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3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东西李忱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机床吗?他记得这东西得构造,但是把名称忘了。显然不是机床,不过也有被称为机床得东西。

    目前宰相看得这东西,姑且叫做钳工台吧。李忱学过很多东西,杂而不精。不过如今都派上了用场。

    李忱来到唐代以后,发现唐代,或者说古代工匠都有个问题,不够精细,还有不管打造什么,都喜欢用手。

    比方说,打造个小部件,不是一只手拿着,就是让别人帮忙夹着。可想而知,人手,当然会让物件跑来跑去。也就造成了部份物件不够精细。就像一个房子,基地会摇来摇去,怎么盖一个坚固得房子。

    精密度得问题,李忱统一了度量衡。他制造了后世用的那种游标卡尺。游标卡尺,它是尺,但是分成主尺和附在主尺上的游标。游标可以动,上下都有可以卡住物品,类似钳子得东西。不过方向是相反地。

    比方说一个中空圆柱体,游标卡尺下方可以测量圆柱体外径,上方可以测量内径。

    有游标卡尺还不够,李忱还得制定标准化得度量衡。虽然早在秦始皇就规定了,可是那仅供参考。这样可不行。李忱直接依唐代的度量衡,定了一个标准,然后以这标准,打造了一个金属条。

    用锡打造了一个金属条。这个金属条,就是唐代标准的一尺的长度。然后以这金属条为准,铸模,打造标准的游标卡尺。模妥善保存起来,以后有需要再做。

    万一模损坏,也要参照标准一尺得锡,来制造。这个标准一尺锡,被李忱放在工部,放在阴凉得地方,甚至用玻璃垄罩。以后大唐,永远以此为定制,一尺。

    精密度问题解决一半,剩下一半就靠工具了。这种钳工台和机床,就是解决的方法。有了这个,工匠在对金属加工的时候,一个人就可以,只要把物件固定好,就不怕他跑来跑去。不敢说这样可以制造出多精密得东西,至少比传统好多了。

    除了钳工台,还有各种机床。分为木工机床、锻造机床和金属切削机床。刚刚看到那一排铁锤,可以视为锻造机床。其原理和钳工台差不多,都是可以把物件固定,差别在于机床是利用机器去成型,钳工抬得还需要人工打造。

    有了这些工具,整个军器监,甚至连将作坊那边,工匠得精密度都高了不少。

    也难怪他们看得目瞪口呆,这完全不是中国传统的技术。算是从西方引进了,虽然可能西方人目前也没这些东西。

    圣人,切勿玩物丧志阿,此等奇技淫巧之物,圣人不可沉迷。,李忱像这些大臣介绍,各种机床得用法,还得意的说,这都是他的发明,结果御史中丞魏沫,劝戒了李忱一番。搞得李忱哭笑不得。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还不是为了标准化作准备。

    标准化,这东西有多重要,现代人都知道。那个军器监未尽的话中,意思就是要对大炮标准化。这是李忱的要求。标准化才安全,知道哪些操作危险,标准化才好使用。比方说放多少炸药包,可以打多重得炮弹多少距离。

    即使可能不那么具有弹性,没办法自由调整放药量,可是使用上才有依据。甚至不用担心,炸药塞太多,导致炸膛。

    不仅这些要标准化,制造也要标准化,各种东西都要标准化。像药包,装多少量都是定量。不标准化,就没有一个可供衡量得标的。

    大炮也要标准化。像是区分野战炮,区分攻城炮,这只是一个初步。然后依照发射炮弹得重量,来区分不同口径和威力得炮。连炮弹多重,炮身多重,炮身长度多少,都要标准化。

    炮弹多重,是规定好得,然后炮身是炮弹得150倍重。炮身是口径得18倍。这些都是为了量产化,作出的规定。

    标准化,对现代人来说,就是个普通的观念,你买两只爱疯6,两只一定都同样大小。可是对古人,不要说唐人,连西方人都样,这是一种颠覆性得概念。

    西方人直到十八世纪,才有这样得区分。法国海军炮兵指挥官,格利包佛尔中将,提出这样概念。

    在此之前,拿十六世纪得威尼斯来说好了,两百多门火炮,两百多种规格,每一门都是单独打造。根本无法互通。以炮架为例,每一门炮架都是针对那门炮打造,坏了只能单独修理,无法拿其他零件来填补。

