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朝汉月-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兄曹敬宗,再与北讨都督、乐平县公源子邕出河北,讨平归附葛荣的相州刺史、安乐王元鉴,因功封抚军将军、相州刺史,赐爵临汝县开国公,可惜不久后被葛荣所败,与源子邕一同战没。

    当然,也有些动机不纯的隐居者,本是借着隐居的幌子来沽名钓誉,自然也会选择此山,好让名声尽快传到京师。一百七十年后的唐朝落魄进士卢藏用,就用这个方法弄到了官职,只不过京师变成了长安,隐居之地也换成了长安附近的终南山罢了,而由于这一成功案例,便有“终南捷径”这一典故的诞生。

    刑邵和杨遵彦,皆是出身高门。声名早著,而且一为中书侍郎,一为通直散骑常侍,都是中枢显官,自然用不着借隐居来抬高身价。两人主意一定,很快上表辞去官职,一径往阳城县境内的嵩高山而去。

    有道是“无官一身轻”。他们既然辞官归隐,也就用不着再急着赶路。因此两人且行且止,走得十分悠闲。直到三四天后才到达了轘辕关。

    两人进入关内,正要继续前行,却发现这关内不远处的地方。居然依着山岭立起了一大片房舍,粗略估计,怕是有数百户之多,其间人声鼎沸,往来如织,比一般的市集还要热闹;而附近的山岭上面,还有人在开山采石,烧窑制砖,不时有简陋的小车从那边过来,运着砖石、木材等物前往居民区。拉车的人尽管衣着简陋,却是干劲十足,显露着勃勃的生气。

    一时之间,刑邵和杨遵彦尽皆讶然,不明白怎么会有这么多住户。别的不说。这山岭之中并无什么田地,没有任何出产,他们要靠什么过活?

    “难道是新设的关市么?”邢邵沉吟着说道。

    杨遵彦摇了摇头:““应该不是。阳城郡乃司州治下,东南有豫州、南豫州,西南有广州和三荆,离边关还有很远。怎么会在这里设置关市?况且,这两年南人频频犯我边境,也不可能置关市互通有无。”

    “遵彦所言甚是,”邢邵点了点头,“可阳城县乃中县,户口也就一千多,怎么会有数百户人家住这山岭之中呢?”

    疑惑之下,邢邵走近居民区,叫住一位拉着木柴路过的年轻人,询问为何有如此多的民户住在此地。

    看见是两位冠带文士,年轻人不敢隐瞒,连忙停住车子回答道:“俺们大多是河南府的流民,被周太守重新编户,暂时安置在这个地方。等到过年开chūn,就要往康城县开荒种地去。”

    流民?邢邵和杨遵彦对望了一眼,彼此都能看出对方的惊讶。等到年轻人离开,邢邵语带感叹的说道:“时事多艰,河南府首善之地,居然也有这么多流民。然而,这些流民如此生气勃勃,略无颠沛流离之象,却又是我平生所未曾见。那位收纳流民开荒的周太守,可谓是治政有道,抚民有方啊!”

    杨遵彦赞同的点了点头,并且笑着补充道:“说起这阳城郡的太守,我倒是知道一些。其人名惠字允宣,年仅二十余,与家兄元晷颇有结交,我也曾见过一面,风采颇有可观之处。之前他本为廷尉司直,由于得罪了司州牧、城阳王元徽,故而被外放此郡。”

    “此乃天子之误,朝廷之失,”邢邵叹息了一声,“yù涉千里,逐骐骥而策蹇驴,吾不知其可也。”

    他的这句话,是说元子攸虽然勤于政事,有心重整朝局,却没有识人之明,把有才能的臣子遣往外方,倚重像城阳王元徽那样的小人,因此不可能达到目的。而对于这一说法,杨遵彦也大感认同,否则他何须劝堂兄急流勇退?

    忽然,邢邵又想起来了一件事情:“周惠周允宣,可是酿造酴釄酒、以‘潇潇烟雨北邙下,古今贵贱同一尘’酬答杨元慎的那位?”

