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英雌-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可告人的事情之外,李曜从棺椁中醒来开始讲起,说自己先在山中重新学习说话,后来拜师入道,然后下山如何找到何潘仁,如何西行敦煌,如何在长安声名大振,还有如何没被柴绍、李渊戳破身份,乃至期间经历的许多起伏波澜,俱都通过平白的语言,有所选择地告诉了惠莲。

    侃谈间,惠莲也说起自己的经历,原来她的俗名叫做兰韶英,其父本为隋将,后参与杨玄感起事,兵败战死,她和唯一的嫡亲姐姐兰韶华被隋炀帝没入掖庭。数年后唐高祖李渊即位,大赦天下,她因相貌身形酷似平阳公主,且熟知礼仪,又出身武将世家,通晓武艺,于是被李渊钦定为平阳公主的“影卫”,除了保护平阳公主的人身安全,偶尔还会代替平阳公主出席某些只需露脸的非重要活动。

    平阳公主年长兰韶英几岁,待她极为亲厚,非但从未因她出身低微而有所轻视,还与她义结金兰。

    再后来,兰韶英跟随平阳公主出战河东、驰援辽州、苇泽关,一直并肩作战,宿则同帐,寝则同榻,可谓是一对真正同甘共苦的好姐妹。

    在平阳公主养伤期间,兰韶英曾表示要与平阳公主相偕终老,而唯一的方法,便是让驸马柴绍纳兰韶英为妾室,这样两姊妹才可永远在一起,结果柴绍正要礼聘兰韶英入府,平阳公主突然去世,兰韶英认为柴绍未对平阳公主尽到夫责,便愤然做了乐善寺的女众。

    正当李曜为柴大将军没有纳到惠莲而幸灾乐祸的时候,却听惠莲犹豫了一下,才道:“阿姊还为惠莲的韶华姊做媒,让她嫁了个好夫君,只是没想到两天前姊夫突然被朝廷以罪下狱,韶华姊自然也未能幸免。”

    李曜一怔,忍不住连声问道:“你亲姊夫的名字叫甚么?他又犯了何罪?”

    惠莲轻咬朱唇,一字字道:“刘世让,罪名‘谋叛’。”

第169章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刘世让?

    那位被一个拙劣的离间计害死的唐初名将?

    听到这个名字,李曜心中不由有些动容。

    她突然想起史书记载突厥人曾和刘世让有过两次交锋,都吃了不小的亏。

    第一次是武德三年,突厥伦特勒大掠并州,时任并州总管的刘世让用计将其活捉,后来刘世让出关监视和防范突厥,处罗可汗到死都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次是武德四年,突厥颉利可汗趁唐朝集重兵决战窦建德和王世充之际,与高开道、苑君璋联军十数万攻入雁门关,刘世让率本部一万人马在武州城御敌,整整一月有余,突厥大军也未有所寸进,颉利可汗便派出被扣留的唐朝鸿胪卿郑元璹去劝降,刘世让怒斥郑元璹“丈夫奈何为夷狄作说客邪”,最后颉利可汗久攻不下,又获知唐军击败窦建德、王世充的消息,只得悻悻而归。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连别人为突厥做说客都感到愤慨的铮铮铁汉,最后却因李渊听信突厥使臣曹般陁所谓“世让与可汗为乱”的一面之辞而遭冤杀,当真教人扼腕叹息。

    李曜正垂眸沉思,兰韶英见她默然不语,忽然起身后退两步,跪席伏首重重一磕:“大姊夫常言自己生平最恨突厥人,惠莲绝不相信大姊夫会勾结外寇欲反叛朝廷,阿姊救救他和韶华姊吧。”

    李曜连忙收敛心神,上前把兰韶英扶起来,说道:“我近日来身在华阴,远离京师,消息较为闭塞,若我能够得知此事,必然会出言相救,可你既然已早早知晓我的身份和所在,为何不曾直接来找我?”

