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4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就拿出来讨论一下。

    至于,魏博和成德得反应,第一,我怕他们反抗吗?截断漕运?我早就开始囤积粮草,届时只需要守住潼关,神策军便可从背后一举而下。

    再来,朕也得到消息,成德军王元逵有意归附,魏博镇还在犹豫,不过也不会犹豫太久了。

    听到成德军有意归附,几个宰相都觉得,这事成了,剩下一个魏博孤掌难鸣,相信成德军一降,魏博镇的何弘敬会做出正确选择。不过哪怕是起兵,剩他一个,朝廷也不怕了。

    李德裕推了推鼻梁上得眼镜,开口道,却不知道圣人,欲如何改制?确定了基调,李德裕便问李忱的想法。虽然李忱现在不会轻易,孟浪得随便透漏自己想法,总是让诸人畅所欲言。

    不过,今天是他起的头,他不说,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当李忱说出他的想法后,他们便开始了热烈得讨论。

    当有了个结论后,接着又开始讨论其他事项,今天注定要开很久会议了,毕竟李忱想作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第五百二十四章 镇兵裁撤 控制草原() 
关于裁撤藩镇,李忱可是朝思暮想,想了很久了。 从他被逼着从徐府逃走,他就想着,总有一要把这藩镇给平了,至于怎么平,他还没想过。

    虽然他后来了解到,藩镇其实不完全是地方割据势力,真正割据的就是河北三镇,不过,裁撤藩镇之心未曾有任何动摇。

    逐帅,士卒动辄哗变,这是一个统一国家绝不可取得。必须把这种风气打压下去。

    其实,只要把这种风气打压下去,藩镇废不废,问题不大。可是,在李忱看来,这些都是有关连性得。藩镇,就代表一种地方主义。

    如果用人体来比喻,藩镇就像癌细胞,或者肿瘤。虽然河北三镇这个可能转变成癌细胞得肿瘤割除了,可是其他几个地方,还存在肿瘤,就有可能转变成癌细胞。虽然藩镇一定要改,至少名称要改,职权和各种东西都要改,最重要得是,要把士兵给换了。

    李忱要用神策军的模式,来改造那些旧军,先要从河北三镇开始。这就是一各大工程了。

    ‘圣人,此事恐怕不易阿。’,李德裕又推了推他老花眼镜。这是新产品,其实原理和望远镜相同,不过李忱一下子没想到,直到某讨论事情,看到很多宰相都把奏章拿得远远地,他才突然灵机一动,想到还有老花眼镜这东西。

    几个宰相都有一副,他们的都是精致得,类似后世眼镜那样,有镜架,还有鼻梁垫得高级货,价钱不便宜。当然,李忱也让皇家光学厂,推出简易的,后世那种较老式还靠绳索连接耳朵,没有镜架那种,老花眼睛,抢攻中价位市场。低价位,目前可能没多少人会去买,会用老花眼镜,都是一把年纪,还要看文章的人,这样的人,家境通常不会差。

    ‘难甚难,易也是容易。’,李忱微笑道。裁军,应该不是问题,李忱准备先挑最难得下手。先把河北三镇得士兵整编了。

    先是派遣神策军的老兵为军官,照神策军模式整编,先进行几个月得改造,不会让他们接触新式武器,会从最基础的操练做起。

    大量的,从军校毕业得军官,和一些老兵,会被填充进去。依照神策军模式,会有新的军旗,他们将不挂上以谁人姓氏为旗帜得军旗。会有指导,改造他们的精神,有新的军官,依照新法对他们进行整编。

    尤其要分开他们得军官,从低、中到高,全部改派。这部份岗位还要研究,会有一部分被调入军校,担任某科教官,有的会会新职,部份会被退役。这部份还要甄别,总之,一个原则,不会有人留在原籍。留在原籍得,也不会参与到军职了。

