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嘉靖攻略-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炳点了点头,挥挥手,开口道:“分发试卷,招子都给我放亮一点,要是有些忘掉了祖宗和香火传承之人,咱们就帮他们长长记性!”

    陆炳话里话外的威胁之意也是很清楚了,几乎就是赤果果的威胁了,他派到这里的人,全部都是锦衣卫里面有十年以上监视经验的老锦衣卫,对这方面懂的想相当透彻,放到现代,每个都是相当厉害的人类行为学家。

    阅卷官们心下凛然,有些人没有被威胁,也不是严嵩的人,自然没有被打过招呼,至于那些被打了招呼的,也有些害怕,打定主意不把那些写有讯号的考卷高高取中,而尽量在搜落卷的过程当中低低取中,也算是全了严阁老的一番吩咐,毕竟眼下的朝政还不明朗,强悍的夏言压制着群臣,群臣慑于其威,就算是已经具有一定势力的严嵩也不免被夏言压制。

    严阁老到底能不能成事,还有待商榷,大家也没有必要那么拼命,到时候万一给敌对势力的孙尚书抓住了把柄,那可就糟糕了,不仅自己要完蛋,可能顺带着要牵扯出很多人,到时候搞出一场科举舞弊案,那就真的“名留青史”了。

    十八房阅卷官按照惯例抽签,每人随机分配到一卷试卷,回到座位上正襟危坐,等待主考官孙承恩出示自己拟作的程文——也就是本次会试的标准答案,等孙承恩把自己按照嘉靖皇帝的意思拟就的文章发下去,然后又宣布了取卷的要求之后,阅卷官们才扯开卷束,开始阅评,若是见到中意的文章,就用青色墨笔加以圈点,并作初步评定,然后移交副主考。

    规矩和乡试一样,这叫荐卷,若成了荐卷,被取中的把握就有五六分,副主考看了若也中意,便会在荐卷上批一个“取”字,然后送给主考官,若得了这个“取”字,十有八、九就能被取中了,等最后主考官也中意,便会再写个“中”字,恭喜这位选手,至少,只要不犯浑,触犯了皇帝的忌讳,进士的名头就到手了,令人不堪回首的士子路途,也就终于走到了终点,可以敲锣打鼓开香槟庆祝了!

    本次考试,其实嘉靖皇帝是有一番想法的,他本就相信天兆预兆之说,之前的岁月里,国家南倭北虏,混乱不堪,让他也颇为烦恼,一直到郑光横空出世,东南取得大捷的同时,西北也由曾铣领头,在陕西三边取得了多次的军事胜利,南北同时取胜,国家难得的过了一个太平年,这不由得不让嘉靖皇帝觉得,自己时来运转了。

    所谓否极泰来,任何事物走到了极致,都会发生变化,之前的二十五年,自己已经倒霉到了极点,亲爹不能认,被权臣欺压,好不容易收拾了权臣整顿了朝纲,又被文臣们憎恨和孤立起来,君臣前所未有的对峙和相互仇恨,以至于每一次上朝都仿佛是仇人见面一般,然后自己又差点儿成为了千古笑话,差点儿死在了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宫女之手,这几乎让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丧失殆尽。

    从此,那阴森的紫禁城就成了自己心里的禁区,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回去一次,这是嘉靖皇帝自己对自己发下的誓言,而偏偏就在此时,南倭北虏开始愈演愈烈,南边倭寇横行,北边俺答统一部落,开始连年南下抢掠,弘治正德年间失去河套的恶果终于体现出来,大明九边年年烽烟,就没有安稳的时候,数百万的军费砸下去,换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失败的战报,军官处决了一个又一个,军队战斗力却没有丝毫改善。

    终于,这些问题影响到了理论上全国最富有的人,皇帝,也就是自己,嘉靖皇帝惊恐地发现自己就连修道的费用都凑不齐了,户部国库空旷的可以跑马车,自己的小金库也捉襟见肘,一直到此时,他才意识到国家到了何种地步,就在他惶惶不可终日之时,南边传来了捷报

