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霸王孙策-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的问题是,孙策该使用哪种钱范来铸钱。

    出于本心,孙策当然希望用建武钱范来铸钱,并希望铜钱的标准达到建武五铢。

    可是,孙策治下十郡之中,各种劣币仍在一同流通。

    当然,最好的钱依旧是建武五铢,其次是明帝、章帝、和帝等时期所铸五铢,再次则是桓灵五铢,至于董卓小钱根本无人使用。

    差不多在民间的兑换比例中,建武五铢与明帝、章帝时期五铢等值。和帝及其以后铸造的五铢,三钱可兑换建武五铢一钱。桓灵及其后所铸五铢,十钱可兑换建武五铢一钱。

    孙策在几个铜矿视察了一番之后,便到了铸币场。

    铸币场内,烟囱林立,冒着浓浓的黑烟,那是在将冶炼好的铜锭化成铜水。

    孙策带着一众文武,走进铸币场内,正好看到两个赤膊工人抬着一筐子刚铸好的五铢钱,往外走。

    孙策叫住两个工人,看着竹筐里满满一筐的五铢钱,微微点头。

    这些都是孙策个人的私产,说白了,这些钱都是孙策的钱。

    只见孙策用两只手指夹起一枚五铢,仔细的瞧了瞧,钱上还保留着温度,这钱看起来铸造精致,铵面平整,有外廓,钱上印文清晰,笔画较细,确实是上好的五铢。

    “拿一枚建武五铢过来!”孙策对身后的凌统说道。

    凌统很快从钱袋里摸出了一枚建武五铢,孙策接过凌统递来的铜钱,拿在手里,掂了掂,感觉两枚铜钱的重量和大小都相差无几,区别在于建武五铢的铜色略红,而孙策铸造的五铢钱铜色更黄。

    孙策将新铸好的钱扔回竹筐,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对身边的华歆说道:“子鱼,我拿建武钱范铸造五铢,你觉得怎么样?”

    华歆闻言,拱手说道:“回禀主公,此举大善。”

    孙策一笑,问道:“说来看看!”

    “主公所铸五铢,目的在于发放俸禄,奖励军功,如果铸造劣币,于主公名声有误!”华歆恭声说道。

    孙策点了点头,华歆说的不错,他确实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不稳定的币值,对于国家经济的损害是十分严重的。

    孙策相信,当大量的新铸五铢投入市场之后,必然会驱逐劣币,使劣币再无立足之地。

    。。。

    。。。

105、鄱阳水军() 
离开了豫章郡之后,孙策一行,往鄱阳郡而去。

    鄱阳郡,就目前来说,在孙策治下十郡中,地位极高,不是因为其高达78万,在诸郡中居首位的人口,而是因为其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

    说白了,鄱阳郡就是江东和荆州对抗的前线,是孙策进攻江夏郡的前沿阵地。

    尤其是柴桑和彭泽两县,扼守长江水道和彭蠡泽,说是江东水路咽喉,绝不为过。只要这两县控制在手中,即可保江东水道无忧。

    在这个交通运输极为落后的年代,只有水运才是最为快捷和便利的方式,所以长江水道的畅通,对于孙策统治下的整个区域来说,都是重中之重!

    同理,对于荆州来说,保持其境内长江水道的畅通,也是至关重要。

    可以这样说,长江水道,就是荆扬二州的生命线。

    谁控制了长江水道,谁就控制了中国南方,谁控制了中国南方,就有实力与北方军阀一争长短。

    从理论上讲,中国历史上,自南方北伐胜利的只有两次。一次是朱元璋自南京北伐,一次是民国时期的北伐战争。

    孙策当然清楚,北伐胜利的几率极小,可是他不能不奋手一搏。

    况且,孙策的战略规划如果实现,并非没有成功北伐的可能。

    前面提过,孙策的第一步战略规划是占据扬州,攻略淮南,以淮河建立防线。所谓守江必守淮,正是如此。第二步规划,则是全据江南,占有荆益二州。如此一来,孙策控制的人口能够达到将近千万,天下人口,得五分之二。第三步规划,则是占有关中之地,形成强秦之势。最后,则是东征北进,攻略天下。

