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3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陇西父老得朝见团,又让长安掀起波澜。尤其是张义潮,更是特别被全版宣传,宣扬其人功绩。

    宣扬张义潮在青少年时代便胸怀大志,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

    “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附郭种得二顷田,磨折不充十一税。舞女庭前厌酒肉,不知百姓饿眠宿。君不见城空墙框,将军只是栽花竹。君看城外衄惶处,打赌段芋花如柳絮。海燕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一首无名诗,道尽吐蕃人如何压榨陇西百姓,道出了张义潮对吐蕃的厌恶。

    又说其平生对于被宦官边令诚陷害的著名将领封常清十分崇敬,曾亲笔抄写过“封常清谢死表”,道尽张义潮之忠义。

    接着又描写,沙洲起义,事前如何瞒过吐蕃人,一番惊心动魄,如何谍对谍,如何瞒天过海,写得是惊心动魄,让从未看过谍战小说得唐人,看得如痴如醉。

    最后于于起事成功,杀死吐蕃守将,夺回沙洲。又在沙洲城下,如何施展诸葛武侯得八阵图,再以火牛冲阵,大败吐蕃兵。又一场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得经典。看的人们大呼过瘾之际,张义潮也是名声鹊起,几乎掩盖过了之前神策军的光芒。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神策军一群人,张义潮一个人,好像后者就比较传奇,所以事前宣传策略,就是先等神策军热潮过去,再宣传张义潮。

    接着,又是一系列报导,顺天日报顺势加开了民族英雄传。,每只固定连载,一位名族英雄,首先就是封常清。

    这是李忱启发民族意是的一环,要为百姓,为大唐树立楷模。在没有全面普及小学,推展历史课程前,要用这样启发百姓。有个楷模在,总比浑浑噩噩,光凭本能行事,甚至一些差的楷模行事,要好得多。

    使节团得到来,让李忱很高兴,他感觉到最近都是些好事,税收大涨,神策军在陇西打出了威风,这离他得目标更进一步了,不过他也不是没有烦心事。

    首先是党项人入寇。党项人,想到他们,李忱眉头就拧紧了,这非讨平不可。可是现在不是时候。

    党项人大概不知道,李忱这么痛恨他们吧。会痛恨,当然是有原因得,说道唐代,党项不是什么大祸害,不过说道日后,你大概也会很痛恨,党项人到了宋朝,建立了西夏。

    想到西夏,李忱就很痛恨。比辽国人还要痛恨。如果没有西夏,宋朝国运早就改变了。和辽国一起,陪北宋玩了一场三国志,如果没有他们,中国历史说不定都能改写。现在是还没有,不过不能让党项人继续盘据下去。

    此外,让他心烦的是,张仲武过世了。朝廷照例派大臣去吊唁,加封官职,以及谥号。加封太尉,谥号“庄”,这算是一个不错的表彰了。这是大臣拟定得,他没什么意见,其家属也很满意。

    问题是,其军士自行推举其子张直方继任,这点就让李忱很不高兴。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一章 给进士上课() 
天底下得田地,多少都是有限得,开发得速度,比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口会一直增加,田土就那些。只要人人安居乐业,朝廷在怎么乱,也都有恢复的时候,可是,田地就那些,重农是不假,可是田地不增加,多得人怎么办?东汉、隋代、天宝年间,人口达到一定极限,随后动乱就发生了。

    朝廷有几个办法,首先开疆拓土,为百姓争取可耕地。这就要迁徙百姓,就像汉武帝打下河套,徙民实边。另外一方面,可以争取开发国朝内土地,、江南地区,多河流沼泽,此外还有很多地方瘟疫、疾病丛生,逐步开发这些地方,兴建水利系统,可以化荒地,沼地,为可耕地。

    此外,发展工商业亦不失为好选择。以瓷器为例,盛物不实用,不如陶器耐摔,更不能拿来充饥,要此物何用?可是,生产一个瓷器,从原料开始,运输、销售,这几个环节,可以养活多少人?

    富含矿藏之土地,多半贫脊。刚好发展工矿业,养活挖掘矿藏得工人,运输矿物行商,烧制瓷器得师父,销售瓷器得住商。还有朝廷得到一笔商税收入。商税朝廷又花出去,养活其他百姓,比如雇工开发荒地,钱又回到百姓身上,又变成了其他商品。又增加一笔商税。朝廷还可以增加可耕地,安抚百姓,增加税收。形成良性循环

    士农工商,四民并举,缺一不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士不兴,便是此理。

    当初我让劝农判官,推广经济作物,还有人劝阻。建立纺织厂,也说会破坏大唐男耕女织得传统。,李忱顿了一下,喝了口茶,继续喷口水,可是有谁想到背后道理。确实,没有粮食,百姓会饿死,社会不安,家国不宁,可是,谁规定粮食一定要自己种?

    南洋一代,年可三熟,因为物产丰饶,他们生活悠闲,也是其懒无比,不愁吃喝,根本不发愁明天吃什么。当地百姓甚至不耕种,就把种子洒在土里,让他自己长。

    大唐百姓种植棉花、甘蔗,纺织成布、制成糖,把棉布、糖销售到南洋,甚至天方,换取便宜粮食和各种货物,只要交通便利,还怕百姓得不到粮食?