    接着,北边传来了捷报,再接着,南边传来了更大的捷报,再接着,北边传来了一位总督请求主动出击夺回河套的倡议书。

    嘉靖二十五年的下半年,江河日下的国运似乎突然之间来了一个拐弯,南北同时发力,居然让大明的陆疆和海疆一起平定下来,往日里猖狂无比的敌人被狠狠的揍了一顿,揍的眼冒金星分不清东西南北,逃回老家舔伤口去了,嘉靖二十六年的新年,是嘉靖皇帝登基以来过得最舒适也是最宽心的一次,为此,一向吝啬的他,居然大方了一次,给群臣发了红包,也算是缓和一下紧张的君臣气氛。

    这种情况,不由得不让嘉靖皇帝浮想联翩,他想起南边郑光的奋战,那近万颗倭寇的头颅,想起了西北曾铣的壮烈之言,南倭北虏的情况下,大明的南北同时出现了可以为自己分忧的人物,即是其中一个年岁太小,甚至不能算作官员,但是,这就是一种信号,一种嘉靖中兴的信号!

    嘉靖皇帝以小宗入大宗,先天条件不好,本就是气势弱,若是低头顺从臣子们,定然会被臣子们狠狠压制住,而这偏偏是性格强势的朱厚璁所不能忍受的,低眉顺眼了三年,稳定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年仅十八岁的嘉靖皇帝就对权势滔天的杨廷和集团宣战,通过漫长的大礼议之争——实际上是皇权和失控的内阁之权的斗争,摧毁了杨廷和集团,扶持了自己的势力——以张璁为首的内阁集团,彻底掌控住了大明的最高权力。

    他绝对不是一个愿意任人摆布,愿意自甘堕落的君王,否则,他也不会花了十几年的功夫摧毁掉失控的杨廷和集团,甚至开创了嘉靖初期的政通人和的局面,他只是做皇帝做久了,至高无上的久了,倦了,怠了,想偷懒了,可是,当问题再度出现,并且逐渐失去控制的时候,嘉靖皇帝是不会愿意如此损伤自己颜面的事情出现的。

    他是怕麻烦怕问题,但是,如果问题出现了解决的征兆,并且是如此的强烈,强烈到朝廷内部的主战派势力如此强大的时候,嘉靖皇帝渴望解决问题,并且一举打造嘉靖中兴局面,扭转自己在历史上不利地位的那颗心,就剧烈的跳动起来。

    而这颗心的心意,直接的体现在了本次的科举考试试题之内!

一百六十九 阅卷(中)() 
孙承恩早就从这次考试的题目里面察觉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味道,嘉靖皇帝自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聪明绝顶的人都有自己的怪癖,比如嘉靖皇帝就不喜欢把话说得太明白,他喜欢和自己心意相通的臣子,讨厌需要自己把话说得太明白的臣子,这个习惯也是源自于大礼议时期需要心意相通的君臣暗中协作的做事方法。

    只有聪明人才能做自己的臣子——嘉靖皇帝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讨厌那些驽钝之人,驽钝之人是不配进入内阁成为他的近臣的,而事实上,自从嘉靖皇帝进入西苑之后,就只有内阁大臣才能近距离接触皇帝,其余的六部九卿除了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时候可以远远地瞧一眼皇帝的背影,几乎整个官宦生涯都见不到皇帝一面。

    所以,心意相通是多么的重要!而事实上,严嵩之所以可以专权二十年,也多亏了他自己的聪明和儿子严世蕃的妖孽。

    孙承恩不是一个太聪明的人但是能走到距离内阁大学士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步,他怎么可能不明白皇帝的某些习惯呢?皇帝喜欢试探群臣,稳固自己的地位,并且对臣子的想法了若指掌,但是臣子就不会去研究皇帝的行事准则,从而发现一定的规律,反而利用之来为自己谋利吗?