    当然,这一切都还只是规划,连第一步都还没有完成。

    要完成第一步规划,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水军。

    江东水军,广义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彭泽都督府麾下,受彭泽都督徐盛节制的横江校尉周泰、伏波校尉蒋钦、长水校尉孙瑜手下的水军,各2000,共6000。

    第二部分,则是濡须都督府麾下,濡须都督黄盖直属的昭武营5000水军。

    第三部分,则是靖海校尉朱恒麾下的2000海军。

    当然,朱恒手下的海军一般情况下无法进入内河作战,可是仍然属于水军序列。

    10月7日,孙策一行到达了鄱阳郡郡治鄱阳县。

    彭泽都督府都督兼虎步中郎将徐盛、鄱阳郡太守兼彭泽都督府长史吴景、鄱阳郡都尉孙贲、鄱阳郡郡丞陆航、彭泽都督府参军张玄、以及横江校尉周泰、伏波校尉蒋钦、长水校尉孙瑜一同出城迎接孙策。

    孙策一一扶起,跪拜请安的诸人,各自勉励了一番,才缓缓入城。

    太守府中,早已经饿极了的孙策,很快命人开宴。

    宴会之上,自然是少不了彭蠡泽的特产,桂鱼。

    清蒸桂鱼,这道菜把桂鱼的细嫩表现的淋漓尽致,味道极为鲜美,再佐以温好的江东大曲,可谓是鄱阳一绝。

    这一场宴会,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在视察过鄱阳郡的水稻种植情况之后,孙策一行很快前往位于柴桑县的水军驻地。

    去年在柴桑血战中,被烧毁的水寨,已经从新建了起来,宽阔的水寨中,旌旗飘展,鼓声阵阵。

    柴桑城外,通往水寨的土路上,烟尘滚滚,那是数千骑兵奔驰而过所扬起来的。

    没错,这正是孙策一行人。

    在隆隆的鼓声之中,水寨的吊桥被放下来,孙策领着一众文武进了水寨,而数千骑兵则各自警戒,或下马一同进入水寨,或骑马在周围巡弋。

    陆地上的水军营房,修建的倒也算整齐,过了营房,便是靠着江边的码头。

    数百艘战船停泊在码头边上,6000水军早已经登船完毕,整装待发,随时等待着孙策的检阅。

    水边的一座高台,正是孙策的检阅台。

    一众文武随孙策一同登上高台,高台四角处,同样是旌旗飘飘,红底黑字的“吴字大旗”看起来颇有气势。

    孙策登上了高台,看着宽阔的江面,心中倍感激荡,高处的风有些冷,孙策紧了紧身上的大氅,朝徐盛点了点头。

    一身戎装的徐盛,得到孙策的示意,很快扬起手中的红色令旗。

    伴随着徐盛手中红色令旗的摇动,一阵悠扬低沉的号角声响起,这就是检阅开始的信号。

    码头边,战船上,响起一阵巨大的吼声,伴随着水军士卒的吼叫,战船的水轮开始了拼命的转动,数百艘战船犹如离弦的箭一般,从洞开的水寨大门中冲了出去。

    横江校尉周泰、伏波校尉蒋钦、长水校尉孙瑜,三人各自指挥着自己麾下的2000水军,形成三个平行的队伍,仿佛三支箭头一般,向前冲去。

    孙策在高台上,看着变换自如,不断改变阵型的水军战船,嘴角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不住点头。

    一会是一字长蛇阵,一会是偃月阵,一会又是锋矢阵,孙策看的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突然,呜呜的号角声再次响起,原来徐盛再一次摇动了他手中的红色令旗。

