱纨,将这两样东西上贡给陛下,请陛下裁决是否定为贡品,以此打开名声,陛下觉得这两样特产味道鲜美,就定为贡品,之后文豪臭豆腐乳和义乌火腿就在东南大有名声。

    现在几乎家家酒肆邸店都有臭豆腐乳和火腿制成的菜品售卖,那臭豆腐乳闻着臭吃着香,味道鲜美不说,价格还很便宜,比起其余的腐乳要便宜得多,而且特色风味十足,所以本地很多百姓都会去购买,单单以此物佐饭,十分适合,不瞒制台,下官家中也购买了不少臭豆腐乳,早起一碗粥配着臭豆腐乳,非常美味下饭。”

    张经抚须道:“你的意思是说,如今义乌已经被郑光盘活了,发展的很快?”

    范庆点头:“正是如此,打开了义乌火腿和文豪臭豆腐乳的销路之后,就有很多商人去购买,购买的数量一增再增,很快现有规模的作坊就无法承受,然后义乌人会扩建作坊,抽调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建造作坊,进入作坊做工,制作火腿和臭豆腐乳需要原料,需要饲养肉猪,一部分人又去扩大饲养规模,原本义乌最为突出的土地不足的问题,就这样被解决了。

    义乌人之前世代械斗,完全就是为了争夺土地,而现在有了别的活路,能不械斗,那自然就不去械斗,并且互相之间协作,建造作坊做工,扩建城池,修建建筑,大量空闲的壮劳力就被调动起来,再也不是吃白饭的,而且商人一多,外地人就多,义乌就需要更多的饭馆邸店和其余的店铺,又有一批义乌人去从事这些事情。

    郑平之还和各地商人约定,需要雇佣人干活,建造房屋或者是别的什么事情,都要优先雇佣义乌人干活,人工可以适当地减免一些,比他们在苏州杭州等地招募人手要便宜,因为运货送货都是需要不少人手的,商人们一算,觉得还是从义乌当地招募人手划算一些,于是又是一批人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这样一来,农闲的时候,没有土地的人,基本上都有了活干,有饭吃。

    制作火腿和臭豆腐乳的事情,女人和孩子也可以去做,这样一来,连女人和小孩子都有了活干,以前是一家人靠男人吃饭,现在女子和小孩子都能挣到一份钱,听说现在有一些义乌人已经开始一天吃三顿饭了,可想而知,曾经的穷山恶水,如今富裕到了什么程度,而这一切,仅仅一年不到!”

    越听下去,张经越是觉得不可思议,他完全想不到,两种食品,居然可以盘活一个数十万人口的县,把之前历代官府都头疼不已的械斗问题给解决掉了,顺带着发展出了一个较为富裕的县,增加赋税,还是不受倭寇威胁的县,间接的增加了东南的赋税,这绝不是一件小事。

    这足以证明,郑光有治理一县之地的能力,而且他很懂得因地制宜,很懂得依靠当地的特色发展,这样的能力完全不像是一个死读书的书生可以具备的,而是像一个多年的老官僚的手段,难怪他把义乌人的心都给收了,那么桀骜不驯的义乌刁民,却能被他统御,集结起来成为威震东南的精锐军队黑旗军!

    你给老百姓干了好事,老百姓记得你的恩,自然会报恩,有多大的恩,人家就会还你多大的情,郑光这次去义乌县,完全不用担心什么当地人刁难,也不需要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完全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做父母官,主场作战,轻松愉快。

    这才是他最大的依仗啊

    这样说来,这个郑光,真的可以重用?

    张经抚着胡须,缓缓点头,好一会儿才开口说道:“这样吧,唐知府,你去把郑光叫到老夫这里,老夫要和他当面谈一下,谈一些之后再义乌的事情。”

    唐顺之和范庆互相看了看,然后唐顺之带着商量的语气说道:“制台,平之刚刚回家,想必和家人还有很多话要说,这次他回来,陛下也是给了他七天假期让他结婚,咱们,就不要在这个时候去打扰他的喜事,如何?或者,咱们也可以去喝一杯喜酒。”

    张经愣了愣,然后笑着摇摇头,说道:“差点忘了,说起来,之前陛下还打算给他一个月的假期让他结婚,被老夫给拦下了,老夫是说给他三天解决婚事和家事的,老夫当初就是三天解决了婚事和家事,后来聂巡抚说还是给七天吧,老夫想了想,也就没有坚持,小夫妻新婚燕尔,难舍难分,人之常情”

    唐顺之似乎想起了什么,心念一动,笑道:“说起来,平之的新婚妻子是他的表妹,两人还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从小一起长大,互定终身,现在终于修成正果,也算是一段佳话。”

    张经果然笑道:“哦?竟然与老夫和内人是一样的?还真是有缘分啊!这杯喜酒要去喝的,正好也去看看这名震东南的苏州文豪、东南小柱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二百二十二 初见张制台() 
不过不需要张经亲自去看了,郑光是打算抽出时间来拜见一下现在在苏州的两位旧日恩人和一位顶头上司的,按照亲殊之别,最先要去拜见的当然是老师唐顺之,郑光和家人稍微说了一下,就让家人在家里准备一下,他先去拜见一下老师和上官,便提着礼品前来拜见唐顺之,结果府内人说,府尊去拜见总督了。

    郑光觉得郁闷,又去拜见范庆,结果范庆的门人也说,抚台去拜见总督了

    好嘛!三人聚到一起了,那正好,一起去拜见算了,反正礼品也是三人份的,便让家人催动马车往总督府前去,说起来这苏州城也的确是重中之重,不仅两个县衙在此,一个府衙也在此,还有一个巡抚和一个总督都在这里,一座城有五名官员,倒也是挺有意思的,这要是苏州给人家一锅端了,东南都要抖三抖。

    总督府衙前有不少人聚集着,一个一个的提着礼品似乎是想拜见新任三省总督,不过这位总督似乎并不像别的官员那样对什么礼品都笑纳,只是派出一个老门房对所有前来送礼拜见的人喊一声抱歉,制台下令,一切礼品不收,一切邀请不应,非公务求见一概不见。

    十足的夏言翻版,难怪能得到夏言的青睐。

    郑光摇着头,下了马车,让家人在外等候,自己信步上前,老门房见了似乎也要上前阻挡,郑光掏出自己的官凭说道:“老丈,下官新任义乌知县郑光,有要事求见制台。”

    老门房接过了郑光的官凭,看到了义乌知县的身份,便知道这是个官员,而不是什么地方乡绅,便点点头,侧身一让,请郑光进去了,郑光身后的那些人见郑光提着礼品进去,纷纷围上前质问那老门房为何区别对待,门前一阵嘈杂,郑光只当什么也没听到,快步入府。

    一入府门,就有人前来询问郑光为何前来,有何要事,郑光就说道:“烦请向制台通报一声,下官义乌知县郑光,求见制台。”

    那门人看了看郑光,然后点点头,快步前去府内通报,郑光则在府内开始观察起这改造自一名犯法士绅府邸的总督府的内景,十分朴素,简单,没见什么花花草草,也没什么假山假石,但看这些完全看不出这座府邸属于一名掌握三省大军十数万的总督,怕是江南之地任意一名中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