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湖西抗战走廊-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指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位于尼罗河流域。埃及文明。作为一个基于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国的经典范例。

    其次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再次是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代印度,古代印度起源于约公元前2500年。其四是古代中国;成熟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

    两三千年前的人们,可没有飞机轮船,是绝对的不可能相互交流,学习借鉴的,但是,这四个世界历史文明,无论农业、文字等等,哪个方面,都有惊人的像是相通之处。

    这,难道,仅仅用一个巧合,就能解释得了的吗?

    就像山西要饭的“背死猪“与山东响马的“背死猪”,是没有人相互学习和借鉴而相同的,所以,历史的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共同的进步。

    这样的进步,才使郑义明的“背死猪”的战术,快速地成型,并迅速地应用在鬼子身上了。

    郑义明这么山西山东“背死猪”形象地一比划,家伙们全明白了,也全兴奋了,他们都是农村长大,用带圈儿的绳子,套牛,套狗,套猪,甚至集市上套圈儿,他们都干过,这小时候的本事,竟用在了打鬼子身上,你想想,他们能不高兴地念叨艺不压身?能不高兴地两手拍腚?赶紧地轻车熟路,制作好了“背死猪”的用具。

    这个绝对的上不到台面上的战法,在湖西,就这样派用上了,并且地也像宋炳辉,迅速地在各战斗小队里广泛运用。

    “背死猪”打鬼子的战法,其实很简单,也很便易,关键在于脑子灵活不灵活。

    秋天的湖西大平原,田野的道,水边的路,拐弯的地方就是多,而且,每个拐弯的地方,两侧,都是青纱帐,都是苇子林,转头就看不见人,这就更方面了“背死猪”。

    这郑义明,就是胆大的出奇,点子多的离奇。

    完全明白了的公安队。也学宋炳辉,把兵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当侦察兵,一部分当“背死猪”的兵。

    侦察兵等候在王庙乡的衙门里,盯着鬼子的一动一静,发现走村到巷的鬼子,也用山楂子的鸟叫声,给“背死猪”的另部分发信号。

    “背死猪”的,扮作割草的、锄地的,很有耐心的,在鬼子队伍可能要走的道儿的前边等,三两个一组,蹲在拐弯的苇草丛里,青纱帐里,高粱棵里,耐心地等着山楂子鸟的叫。

    一旦听见了那神鸟叫,这些家伙儿心里就乐开花儿,一边专心地作模作样地干着农活儿,一边规规矩矩地任鬼子的队伍走过去。

    鬼子兵,见这三两个农民,在给他们种征粮,也心里高兴了,高兴地喊吆西,又见他们对皇军这么规矩,这么尊敬,这么本分,就松了紧张的心,散了挤成一坨的团,放心地“走地田间的小路上,把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家乡小唱,任思绪在风中飞扬,多少怕死恐惧,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但是,就在这些鬼子,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全神贯注地寻摸着,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的时候,他们的背后,那三两个老实的农民,悄悄地站起来,悄悄地排成战斗队形,中间一个,摸上去,打成圈的绳头,悄悄地一扔,准确地套在了行走在最后的鬼子的脖子里。

    那个鬼子,也规矩地走着,正努力地听那隐约的笛子声,突觉得腰眼里奇痒,知道饿醒的虱子又要开饭了,就把长枪蒴在地上,解开裤腰带,把手伸进去,就要活捉的当口,猛觉得脖颈子一勒,跟着天旋地转了,死命地转头,最后的一眼,眼看,那个刚刚恭恭敬敬对他笑的锄地的,正咬着牙,蹬着脚,猛拽着手里的绳头儿,使劲地拉,绳子的这头,被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马上,也是最后的意识到了什么,想大声喊救命,但是,嗓门子发不出一星儿声儿,想使劲儿蹬地儿的脚,跟着一悬空,自己的身子飘起来,那隐约的牧笛变成了嘶嘶的蛇爬,根本没了反应,自然不出了声儿地被拉到高粱地里的深处去。

