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湖西抗战走廊-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这样的无效打击,时间长了,据点里的鬼子,就不怕了,就知道了土八路的几斤几两了。

    小鬼子们也就认清楚了这么一个理儿,只要不出据点,只要还想多活几天,就老老实实地学老鳖,窝在老鳖洞似的碉堡里,就轻松松地可以放宽心地念“撒扬娜拉”了。

    看来,八路军攻打起坚硬的碉堡来,还真的费劲。

第三十一节从花轿引来的精神战() 
31、从花轿引来的精神战

    但是,八路军是谁?

    八路军是铁定心了,他们一定要把鬼子赶出中国,赶出湖西的,赶出这一一个的避风港。

    你即使窝在老鳖洞里,即使躲进了安全箱,也不会让你们安生地活着的过着每一天,要让你们感觉到生不如死的滋味,让你们知道被圈进螃蟹沟里的后果如何。

    琢磨的时间一长,新法子,管用的法子,就出来了。

    只是没有料想到,让湖西的鬼子活不安生的,首先是从一个迎娶媳妇的花轿队伍发起来的。

    说起来意外,想起来好笑,但其实,春天来了,嫩绿的草尖,总会从一个缝隙里冒出头来的。

    那是一个日上三竿的上午。

    寂寞、寂静的湖堤上,突然地欢快起来,灿烂的阳光底下,突然地出现了一只欢快的迎亲的队伍。

    在湖西的迎亲,是与电视上、电影里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的,另一种乡土气息,别一格新颖豁达。

    走在迎亲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粗黑的大汉,走一步,敲一下大锣,“喤!”再走一步,再敲一下,“喤!”

    这样的敲大锣,是很有讲究的。

    首先,敲大锣的,是新浪家的族长,叔辈,劝劝代表着新郎的家庭,处理迎亲的一切事务,这个人,在湖西,有个特别的称谓,“大棚”。

    到娶亲这一天,主儿家的人,只能迎客、敬酒,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四处周旋的,忙里忙外的,就要有这个有威望,能服众,主儿家、满族里公推的这个“大棚”一人来担当。

    十里不同俗,五里该规矩。湖西的风俗,有水的親润,就显得富含,就显得包容,又临近曲阜,受儒家文化的熏染,又显得优雅,斯文。所以,湖西的婚俗,与外地的粗狂,简陋,很是的不同。

    比如,新郎官,在迎亲的那天,是不会像电视、电影里的那样,骑着高头大马,穿着长袍马褂,神气十足、喜气洋洋地向四处里,看热闹的人群,拱手,招手,显摆的,而是在家里、着急地等。

    村头传来迎亲的鞭炮响,新郎官才能走出门,站在院子的大门的正中央,在鼓乐喧天的热闹曲声中,眼看着花轿抬到大门口,花轿儿五彩的门帘打开,新娘在女傧相的搀扶下,蒙着红盖头,娇娇羞羞地迈火盆儿的走,袅袅娜娜的狮子封门的来,再接过弓箭,朝着湛蓝的天空射一支响箭,然后在司仪的吆喝声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一任好朋睦邻闹洞房。

    闹洞房,可不是现在网上骂的那样黄色、低俗、无聊,尼采大哲学家说过,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闹洞房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亲包办,男女双方,在结婚前,都没有任何的接触,有的连个面儿,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了解和熟悉了。

    现在,一下子成为了夫妻,肯定十分的陌生,有了这么一个的闹洞房,就可以改变冷漠的气氛,使新人尽可能的减少生涩之感,尽快地使小夫妻儿,进入亲热的状态。

    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越闹越喜,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以及新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哩。

    所以,迎亲,不论在哪里,在哪个地方,什么环境下,都是欢快的,让人高兴的一个好事情。

    尤其在这样灾难深重的湖西里,在这种民不聊生的氛围中,迎亲的唢呐一吹,欢快的锣鼓一敲,人们沮丧,沉重的心理,一下子,就能愉悦起来,就能想到幸福的以往,就能憧憬美好的未来。