    皇帝想要对东南和西北动手了,他已经受够了南倭北虏和年年的京师警戒,在无法迁都的前提之下,他已经不能在接受每年都要被北虏所威胁,也不能接受南倭影响之下年年递减的东南税收,联想到之前东南的苏松大捷和西北三边总督曾铣上书收复河套的事情,孙承恩明白了皇帝的心意。

    皇帝需要选拔出精干的臣子,一名新思维皇帝排忧解难的臣子,而不是只想着中庸之道,一如官场就暮气沉沉联合着老臣一起对抗皇帝的绊脚石!国家需要会做事情的臣子,而不是只知道扯着嗓门儿大吼着子曰诗云的科道言官!

    那么,取中那位,就是皇帝最根本的意思了吧?之前看过的文章,的确非常好,言之有物思路清晰,是很难得一见的好文章,但是在没有遍阅全部文章之前,不能擅自做决定,这不仅是作为主考官的尊严,也是作为一名负责人的臣子的责任之心——如果为了迎奉皇帝就抛弃了一个本该被取中的举子,那么作为主考官,自己就是失职的。

    慢慢的,阅卷官们将自己所看重的文章传递到了副考官的位置上,副考官又将自己看中的文章写上“取”字,递给了主考官孙承恩,孙承恩结果第一份被副考官推荐的卷子,看起了上面的文章,看了一炷香的时间,点了点头,觉得不错,大概可以高高取中,便写上了“中”字,第一份被取中的试卷就出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承恩桌上的试卷越来越多,一般来说被阅卷官和副考官联合推荐的卷子,其质量都不差,三道关卡层层把关,想要出现一份滥竽充数的卷子,实在是有些难度,而孙承恩又是出了名的秉公做事,想在他的眼皮底下玩小心思,实在是很难,出于自己的责任心,每一篇文章他都会大致浏览一遍,真的觉得好的才会取中,要是不符合他的意思,他还真会不给副考官面子,直接驳回。

    被主考官驳回的卷子,副考官一般不会再次荐上,但是如果副考官真的觉得很好,就会再三推荐,主考官如果不满,也会再三驳回,一旦出现这种拉锯战的情况,监视官就会介入,选取另外一位副考官和几位阅卷官一起观看这份卷子,然后举手表决,是否同意取中,如果大多数都同意,主考官就必须要再次观看这份试卷,如果实在不答应,就要给出合适的理由,否则副考官是可以带着卷子去找皇帝要个说法的。

    孙承恩的水准是很高的,副考官递上的一百多分荐卷,被他驳回了二十多份,剩下的八十多份里面,他只挑选出了两份可以排在面前竞选三甲的卷子,这是他的习惯,把勉强可以通过的、不错的、极佳的分开来放,然后排定的名次就按照这样来区分。

    大概是题目出的有些出乎意料,而皇帝的要求也和过去不一样,那些满口圣人言于仁义道德的显然不能满足皇帝的要求,皇帝是要看一部分卷子的,要是自己取中的都是些老夫子,皇帝肯定不满意,所以除非文章的确写得好,为了选拔未来的老师人选,孙承恩会取中一些老夫子口气的文章,其余的,一概驳回。

    看着看着,孙承恩的眼前忽然一亮,那熟悉的字句出现在眼前,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形式的作弊了,但是,大家都不能说什么,严格来说,主考官在阅卷之前是不可以观看考生试卷的,但是孙承恩为了排解无聊的情绪抽取一份考卷看一看,也无伤大雅,并不是说不可以,所以,孙承恩提前观看了郑光的考卷,没人可以说个不字。

    而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这种做法的特殊性,因为这一下,孙承恩就锁定了郑光的考卷,阅卷官给出的评论是上佳之选,言辞切切,言之有物,语句精良,毫无错漏,破题精巧,收尾巧妙,读之朗朗上口,实为上佳之八股文章。

    孙承恩细细读了郑光的三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