    兰韶英面色羞窘地解释道:“我当时还不敢完全确认阿姊的身份,而且我原定明日便要正式剃度出家的,得知姊夫出事之时,我欲前往华阴寻你,可毕竟是涉及谋反的案子,官府前日刚抄了姊夫在这弘农城中的府邸,闹得沸沸扬扬,住持怕我因救姊心切而受到牵连,所以坚决不允我出行,是以只好委托一位奉师命外出访问的师姊带信给你,我认为你如果真的是阿姊,看到那封短信必然会来,如果不是的话……我也没办法可想了。”

    一听此言,李曜心头腾地冒起一股无名火,她自然明白自己之所以会如此生气,正是受到李兆月的意识影响所致,可她的脸色还是不可控地沉了下来,口中恨铁不成钢地道:“救人如救火,你这般磨磨蹭蹭,像个甚!”随即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兰韶英的一只皓腕:“既如此,你还做甚么蠢尼姑,跟我走!”

    要知道这个时代,“尼姑”是一种对比丘尼有待商榷的称呼,若再加个“蠢”字作为前缀,便可堪称骂人的言辞下限了,李曜现在被怒气所支配,脑子一片空白,飙出这般粗鄙之语,亦是浑不自知,直把兰韶英骂得羞惭不已。

    李曜强行拉着兰韶英出了房门,又拽开偏屋,唤上宋意如,然后快步走出院门,迅速解开坐骑的缰绳,旋即拉住兰韶英的手腕,往马背上一扔,待到兰韶英反应过来,人已趴在了鞍鞯上。

    “阿兰,坐到后面搂紧了。”

    李曜说着抱起宋意如,扳鞍上马,扬手一鞭,便在寺院中策马而行。

    这时,正有几位女尼有说有笑地走向寺院门口,忽听马蹄急响,抬眼一看,就见内院里奔出一马三人,全都大吃一惊。

    头前一位身穿福田衣的老尼,毫无畏惧地挡住李曜的去路,高喝一声:“停!”

    李曜猛然勒缰,立住了身子,沉声道:“某有急事,请莫要挡道。”

    俗话说“泥菩萨还有三分火气”,老尼本来瞧见李曜一副少年模样,又听得这般不敬言语,当即忍不住怒声道:“你是何人?身为男子,非但闯入尼寺,还敢在院中纵马横行,难道不知此处乃佛门重地么?”

    未等李曜开口,兰韶英从她背后探出头来,怯怯地道:“普慧住持,她是我的……”

    “闭嘴!”

    普慧气得双目圆瞪,痛心疾首道:“惠莲,你太让为师失望了!”

    李曜一见对方明显有所误会,改用女声说道:“我是阿兰的姊妹,你们佛家不是常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吗?我们要去救人,若是晚了,后果将不堪设想,还祈师太速速让开道路。”

    “阿弥陀佛。”

    普慧脸上登时现出了然之色,双手合十,唱了一句佛号,对兰韶英说道:“惠莲,万法相互缘起,看来你俗缘无断,贫道自是不会强求,只希望你要量力而行。”说着便让到一边,并对不远处值守寺门的小尼素文说道:“开门放行!”

    李曜欠身行了一礼,说道:“多谢师太体谅,此番我来得匆忙,事后必会携重金为贵寺添置香油钱帛以表谢意,告辞!”

    李曜说罢,一提马缰,便奔出了大门,随后在市里取了装有宋父尸身的棺材,又雇了一辆驴车,交待车把式将棺材运送至华阴“慈航法师”的暂居之所,然后就朝着弘农城门的方向疾驰而去。

    弘农西城门,几个正犯困的门卒,乍见街上一骑快马飞驰而来,下意识地举枪挡在门洞口,接着定睛一看,便识出那纵马者正是那个早间入城的纨绔子弟“罗仁俊”,于是又纷纷闪开,李曜见他们自觉性这般高,通过城门时,还很礼貌地道了一声“多谢”,但却没有换来门卒们丝毫的好感,就听得一人对她的身影望而兴叹道:“一个女童还不够,连个遁入尼寺的女众也不放过,真是造孽喔。”顿时引发众门卒一阵痛惜哀叹……

    李曜一路驰行,青海骢载着三个人,速度竟丝毫不慢,惹得沿途行人纷纷注目。

    实际上,骏马所载三人的体重都很轻,加起来远未及三百斤,只相当于一名铁铠骑兵的重量,从弘农到华阴一百八十里,李曜并没有比来时多费时辰,午正后离开弘农,亥时便抵达了华阴城外的暂居地——平阳公主已故部将向善志长子向崇德的别业。

第170章 十万火急() 
李曜走的是向宅的偏门,扣门声一响,门缝处便现出一线亮光,随后门内便响起一个男子的声音:“何人深夜至此?”