    “正是。”杨遵彦点头应道。

    “如此说来,倒是值得去访一访了,”邢邵哈哈一笑,“遵彦既与这位周太守相识,不如替我引见引见,结交一番?别的不说,至少该有酴釄酒招待吧?”

    提到周家的酴釄酒,杨遵彦也动了心:“也好,咱们左右无事,去访一访也成!”

    于是两人拔转马头,继续沿官道往郡城而去。

    走到半路上,忽然有一支军队迎面过来。两人连忙避到路边,把主道让给这支军队。然而,就在军队渐渐走近时,杨遵彦却赫然发现,领军之人便是他们要访的周惠周允宣。

    他从小聪记强识,虽然只和周惠见过一面,却有把握不会错认。因此,他立刻滚鞍下马,高声招呼道:“前面是周太守么?我乃恒农杨愔,可否留步一叙?”

    听得有人相唤,周惠从沉思中惊醒。抬头看时,乃一位十七八岁、风神俊秀的白袍少年,看着似乎有些面熟。又听他自称恒农杨愔,周惠立时便反应过来:可不就是杨昱之弟杨愔杨遵彦么!

    对于这位杨家千里驹,周惠心慕以久,如今中道相逢,心中的惊喜自不必说。他连忙和身边的田颖交代了一句,让他率这支小军先行,自己则跳下战马走到路边,连连拱手笑道:“果真是遵彦兄!能够在这里和遵彦兄相唔,真可谓是意外之喜啊!”(未完待续。。)

    s

    。。。

第八三章 :进退何如(四)() 
“我也是颇觉意外;”杨遵彦同样拱手为礼;“不瞒足下说;我二人刚从辳辕关过来;正要去郡城拜访足下呢。”

    “能得遵彦兄相访;诚谓荣幸”周惠笑道。

    这可不是套话。杨遵彦出身高门;人品出众;眼界也不是一般的高。他曾写过一篇《文德论》;认为古今辞人皆负才遗行;浇薄险忌;而当世更为不堪;唯邢子才、王元景、温子升三人彬彬有德素;可堪相知。由此可见;他的眼光高到了什么地步。

    这样一想;周惠很自然的望向和他同来的人。其人年在三旬上下;相貌清隽;虽然未修边幅;却自有一种从容适意的态度;估计也非泛泛之辈;很可能就是杨遵彦所看重的三人之一。不过;温子升现任中书舍人;除正员尚书郎;兼得天子元子攸、录尚书事元天穆信重;不会轻易出京。而面前这位;大概是邢邵邢子才;或者是王牾元景吧

    “足下是河间邢子才;还是北海王元景?”周惠试探着问道。

    邢邵心中讶然;颇感兴趣的望向周惠:“周太守为何会如此猜测呢?”

    “很简单啊遵彦兄人中龙凤;平rì所交亦非凡俗。我曾听元晷兄言道;遵彦所深敬者;一为河间邢子才;一为北海王元景;俱为当今文德兼备之名士。我观足下率情简素;风采不凡;想来必为其中之一。”周惠笑着说道。

    他这一番话;既赞扬了杨遵彦。也对邢邵和王昕两人不无推崇。邢邵听在耳里;自然是很中听的。拿他和王昕相提并论;他同样感到十分欣慰。当初他避祸隐居青州时;听说王昕出任东莱太守;就曾经特意迁往东莱;和王昕比邻而居。后来他的堂兄刑杲作乱;他本人受到牵连。遭郡中义军捉拿;多亏王昕以身蔽伏;呵斥众人“想捉拿子才。就先捉拿我”;他才能够幸免于难。

    因此;对于王昕。他不仅惺惺相惜;而且还满怀感激之情。而如今听了周惠这番言辞;他连着对周惠也高看了许多。

    “哈哈遵彦;这位周太守;可谓是你的知己啊”邢邵转头向杨遵彦笑道;然后向周惠拱手施了一礼;“河间邢邵;见过周太守。”

