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朝汉月-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措粮饷;如今这半个月眼看就要过去,预计的两个目标却都没有达成。既没有蛮人主动上门投靠,周惠也没有前来豫州寻他。

    这样考虑了一阵,陈庆之只能作出妥协:“咱们再包围三天!三天之后,若是还没有什么进展,咱们就撤回司州……景德,你替我传令前军,去招抚汝水下游的蛮人,让他们投靠东豫州,并且为咱们提供部分粮食。”

    “遵命!”周文育正闲得无聊,闻言立即欣然而去,把命令传达给养父周荟。父子俩点起五百士卒,沿汝水进入豫州新蔡郡,次rì便到达了蛮人控制的区域。

    他们原本以为,挟着击败颍州刺史、兵围悬瓠州城之威,应该很容易让蛮人降伏。况且,东豫州正是蛮人聚居之地,让他们向东豫州靠拢,岂不是正合他们的心意么?

    可是,他们却不知道,此地的蛮人称为白水蛮,与东豫州的蛮人向来不睦。因为东豫州的蛮民原本居于淮南光城郡,投靠魏朝后才迁移到淮北,由其蛮帅田益宗统领新设的东豫州。这三十多年来,光城蛮大肆繁衍,同时继续吸纳淮南蛮人,由原本的四千余户增长到一万四千余户,着实挤占了白水蛮的不少生存空间。

    周荟父子错估了形势,不仅未能将白水蛮招抚,反而遭到数千蛮人的围追堵截,一rì中接战数十次。赖着周文育的骁勇,众人总算冲破了蛮人的包围,可是周荟却不幸战没,遗体也落入蛮人之手。周文育冒着生命危险冲入蛮群,这才抢回了养父的遗体,身中却也中了好几处创伤,几乎和养父一样死在蛮人手中。

    接到这个消息。陈庆之明白,自己这次出兵的第一个目的是不可能达到了。如今前军受创极重,士气大为沮丧,必须尽快撤回州中休整才行。

    恰好在这个时候,周惠的两千府户军和两千郡兵已经集结完毕。他率军沿汝水直下豫州。一路上浩浩荡荡。还特意造出巨大的声势来,以便安定豫州的民心。陈庆之原本打算迅速退去,可听到这番动静,他倒不急着走了。因为那支援军一看就不是来拼命的。这样大张旗鼓,唯恐对方不知,不过是想让对方知难而退,避免无谓的争斗而已。再者,对方声称是广州军。这一州陈庆之去年曾听说过,乃是在鲁阳关南中郎将府的基础上分司州所置,估计就跟他这因义阳三关所置的司州差不多,又能够拿出多少兵力来?

    尤其让陈庆之在意的,则是领军主将的名号:

    平南将军、府户军大都督、都督广州诸军事、广州刺史义兴周惠!

    据陈庆之的了解,义兴周氏迁往北朝的,就只有河南郡巩县那一支;义兴周惠,他也只听说过一个,也就是他在魏朝时的卫大将军府录事参军。以及元颢所任命的洛阳令、伏波将军、假城门校尉。可是,陈庆之实在无法想象,那样一个背着敌党、逆党双重头衔的寒门子弟,如何能够获得魏帝元子攸的青眼,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青云直上。晋升至大都督、州刺史的地位?

    因此,陈庆之决定留下来查探一番,算是对此次出兵的第二个目的有所交代。麾下的前、中、后三军,被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遭受重创的前军,由军副周文育率领。护送其养父周荟的遗体先行返州;第二部分是中军主力,由他本人率领着留在悬瓠;第三部分是后军,由副将领军至淮水北岸,调集船只作为接应。

    南军的这番动作,自然是落入了悬瓠守军眼里。可是,鉴于城内兵力薄弱,以及颍州刺史娄起的前车之覆,悬瓠守将、行豫州事yīn遵和丝毫不敢放松,直到周惠率部到达后才放心的出城。而这个时候,陈庆之已经率中军主力离开悬瓠,撤往汝水对岸戒备。

