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争锋-第1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亩产三十石有余,此等作物,绝对神物啊,绝无仅有啊。”言官们语气激动地说道,这种情形让他们很欢喜。

    自崇祯上台以来,他们言官的工作越来越不好干了,这位殿下时不时就杀几个,让他们担惊受怕,他们有着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勇气,如果死后能留名还好说,但被崇祯杀了也就杀了,什么也得不到,只有不识好歹。

    “那依众位爱卿看来,朝廷是不是应该让宁爱卿将这种作物奉上呢?”崇祯说道,心头一片敞亮。

    “确实如此。。。。。”众官员附和道,心里觉得有些不对劲,崇祯好像将宁致远称作。。。。。宁爱卿?

    “可是,他若是呈了上来,朕又该怎么对待那些甘薯?”

    “种。。。。。。植啊。”言官们话语一滞,脸色突变,强行把最后的两个字吞了出来,他们懂了,是真的懂了。

    “朕告诉你们,宁爱卿已经呈上了一万石这种神物,那现在你们告诉朕,朕应该把那种神物重在哪儿?”崇祯脸色突然一变,冷冷说道,吓得几个言官纷纷跪倒在地,连连叩头。

    作为皇上,崇祯是有自己的皇庄,里面的收成充作他自己的内库银两,但这是靠着一个皇庄能解决的吗?

    自己皇庄计算连续种上几年,中出这种作物,然后也还是无济于事啊,那么些地对大明来说有个什么作用,若是让朝官他们种植,那自己得到了什么?

    崇祯想想很气愤,他想着自己现在连身上的衣服都是穿着补丁的,实在是委屈。

    他明白,自己手中必须多有些自己的土地。

    崇祯的脸上很愤怒,表情很严肃,意思很明显。

    土地,他想收土地,至少这些官员的土地他要收上来一部分,之前他就想过,总是没有下定决心,若是以红薯这种收成,朝廷上两百多号官员,每人回收两千余亩土地,那就有四十多万亩了,亩产三十石,便是。。。千万石。

    自己一人便可以拯救这天下。

    崇祯脸色有些潮红,中兴,大明的中兴。

    朝上言官和众官员纷纷跪倒在地,低头只字不语,让兴奋中的崇祯很受伤。

    他是皇上,但若是官员们自己不主动提上缴耕地的事情,他便成了强抢属下的财物,遗臭万年,这是他不愿意的,他可以杀了许多朝臣,因为他认为自己没错,而这件事,他做不得。

    崇祯觉得自己无计可施,偏偏徐光启许久未上朝了,否则有他做个表率,自己也不会这么被动。

    他心中重重叹了口气,脸上的皱纹仿佛变得更深了,扫视着朝下低头的众人,连内阁辅都是低着头的。。。。周延儒,好一个辅。

    “殿下,微臣尚有土地四千亩,愿收缴国有,请殿下成全。”一道响亮的声音在朝堂中响起,让众官员脸色一变,崇祯脸色一喜,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

    “温爱卿,你真是大明的忠臣啊。”崇祯站起身,毫不掩饰着心中的激动和喜悦,大笑着说着。

    说话的官员正是内阁三辅温体仁,五十来岁的一个官僚,留着典型的长须,心中由原先的忐忑变成了狂喜。

    做出这样的选择,他已经思考了许长时间了,并不只是从上朝才开始,在收到金陵红薯收成的消息时,他便已经开始摸索崇祯的心思了,所以选择了在崇祯心里跌倒谷底的合适时候说了这样的话,四千亩土地,他很心疼,但比不上自己在崇祯心里的地位,崇祯的表情告诉他,自己做的很值。

    众官员脸色又是一变,更加难看,崇祯连忠臣二字都用出来了,岂不是说他们不交土地便是奸臣?

    他们是奸臣,可是他们不会承认,只怕自己等人再不表态,崇祯就真该飙了。。。。

    “老臣尚有土地五千余亩,愿交予国库。”周延儒起身艰难地说着,温体仁都这么说了,到了现在,他已经没办法不说。

    作为辅,他有很多无奈,也低估了崇祯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只是不管如何,他都不会带头的,倘若他刚刚开始便率先说要上缴土地的话,那身后两百多个不得不缴的朝臣都会对自己有意见,那也就不好了。(。)

0155章 朝堂结果() 
他周延儒虽然把钱龙锡弄下台了,然后自己上位,看着像个坏人,那只是因为要进步,现在已经位极人臣,他便想着做好人,两边讨好,就这么到功成身退,风光返乡,虽然他自己没立过什么功。

    但现在。。。。

    “微臣家中尚有三千余亩。。。。”

    “微臣府上尚有两千余亩。。。。。”

    “微臣尚有一千余亩。。。。。”

    “微臣同样有一千余亩。。。。。”

    “——————”

    随着周延儒话语一出口,朝臣们纷纷响应,温体仁心中欢喜,他想不到,周延儒会做出这样的蠢事来,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崇祯,大臣们都和你是一伙的吗?