    李曜沉声答道:“法师。”

    门扉“咣”的一声开了,开门之人乃是李曜部曲刘安远,李曜与他低语几句,刘安远只微微点头,便快步离去。

    不多时,就见安红玉和罗仁俊迎了出来,在他们身边还有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正是此宅的主人向崇德,三人只穿了中衣,外面乱裹着一件衣袍,俱是一副匆忙起床的模样。

    李曜把宋意如往安红玉怀里一塞,说道:“红玉,这是我收养的宋意如,帮我好好照顾她。”

    安红玉纳罕道:“明真,你气儿都不歇一口,现在又要去哪儿呀?”

    “回长安。”

    李曜应答了一声,便对向崇德说道:“劳烦向郎君速速准备五匹快马以及一日的粮草,我即刻就要启程。”

    “好的,崇德这就去办。”

    无论谁都看得出来,李曜这是遇到了十万火急之事,向崇德抱拳一礼,转身就唤起几个奴仆,开始忙碌起来。

    李曜把鱼符塞还给罗仁俊,说道:“我这身上的衣服已来不及换了,只怕还要过些时日才能还你。”

    罗仁俊拍了拍披在肩上的袍服,笑道:“不碍事,我这儿还有一套呢。”

    他正说着,忽然注意到门外还有一个女子,就见那女子静静地牵着青海骢的缰绳,有如幽灵般无声无息。

    因为对方站得比较远,夜色昏沉,他看不大清面貌,不由好奇地问向李曜:“她是何人?”

    李曜唤了一声“阿兰”,待到兰韶英牵马过来,李曜介绍道:“这位是我的姊妹,兰韶英。”

    借着灯盏的光芒,罗仁俊、安红玉看清兰韶英的相貌,齐齐大吃一惊。

    安红玉吸了口气,惊叹道:“天嘞,这位娘子与明真竟生得如此相似……”忽然一顿,拍了拍李曜的肩膀,不解地问道:“难道说明真找到了亲人?可她明明姓兰,你怎么会自称姓李呢?”

    李曜白了安红玉一眼,纠正道:“我们过去是结义姊妹,你们还不快快拜见‘兰姊’。”

    李曜一句话就把兰韶英的长幼次序和地位给无形拔高了,安红玉和罗仁俊忙规规矩矩地上前见礼。

    这时,向崇德领着几个奴仆牵来了五匹马,恭谨地道:“法师,马匹粮草业已备好。”

    李曜道了一声谢,又指了指安红玉身旁的宋意如,对向崇德交待道:“明日会有人运来一口灵柩,里面是这孩子的父亲,你将他葬在那块新开辟的饥民墓地便可。”

    向崇德毕恭毕敬地拱手道:“崇德记住了,定将此事办妥,还请法师放心。”

    袭爵开国县男的向崇德之所以会对李曜唯命是从,鞍前马后的伺候,完全是因为皇帝李渊的刻意安排和叮嘱,以及当年平阳公主给予他们向家的恩惠。

    起初他见到李曜与平阳公主年少时完全相同的样貌,也是大吃一惊,当场就隐隐猜到了对方的真实身份,尽管他觉得李曜的诸多表现与过去的平阳公主有些不相符,可对方身上那种天下无双的女子气派却不似假的。

    “如此,赈济事务便有劳向郎君及诸位了。”

    李曜拱手一礼,牵过三匹骏马,拔鞍骑上了中间一匹的马背上。

    与此同时,旁边的阿兰也无比熟练地将另外两匹马与青海骢系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