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小山传奇-第10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正想也从自己兜里给那个伤残的士兵也拿点钱出来尽一份心意,却忽然看到那个正在离开的教师胳膊下夹着一物,于是他也不掏钱了,却是急走了两步对那教师说道:“先生请留步!”

    霍小山只此一句便让拖着那个教师胳膊的看似是那教师妻子的女人脸色变了,不是自己丈夫祸从嘴出了吧?

    “何事?”那个教书之人却是站住了,并不管自己女人的拉扯,他纵是书生却也不是一个女人能拉动的。

    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很明显霍小山眼前的这个“秀才”是一个书生气很浓厚的人。

    书生气浓的人认死理,说大道理那叫“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说民间的话那就叫“死犟死犟”的!

    “敢问先生为何不从我做起给这位兄弟捐点善款呢?”霍小山问道。

    “你安知我没捐?或者你嫌我捐得少?”那个教师反问霍小山道。

    霍小山瞟了一眼那个至今仍穿着国军服装此时正看着自己的那名士兵身前的破碗,那里面那点小钱,只怕也就够这个士兵买个馒头吃的罢了。

    霍小山却是微微一笑答道:“莫以善小而不为,先生高义,虽只捐分毫那也是大义之举,在这里我先替这位兄弟谢谢先生!”

    霍小山这么一说却是一下子把那个教师说愣了,眼前这个国军军官谈吐很文雅嘛,看起来并不是那赳赳武夫蛮不讲理的样子。

    不过霍小山把这个教师叫住显然不只是为了感谢他捐给眼前伤残士兵那点小钱,而是另有原由。

    “如果先生能用自己举手之劳,能让您再给这位兄弟多捐一些的话,不知先生愿意与否呢?”霍小山接着说道。

    那个教师有些莫名其妙了,他搞不懂霍小山在说什么。

    然后他就见霍小山一指他左腋下挟着的书问道:“先生可会讲俄语?”

    原来那名教师腋下夹着的正好是一本俄语书,那书皮上的俄文霍小山不知道是啥,但俄文长得和英文不一样,霍小山却是知道的。

    这才是他叫住这名教师的真实理由。

    那个教师有些不耐烦了,他反而觉得霍小山有些磨叽便道:“你就说什么事吧?”

    那话里的意思显然是默认他是懂俄文的,虽然有些不耐烦,只不过到底是读书的斯文人没有在对霍小山的问话后加上“磨叽”这个词。

    “学生要随长官到东北去接收被日寇占领的东三省要和苏联人打交道,只是不懂俄语,能否劳驾先生把我这本书给注上音。

    学生也知先生清苦手无余钱给这位兄弟,但学生愿意多出一些钱作为先生注音的酬劳,然后先生可把学生这点钱捐给这位兄弟,于先生来讲只是举手之劳,于这位兄弟来讲岂不是也是善事一桩?”

    你看平时霍小山不言语是不言语的,可是此时对这位教师模样的人那就是一个彬彬有礼,嘴中一口一个“先生”的叫着,而自己则是一口一个“学生”的自称着。

    那个教师先生就看到霍小山从兜里摸出来两张大额钞票来,却是已将其中一张放到了那名士兵身前的破碗里了。

    而霍小山把那钱一放到了那名双腿已失的士兵的碗里,那名士兵对霍小山又是感激却是又以期待的眼神看向了那名教师。

    那个教师还没想好是否帮霍小山译书呢,见了霍小山已是先放钱了,而那名士兵的眼神里却是充满了企盼,一时之间便有些犹豫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读书人也有多种的,固然有那种墙头草随风倒似的御用文人却也绝不乏那种“岂可弯腰事权贵让俺不得开心颜”的文人,很明显这名教书先生就是后者。

    以这名教师的脾气秉性,别说霍小山是个上校了,就是上将他也未必愿意伺候,可是此时霍小山却是让他做善事捐款他便犹豫起来了。

    而这时候那极有眼力见儿的霍小山却是已经又转过身来,双手抱拳对着这个教师又是深深一揖道:“无论先生能否给学生译书,学生也替这位兄弟谢谢先生!”

    此时这个教师真的是被霍小山说得无话可说外加有点迷糊了,他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迷迷糊糊之中就伸手接过了霍小山毕恭毕敬递上来的书和一支钢笔!

    霍小山一见自是大喜,眼见旁边就有店铺之人放在外面的桌子,忙走上前去伸手将那虽然很破但却很洁净的桌子上用袖子又象征性的蹭了蹭,然后就将旁边的一个方凳放好垂手立在了旁边!

    就霍小山这翻执弟子之礼的表现让这个教书先生的妻子都是无话可说,他们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象霍小山这样有礼貌的也不多啊!

    于是,这名教师在坐到那桌前的时候才回过味来,自己怎么就莫名其妙的接了一个给俄文注音的活呢?

    就在他刚要在那书里写上头一笔的时候,这才诧异的问了霍小山一句:“听口音——你真的是东北人吗?”

    “都是上战场打鬼子之人,何分南北?”霍小山答道。

    此时这个教师已经是被霍小山说出笑模样来了,那落笔之时差点写成这个东北小子真特么的会说话啊!

    霍小山一看机缘巧合,自己要办的事竟然就这样心想事成了,这才走向了那个伤残士兵谈起战场之事。

    霍小山手里现在也没几个钱,他要是想要有钱那自然就得去当“劫匪”或者“小偷”了。

    霍小山倒不是那种死板之人,但是,若是自己去“劫富济贫”了,世上苦难之人太多终究是救不完的。

    如果非要想救,那就得有组织有纲领有信仰,那岂不就等于又发动了一场革命?这个,呵呵,有一批人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呢,自己现在又做岂不等于画蛇添足?