    这支迎亲队伍的“大棚”后面,是吹打着乐器的乐班子,吹奏的自然是《百鸟朝凤》,这经典乐曲,就是程瞎子仿着微山湖的百鸟儿的翠鸣,添加自己的心思,而传奏全湖西的。

    乐班子的后面,是花轿,六条汉子,分前后两班,随着乐曲的鼓点儿,上下左右的摇晃,那个摇晃,可不是随心所欲的,那是颠轿。

    颠轿,可不是电视里的那种,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湖西,那颠轿,绝非野蛮,巅的花轿里的新娘子花容失色,再像大风浪里坐轮船,晕得眼冒金星。湖西娶亲的颠轿,很讲韵味,阴阳顿挫,错落有致,那花轿里面的新媳妇,就像坐在了摇摇椅,无意识里,忘却了娘家的留恋,没有了未知的惶恐,平添了新婚的喜庆,享受了夫家的呵护,所以,即使现在,还是有很多的新媳妇,新婚里,还是把坐花轿,当作到新家的首选。

    假如看热闹的多,那么,顺后的眼睛,看的最多的,就是了花轿后面的嫁妆了,嫁妆的多寡、优劣,可是娘家财富的摆式,也是新娘子在家地位的象征,好多新媳妇往后在夫家的轻重,就在这嫁妆里显示出来了。

    嫁妆的后面,就是送亲的队伍了,那是娘家人的方阵,人数的多寡,可是很有讲究的,送亲的越多,说明新媳妇娘家的人旺,而娘家人旺,很是给新媳妇壮胆,在今后的日子里,要是受了气,一声喝喊,就会来一大帮子出气的娘家人,这样一来,新媳妇在新家里,即使对老人儿礼数不周全,即使偷一次懒,耍一次滑,当丈夫的,气到头上,想挥拳,也要想想那结婚送客的阵势而瘪下半腔子脾气。

    只是,这个迎亲的队伍,相对寻常的迎亲队伍,好像有些特别。

    最特别的,就是送客、迎亲的人数,忒多了。

    花轿的两边,是头上裹着红布,光膀子斜扎红布条的壮汉,个个壮汉,都手持一把大刀,就像包公娶亲的众多展昭;送客的后面,又是十多条的壮汉,只是又换上了全身的黑,个个黑大汉,一水的都手持长杆子,十分的威武。

    只是,这样的威武,就好像外出去打架,与这样欢快的唢呐声儿,多少的不相融合。

    这样的大刀和持大刀的红汉;这样的杆子和这样的黑汉,是湖西特有的风景儿,那就是闻名全国,统观历史的大刀会、红枪会。

第三十二节迎亲的道儿,复仇的路上() 
32、迎亲的道儿,复仇的路上

    大刀会和红枪会,是护家、护院的队伍,也就是,他们是镇土匪,是震邪的,镇恶震邪的队伍,在湖西,是和迎亲不扯,即使迎亲的路上遇上,“主事”的“大棚”也会远远地迎上去,递烟递酒的好言好语好招待的劝开。

    湖西的风俗,各走各的道。

    但是,在这里,这家子,之所以用大刀、长棍的来护起了迎亲,是有原因的。

    原来,娶亲的这家,是一个大户,在讲究门当户对的那个时候,自然的,被娶的那边儿,也一定是个大户了。这从护驾的阵势就可以看出来。扛大刀的,就是迎亲的,黑大汉们,就是送客的一边儿。

    所稀罕的是,湖西迎亲的,即使家族再大,家底再厚,一般的,也不会用大刀会、红枪会迎娶,这是讲究。

    这家子为什么?是在前的一年多,这家儿,同样的娶亲,却遭到悲惨的大祸。迎亲的路上,碰上了一队讨伐的鬼子兵,那时候的鬼子兵,还在旺水里,可是使着性子的撩橛子的撒欢儿,虽然,鬼子兵的人数不多,但是,他们有枪,老百姓也怕他们,在这样的情势之下,鬼子兵当时的就发**,把送客迎亲的,全都绑上,扔到湖西淹死,把花轿里的新媳妇儿,也**致死。

