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3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议中,很多将领都主守,不能说他们心态上是希望打越久越好。守也是一个很好得方法,不过石雄有石雄得考虑。

    先不说皇帝的期望,他说,这仗打太久,士兵也会很烦。如果拖延上个一年,说不定会军变。这不是不可能,虽然天气还好,还没冷下去,补给也没欠缺,不过这仗打了也快半年了,拖太久,士兵会厌战。

    这也是李忱尽量避免新军发生弊端。为何不招募那些成家立业的人为兵。很容易思乡。他宁可招募一些年轻没有成家得。四海为家,比较能耐久战。还有日后,他们可能会被长远派驻异乡。

    当然,这么说可能有些偏颇。唐代不是没有长久派驻边疆服勤得,人家也是有家有眷,不过李忱还存了点心思,就是同化。派遣一些士兵久驻边疆,最后在当地,娶妻生子,开枝散叶。

    在他设想中,有几个好处。首先,他们在当地成家,既然是派遣士兵驻守,还是边疆,就表示当地需要防守。这样一来,他们在当地成家,他就可以分田地给他们,立刻就转职成民兵。必要得时候,可以帮助防守,减轻防守负担,增加守御能力。

    其次,稳定当地情势。明面上,亲大唐得人增多,日后这里会比较稳定。阴暗点的心思,女人都被唐人取走,土著男人不就娶不到老婆。等于,变相减少那些土著人口,增加汉人数量。

    这份心思不好宣之于口,不过好在明面上得理由,可以说。日后秉持明面上理由,持续进行就是了。

    除了士兵久战思归,石雄还说,后方运补压力大。速战速决。这就很株心了,石雄是昧着良心说得。他说朝廷负担不起,不过他知道,大唐如今还算安定,其实没那么大的财务负担,如果真得久战比较好,李忱也不是担不起。

    他还说,沿路百姓怨声载道,压力沉重,所以要尽快结束战争,这更株心了。沿途百姓和商家,说不定会说,打吧,打吧,让战争更猛烈一点。

    也就是李忱打仗,这些百姓会这样想。不然跟传统一样,百姓恨不得都不要打仗。为什么李忱打仗不一样?因为李忱免了徭役。

    不管那个朝代打仗,几乎逃脱不了征调百姓服役,运输粮草。往往对当地百姓负担很大。不要说隋朝了,连盛唐都一样。太宗征高丽,高宗再征,都给齐、鲁百姓造成很大负担。地方上刺史,朝中大臣,都不断上书,说民怨极大,希望赶快罢战。

    对啦,唐代实施租庸调,基本服役20天,超过35天免调,超过五十天,租调全免。那再超过怎么办?基本上这打仗,运输粮草得压力,全部由某地承担了。认真说来很不公平,也难怪百姓不想打杖。齐、鲁之地,虽然富庶,但是向来负担不攻打北方,繇役都要他们负担。

    此次也不例外,虽然大运河可以通向北方,但是呢,会有个中转,不是直航。大运河会先到洛阳,再从洛阳分出去向东北,向西而去。中间一大段,就是没有。

    这运河也是麻烦,没有水你什么办法都没有,虽然运力很省,很方便,可是限制于水,就是没办法。中间这一段,就要靠人运。不然就要大周转。靠人力补足中间的部份,有两个好处,第一,长安也需要大运河运补。

    运河固然省,可是运力也是有限得。如果直接这样中转,可以减轻这一段大运河得负担。向长安得向长安,去幽州的往北方。所以,哪怕大运河可通,还是需要人力补充。

    再者,李忱虽然开通海运,减轻了运输困难。可是海运要装卸人力,要输送到运河,也是要人力。再以往,这些都是苦差。哪有百姓愿意,有租庸调得情况下,都还会超出,更何况如今。那为何,百姓都愿意打仗呢?尤其是商家,还希望打越久越好。

    因为,李忱没有征伐徭役,早就废除了。改用雇佣制,百姓有钱拿。这些百姓都是自愿来的。虽然李忱没有负担什么伙食,前线运输就够吃紧了,还负担伙食?

