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1之大变革-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最后,卢象升有些迟疑,“良栋,有个事,不知道你方不方便答应?”

    在听到有两千人的补给后,谭良栋决定征集一千五百人,本身此次去大同镇协防,刘策是让吕梁营三个营出大部分兵力,而现在谭良栋自己就可以拿出这么多人。最后卢象升的问题也让谭良栋好奇,便道:“什么事情能让建斗你感到为难?”

    卢象升不理会谭良栋的打趣,严肃道:“此次去大同镇,我也有一份。”

    谭良栋听后,很认真的看了一眼卢象升,说道:“建斗,你是认真的?”

    “我不会拿这种事开玩笑的,刘大人也答应我的要求了。”

    谭良栋没说话,卢象升这个县令比较特殊,是刘策亲自点的兵,直接上司永宁知府根本管不了他。更何况卢象升自己能文能武,这也是刘策看重他的原因。

    “好,那建斗是自己带一路人还是……”

    “我随军,跟着吕梁营。”

    “这……”谭良栋没法回应,卢象升跟着吕梁营,到时谁说了算。

    卢象升是聪明人,道:“良栋,我就负责帮你们和地方官联络,其他的我不管。”

    “好。建斗,我还有一个要求,是关于矿工们的。山下的情况你也瞧见了,我若是一声不吭的走了,矿工们绝对会闹翻天,我想,在我不在的这段时间,柳林内的一切维持原状。”

    谭良栋的这番话软中带硬,卢象升不好回答,现在的晋西北五县整体都很混乱,柳林处于永宁府辖下,但现在基本被吕梁营控制了,紧邻柳林的中阳、方山、岚县三县,卢象升主管的中阳稳定了下来,方山还在乱,岚县吕梁营把总杜松和县令斗个不停。

    这次出兵,刘策是希望能把吕梁营趁机纳入太原府卫所的体制内,但到现在这一希望也仅仅只能是希望了,刘策发现自己最大的对手是山西行都司和晋中的商人们,吕梁营根本不算啥,但是目前也不好处理。

    卢象升想到刘策给他的命令中“便宜行事”一话,便道:“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维护地方安宁,不要出乱子就好。”这句话等于答应了谭良栋的要求。

    谭良栋继续道:“建斗,涛起在我这待了一段时间,咱两离开后,你看,不如把他继续留在柳林,觉得如何?”胡振江在柳林的这段时间,给谭良栋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对刑名之学很精通,毕竟这是一个推崇法家的人。柳林目前急需这样的人,有胡振江配合李鹤轩,谭良栋也能有个底。

    “那好啊,涛起身子骨不是很强,留在柳林正好。”

    之后,谭良栋和卢象升又讲了一些细节上的事情后,卢象升便离开了,他需要跟刘策汇报自己同谭良栋协商的结果。

    谭良栋则下了真武山,跟矿工班组的负责人们聊了聊,刷了刷存在感,最后一起吃了顿饭。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等级甚是森严,纵使谭良栋改革了班组制度,但原先煤矿里的等级仍旧森严,吃饭的时候,班组们坐着吃,并且是先吃,一般矿工们都是站着吃,等班组们吃完后才开始吃。这里面班组吃啥怎么吃,普通矿工吃啥怎么吃,都有规矩。

    谭良栋对于这种情况也不好做出什么,严酷的等级观念已经印入人们心里,贸然破坏只会陷入混乱,这对现在靠煤来养的吕梁营而言是不可承受的。

    矿工们得到了谭良栋的肯定答复,在吃饱喝足后离开真武山,后面跟着的驻扎在煤矿的各队也撤走。

    其后,谭良栋把小旗、各队队正、各大矿领头还有余生、胡振江等人全部召集到真武山上,安排去大同镇协防的事情。

    首先是对留守在柳林的刘文景、李鹤轩和余生等人交待的,第一要务是确保柳林的煤炭生意照常进行,其次是保护好打铁坊和砖厂这两个地方,这些事情需要刘文景和李鹤轩配合,也需要胡振江的帮忙。余生要时刻关注着土豆,不能有一丝松懈,土豆可是谭良栋的王牌。