    现在,湖西的抗战形势好转了,这大户,又给自己家的儿子,娶了一个大户人家的闺女当媳妇。

    这大户,和亲家的那大户,在结婚的这件事上,自然的心有余悸,虽说现在的形势好一些,但是,娶亲的路上,还是要经过鬼子的据点,据点里的鬼子,都是一个熊样的禽兽,这些禽兽,现在现的,有民兵看着,有八路军镇着,嚣张劲儿不敢再张狂,可是,只要有小鬼子在湖西一天,湖西就不会安生,迎亲就有可能出现危险,再有危险发生,这大户儿,可又遭血腥之灾。

    所以,两大户儿,为了防范悲惨可能的再次发生,就在与迎亲的人数上多增加。

    迎亲的人数太多了,就排成一个长长的队伍。

    壮了胆的迎亲的队伍,可都是湖西人的血性子,这些血性子的男人,可是装着满肚子的对鬼子的仇恨。

    怀揣着冲天仇恨的迎亲队伍,就这样的矛盾着的,吹吹打打,欢欢乐乐地走过来了。

    前面,就是鬼子的据点了。

    仇人相见,自然的,眼睛红。

    惹事的,挑起来事端的,这回是中国的百姓。

    是一个点炮仗,扔青龙帖的愣头青。

    在湖西,迎亲的道上,可是很有讲究的。

    中国人,有四大最喜的事儿,就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以,历来,把娶亲、办喜事,当成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一来,规矩就多,讲究就多起来,迎亲的道上,就有这么一个规矩,“清路”,“清”是清除路上的孽,迎亲的路上,遇到庙宇、坟墓、水井等等,都事先,以红毡、红布遮障。

    这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也不能马虎。

    湖西历来战乱,微山湖,历来凶险,道上、田地、湖里,死的人多了,死的人多,自然的,冤鬼就多,在人迹稀少的湖西大平原上,阳气是很难压过阴气的,于是,在半空中,看不见的冤魂冤鬼,找不到家,入不了坟,四处里飘荡,遇上孤单的,势弱的活人,就会乘虚而上,一下子扑上去,借尸还魂。

    镇这些冤魂冤鬼,就是放炮仗。

    于是上辈子传下来的,凡是迎亲的道上,就要每走几步,往天上扔一个炮仗,炮仗在当空里炸了,就把悬浮在半空里的,虎视眈眈的,随时的就往人身上扑的冤鬼们吓跑。

    对有些的“渴”极了的、大个儿的冤魂、厉鬼,扔炮仗是不能轻易地吓跑的,怎么办,有法儿,还是在道上,每走几步,或者遇上桥,或者到拐弯的地方,扔写着“龙”字的“青龙帖”,青龙帖,两手指头宽窄的红纸儿,代表着“龙王”,在那边儿,龙王的官儿最大,最有权,厉鬼们别的不怕,单单就怕龙王爷,龙王爷能把他们吸到嘴里,抓到爪里,然后的,打入十八层地狱,让他们永世不得转阳,来世。

    清道上的冤魂、厉鬼,保佑新人永世吉祥,可是重大、要紧的任务,自然的,这样的大任,是要有自己的家人来做的。并且,这个家里的人,要是个壮壮实实的男孩子,男孩子阳气壮,气场重,最镇邪。

    这个放炮仗,扔青龙贴的家里人,自然也是一个男孩子,男孩子都冲,办事儿都愣。

    这家儿的也是个楞头青。

    这个愣头青的家人,马上,就要惹事了。

    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的说话间,来到了鬼子据点的吊桥外。

    吊桥外的道边上,照例的,插着四五个“此处有地雷”的木牌子。阳光底下,写着黑字的木牌子,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