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英雌-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见李曜身穿一袭紫色的华丽罗裙,腰系素色织锦轻纱,手挽五晕银泥披帛,头戴一顶翚冠,额贴梅花翠钿,双眸明净,眉宇清扬,虽无娇柔妩媚之态,却难掩倾国倾城之姿,直教在场绝大多数的男人都移不开眼,仿佛全然忘了她身后还有一位有着相似打扮的小公主。

    此刻,坐于皇帝右首的李世民虽然眼里也闪着惊艳的光芒,嘴角却慢慢溢出了一丝冷笑……

第226章 阿兄真是误会大了() 
七年前的五月初五,李渊在太极殿登天子位,建立了大唐王朝。

    故此,端午宫宴不仅是一场节日宴会,也是朝廷一年一度的国庆大宴,规矩自然比寻常的宴饮大得多。

    每位参加宴会的宾客,皆由专门的宫人引领入殿,然后来到指定的位置安静地站好,当受邀者全部到齐之后,皇帝简单致辞一番,便开始赏赐群臣,而与此同时,因宴会男女分场,内外命妇、皇室宗女依序退出太极殿的正殿,沿着通道移步偏殿。

    待众女入席坐定,女官开始唱名,每念及一人,宫女们便会为其奉上皇帝御赐的礼品。

    同其他人一样,李曜除了得到几盒药材和脂粉,还得到了一条五彩丝带,虽然她是首次在古代过端午节,但只略瞧了一眼,便学会了旁人的打结手法,动作自然地将丝带系在腰间,可谓是深得入乡随俗之道。

    偏殿里的宴会是由万贵妃主持,相比正殿里庄重严肃的气氛,这边显得随意了许多,不一会儿,殿堂里便是轻歌曼舞,觥筹交错,一片欢声笑语。

    李曜酒量不佳,几杯下肚,便感微醺,不得不早早出去透气,她倚在殿外的柱子上,远望华丽宏伟的宫殿群落,正静静地放空思想,身后忽然传来了长孙氏温婉的话音:“明昭,何故独自一人在此?”

    李曜忙转身行了一礼:“今日我高兴得喝多了些,是以在这里醒醒神。”

    长孙氏罗袖轻抬,掩嘴笑道:“说起来,此次宴饮的御酒还是产自明园酒坊的‘白玉酿’,不想其主却是不胜酒力的‘醉仙子’,端的有趣极了。”

    唐朝是崇尚纵酒作乐、大摆阔气的时代,除非特殊时期,绝大多数皇帝都不会禁止民间酿酒。

    因此有唐一代,名垂后世的佳酿层出不穷,但是这些酒大多味道偏淡,酒精浓度也很低,甚至还不及后世的糯米酒,而李曜在冬闲期间自酿的高度蒸馏酒“白玉酿”,其口感比她最初用浊酒调制出来的清酒更加浓郁香醇,结果“白玉酿”一经问世,便迅速风靡整个长安城,继而成为了宫廷贡酒中的新宠。

    然而,李曜这个所谓的“女杜康”,却因“好酒而无量”和“酒醉而无德”两大表现,得了个“醉仙子”的谑名。

    李曜瞧见未来一代贤后竟有如此可爱的女儿家姿态,泛着酒晕的脸颊更红了:“明昭让王妃见笑了。”

    “来吧,我带你去个地方,比在这儿吹风强多了。”

    长孙氏说罢,不待李曜开口婉拒,便亲热地一把牵着对方的手,沿着太极殿的廊道朝后方走去。

    不多时,两人来到太极殿和朱明门之间的一片空地,地上搭建着十数个露天的围帐,李曜跟着长孙氏走进其中一间,只见里面铺设了两排案席,靠外的一排案几上摆放着迷你的弓箭,靠里一排案几相距十步,上面码放着数碟只有汤圆般大小的粽子,毕竟正殿的宴会还尚未结束,除了她们二人,此时这里并没有他人进来。

    “王妃,这是……”

    李曜正向长孙氏问话,一名宦官匆匆走进来,低眉顺眼地问道:“贵主、王妃可是要射角黍?”