    “如此称呼;实在不敢当请直呼表字即可;”周惠连忙谦辞。“否则的话;我岂不是要称足下为邢侍郎?称遵彦兄为杨常侍?真要这么称呼;那就无趣得很了;恐怕这青山茂岭也要笑我等俗气呢。”

    “既然这么说;那我痴长几岁。就托大唤你一声允宣吧”邢邵笑着点了点头。

    他本来就是个非常随和的xìng子;从不以才名和官职自矜;士无贤愚老少;皆能倾心交接;上到五六十岁的李神俊;下到十七八岁的杨遵彦。都是他的忘年好友;如今再加上一个周惠;也不算什么事情。

    。。。

第八四章:进退何如(六)() 
“得志又如何?不得志又如何?时局到了这个地步,别说他这阳城太守,就算当朝三公,大概也是身不由己的时候多,”邢邵笑着摇了摇头,“况且,我等既然已经隐居,又何必再关心这些朝堂上的事情?”

    “我等虽然隐居,却还有亲眷在朝中任职,如何能不关心呢?”杨遵彦叹道,“令兄东牟太守邢子良,不是被当朝太傅、东道大行台李延寔公辟为属官,转任乐安内史了么?李太傅为天子母舅,父子二人皆被信任,身居内外重职,一旦时局变化,便是首当其冲。(。)而令兄在李太傅府内任事,又岂能免去一番磨折?”

    听杨遵彦提起胞兄邢臧,邢邵颔首不语。良久之后,也忍不住发出了一声叹息。

    ……,……

    与邢邵、杨遵彦中道偶遇,虽然令周惠颇为意外,却不过是旅途上的一段插曲而已。辞别两人之后,他驭马疾驰,很快就赶上了田颖、夏侯敬一行。此时距离轘辕关已经不远,周惠令全军前往关城暂歇,又叫来管理流民安置区的周怀国,令他加赐流民粟米,每户两斛,以为新年之庆。周怀国领命,立刻吩咐手下部曲下到各里,把这个消息公布开来。不一会儿,整个安置区便沸腾了,四五百户流民尽皆称颂不绝,有的人甚至望天叩拜,感谢太守厚恩。

    周惠站在关墙上,望着流民区的这番动静,心里感慨良多。**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其实要求得很少,能够有点粮食果腹,有个地方安身,就已经非常心满意足。可惜这样的条件,很长时间都达不到,直到一千多年后,每年的chūn节期间。依然还上演着这种“叩谢太守厚恩”的戏码。而这一千多年之间,又有几个当政者把这些小民放在心上,又有谁在乎过这些小民的诉求?史上记载的所谓“民意”。大部分时候都只做着两件事情,要么是“若大旱之望云霓”,期望新的统治者能好一些;要么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列队欢迎新的统治者驾临。即使到了现代,也不过是披上一层外衣,换上个新的花样,想起来真让人叹惋不已。

    然而,以当世的观点而言,他的这些举止,的确是了不得的善政。否则的话,在这滴水成冰的深冬季节,流民们缺衣少食。无处落脚,不知道要遭多大的罪,也怨不得他们会像这般感恩涕零。

    想到这一点,周惠心里便坦然了许多。之前为了出人头地,辗转于陈庆之、元颢麾下。费心与杨昱、元宝炬结交的种种策谋,不管是光明正大的,还是见不得光的,如今都似乎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撑。

    也许,我来到这个时代,就是为了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任职一郡。则造福一郡的民众;任职一州,则照顾一州的民生。而为了做更多的事情,就必须获得更大的力量,取得更高的地位。

    只可惜,他毕竟出身寒门,如今虽然名列士籍,在士族中的交往却非常淡漠,身边能用的人,也就是河南府户军中的夏侯敬、谢邦、田颖、黄嵩这几个,以及从家中拔擢的周忠、周怀国等人而已。即使能够更进一步,也因为人才的缺乏,终究成不了什么气候。

    夏侯敬无事,这时也走上关墙。他站在周惠的身边,问起了途中那两位士子的事情。周惠毫不隐瞒,将邢邵、杨遵彦归隐之事和盘托出,说着说着,他忽然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