    周延儒面色一僵,听着身后的响应声,心里一沉。

    作为一个官场上挣扎了几十年的老人,他又怎么会这么混不吝,在崇祯面前示威,他突然觉得,自己之前做的一切,是没有意义,装好人,似乎是不行的。

    这点周延儒一直就知道,只是崇祯做事向来很少征求朝臣的意见,所以他也不认为会出现这种。。。。坑人的情况。

    崇祯面色依旧带着喜悦,不管怎么说,这件事解决了一些,他算术不太好,但总是感觉这数额小于自己所期盼的二十万亩,但也还可以了。

    他的要求并不多,只是朝臣们给他的更少。

    深深看了周延儒和温体仁一眼,然后崇祯下令退朝了,刚刚的一切他看在眼里,心中有数。

    崇祯是一个很成熟的政治家,就像他在决定将袁崇焕抓起来之前,还将自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披在袁崇焕的身上一样,哪怕恨你入骨,他也能微笑如常。

    周延儒很清楚,温体仁也清楚。

    一个如履薄冰,一个欢喜异常。

    宁夏卫难得出了太阳,宁大官人在夕阳抱着柳如是,回想着入冬来生的事情,面目有些感慨。

    关于此时的宁夏对明朝,他宁致远可以是很么都不管,崇祯没有要求,而且九边重镇又无需缴税,但他也送了一万石的种植的红薯过去,没有什么待价而沽,只是觉得这样没什么用处,这种种植方法迟早会广泛流传的。

    事实上,清朝是怎么消灭明朝的,他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十分离奇的事情,现在全大明的耕地在千万倾左右,也就是十亿亩,而人口也有一亿多,加上那些被隐匿的,也就不到两亿,两亩地便可以养活一家人绰绰有余,而现在。。。。

    所以这和粮食产量关系有,但并不大,非地之罪,罪在人。

    民间富户财产之巨,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反贼只要有一丝火苗尚在,抢劫一阵之后,随时都可以拉起一支队伍一样,抢得了财帛,财帛可以动人心。

    已经十一月末,阳光照在身上,虽然没有温度,柳如是还是感觉很暖和,因为此刻是依赖在宁致远的怀中。

    “宁郎,这次赴京要多久才回来啊。”柳如是小声问着,其实几个女孩她们自己已经算了很多遍了,但还是一直在问着。

    “三月会试,之后还要殿试,至少要六月才回来吧。”宁致远说着,对着柳如是冻的红的脸蛋轻轻咬了一口。

    这还是基于自己名落孙山的情况下,不过他相信自己会落榜的。。。。

    “是不是还要在那儿和今是姐姐成亲。”柳如是眨眨眼,咬着宁致远的耳朵问着。

    “。。。。是。。。。。”宁大官人犹豫了一下,然后答道,紧了紧女孩,小声说着,“等她进门我让她叫你们姐姐。”

    “。。。。。。。”柳如是愣了愣,然后咯咯直笑,点了点头。

    “还要让她喊圆圆和景薇做姐姐。”

    “这样不行,那两个小丫头尾巴会翘到天上去的。”

    “宁郎,她们两个又没有尾巴。。。。。啊。。。。。你真坏。”

    。。。。。。。。

    江浙的李今是突然连着打了几个喷嚏,让她紧了紧自己身上的衣服。

    “今是啊,怎么病了,是不是这几天太劳累了,要保重身体啊。”李聪露着一张温和的笑脸问道,“今年天气又冷,要多注意啊。”

    天气确实有些寒冷,但这和女孩打得喷嚏无关,她自认身体很好,所以在这大冬天,还会这么悠闲地坐在院中。

    李今是淡淡地看了李聪一眼,然后后面跟着一个侍女回房了,期间一句话也没说。

    她近来关注的事情除了李家的生意,便是宁大官人的动静了,却一直都没有听到什么消息,而李家的展形势也一片大好,让她心头很舒畅,只是有些奇怪。

    自入冬以来,李今是便是一直陷入到一种忐忑的情绪当中,说到底她只是一个女子,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相夫教子,对自己未来的夫君,总是有着一种期待,她知道,冬天一过,离自己出嫁的时间便更近了。

    宁致远。。。。宁公子,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江南泛起一阵红薯风。

    在这一波之前,虽然也是有着甘薯这种东西,但从未这么公开贩卖过,大多只是富贵人家自己找门路收购一些,现在则不同了。

    田家很快便将这种东西投入了市场,以他们在大半个大明的店铺分销,做起来轻而易举,这毕竟不是一般百姓能够吃得上的,但这样也能销出一笔,而且都会是回头客。

    田河还有着别的计划,他也正嫌着这红薯太少了。

    且不说这二十五万石红薯正是江浙许多商人均分的,以田家为,所以田家倒是能分上十万余石。

    而他们还有别的销售路子。

    江南一带很富庶,做生意的商人更是多不胜数,而又以江浙福建为甚,究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沿海。

    要说海,还真是一个十分奇妙的存在,在大明天灾横行,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大明的海上贸易总额还是大明国库收入的十余倍,其中便是以福建的郑芝龙为主要代表,只可惜,崇祯对于海上的监管并不看在眼里。

    这也是为什么同是商业世家,而江浙的却要比起金陵这个南直隶的治所来要富裕的多的缘故,所以田家对于海上贸易也是轻车熟路,他们的瓷器,茶叶都远销海外,成为他们家族敛财的有利手段。(。)

0156章 缴税() 
。。。。。

    所以田家准备将红薯远销海外,作为≤

    他们本来是想也参与进红薯的种植,但是被拒绝了,田家他们是可以理解,毕竟物以稀为贵,要是将红薯弄得遍地都是,那还值不值钱了,但这也不妨碍他们暗中摸索种植的方法和收买李定方的下人来深入了解这种作物。

    崇祯三年十二月初,距离田家他们收购红薯堪堪十余天的功夫,以他们在金陵六两银子一石还供不应求的情况让田河迅下了命令,暂停红薯的贩卖。

    距离下次红薯的成熟还有一年的时间,他深谙待价而沽的道理,再说海外那边尚没有回信,不知道经营状况怎么样,不能将手中这点存货就这么抛出去。

    势头暂且是止住了,田家手中的红薯还剩堪堪十万石,其中包含了在船中运正往海外的一万石,他心中很畅快,这一番运作下来,少说能挣上五十万两银子,足以抵得上田家半年的盈利了,这生意做的真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