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3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他与李德裕不合是事实,文宗时,右丞韦温与杨嗣复、李珏交好,劝他们征用李德裕,冰释前嫌,两人不纳。

    不过,他曾经几乎身死,因为受文宗信任,还托以身后事,可是他没有打算立武宗,故而武宗登基后,他被武宗厌恶,几乎身死,算是拖了李德裕恳求得福,只有贬官。马元贽上任后,把他提拔起来。

    不过,要说他是阉党人,也不尽然。其人性寡欲,早丧妻,不置妾侍,门无馈饷。精通儒学,对阉人天生反感,根本没理会过马元武。之后他能出任淮南节度使,多亏魏沫推荐。

    李珏才能事有的,于淮南任上,颇受拥戴。平定宣歙军乱不成问题。而江西军乱,光禄卿韦宙为江西观察使,江西军乱还不是很严重。令山南东节度使徐商派兵,随韦宙平乱。

    会选他,是因为他父亲韦丹担任江西观察使之时,治理有方,军民至今怀念。以他为观察使,可以迅速平地当地。

    容州军乱,命安南经略使宋涯出兵讨伐,先任命他暂领容管经略使。代平定叛乱后,再行任命新的容管经略使。

    而岭南军乱,则以泾原节度使李承勋为岭南节度使。调派忠武精兵,其头上皆戴黄帽,故称黄头军。调黄头军百人赴镇,讨平乱者。

    有趣的是,宋涯得兵,也是效仿忠武军,头戴黄帽,这不是黄巾军。李忱问,为什么要戴黄帽。几个宰相想了下,魏沫说,也许是因为忠武军,天下精税,宋涯效仿。而那黄头军,多是回鹘、沙陀人,他们的传统。

    李德裕则说,汉代有羽林黄头军,乃是羽林军中,习水战者。又有,梁书元帝纪,羽林黄头者虎贲缇骑之夫,叱吒则风云兴起,鼓动则蒿华倒拔。大概是这个意思。

    既然他们都说是精锐,应该没问题了。然后,又有消息传来,长沙军乱,不过,也被镇压了下去。因为叛军士兵事迹不密,当一连串兵乱发生后,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兼潭州刺史崔慎由警觉起来,在乱军事泄后,立即发动,把叛乱消弭于无形。

    又一个姓崔得,都是出自五大姓。老实说,这五大姓真的不愧是五大姓,子弟都蛮优秀得。李忱对这世族感觉挺复杂的,想要消灭他们,可是看他们子弟蛮出色得,又有点舍不得,反正唐代已经是科举抬头了,留一些五大姓子弟,也是一种制约。他就暂且观察了。

    对于党争,你说他不好嘛,其实对皇帝来说,是一种制约得手段。用的好,就是皇帝得刀,李忱厌恶党争,不过也暂时还没想好要怎么办,目前就是希望,让官吏来源多一点,利益不同,将来才不会沆瀣一气。

    最后一个徐泗军乱,诏义成节度使卢弘止平乱。卢弘止,之前他任户部侍郎,提出了改革盐法,卓有成效。后来出任义成节度使。义成军,地方虽却很重要。同时命淄青节度使郑光,一起出兵平乱。务必要尽快打通大运河漕运。

    讨论了这么久,从白天讨论到晚上,连早朝都没上,中午几个宰相在绫绮殿用过膳,又是连着下午得讨论,总算有了结果了。李忱想来背后都一身冷汗,这几个叛乱,实在太狠、太准。