    长孙氏微笑道:“我自然不会射箭,只是带贵主过来玩耍。”

    宦官指着一个位置,对李曜说道:“贵主,请入席。”

    待李曜敛裙入座,这宦官继续道:“贵主须得坐正身子射箭,射中的角黍可以自食,亦可带出宫去,但必须箭簇入体才着数。”

    李曜点头表示明白,随即张弓搭箭,略微瞄准,便是一箭命中,结果那箭头竟未能扎进粽子里,便听得一个笑声响起:“哈哈哈,怎地我一进来,就见到明昭失手了?”

    李世民龙行虎步而入,在他的身后,还跟着六名男子,自去年朔州归来后,秦王府的人便不时会跟随李世民到明园作客,李曜自然认得绝大多数,其中五人分别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亮,唯有一名相貌清癯的中年男子,让她觉得有些面生。

    李曜一一见了礼,这才晓得此人正是唐初著名的“毒士”杜淹,不由得多看了此人一眼,却不想杜淹也在悄悄打量她,两人眼神刚好碰在了一起,李曜登时打了个机灵,而那杜淹脸色瞿然一变,迅速转身避开李曜探究的目光,主动和旁人随口交谈起来。

    李曜看到对方如此心虚的表现,心中不禁生出一丝疑窦,可她还未来得及细想,就被李世民爽朗的声音打断了:“明昭,别楞着,看阿兄给你露两手。”

    李曜颔首笑道:“好啊,明真拭目以待。”

    李世民又对宦官说道:“这里不用你来伺候,我们自己会玩。”

    待宦官应声退出,李世民便拿起弓箭,一口气连射九箭,箭无虚发,每箭都深深地扎入了粽子里,顿时引来了所有人的鼓掌喝彩。

    长孙氏用陶盘端来这九个被射中的粽子,李世民立即分给了在场众人,包括他自己在内,刚好人人有份。

    李世民剥开粽衣,把小粽子几口吞咽入腹,随手指了指自己身边,说道:“这弓力弱箭钝,只有射中芦叶间隙,方可得手,明昭再来试一试,如何?”

    “那我就再射几箭好了。”

    李曜干笑着坐到李世民的身畔,再次拿起小弓射击粽子,不过李曜的心绪受此前杜淹的影响,再加上还未想明白李世民今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很难集中精神,直到第四次才总算一箭中的。

    李世民见状,当即抚掌笑道:“射得好!”

    一时间,围帐内的喝彩声竟比他射箭时还要热烈。

    李曜放下弓箭,环看帐中众人片刻,忽然叹了口气,对李世民说道:“想必这里都是阿兄信得过的人,阿兄若有甚么话要对明真讲,不妨直言。”

    李世民听得李曜开门见山之语,目光先是微微一闪,随即收敛起面上的笑容,沉声道:“我只是想知道,你为何会突然冷落于我?”

    李曜心中暗暗一凛,她抚养平阳公主的两个儿子,本就是天经地义,退掉那几个奶娘,当时也特意向秦王妃讲明了缘由。

    而且,对于李家三兄弟,李曜一直都很看好李世民,根本不想卷入未来那场腥风血雨。

    所以,李世民每次来明园,她都会热情款待,真要说什么冷落,反倒是对方两个多月都未曾去拜访过她……

    李世民见她沉默,面色不由寒了几分:“李明真,你平时都伶俐得很,为何现在语塞?”

    李曜敛回心神,苦笑一声,诚恳地说道:“阿兄真是误会大了。”

第227章 太平天子() 
“误会?”

    李世民的剑眉轻轻挑起,直直地盯着李曜的眼睛:“那就请你告诉我,这‘误会’所为何来?”