    家伙儿鬼子,还隐约地模糊着看见,另两个割草的,一个提溜着他的长枪,一个倒退着扶起来扑倒的高粱,眼前的一切,即使转过身来的鬼子,也发现不了什么。

    倒霉的鬼子,因为饿醒了的虱子的一小口,把自己的一大口儿送葬了。他,就这样,无声无息就给“背”死了。

    背上绳的公安队,毛猴子一样跑进青纱帐里,自然地拉进去的鬼子,已经变成死尸了。

    前边走的鬼子,根本没察觉,等到了村头,查人头,少一个,马上回过头来找,喊破嗓子的喊,但是,就算他们有钻天的本事,再也找不到,那失踪的死鬼子了。

    其实,没察觉出来,更好,要是现场察觉了,就是跟上了,那满眼的青纱帐,遮挡的眼睛,根本就看不见,那“背死猪”的土八路,捡到的,只是是已经被勒死的鬼子兵,那瞪大的眼珠子,那伏天狗一样伸出来的舌头,足足把没死的鬼子全吓死。

    没找着失踪的鬼子的鬼子,相互怔怔地对望着,四周惶惶地查看着,真是大白天的,活见鬼了。

    跟着,他们头皮儿一麻,马上意识到了什么,那是八路军,又想出来了什么新点子,唯恐,那天上,掉下来的绳头子,钻进自己的脖子里,然后,他们也成了死鬼子。

    再别想着怎么征秋粮吧,赶紧地回王庙乡政府,架上机枪,垒严实据点,蹲在里头,保住自己的命要紧。

第九节 抓落单,也成了八路的好戏码() 
9、“抓落单”,也成了八路的好戏码

    秋天的这阵子,公安队里,最尝到胜利糖味的,莫过于王蕴政的嘴巴子里了,他是最过了巧妙打鬼子的瘾。

    在张家洼村子里,王蕴政一看地形有利,心里也发痒了。

    他本想着,打下去鬼子想单耍的嚣张气焰,却因为自己手里的家伙儿孬,手下的人手也少的劣势,心里一犹豫,就被鬼子,追得屁不在腚的。

    那个窝囊,要不是时来运转,实在无奈,跑进了家门里,在俗称“小延安”的张家洼村里。

    现在,由当年的诸葛亮给帮忙,留下的八卦阵,把井口野猪那个野种鬼子,追击中求胜心切,灭八路心急,湖里路上给转迷糊,然后在村里的干部、民兵帮着引路的忙,湖茬子地里抄小路,把兵力武器集中在一个点,用局部的、绝对的优势兵力,用绝对的强盛火力,再借助绝佳的地形,把满茬子湖里的转晕、转散的鬼子,逐个、逐股地,都给打发掉了。

    到底能胜不能胜,自己牺牲多少,确实是一个不能一口答应的未知数。

    就因为那时候的鬼子兵的嚣张,所以,高桥才从内心里不胆怯八路军,才敢满西湖大平原上,撒鬼子乡长镇长的官儿,不用李连璧的那些伪军、伪事儿的再忙活。

    可是,到现在,才一个多月,鬼子就由张狂地追击,到驻守乡镇当乡官儿,再萎靡、怯懦得到连青纱帐也不敢走,满湖西的高桥鬼子杂杂呼呼的征秋粮,就像六月天的平原地儿,从电闪雷鸣,转眼间,已经和风细雨,像个刚进门的小媳妇。

    这变化,多大呀。看着听着,心里真高兴。

    鬼子的现在,确实老实多了,全都给高桥磨上了洋工,再不走那吃人的青纱帐,再不去那吃人的微山湖,就享清福似的,吃住行的在大村子里,任凭八路,就是再用糖豆儿引,再用花姑娘的诱,就是一个硬道理,就是一个不还俗,就是一个不出山,只要见到青纱帐,就是有肉包子堆成山,也绝对的不像野狗似的记吃不记打,哪怕隔着两个山头远的,用鼻子去闻一闻。

    有这记性,还不赶紧地跑回到你们那几个兔子不拉屎的小岛子上去?