    只见三支舰队再一次改变了自己的阵型,形成了普通的平行列队。

    数十艘靶船缓缓出现在了江面上,这是孙策才明白,这是要进行实战表演了。

    即使隔着上千米远,孙策依旧仿佛是听到了投石机转动的声音、石弹破空的声音、和弩机发射时的声音。

    数十枚石弹,形成一个完美的抛物线,砸向了靶船。

    有的石弹砸到了江面上,掀起巨大的波lang;有的石弹直接砸在船帆上,破开几个大窟窿;还有的石弹,砸到了甲板上,将船洞穿。

    很快便有几艘靶船被疯狂倾泄的石弹砸的沉没江底。而有的靶船则依旧坚挺。

    只见数十支精钢巨箭,从楼船上射出,直奔靶船而去。巨大的扭力,刺耳的破空声,被穿透而过的巨箭掀的稀烂的场景,充满了震撼和刺激。

    孙策看着此情此景,心中大喜。

    “好好好,有此水军,何愁不能攻破江夏?”孙策大笑的说道。

    。。。

    。。。

106、宛陵山越事() 
孙策对于彭泽水军的演练,极为满意,对于攻略江夏,充满了信心。

    不过,孙策也没有在鄱阳郡过多停留,如今已经是10月份了,孙策可不希望这个新年在路上度过。

    在水军的护送下,孙策一行沿长江而下,10月27日,至宛陵郡泾县铜陵镇码头。

    铜陵镇也是孙策治下重要的铜冶炼基地,同样有铸币工场。

    孙策刚刚到码头,抬眼一看,便见不远处林立的烟囱,和滚滚的黑烟。

    铜陵镇的铸币场离码头很近,这是为了方便运输。

    码头上,宛陵郡太守鲁肃、郡丞马忠、都尉董袭、铜官陈矫一同前来迎接孙策。

    孙策将诸人一一扶起,勉励几句,便先去码头边上的铸币场看了看,与豫章郡的铸币场一样,所铸五铢也是用的建武钱范。

    匆匆视察过后,孙策一行便回到了泾县。

    对于孙策来说,宛陵郡算是一个麻烦不断的郡,这个麻烦当然就是指山越人了。

    鄱阳郡的山越已经被清剿干净了,大量的山越人出山归降。

    而宛陵郡则不然,也许是多山的缘故,黄山中的三大山越部落竟无一出山投降。如今的宛陵郡郡兵和山越人事实上保持着一种相对均势,陵阳、歙县、黟县全都是重兵把守,各有一军司马领兵1000驻守。

    除了山越之患外,宛陵郡的人口也只是堪堪超过了临海郡,区区26万人。而宛陵郡的区域却也算广大,真称得上是地广人稀。

    好在有铜陵镇这个铜矿开采冶炼基地在,否则宛陵郡真是可以说一无是处了。

    当孙策在视察宛陵郡的同时,黄山中的三大山越部落也在发生着一些孙策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巍峨的黄山之中,聚居着不少的山越部落。

    陡峭的山岭,易守难攻。弥漫的雾气,是山越人最好的遮掩。

    这一天,黄山上云海飘渺,雾气腾腾,三大部落选择了在今天议事。

    三大部落的宗帅,王直、彭虎、项节齐聚一堂。

    原本三大部落虽然关系还算可以,可是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三大宗帅齐聚一堂的事情。大家同在黄山里讨饭吃,互相留一手也不为过。

    这也多亏了于吉的好口才,什么东西都说的是天花乱坠。

    当然,这三大宗帅也不都是傻子,他们自然看得清楚形势。

    一来,三家实力都削弱不少,只有抱团才能取暖。

    二来,三家已经和孙策不死不休了,也只能继续斗下去。

    三来,于吉毕竟是代表着荆州的使者,多少总要给些面子。

    黄山光明顶上,有一处亭子,正是此次三大部落议事之处。

    光明顶乃是黄山上三大主峰之一,地方倒也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