    见此情形,周惠心中明白,陈庆之已经知道他没有决战之心,如今留在对岸,或许就是想见面叙旧而已。于是,他很有默契的派遣平南府录事参军、行军主簿谢邦为军中使节,过河去见陈庆之叙话。

    去年在荥阳的时候,谢邦曾经当过南军的俘虏,被陈庆之的审讯吓得够呛。然而,经过这一年多的历练,谢邦早已今非昔比,在陈庆之面前表现得非常镇定。陈庆之根本没有认出是他,直到他主动提起当初的开释之恩时才明白过来。

    “这么说,对岸的领军主将确实是允宣了。”陈庆之叹道,心中颇为复杂。

    “正是,”谢邦拱了拱手,“允宣兄说,当rì北中城一别,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期间的种种经历,一时也不能尽述,但是允宣兄很感谢陈将军的教导和提携,也恭贺陈将军晋封县侯,出镇一方。”

    他用的是私下的称谓,陈庆之明白他说的是私事,也投桃报李的应道:“允宣言重了,当rì在北方,是我多承他的辅佐才是。另外,他能脱颖而出,受到重用,我也甚感欣慰,烦你替我恭贺一声。”

    “是,在下一定将话带到。”

    “有劳了,”陈庆之点了点头,话锋随即一转,“谢主簿既为军使,你家将军还有什么话说?”

    这是谈公务的格局,谢邦也收敛态度,肃容应道:“我家将军说,陈将军为司、北司二州刺史,州中颇为贫瘠,何必擅自兴兵,加重治下百姓的负担?淮水之间,大都为蛮人控制地带,魏朝东荆州、南荆州,梁朝北司州、东豫州莫不如是。魏朝与梁朝的争斗,主要是争夺蛮人的支持,因此前有梁朝光城蛮帅田益宗归魏,后有魏朝南荆州刺史桓叔兴附梁,并有田超秀等辗转于两朝之间,时南时北,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两方的攻守态势。为将军计,与其像今rì这般师出无功,不如退屯三关,抚蛮安民,待南北大势而动。”

    陈庆之略一思索,发现事情还真是如此。他这次退兵,不就是因为粮饷不足、前军又受挫于蛮人吗?而正如周惠所言,昔时设立司、北司二州的初衷,原本就是据守义阳三关,监视淮南蛮人,守住荆州治江陵、郢州治武昌后背,何必要吃力不讨好的侵袭魏朝?而且,就算他收伏了州中蛮人又能怎样,还不是要退回义阳三关?

    只可惜,他身边没有得力的幕僚,结果居然还要已经成为敌将的周惠来提醒。

    他索然的叹了口气:“请你回复你家将军,他的话我会考虑的。”

    。。。

第一二七章:紫阙蒙尘(一)() 
豫州的战局,全都反馈到了洛阳中枢。听说贺拔胜叛投尔朱仲远,朝廷在恼怒之余,也对之前一同归附的独孤如愿产生了疑虑,不放心让他继续待在京师,于是将其遣出朝堂,以平南将军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太守,顶在了荆襄战线的最前面。梁将陈庆之侵袭豫州,包围州治悬瓠城,朝廷虽然担忧不已,可是却没有任何援军可派,结果还是广州刺史周惠主动救援,解了豫州的燃眉之急。

    然而和豫州比起来,河北的形势却更加严峻。先是河北行台魏兰根败于侯渊之手,丢盔弃甲的往附渤海高乾;继而大都督裴庆孙与尔朱世隆私通,被大行台源子恭追还河内斩杀,手下士卒扰动,到尔朱兆、尔朱世隆兵进丹谷时,驻守太行岭的安东将军史仵龙、平北将军阳文义相继变节,六千士卒一朝尽丧;至于并肆诸州大行台杨津,他现在还留在邺城,努力征召士卒,根本没有能力出战。

    失去了太行岭,能够挡住尔朱兆的,就只剩下了源子恭驻守的北中城以及大河,形势已经和当初尔朱荣与元颢对峙时差不多。可是,元颢当时有十万台军,还有陈庆之的白袍军,尚且被尔朱荣突破大河防线,朝廷现在却只有区区数千宿卫,如何能够挡住尔朱兆的进攻?