    他们倒是想回去,但不行。

    原因,只是在富士山下,吃住的穷奢极欲的东条英机几个坏种们,还没把他们的血吸干净,他们的骨头,还没把东条英机几条狗的的肚子喂饱,他们才不管前线的士兵的怎么死或者怎么活呢。

    鬼子的懒怠样,是好事,鬼子不走青纱帐,不走湖沿边,不进村,不再追着要钱要粮食了,老百姓可以放下心来的种和锄了,就可以暂时地美美想,只要没有这些畜生的祸害,明年,准会吃饱肚子。

    今年的雨水,这么勤儿,庄稼长得这么好,就一定会有夏天一样的麦子的好收成,如此一来的,接连着的夏季和秋季的好收成,今冬天,明春天,就少了挨饿的日子,就能多活几个时辰,就能看见老人孩子多一份儿的笑脸了。

    没有鬼子祸害的村民们,高兴了,见天的扛锄拿铁锨的,绿油油的田地里,有了密密的种庄稼的庄稼人。

    只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鬼子龟缩在村子里,没有青纱帐、苇子地的掩护,打他们,就难了。

    打不光,杀不尽,剁不完这些个鬼子兵,就像恶疮里的脓没挤干净,早晚还是祸害。

    公安队里的人们都知道,再怎么样的引鬼子,鬼子就是不离开乡和镇。

    鬼子的小心眼儿,八路军明镜儿似的,他们的目的极其简单,明了,就是静下心来的,耐下性子的,等着秋粮收下来,然后的,用枪炮的开路,明抢明掠。

    知道了鬼子的心思路,已经得势,掌握到主动权了的公安队,自然地也不会轻易地罢下手,他们要在秋粮还没有下来之前,抓住鬼子的劣势,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把散开在各乡镇的鬼子,撵他个干干净净,也省去了秋收,一定会来的血雨腥风。

    王蕴政也像郑义明一样的,在他的任务区的张庄乡里,转悠着,侦查着,思谋着,如何地消灭掉,这村子里住着的,这几十个鬼子兵。

    这几十个鬼子兵,确实被八路军袭击其他乡镇的同类吓破了胆子,王蕴政怎么地把蚯蚓挂在鱼竿子上钓,怎么地把香窝窝绑在竹竿子逗,怎么地装花姑娘骑毛驴的引,那些鬼子兵,也确实被逗得口水拉到地上的馋,但就是不咬钩,不张嘴,迟迟疑疑地,就是不下绣楼。

    这可急坏了王蕴政。

    急坏了的王蕴政,心里边,甚至生出了抱怨宋炳辉、郑义明他们,是他们使的计策,用的法子,太高明了,把鬼子兵,吓得防不胜防的,干脆就是不出村。

    无奈何,鬼子既然不出村,不下绣楼,那么,王蕴政,就只能的进村里了。

    这一点,这一进村儿,无意识间的,王蕴政又是高明了,他也创出来了新点子,也让满湖西的八路军、游击队、公安队、武工队,民兵队,有了新法子的进村入户的灭鬼子。

    以前看抗战时期的论述书籍,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么一句话,鬼子,陷入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想想《地雷战》、《小兵张嘎》,那些影视、文学经典,处处都有这句话。

    那时候,确实不理解,现在看,真是这样的。

    你看,三个多月的功夫,高桥的鬼子兵,从一开场的不远百里的夜袭湖西八路军专署,到现在,龟缩到床底下不敢露出来老鳖头,不是陷入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里,还是因为另外的一个什么的啥?

    当然,汪洋大海里,除了信心百倍的群众,除了明确无误的航灯,最紧要的,还是得有绝妙的歼敌办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