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英雌-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好。”

    李曜点点头,便领着兰韶英和刘季瑶两名女侍卫迈入门洞之中……

    ……

    ……

    今天是望日,只要没有请病假、事假,在京职事及不厘务的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必须临堂朝参。

    大兴殿外,百官云集,李曜沿着殿阶拾级而上,不时浅笑点头回应那些向她施礼问好的官员。

    护国公主摧破突厥,斥地千里,一举扭转中原与漠北的强弱格局,可谓功比卫霍,对于她成为本朝唯一临堂朝参的女子,绝大多数公卿都觉得理所当然,实至名归。

    但同时又令他们感到叹惜的是,按照皇位世袭制和宗法制度,护国公主作为一个皇女,并没有继承大统的资格。

    不过,如果退而求其次,只是掌管佐理军国大事之权,倒是没有太大问题,因为唐朝国家初创,当前的体制漏洞颇多,虽然女子不能封爵入仕,却没有彻底阻绝女子从政的途径。

    为了让李曜得以正常参与朝政,老皇帝和重臣们经过一番激烈而漫长的研讨,找出了一个争议相对最少的法子,那就是利用李曜的出家人身份。

    道教讲究阴阳平衡,认为男承天统谓之阳,女承地统谓之阴,男不能独生,女不能独养,男人女人乃是相依相存的关系,故其教义主张男女平等,而道教为大唐国教,护国公主又拥有御赐的玄门法师名号,于是继当年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之后,李渊又重施故技,以星为名,如法炮制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头衔,特封明昭公主为“天辅国师”,并参照东宫制,允其暂代太子自置官属,以此表彰她的丰功伟绩,除了不能继承皇位以外,其他皆与储君无异。

    随着一声“百官进殿”骤然响起,朝官们纷纷停止谈笑,从左右殿门依序而入。

    其实今天李曜是第一次上朝,由于“国师”不同于后妃,临朝自然没有“垂帘”这档子事儿,再加上李曜严重缺乏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所以当她站在御案右侧,与众朝臣相视而立之时,竟是坦然自若,毫无拘束之态,直教不少人暗自称奇。

    待满朝文武列班站定,宦官便开口传唱道:“圣人驾到!”

    在悠扬的雅乐伴奏下,李渊顶着两个黑眼圈,晃悠悠地坐上了龙榻,百官齐齐躬身行礼:“臣参见陛下!”

    李渊打了个大大的呵欠,才抬手一扶:“众卿平身。”

    随即,他瞥见某些人在打量他的女儿,脸上登时闪过了一丝不悦,指着御案内侧一角:“来人,给明昭……国师看座。”

    宦官置好绫锦蒲团,李曜一坐下,就发现自己被高大的御案遮去了视线,而下面的朝臣踮起脚尖也只能瞧见她头顶的玉簪和发巾,李渊斜倚在龙榻上,一脸满意地道:“这,就是你以后听政议事的位置了。”

    李曜唇角微微抽了一下,欠身应道:“明真……谨遵父亲安排。”

    李渊呵呵笑了笑,向内侍颔首示意,那宦官立马从袖中拿出一份卷轴,拉长了嗓子朗读道:“天辅国师护国明昭公主明真,慧能定谋帷幄,明可察秋毫之末,宜令听讼,在兹恤隐,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服者,于显德殿上启,令明真决断。今若有固执所见,谓理不尽,然后闻奏,钦此!”

    朝臣们听罢面面相觑,神气古怪,竟无一人愿意发表看法。

    这一道敕令,只要不是聋子,在场的人都听得出这是皇帝又向护国公主放权了,而且他们也全都看得出这位老皇帝已经失去了一国之君应有的精气神和使命感。

    不过朝臣们却不得不服太穆皇后生养孩子的本领,儿女个个都是人中龙凤,现在就剩一个嫡女都可以把皇帝、太子所有的活儿全干了,而且还干得很不错。

    所以他们除了无语,还是无语……

    良久之后,御案下方一道清脆的声音打破了大殿的宁静:“明真有奏!”