    这些军官尤其要改造。留着他们,只会带坏新军,他就是要把哪种逐帅得歪风吓止,长此以往,只会越演越烈,早晚有一,会有人黄袍加身。

    士兵和军官都会有观察期,如若不能适应得,会被裁汰。裁汰得方式有几种,士兵的话,李忱替他们想了很多出路。不愿意遵守得新军规定,或者积习难改者。有几条出路。

    像是出海,大唐沿海补渔业兴盛,可是河北三镇之处,就显得有些落后了,幽州也有绵长海岸线,可是因为长久以来姑立于朝廷之外,这里得捕鱼业落后于大唐其他区。

    一个是进工厂。李忱会在河北之处,大力展新工业,像是渔业配套得制冰厂,制陶厂,还有各种工商业。李忱会建立新的技职学校,专门培养这些裁汰,或者被转业的士兵。

    此外,李忱还要在河北大力展毛纺业,‘毛纺?’,听到这个名词,几个宰相都楞了一下,中国,基本上没有什么毛纺织业,不像欧洲人,羊毛是他们最重要得纺织原料。中国人,除了丝绸之外,主要是用植物纤维。

    ‘这是毛衣。’,李忱让人把几个早就准备好的羊毛衣拿出来,亲手一件件分赐给宰相。为何要亲手?一方面表示尊重,另外一方面,因为是机密会议。安保规格很高,等闲人等都不能靠近。

    虽然有负责会议记录得翰林学士在,不过,李忱干脆自己动手,算是邀买人心了。对太下位者,这种举动没必要,对宰相就是刚好。

    几个宰相在李忱示意下,把毛衣穿上。如今气已经凉了起来,大明宫又是在高原上,更显得有一股寒意。不过因为绫绮殿有地热供暖,所以很是温暖。

    穿好毛衣,几个宰相就到庭院内,感受一下这种新衣得舒适程度,‘不错,轻盈又保暖。’,几个宰相拍了拍身上,轻薄但是保暖得毛衣,觉得这种衣物,东西一定很热销,不过跟河北有什么关系?

    ‘关系可大了。’,李忱笑呵呵得道。‘我要把这种羊毛,变成控制草原得利器。’卖了个关子,李忱开始起边疆贸易。

    长久以来,边疆互市,就是箝制北方游牧民族得手段。很多王朝都以边疆互市得开关,作为控制那些异族得方式。你不听话,我就切断边疆贸易,让你买不到中原的东西。

    有效吗?不见得有。长久以来,人们总是感觉,好像游牧民族遭灾了,往往就会来中原掳掠一番,补充自己的损失。其实那是错误得印象。

    真正遭灾了,他们反而没有了入侵得动力。马都冻死了,根本抢不动,还要忙着救灾。而且很多时候,分明草原上是风调雨顺,照样来抢。很难清楚,游牧民族到底何时会来抢。

    不过,有一点肯定得,就是互市关闭了,就会来抢。不然,他们缺乏很多东西,草原上无法生产,又是必需品,买不到的话就会来抢。

    ‘这羊毛要如何控制草原?’,几个宰像面面相觑,这东西,要怎么控制草原?这又不是茶、布等物,不是牧民所需,甚至就是草原生产,要如何控制草原?确实很玄奥,李忱如果不是有后世经验,大概也想不到。

    大唐也是以互市,来取得边疆安宁。基本上不会动辄把市场关闭,来控制那些游牧民族,不过也只对一些比较恭顺得,在定点进行贸易,在定点、有关员监事下,进行贸易。

    然后就是透过绢和茶,一方面算是赏赐,一方面则是互取所需得换马,藉此来控制草原,不过这些都是大唐才有得东西,怎么样反过来,利用草原有的东西,来控制草原?