第一七二三章 五日之师() 
    如果说“士为知己者死”在这位怀才不遇的教师身上得以完美的体现的话,那么能让这位教师如此卖力的替霍小山给一千句常用俄语注上音的原动力就源于他对霍小山这位陌生的国军军官的欣赏。

    其实于这名教师这样一位熟练掌握俄语的饱学之士来讲,给那一千句俄语注上音也就只不过是简单的重复劳动罢了。

    单调固然是单调了一些,但关键得看他是否心甘情愿。

    而正因为是简单的脑力劳动,所以他还可以边译那俄文边听着霍小山和那个伤残的川军士兵聊天。

    他能听出来霍小山对战场之事极是熟悉。

    如那名伤残士兵讲到自己是在那场战斗之中受的伤,霍小山便能讲出那场战斗国军的战场布局有何不妥,如何发挥国军之长克日军之短,更能如数家珍一般说出日军各种武器的大致技术参数来。

    而在最后霍小山还做总结道,士兵不怕死是对的,但咱中国人之所以和日本侵略者打了那么久,并不是说咱们缺乏敢死的情神,而是咱们在科学技术上与日军相差甚远。

    为什么苏俄人能够那么快打败日本关东军,那就是因为苏俄人的工业很发达,武器很先进。

    中国人拿着老旧的还是大清国时产的汉阳造对上日军的三八大盖时,那差距便如同拿着长矛对上了人家能打出子弹的步枪。

    而日军拿着三八大盖碰到苏俄人的波波莎冲锋枪碰上美国人的手提机关枪时,那差距便也如同日本人拿着长矛又遇上了能打出子弹的枪。

    所以谁的武器好谁在战争中就占优势,而好的武器哪里来的,自是来自于工业,工业如何能够发达那就是需要有着科学素养的人。

    所以一定要尊重咱们中国人中一切有着科学知识科学素养的人。

    一个国家缺些个官缺些个政客这都不打紧,给你位置时间久了你也能做,但一个国家缺了科学家缺了大学问家缺了民族的精神那就危险了。

    霍小山也只是有感而发,虽是有感而发却也是娓娓道来,那个伤残的士兵由于文化有限听听也就罢了,反倒是把那个帮霍小山翻译俄语的教师听得是频频点头。

    霍小山和那名俄语教师相遇是在上午,而译那本书那个教师便译了两个小时,于是霍小山自然要请老师吃饭,吃饭时还没忘给了那个伤残士兵送去了一份。

    霍小山在和那名会俄语的教师相处到这个阶段便已熟识起来,原来那个教师叫杜仲友是流亡在重庆的某大学的讲师,在上学时就是学俄语专业的,也是因缘巧合,夹了本俄语书却是和霍小山撞到了一起。

    最后当杜仲友见霍小山确实是真心想学俄语上进心很足,便答应霍小山每天晚上在这里再教他两小时俄语的口语。

    对此霍小山当真是欢天喜地感激不尽。

    霍小山知道自己时间很紧,他哪有时间去按部就班的去学,他却只是来个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白天的时候杜仲友人家一个大学讲师不可能来管他,他便把看着杜仲友在书上给他标出来的每句话的注音开始背诵。

    到了晚上他就夹着那本书找到杜仲友背给他听,杜仲友自然也听霍小山说了时间太紧没有时间在那里细嚼慢咽,却也只能由着他了。

    母语的发音那个绝不是短期可以改变的,只因为学过外语的人都知道,一个中国人的发音是否象他所学的外语语种那是与你口腔中舌头、上腭、牙齿等发音的生理部位有莫大关系的。

    所以霍小山并不求自己发音有多么的准,他也只是想自己能听懂俄语或者能用俄语与苏俄人能做简单的交流就可以了。

    反正咱中国人是黄种人,他就算是把俄语说得再溜那一看上去也绝扮不成白俄人。

    而当霍小山每晚一见到杜仲友之后开始背诵那些自己白天背会了的俄语语句时,杜仲友便惊霍小山为天人了。

    只因为霍小山的记忆力实在是太好,短短四天,霍小山已是快将那一千句俄语的口语表达都背下来了!

    而到了第五天晚上,霍小山再来时却是带来了一个消息,明天他就得去与那些往东北去的国军长官会合了,今晚是最后一晚。

    五天学习下来,当老师的总是要给学生考下试的。

    于是杜仲友便拿着霍小山的那本书任意挑选一句说出中文里的意思让霍小山背下来。

    而霍小山这个学生也真是争气,除了那口语的发音说出来的是中国式俄语外,所背的内容可是丝毫不差的。

    杜仲友又任意选取书中的话用俄语说出来,霍小山竟然也能听懂大半。

    至此,霍小山这俄语就算学成了,按他的说法就是自己就象那老牛吃草料先全放到胃里再说吧,等有功夫的时候再吐出来慢慢嚼!

    最后,临走之前霍小山又是恭恭敬敬的给杜仲友鞠了三个躬,一时之间让那杜仲友当真是感动不已。

    眼见霍小山走远了的背影,杜仲友心中不由感叹。

    他是大学讲师,在时下的中国如果说最一流的人才叫大师,那么他就是仅次于大师级的人物了。

    所以杜仲友自然是从小读书到现在,以他的此时的学历来讲见过头脑好使的人当真不少,但他所见过之人中却数霍小山的头脑最为好使,所谓过目成诵的学霸也不过如此啊!

    杜仲友满怀感叹撩着自己的长衫缓缓走回家中后,却是见桌子上放了一撂报纸。

    那报纸是他从大学里要来预备冬天时糊自家的窗户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