    李忱发钱,朝廷发的起,直接发钱省事。虽然不管饭,可是一天四十文,这个收入,做上一年的话,供一家四口吃喝不成问题。所以,许多百姓蜂拥而至。

    官府不拖欠,日给,让很多人恨不得做上一辈子。虽然收入大概只是大唐最低标准工资,可是旱涝保收阿。种田你还要担心天灾呢,这种工作,只要官府不拖欠,便是稳稳得。

    百姓有收入,这也刺激了沿途商业得景气。当地店家提供便宜吃食,远来商人自发的运来大量的粮食。除了这些,因为很多工人都是单身来雇佣,拿到了钱,难免有些其他花销。不用养家得壮劳力,还有不少。

    也就因此,百姓和商家都恨不得,这仗打长一点。可以赚更多一点。如果杨广有知,大概会想,如果当年打高丽,百姓也是如此踊跃,他大概不会丢掉江山,像只死狗一样吧。

    总之,石雄话说得株心,百姓其实很希望继续打得。不过这些将领不知道阿,他们只是依照传统习惯来看待,没有想过,其实在李忱治下,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所以,最终决议,还是要打,速战速决。接下来,石雄指着几处渡口,分配各军如何渡河,有沙盘真的很方便,所有人一目了然。知道自家位置,背后有谁支援,左右又是谁。

    很多人都在想,以后是不是要模仿,也来弄一个沙盘,不过,这东西看似简单,可是实际上要怎么作?只是纸涂上颜色,里面填上沙。这种东西做起来简单。

    据说,中国很早就有人用沙盘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说出马革裹尸这具名言的伏波将军马援。

    当时汉光武帝,讨伐陇西得隗嚣,将领对于当地险阻地形,有所分歧,有人认为地形太险,讨伐不易。汉光武帝问马援意见,马援聚米为谷,说明陇西情况。坚定汉光武帝,讨伐得决心。

    要制作这沙盘,学问可大了。斥候水平可要很高,不然就只会做出那种古代很象形得地图。了不起就是给你大概方向,标示出山川、河流,对于河流多宽、山多高,是如何山势,都不清楚。

    要做出这样得沙盘,对于路途远近,河流宽度都要清晰无比,基本上就要有很好得测量水平,让这些军镇怎么做?李忱早就仗着测量技术进步,提早对将来约要用兵得几个藩镇,做好测量,才能有如此精准得沙盘模型。这些藩镇想要模仿,还是想想就好。

    现在,分配了进攻次序,和方向,第一个问题来了,谁先过去?第一个渡河得很重要,击其半渡的道理,大概就是宋襄公不懂吧。首先过河得,一定会遭到严重打击。

    那么一起过去?牺牲其中一只,演护旗他队伍安然过河?谁愿意这么伟大。他们肯,麾下将士大概也不肯吧。那就是一起渡河,看运气了?那也要分地方,靠近幽州,和塞外联军的地方,恐怕会第一个受到攻击,谁也不愿意走那边。

    让我神策军,首先渡河吧。,李虎站出来,请命道,石帅,请让我神策右军先渡。小虎跳出来请命,高骈也不落人后。最后决定,双双同渡。问题解决,皆大欢喜。只是看的人摇头。

    年轻人,还是年轻气盛阿,几个自恃老成持重得将领,心中冷笑,神策军,实战结果如何,还是未知数呢,这么急着跳出来送死吗?