    还好没能成事,要是真成了,大唐也完了。从地图来看,徐州、江西、长沙、宣州、岭南、容管,还要加上浙东军乱。若是都成了,大唐财赋重地全毁,

    虽然浙西、淮南、淄青还在大唐手中,可是大航运被断了,大唐真的就危险了。数镇同时发动叛乱,虽然力度不大,可是真让人胆颤心惊。不过,这还难不倒大唐。

    不过,目前来说,还有个问题。就是要钱。目前夏税还没收上来,大运河又断了。大唐国库可能没钱了。为此,李忱和宰相商量,又招来了苏莱曼。最后达成了协议。

    唐廷将会以盐税为抵押,向大唐第一银行,借款五百万贯。大唐盐税,去年一年可以达到六百多。如今虽然战乱打折,可是用盐税作抵押,贷个五百万,还不是问题。

    关于朝廷借钱,苏莱曼没有答应。没有马上答应。越显富态得他,一副在商言商得样子,说,要再研究,不能马上答覆。

    大唐银行,乃是朝廷的银行,如今国难之际,如此推诿,是何居心。,周墀怒了,他对喝叱苏莱曼,然后对李忱说,若是不借,强借就是了。不然办他一个通敌得名头。

    苏莱曼老神在在,有恃无恐,不光是他可是李忱的岳父,也是国丈。还有,大唐第一银行,也有皇家股份在,根本不惧。还有他的态度也是李忱授意得,公事公办,所以他老神在在。

    爱卿稍安勿燥。,李忱笑着制止周墀,银行,不光是官府的钱款,还有百姓的储蓄。我的意司也是,慎重为上。

    为了避免日后,若是朝廷亏空,动辄向银行借款,慎重是有必要的。我会还,可是日后呢?如今若是不立下规矩,这银行早晚会沦为后世朝廷与取与求之工具。

    这无疑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有银行在,朝廷才有调拨得空间,若是连银行都没了,朝廷只借不还,朝廷信用破产,危矣。,李忱说完,宰相默然。

    银行得功效,他们知道。确实如今朝廷不用像以前那样,还要兢兢业业得存钱,就为了日后战事、赈灾之用。如今只要借钱就好。若是肆意妄为,银行破产,那又走回之前得老路了。周墀其实也就是恐吓一下而已。

    事情就这样定下了,苏莱曼说研议,只是个态度,当然会借的。不过是在李忱授意下,要摆正姿势,不能让日后,朝廷想借就借,如果真发生那种可能,银行绝不能借。

    终于,好不容易摆平了叛乱之事。七月,最迟到七月底,大唐夏税收上了,虽然遭逢兵灾,跟去年持平,这已经很不错了。几路进兵讨平幽州得,也兵围幽州,眼看大事底定,祸事奏起。

    域外各族联军,二十万,威逼大唐天下震惊。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九章 切莫太得意() 
渤海国。这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其兴起大概是玄宗朝。地理位置,是日后东北得地区。部落主体是粟末靺鞨人,首任国王是大祚荣。

    粟末靺鞨人,最初是以反唐起家得,据信他们是日后女真人得祖先。最初是依附高句丽,算是高句丽得属国。不过被高句丽倍大唐击败,粟末靺鞨人被强行迁移。

    后来契丹人反唐,粟末靺鞨人也起兵了。不过被大唐摸摸头。大祚荣之父接受了大唐册封,可是他伯父不同意,被唐军所杀,其父逃亡途中病故了,他带领族人逃亡,击败了追击得唐军,建立了震国。

    大祚荣比较识相,多次遣使向长安称臣,没有因为击败依附大唐的契丹将领,就自以为了不起。他像他父亲一样,被玄宗摸了头,敕封“渤海郡王”,加封为“忽汗州都督”,渤海国建立。

    日后,渤海国勤于向大唐学习先进制度,不断改进,有了发兵的本钱,便开始扩张领土。成为大唐东北地区强国。

    渤海国传到如今,已经历经十一世,如今国主是大彝震,已经继位二十多年,他是除了开国大祚荣之外,在位最久的一个君主了。前几任,除了他祖父,大仁秀外,前面数任都挺短命得。最长四、五年,短命得不过一年而已。

    大王,可要考虑清楚了,如今昏君在位,倒行逆施,胡作非为,已经激起各族怨愤与不满,冀王有志框伏天下,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邀请各族,共同反抗残暴得唐廷。