    然后就是选出要去大同镇的一千五百人,按现在第三营和矿工的人数,一千五百人还是很容易办到的。去边镇打仗,是会死的,面对死亡,没有人会不害怕,即使是整天冒着死亡风险采煤的矿工。

    因此,此次去大同镇的人,家中独子不去,有家无子不去。为了这次出兵,谭良栋把以前真武观搜刮的所有金银都拿了出来,凡是被选中去大同镇的,可以先拿三两安家费,然后是每个月二两银子的津贴。

    银子堆不出强军,但没银子你连军队也组织不起,谭良栋对此深有感触,此次去大同镇的待遇比较丰厚,第三营的士兵和矿工们都很响应,七天的时间内,一千五百人全部到齐,并且留守柳林的还有八百人。此时,距离和卢象升约定的开拨时间还差三天。

    这一千五百人,谭良栋分成五个营,自己带一个,其余四个由跟着去的四个小旗带,并提拔了一批原先的队正做小旗,搭起了一个框架。原先的第三营只能拿出三百把武器来支援新组建的部队,因此,谭良栋在安排好自己的事后,就不断催促卢象升,柳林养不起这么多兵,要尽快出发,前往五寨堡领取一干给养。

    卢象升做事也很迅速,在得到刘策的回应后,便带着自己专用的大刀和弓箭来柳林和谭良栋会和,卢象升心里还是很激动的,自己练了那么多年的武,总算可以派上用场了。

    一千五百人的行军只能算是小规模的行动,但这也很考验谭良栋这个新兵蛋子。行军需要做的准备很多,特别是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鼓点声、旗语、号声都是一支军队里各部联系的方式,在晋西北,谭良栋选择了号声为联系方式,并确定了什么样的号声代表什么样的命令。

    经过三日的简单磨合后,这支准备北上协防的部队上路了。在路过刘垣圪坮时,吴敏派人拦住谭良栋,把自己训练的马队交给他,并对谭良栋说道:“边镇打仗,要学会利用堡子和城墙,不要硬拼。”

    谭良栋记下了吴敏的话,如何跟蒙古人作战,吴敏经验太丰富了。

    (本章完)

第47章 47。五寨堡,过关() 
有明一代,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纵观整个明代,从洪武皇帝到崇祯皇帝,对周边的敌人基本都没妥协过,特别是对于北方草原上的敌人,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纳贡,采取的就是正面硬刚的政策,即使土木堡大败皇帝做了俘虏也不曾对草原低过头,而九边就是这一政策下的产物。

    陕北延绥镇和宁夏固原镇位于西北,正对着漠南蒙古西部和漠西蒙古,吴敏在延绥镇时主要的敌人便是漠西蒙古,这一部也被称之为卫拉特蒙古,边镇士兵主要的作战对象是准噶尔部和和硕特部。

    大同镇对着漠南蒙古,主要作战对象是科尔沁部和察哈尔部,其中尤以察哈尔部为甚,特别是在辽东后金不断对明朝取得军事胜利后,原本还算恭顺的察哈尔部越来越蠢蠢欲动,这也是这次行都司方面向刘策求兵的原因,大同镇希望能得到来自山西的援助,特别是在宣化和蓟辽不断从大同抽调兵马后。

    刘垣圪坮,吴敏把自己训练的马队交给谭良栋,然后郑重道:“良栋,对步兵而言,边镇作战重在防守,要利用好城墙和边堡。还有,要小心拿火器的敌人!”