    这其中过程,甚至让多方得利。大唐百姓得利,有便宜粮食,还有便宜的布,新式织布机,效率绝非传统能比拟。

    这其中养活多少百姓,刚刚说过了,这也是百姓得利。商人也赚钱了。朝廷也收到商税。

    那么谁吃亏了?那些南洋、天方人吃亏了?被我大唐赚走其中差额,算是剥削了。可是,大唐商人除了粮食,也买进各式香料、宝石,天方也有各式特产,买其货物,彼方也得利。

    这就商业得功效,有来有往,物资流通起来,百姓可养家,可得廉价之物,商人赚钱,朝廷收税。

    且朝廷花钱,有功效。其实富豪花钱也是可以刺激商业,奢侈品百姓买不起,瓷器用不起,宝石买不起,可是这些不能吃,只有好看得东西,刺激商业,促进更多百姓就业。

    李忱,今天又在上课,不是光给宰相,而是很多新科进士,还有翰林院学士都一起上。李忱突然发觉,老是给宰相上课,多累阿。都是喷口水,喷一个是喷,喷一群是喷。

    并且,这些人虽然还没进入官场,可都一脚踏进去了,是官员的储备,包不准哪个人就是他未来的宰相。所以,给他们上课,绝对没错。

    这些学士都很机动,能够聆听天子圣训,还跟宰相同座,不只是光荣,更是天大机会,天子亲授阿。

    虽然说每个进士,都说是天子门生。可是实际上,有几个人真正上过天子,课?更何况,天子亲传的想法,现在学得好了,未来才能做的好,才能蒙天子青睐。所以每个人都是很认真得在听李忱喷口水,要从仔细揣摩圣意。

    并,只要控制粮食,当地就乱不起来。,李忱一句话,石破天惊。以蜀地为例,自古以来,便有多各地方政权,蜀汉,更早得古蜀国。

    蜀地,地形封闭,易守难攻。气候温和,物产丰饶。进可成王霸之基,退也可固守一方。秦、汉,我大唐,无不靠此起家。

    可是如此地形,万一发生叛乱,便很难收拾。若是乱军封锁剑阁,几乎蜀地便要与关中断绝。

    听到这,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如果蜀地都种甘蔗,种经济作物,此物饥不能止,渴不能饮。若是封闭蜀地,等同于自绝于外,取死之道。粮食,可不是草,说长就长得。

    这番话,李忱说得挺株心了,他当然不会对外人乱说,主要这些人,都是未来的官员,心里明白,也不会跟百姓乱说。他才敢说。

    李忱静了会,让他们仔细体悟。这点很重要,不光是蜀地,甚至未来开发美洲,开发那些海外殖民地,一个经济体系,都是维持天朝不崩溃得纽带。

    固然,现在没那个国家可以和大唐竞争,殖民地开发,产出得商品,也只能销到大唐。

    但,假若那个官员不懂,全力培植当地各式工业,经年累月,说不定就培养出一个个可以自给自足得地方,届时,分崩离析得因素就埋下了。

    李忱不会天真得认为,光靠经济,就可以束缚一各地方。像靠着边贸,开市,来约束游牧民族,那样天真的想法。这种想法,一直持续到清朝,他们还认为,可以靠茶叶和大黄,来挟制西洋人。可是他们就没想到,老是这样作,人家还可以选择,抢

    不过,要发展什么,也是要看地方,多观察,多想,此处可种甘蔗,彼处可种胡麻,榨油,种植起来得胡麻,当地榨油,可行销全国。又或者酿酒,利用当地好水,酿酒。或者适宜放牧,这都要用心观察,体会。

    李忱继续喷口水,突然会想来给这些学士上课,是因为,他早就想作一件事情,可是始终都没动,现在提前给他们上课,打打预防针,将来等他有大动作,这些官员可以递补上。

    现在,他就在等一个机会,等彻底平定河湟,就要开始实施。届时挟大胜之威,恢复故土之功,加上扩充得神策军当他后盾,他才有实施得本钱。

    不过,那也许要等一段时间了,到时候首先会实施的,就是收复得河湟一带,这里迫切需要官员治理。

    只是,天意难测,做事情向来讲究按部就班,事先做好计划得李忱,大概不会想倒,机会很快就来了。

    讲完课,李忱照例给了盾饭。他跟所有人吃得都一样,简单的四菜一汤,蔡式虽然简单,可是耐不住御厨工夫好,简单得饭菜,就让人口齿留香。用罢,李忱提前离席,让他们可以放心吃。他自己去消食了。

    走出了学士院,已是彩霞满天,黄昏了。李忱沿着河道随便走走,不一会,几个宰相跟了上来,然后侍卫就远离了他们,远处保护,因为接下来要谈政事了。

    幽州事,该当如何处理?,李忱首先问的是这个,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去年身体就差了,李忱派了奉御去给他治疗,不过也就是延命而已,熬过了一冬,如今也不行了。结果,幽州兵,自行拥立其子张直方继任节度使。

    这让李忱很难忍,他最痛恨得就是这种拥立的事情发生。还有没有把朝廷放在眼里。这种风气会一直持续到五代末年,才被宋朝以文御武,重文轻武,扭转过来。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固然高明,可是背后也是很多因素,像是架空节度使,收其财权,强干弱枝,种种一系列动作,才完全消弭了此种风气。他虽然在做了,可是对河北三镇,完全没效果。

    幽州、成德、和魏博就是河北三镇,自安史之后,就不太服从朝廷,其中,魏博最是关键。魏博所在地区地处河北南部、黄河以北,西依太行,东南靠黄河,南为河南。地处咽喉地带,历史上,此地发生多次关键战役。

    春秋时,齐晋角逐于此。战国,魏国于此拒赵、抗齐。楚汉相争,刘、项之胜负,于此而分。东汉末,袁绍、曹操之成败,黎阳、白马,也在此处。唐初,此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处,李密得此,威镇河北。窦建德及刘黑闼皆争魏州以临黄河。

    魏博实力最强,倚仗地利,能守,能战,又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