    三十万各族联军,室韦、山奚、契丹以及靺鞨各部落,尽皆响应,大王若是不参与,远得不说,若是各部大有所获,渤海国将岌岌可危。近的,这三十万联军,恐怕就要先铲除渤海国了。

    马元武正在渤海国首都,上京龙泉府,渤海王宫中,阴磔得笑着,他的目标是前方,一个昂藏大汉,马元武努力游说着,劝说渤海国王出兵。

    渤海王大彝震,一言不发,像是看一个小丑在表演。大彝震虽然年老,可是老当益壮。身高体胖,一双黑粗的剑眉,让他看起来很是果断,一个高高地隆起得狮子鼻,显示他的精力旺盛,配上唇上茂密得胡须,显得极具威严。

    不要看马元武侃侃而谈得样子,其实大彝震给他的压力颇大,在他看来大彝震还颇具人君气象,甚至还超过大明宫那昏君。

    当然,这其中颇有一点贬低得意思。此外,他对李忱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刚登基,一副不理朝政,整天游荡得纨绔形象,难免会觉得李忱大大不如他。

    相反,若是渤海国能登高一呼,以大王得威势,渤海国之强盛,不难成为领导者,那些蛮子,只盯着大唐的财帛、女子看了,大王不需要那些。到时候,大王不难将拓土千里,渤海国将大大扩张,大王之功绩,甚至要超过渤海历代先君。

    元武在此提前为大王贺。,说完,马元武一弯腰,行了个礼,然后他偷偷抬眼,用眼角余光描大彝震得反应,可是让他失忘了,大彝震根本不理他。继位二十年,他早就练出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马元武那点马屁,根本就当马耳东风。

    说完了?,大彝震淡淡说道,马元武慢慢直起腰,他发现,要是他不趁机起身,大彝震根本就不理会他,会让他一直把腰弯下去,还请大王明断。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阿。

    来人,将这逆贼拿下。,大彝震低喝一声,左右侍卫,立刻上前拿人,本王还在想,此次朝贡,要献上何等贡礼。如今借汝这逆贼人头一用,想来今上定然会龙颜大悦。,大彝震见拿下了人,脸上露出淡淡笑容。

    马元武,来游说大彝震根本是一个错误得选择,大彝震在位时,努力学习大唐文化。他非常仰慕大唐,本身是个遵崇礼义之人,甚至汉文功底甚厚,温庭筠在送渤海王子归国一诗中,就称赞他做的诗写得不错。不排除他有吹捧得嫌疑,不过想来也不会太差,不然只会砸温庭筠得锅。

    除了文化,军事上他模仿大唐建立常备军制,建立左右神策、左右三军。经济上,与大唐连密紧密,有多条路线可以到达大唐,与大唐商贸往来密切。渤海的“熟铜”、“名马”是非常重要的商品。

    外交上,为了积极吸收大唐文化,在他向大唐派遣使节非常多次。几乎两三年,三四就一次。李忱登基时,他就派他的而子来过,如今他又考虑要派遣王子入唐,刚好马元武就撞了上来,想来这逆贼得人头,可以为渤海国邀得圣心。

    至于,那几十万异族联军之事,他没放在心上。一来,他看不起那些联军之流。什么三十万,能有个十来万就差不多了。并且诸族联军,想要统合非常不容易,什么会来攻打渤海国,他不屑得摇头,没在怕得。

    这些人,同床异梦,看似声势浩大,可是只要稍受挫折,马上会打起退堂鼓。没人愿意去牺牲,便宜他族,大家都不愿意,那还打什么,还不如单独某族进攻呢。

    并且,哪怕这几十万人能齐心,他从收集得大唐情报中发现,新君手段了得,大唐似乎有中兴之像,他不认为那了不起十来万人,会是大唐得对手,根本就是送死而已。

    他甚至开始盘算,若是他们真得起兵,渤海国是不是有机会,等他们在大唐碰的头破血流,到时候渤海国就可以出兵,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