    ‘不要看羊毛,朕要彻底终结北方那些游牧民族。’,李忱指着桌上得羊毛衣道。这句话雷得所有人不轻,连负责纪录得翰林学士都手里一紧,手里得笔,都重重顿了一下,顿时把本来整齐的会议记录,弄乱了一点。

    可是他们也知道,李忱不是空口白话,唐代皇帝不是戏文、电影那样,开口闭口朕,也经常我,那些敕书里面的朕,都是美化过得。可是当李忱朕,就表示这事情很严肃,要很认真对待。

    李忱想了下,组织下语言,他没有多卖关子,‘若是这羊毛,再中原广泛使用,像是绫罗绸缎那般,或者麻布一类,会怎么样呢?一直以来,我大唐其实对草原一无所求,如果反过来呢?’

    ‘长久以往,都是用我大唐有,草原无之物,来控制草原。其实对他们来,买不到,可以用抢。本来草原生活就困难,养成他们野蛮、尚武得风气。对那些蛮族来,抢是最快得,彼此间互抢,买不到唐货时抢我大唐。这对他们来,习以为常。’

    ‘边疆互市,长久以来,都是单方面,草原需要我大唐,如果反过来,有一,大唐需要他们的物品呢?’

    ‘他们可以藉此控制大唐吗?错了,其实我大唐和草原,谁也不能控制谁,大唐不见得需要他们的牛马,我大唐可以自己养,他们没有茶、布、铁器,千百年来不也这么过了。短时间缺乏,不会死人,到时候就可以来抢。’

    ‘今如果要绳子勒死一个人,绳子一定要够粗,不够粗,只会让人觉得难过,等他挣脱了,就会反过来勒死你。’

    ‘互市也一样。如果要用互市控制草原,保持草原安泰,那么这绳子就要够粗,要把绳子作粗,可以双向作用,让他们需要唐货,大唐也需要他们的货物。’

    ‘这羊毛?’,听了半,李德裕有些明白了,原来是要利用羊毛。如果羊毛使用在中原推广开来,羊毛价高,草原就会大量饲养。

    大量饲养,也只能卖给唐人,一来唐人需要,二来,只有唐人会纺织这些羊毛。到时候,谁对大唐不敬,就不买他们的羊毛。大唐,不需要羊毛,也可以过得很好,可是那些游牧民族,生计可要大受影响了。

    ‘那些塞外异族,往好得,全民皆兵。人人皆可骑快马,弯弓射箭。可是往差的,其实他们没有什么常备兵,往往要入侵中原,都要招集部落百姓。’

    ‘加大双方彼此间依赖,哪怕可汗要入侵我大唐,百姓也要考虑一下,是有可能丢掉性命,然后一次性得抢很多东西,大部分被可汗收走,还是细水长流,每年与我大唐贸易,收入是自己得。’

    妙阿,几个宰相拊掌赞叹,想不到,羊毛有这种作用,确实,要翻倒一面墙,一边拉不够,如果另外一边有人推,那就是双倍力量。这羊毛,可以对大唐箝制吗?

    不行,大唐没有羊毛这么多年,冬还是过来了。可是对那些牧民来,羊毛饥不能吃,寒不能穿,要卖给唐人,才能纺织成布。从此,对草原又多了一种箝制手段。

    李忱趁兴又了个故事,当年齐王想要攻打鲁国,管子给他献了一个妙计。齐王便开始喜欢穿紫色衣服,鲁国的紫色衣裳。结果,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整个齐国上下,都开始流行穿鲁国得紫色衣服。

    鲁国人,也觉得制造这衣服,可比种田好赚,所有人都一窝疯得去作相关的产业,染料得,织布得。赚了很多齐国人的钱。结果管子见到时机成熟,下令禁用鲁国得紫色衣服,连齐王都不穿了。

    这下惨了,鲁国衣服一下子没人要了,生计马上陷入问题。可是他们连田地都不种了,很快连粮食都要没有了。

    李忱把这个经济故事给几个宰相听。这故事他很早就听过了,甚至是在国时候,印象很深刻,因为这故事是他第一个接触得经济故事。不过他不确定,齐、鲁之间,是不是生过这样的事情。

    给孩子讲无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