    冷笑得有,更多的人是考虑,是不是要放慢过河。毕竟如果神策军崩溃,抢过河得军队,恐怕彻不回来。撤回来也会损失惨重。毕竟大家要抢着过桥,人挤人,人推人,哪怕没有接战,,踩死溺死得都会不计其数。

    同样的军议,发生在幽州城。周磐也招开军议,他不得不招开,要找塞外异族联军个首脑,来讨论一下,这战该如何打。

    他可没有一言九鼎得能耐。这些异族联军,也不是他找来得。而找来的马元武,已经被杀了。死的很鳖屈。不过,死就死,他只是觉得很麻烦,没有要为他报仇得意思。

    太子殿下,不知渤海国,可否再支援一些粮草,如今各族联军皆是倚靠我幽州供给,幽州地贫民少,实在供不起阿。,周磐笑着对一个有一对粗扫把眉,跟其父一样鹰勾鼻得年轻人说道。

    他是大明俊,大虔晃之子,前王倍大唐刺客所杀,临死前传位给大虔晃,他就成为太子了。

    大虔晃为复仇兴兵,诸族联军以三大恨誓师,他是渤海国监军,统帅是博海国一位老将,不过不重要,军中一切,他说了算。

    呵,若是这些人,皆奉我渤海国号令,提供一些粮草本无不可。可是呢。,大明俊冷笑,依我之见,还是早日发起进攻好了。

    进攻,周磐苦笑,怎么打阿。刚刚就在吵这事。契丹和渤海,谁也不服谁。谁都想争这个统领,以获得最大好处,可是谁也争不过谁。所以根本没个统领。

    渡河损失最大,谁也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没个统领,谁也不服谁,怎么指定倒楣鬼。事情就这样僵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六章 争先() 
一开始讨论,会议就吵吵闹闹得,先是渤海国太子大明俊和契丹耶澜可汗照往例在争领导权,大明俊话夹枪带棒,讽刺耶澜可汗是野人,蛮子,此人不忠义,明明受到大唐册封,却反唐。

    耶澜可汗大怒,质问你们渤海何尝不是受到大唐敕封。大明俊他们与大唐有深仇大恨,大唐派遣刺客刺杀渤海国主,是大唐先对不起他们渤海人,这是正当得兴兵,为君父复仇。

    耶澜可汗冷笑,大唐怎么会无缘无故去刺杀你们大王,分明是大虔晃弑兄,推给大唐,大虔晃才是真的不为人子,耻与此人为伍。

    大明俊听得勃然大怒,讽刺契丹人茹毛饮血,一点文化都没有,渤海是大国,五京是如何美仑美奂,上京更是不亚于大唐任何城市的大城,刺得耶澜可汗跳脚,大明俊是去长安留过学得,还学得不错,骂起人来那是不带一丝烟火气,不带半点脏字,气得耶澜可汗当场拔刀,就要杀了大明俊。

    大明俊也有护卫,本人也习剑,立刻要反击,他的护卫一拔剑,耶澜可汗护卫也拔刀,双方立时陷入剑拔弩张得状态,周磐看戏看完,站起来调解,他已经习惯了,等到双方拔刀,才站起来调解,给双方一个台阶下。

    双方这样争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谁都想获取最大利益。最好,碍眼的对方跟唐军拼个你死我活,然后自己摘桃子。

    契丹人垂涎渤海人的富庶,大明俊得一点都没错,他们比渤海国落后很多。上京,耶澜可汗也去过,如何不羡慕。渤海人,也垂涎契丹人土地。此次反唐,他们也不指望能有多少收获。

    最好就是大抢一把,多抢一些工匠和百姓回去,填充渤海国。至于大唐的报复,大虔晃不是傻子,如果大唐报复了,很简单,如果周磐顶得住,那不用担心。

    如果顶不住,把周磐卖了,都是他的错,再派遣一个儿子去京师请罪,顺便当人质。大唐就会原谅他们。毕竟,兴兵远征,劳师动众。大唐向来就不喜欢,除非真的威胁很大。

    再来,如今大唐也不是盛唐了,如果是宝之前得盛唐,他真的要多考虑。不过,宝之后嘛…。

    此行,大虔晃跟大明俊得很清楚,他们作两手打算,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