    “请讲。”

    李曜手持笏板,侧身道:“明真曾闻谚云‘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自汉时起,河套即为水草丰美、耕桑之沃土,然武德初,朝廷以‘此地绝远,先属突厥,交相往来,吏不能禁’为由,废置当地州县,绝其烽燧城郭,强迁百姓寄居于灵州,致使灵、夏以北门户大开,北狄长驱直入,几番威胁关中,而今突厥势力渐衰,碛北人心浮动,已再无南下之力,是以明真建议,在河套复置丰州及其下辖九原、丰安、永丰三县,徙百姓回返故土,恢复当地屯垦畜牧之业,此外还应在丰州以东,诺真水以南,紫河以西,榆林以北,此方圆千里之地设置州县,移军民戍边屯田,以固我大唐新土!”

    李渊捋须沉吟片刻,忽然叹了口气:“当年突厥强盛,汝兄建成兵屯北疆,颇多艰险,故朕才同意废置此州,能收复这偌大一片土地,说起来都是明真的功劳啊。”

    他说着,又看向群臣,朗声问道:“众卿对此怎么看?”

    朝堂之下,登时响起一片整齐的回应声:“臣等附议!”

    李渊和颜悦色地对李曜说道:“好!那朕就准奏了,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突厥残威犹在,此二边州毗邻碛北,须得派遣两位智勇兼备的英才担任都督才能保得这一方平安,却不知明真心目中可有合适人选?”

    李曜颔首道:“回禀父亲,二人皆已在殿外等候。”

第337章 大唐之志() 
“宣,右卫将军韦云起、右屯卫将军史大奈进殿!”

    随着宦官的一声声唱名,两名武官并肩从殿门口向御案走来。

    左边一人虽然苍老,身材也略显干瘦,但行姿挺拔,面相英武,目光锐利,举手投足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正是出身京兆韦氏的一代名将韦云起。

    而另一人年约四旬上下,生得膀大腰圆,浓眉阔口,目若铜铃,一把卷曲的虬髯几乎盖住了他的半张脸,走起路来沉重有力,在地板上制造出声声闷响,令人有如见熊罴之感,显见就是为大唐屡立功勋的突厥族将领史大奈。

    待韦云起、史大奈拜揖礼毕,李渊向二人微笑着说道:“两位将军在北方早已久负盛名,皆是通晓突厥内部事务之人,方才国师奏请复置河套及榆平之地的州县,朕已同意,却不知二卿可有相应的安定边疆之策?”

    话音刚落,韦云起便慷慨激昂地开口答道:“臣闻突厥颉利败遁碛北之后,不知稳定人心,竟还纵容汉家逆臣赵德言等人乱政,以致回纥、延陀等部先后举义反抗突厥,兵法有云‘欲取之于势,则须识之于势,以利已之力困敌人之力’,故此臣以为,朝廷应尽快遣使招揽举义诸部首领,对其予以大力支持,而河套和榆平若经营得法,必然物殷俗阜,诸如兵甲粮草等军资,只需就地取材,即可供应举义诸部所需,如此不出数年,扫清北患之大事可成矣!”

    李渊抚掌赞道:“昔闻韦卿曾孤身赴北借兵破胡,朕对此甚感惊奇,如今看来,果真名不虚传!”

    当初,雄心勃勃的隋炀帝杨广刚登大宝,正乘龙舟游玩江都,乍闻契丹南下进犯天朝,不由龙颜大怒,遂派遣平日充当突厥语翻译的通事谒者韦云起前去讨伐。

    韦云起单枪匹马来到突厥,凭着隋炀帝的诏书和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启民可汗借到了骑兵两万,可这些突厥人军纪散漫且毫无斗志,于是韦云起将全军分成四路,每路再分为五营,每营相距一里,规定闻鼓声而行,闻角声而止,无公事不得驰马,三令五申,击鼓而发,违令则斩首示众,自此突厥将卒见到他都是膝行莫敢仰视,唯他马首是瞻。