    李曜睫毛微眨,稍稍避开这道令她感到不适的目光,瞧了眼李世民身边端庄静雅的长孙氏,随后徐徐转过身来,面朝李世民和长孙氏郑重其事地打了个稽首:“阿兄该知道,明真首先是个修行人,其次才是大唐的明昭公主,当然,明真亦不会忘记,若无阿兄的进谏与爱护,自己绝不会有今日的荣华。”

    李世民原本神情冷淡的面庞上闪过了一丝动容,而长孙氏则露出明显的惊讶和不忍之色,不假思索地起身过来将李曜扶起,然后又默不作声地退到了一边。

    李世民凝视了李曜好半晌,这才开口道:“你记得就好,可是你对待我和太子、齐王他们,似乎没有甚么区别。”

    未等李曜开口辩解,长孙无忌突然轻哼一声,毫不客气地手指李曜,语气中充满了愤懑和责难:“是啊,即使在你未受封公主之前,秦王也早已视你为亲姊妹,而你深受今上宠幸,可曾在今上面前,为秦王说过一句好话?哼哼,我就知道,你一定是……”

    “大兄!”

    眼看长孙无忌越说越激动,长孙氏急忙出声打断,随即面带羞愧和歉意,对李曜温言道:“我大兄自从去年伤了脑袋,脾气就变得有些不大好,明真可莫要生他的气啊。”

    李世民不着痕迹地朝长孙无忌递了个眼神,长孙无忌心照不宣,胸腔起伏了几下,面色迅速平复下来,朝李曜俯身跪叩,规规矩矩地赔了个大礼:“无忌孟浪,方才失礼之处,望祈贵主恕罪。”

    “长孙郎中不必如此,快快请起。”

    李曜忙作大度状,虚扶一把,心中忍不住暗暗赞叹。

    瞧这长孙兄妹和李世民之间的配合,简直就是心有灵犀啊!

    李世民不便说出口却又不得不一吐为快的心里话,这长孙无忌会果断为其代劳,其精明可见一斑,而长孙氏能够在最恰当的时机,做出最恰当的行为,说出最恰当的话,甚至连神态都能表现得最恰到好处,单论情商,看起来比她的兄长还更胜一筹。

    姑且不论秦王府里的谋臣猛将,仅这李世民身边的内助就如此非凡,原史里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真是输得一点都不冤枉……

    只是长孙无忌起身的片刻工夫,李曜的思绪已然转了好几转,心里渐渐生出了一些更稳妥的说辞,便故作神秘地问向李世民:“请恕明真冒昧一问,可曾有人给阿兄看过相?”

    李世民扬唇轻笑:“当然有了,而且还不止一人,只不过……”

    他说着,笑容一敛,傲然道:“为兄从来不信甚么相术,同样也不信甚么天命定数,只喜欢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李曜不由低头沉吟起来,李世民这一番回答,完全在她的预料之中。

    李曜记得李世民虽因服丹药暴疾而亡,但在初登大宝的时候,他针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追求长生不老的事迹,曾予以无比尖锐的批判和抨击,并对一切谶言和神鬼之说,都表示不屑一顾。

    可以想见,这时更加年轻气盛的李世民,肯定对相术玄学没有半点兴趣。

    因此,在李世民面前,李曜并不打算做什么先知神棍,而是去扮演另外一种既可以表明自己立场,又容易被对方接受的角色。

    过得片刻,李曜忽然抬眸迎上李世民的目光,意味深长地感叹道:“我命由我不由天,太平天子当如是也。”

    据史料记载,王远知曾当面称李世民为“太平天子”,并告诫其“自惜”,李曜想起此事,便把这个令在场者极度敏感的称谓借来一用。

    果不其然,此言一出,包括李世民和长孙氏在内,所有人的脸色都为之一变。

    李曜瞧见李世民脸上惊疑不定的神色,故作奇怪地问道:“咦?阿兄怎地如此反应,难道我说错甚么话了?”

    李世民重重地咳嗽了一声,紧接着,一个熊罴大汉掀帘而入,正是秦王府的裨将梁建方,他径直走到李世民跟前,附耳低语了一番,待李世民点头,便又自行退出了围帐。

    李曜刚才通过读唇术,不动声色地观察梁建方翕动的嘴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