    “火器?”不论是跟镇西卫还是左卫打仗,谭良栋都没见到有火器的明兵。

    吴敏道:“边镇三大主力,亲卫营、马队、火器营,为了应对火器营,草原上的兀鲁思们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火器,装备给自己的艾马克,一旦碰上这样的部队,千万不要逞强,能避就避,交给火器营的人。”

    谭良栋一脸迷糊,兀鲁思、艾马克都是些什么玩意。吴敏看到谭良栋的迷糊样,心里暗自叹了一口气,愈发对刘策不满起来,时间这么短,又派了一个新人,如何作战。不过话说回来,这样也正好能锻炼一下谭良栋,看他是否能承担大任。

    孙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趁着空当,吴敏把自己知道的关于蒙古的情报挑重点讲给谭良栋。

    兀鲁思是领地,在边军中通常代指某个大领主,艾马克和鄂托克是部落,不过两者有区别,艾马克是关系紧密的部落,而鄂托克则仅是在一块牧地上放牧的各个小部落统称。牧户则被称作阿寅勒,每个阿寅勒都必须加入艾马克,受兀鲁思统辖,在兀鲁思需要作战的时候,艾马克和鄂托克都必须出兵,一般是一个阿寅勒出两到三个成年壮丁,称之为和硕。在明军这边,把蒙古人的和硕对等于自己的千户。

    谭良栋听完后,对将要面对的敌人有了个大概了解。自蒙元覆灭后,蒙古各部就再也没有统一过,但成吉思汗留下的兀鲁思制度却保留了下来,因此,草原上的各部落绝不是散沙一片,蒙古贵族们对基层的控制还是很有力度的。

    交谈的时间有些过长,亲卫过来提醒,谭良栋向吴敏提出告辞:“吴大哥,此去大同镇,我一定不会给吕梁营丢脸!”

    吴敏拍了拍谭良栋的肩膀,坚定道:“吾辈武人,当以保家为己任!”

    一千五百人的大部队继续前行,不过在其最前面出现了一支三十余人的小股马队,正是吴敏训练出来的成果,骑马行在最前面的便是谭良栋和卢象升。

    军队行进三个时辰后,卢象升驱马走到谭良栋旁,道:“良栋,再走不久就是镇西卫了。”说完后卢象升看着谭良栋,不论是之前的镇西卫还是现在占据镇西卫的左卫,都和吕梁营的关系很敌对。

    在谭良栋的一千五百人进入岚县时,在镇西卫的左卫千户就得到了消息。面对将要过境的吕梁营,左卫千户自然恨得牙痒痒。若不是卢象升提前派人过来打了个招呼,明里暗里的警告了他,说不定此时左卫千户就要派人设伏,和谭良栋做一场。

    刘策当初同意卢象升随军,也是考虑到这方面的原因,让卢象升负责处理吕梁营和地方上的关系。自古以来,过兵如过匪,况且吕梁营前不久还顶着岢岚盗的帽子,刘策也是担心吕梁营在行军途中失去约束,祸乱地方。

    谭良栋不知道刘策对自己的不信任,即使知道了也不在意,他此刻最关心的是刘策在五寨堡设的粮站。此次从柳林出发,每个人携带的干粮只够吃一天,此时已经过去了半天,必须要在五寨堡得到补充。对于镇西卫,谭良栋稍稍留意了下,让张应宸带一支小队前去查探,若是左卫的人不识好歹,谭良栋绝对不会客气,务必会给左卫千户一个深刻教训。

    卢象升看着张应宸领命而去后,心中暗自希望左卫千户能听进自己派过去人的话,不要犯糊涂,在这个时候挑衅吕梁营,那真是自找苦吃。

    左卫千户也不傻,虽然心里恨得牙痒痒,但吕梁营人多势众,自己等人残兵败将,真上去了也讨不了什么好,在谭良栋带着大队人马经过镇西卫最近的官道时,左卫千户闭守不出,不理不睬。

    过了镇西卫,就是五寨堡。五寨堡本身就是一个军事要塞,里面已经存放了大量的制式武器。在确定吕梁营出兵后,布政使在刘策的命令下,从各地府库里调集了足够两千人食用半月的粮食,而这一举措也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