    而后,韦云起率军进入契丹领地,为了打契丹人一个出其不意,派突厥人谎称到辽东柳城与高句丽人交易,契丹人不疑有他,对突厥骑兵未加防备,韦云起趁机发起攻击,一战平定契丹,俘斩四万余众。

    尽管大隋王朝像昙花一般,国祚仅维系了三十八年就结束了,但名将辈出,猛将如云,而在这些璀璨的将星之中,韦云起虽不及杨素、史万岁、韩擒虎等不败之将那般震古烁今,可他创下的这般传奇功绩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韦云起行揖道:“陛下谬赞,前朝功名皆已是过眼云烟,臣惟愿立功当下,为大唐的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卿忠心可嘉,朕甚是欣慰。”

    李渊微笑着朝韦云起点了点头,又目光炯炯地看向史大奈,亲切地问道:“史卿是否还有高见?”

    史大奈原姓阿史那,出身突厥王族,早年随父迁居中原,后来襄助李渊起事,成为开创大唐的元从功臣之一,这才被李渊赐姓为“史”,因为他性格惇固,遵礼仪,守信义,对大唐忠心耿耿,是以李渊一向对他颇有好感。

    史大奈突然单膝跪地,两手“啪”地一声,向李渊抱拳道:“大唐之志所指,即为臣长刀所向!”

    他这话虽短,但却铿锵有力,尽显大丈夫豪迈本色。

    李渊听罢,果然精神一振,激动地从龙榻上长身而起,走到史大奈面前,亲手扶他起来,看着史大奈和韦云起两人说道:“二卿所言,深合朕心!丰州、榆平非二卿无可任者。”

    于是,李渊当场任命韦云起为丰州都督,另新置胜州,下辖榆林、河滨两县,由史大奈担任胜州都督,并诏令此二将全权负责选址营建大唐东起岱海,西抵狼山的漫长边境线上的烽燧戍堡,以便作为未来唐军北伐突厥的前哨据点。

    待得韦云起和史大奈二人壮怀激烈地退了下去,刚奉诏回朝担任兵部尚书的李靖出班奏道:“陛下,臣有本上奏!”

    李渊抬手示意李靖说话:“药师请讲。”

    李靖手持笏板道:“如今突厥势弱,当初朝廷为防范突厥寇京而设置的关中十二军已不合时宜,是以臣建议罢除参旗等军,将其士卒重新编入统军府。”

    李渊用手指节轻轻敲了敲龙榻,李曜闻声扭过头来,就见老爹对她投来了问询的目光,那意思再直白不过:“明真,你怎么看?”

    李曜略一思索,便朝他轻轻点了点头。

    这关中十二军是唐朝设立的常备军,过去诸军面对突厥的频频入侵,长年以作战为主,几乎不事生产。

    因此,对于现在财力和物力都不富足的唐朝来说,兵员高达二十余万的关中十二军,可谓是一项极沉重的负担。

    而采用府兵制构建的统军府,则是兵农合一的典型军事组织,按照“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材力又均,先取多丁”的原则征兵,每战过后,兵将自散,各回各家,端的是省钱省事儿……

    李渊环看大殿,问道:“众卿可有不同看法?”

    众朝臣皆躬身答道:“臣等无异议,全凭陛下定夺。”

    李渊拍板道:“准奏,此事就这么定了。”

    随后,他对侍立在龙榻旁的内侍监点头示意了一下,内侍监心领神会,赶紧清了清嗓子,扬声道:“宣突厥郁射设进殿!”

    众所周知,因为义成公主认为郁射设丑弱,才改立了阿史那咄苾为突厥可汗,所以郁射设一走进殿中,朝臣们便纷纷为之侧目。

    郁射设年约二十五六,身材不甚高大,长着一张国字脸,胡须稀疏,瞳色如碧,鼻如鹰钩,一道长长的刀疤从额头延伸到下颌,面相看着颇为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