    眼见形势如此急迫,元子攸不禁怀念起周惠来。当初安排下三路行台的时候,他就坦言不能成事,并且一一指出了其弊端,当时城阳王元徽还不服气,可结果却和周惠的判断如出一辙;此外,当时他还劝朝廷加强战备,却由于城阳王元徽的阻拦,最终未能实施,否则朝廷至少能够拒河而守,断不至于像如今这样窘迫。

    看来。当此纷扰之际,朝廷需要的是周惠那样的能臣,而不是元徽那样的信臣。信臣虽然可靠,却没有办法应付当前的事态,解决朝廷的困境。

    只可惜。他醒悟得太晚了。如今大错已经铸就,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他这个天子,又到了不得不出狩的时候。

    出狩哪个地方?河北自然是不成的,失去太行岭。尔朱兆、尔朱世隆已经能够纵横河北诸州;东面的青州也不行,虽然是嫡亲母舅李延寔的控制范围,可三徐的尔朱仲远随时都能北上;西面关中的尔朱天光,虽然接受了朝廷赐封的王爵,其心思却无法忖度。去了说不定是自投罗网;所以,他唯一能够去的就是南面,那里有广州刺史周惠,有担任三荆二郢大行台、荆州刺史的从舅李琰之,都是他亲自提拔和任命的嫡系。

    元子攸主意一定,立刻颁布了两道诏旨。其一是任命御史中尉高道穆为卫将军、大都督,兼尚书右仆shè、南道大行台。其二是晋封京兆王元愉之女、南阳王元宝炬之妹元明月为襄城公主,别封阳城县开国伯周惠为乌程县侯。

    这两道诏旨,传达出的涵义是再明显不过。任命高道穆为为将军。是把宫中宿卫交给他统领,兼任南道大行台,则是让他护送天子和中枢往南迁移。至于赐封元明月,很显然是看在周惠而非元宝炬的份上,所谓未嫁从父从兄。既嫁从夫从子,元明月已经出嫁,自然是从着作为丈夫的周惠;况且,周惠本人也得到了封赏。虽然只是个乌程县侯的散爵,没有什么封邑。但却是义兴周氏在晋朝时的家传爵位,代表着元子攸对周惠为义兴周氏家主的正式认同。

    诏书发到尚书省,引起了录尚书事、城阳王元徽的极大愤恨。他没有想到,元子攸居然绕过他,一个人作出了南狩的决断,而且居然不是由他负责。还有对周惠夫妇的赐封,虽然是为了保障南狩通道,可天子明知他和周惠严重不和,却没有征求他的意见,这不是在打他的脸吗?

    愤恨之余,元徽又感到极大的惊恐。很显然,天子已经不再完全信任他;而一旦中枢南移,朝廷能够掌握的州郡将大大减少,广州作为三万户的上州,以及荆州的北面门户,刺史周惠的地位将急剧上升。

    这种可怕的情况,是元徽无法容忍和接受的。特别是那个周惠,经过数次交锋,不仅没有被他打倒,地位反而越来越高,早已成为他内心的一根尖刺,每每刺得他胸中发闷、心头滴血;到了如今,甚至有可能夺走天子对他的信任,并且对他的地位造成严重的威胁。

    元徽决定阻止这件事情,哪怕是影响南狩大计也在所不惜。

    那么该如何阻止呢?

    元徽略一思索,很快就想到了上谷寇氏。这一家是广州最大的士族,族中的现任梁州刺史寇隽寇祖俊,前广州刺史寇峤寇遵乐,现任东荆州刺史寇朏之寇长明,都是他所提拔。另外,寇隽的兄长、寇峤及寇朏之的叔父寇弥寇祖仁,还是他的亲信故吏,目前在他手下担任尚书郎。

    上谷寇氏在顺阳、汝南、汝北三郡生息三十余载,影响遍及附近诸郡。自三年前设立广州以来,州中的别驾从事史、主簿、本郡中正等佐官,各大郡和本郡的太守等主官,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