    东方呢?不要说满清啦。据说连日本人一直到二战,海军、陆军大炮规格都有差异。

    标准化,对现代工业具有重大意义。没有标准化,根本没有流水线这么一回事。每样东西规格都不同,你还想要流水线?提前发明克隆人吗?造出一堆一模一样的人,才有办法弄出一模一样,没有标准化得东西?

    李忱云里雾里得说了一堆,结果这些宰相还是有听没有懂,让李忱好一阵泄气。感觉上对牛弹琴了。

    在那些宰相想来,制造东西就是制造了,标不标准化,是不是每件东西都一样,没意义吧。现在看来是没意义,但是长远看来,绝对是有很大的帮助。李忱泄气得不再跟他们解释这些,反正他只要下命令让供降去遵守就好,这些宰相也不会亲自去打造什么。不妨碍他的计划就好。

    参观了军器监,满足了下好奇心,见识过研究中得火枪后,偷得浮生半日闲得几位宰相,心满意足得离开了。然后,一到关于如何处置那些吐蕃俘虏得诏书,飞快的以百里加急得速度,传到了驻守维州得神策左军这里。

    随同诏梳一起来得,还有西川节度使的兵马,他们会接手这里得防守。神策左军则全军开拔。执行诏书上得命令去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一章 征兵() 
深秋得田里,土地上闪耀着一片金黄。饱满得稻穗谦卑得低下了头。仿佛正在表示对上苍得敬意。

    田边得老农欢喜得看着地里得收成,想着今年是个好年。只是,想到前阵子,官府又又加了一些税赋,就让他心里沉甸甸得。这朝廷,税是越加越多,这两税法,说什么以后不发徭役了。可现在还不是照发,然后这税赋是越加越重,经常为了徭役,连田地都顾不上了,这长久以往怎么办呢?

    他又想到老二马上要结婚了,整个人得心情顿时糟糕了起来。长子结婚,几乎都耗尽了家中积蓄,他把埋在地里几十年的通宝都挖了出来,才免强够用。现在次子要结婚了,谮么办呢?

    去银行借?老农脑海中闪过这么一个念头,去县城里,新开的银行借吗?听说利息比那些质库什么都要低很多。但是就是要有土地作保,可以分期慢慢还。

    不行不行,听村头那个王老财说,那根本是骗人得,这种好事怎么可能。去跟银行借钱,钱没借多少土地也没了,这可是要传给子孙得。王老财说,还不如跟我借呢。

    虽然王老财得话也不可信,不过官府也没多少信用,乌鸦不要笑猪黑。不能借钱,次子结婚可以再想办法,最重要是这田无论如何不能丢了。

    蹲在田间,拔了会草,老农无奈得回去了,回到家里,该是晚饭时候了,老妻和媳妇已经准备好了晚饭。

    听说,城里面在招兵呢。,今天,去城里出售一些采买一些日用品,顺便出售一些自家手工作品得大儿子回来了,说起他在城里得见闻。

    招兵?,听到这消息,老农一阵不快除非我死了,否则你们谁也别去当。。在唐初,当个府兵可是很光荣得职业,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上得。

    可是,局势很快就败坏了。到了高宗时期,对外战争得冗长,军纪得败坏,府兵成为权贵看家护院,狩猎游艺得跟班及鹰犬,更糟的是为人奴仆。最后,伴随着授田制得名存实亡,整个府兵也崩溃了。没人再愿意应募,只能招募一些京城得无赖子弟当兵。

    曾经很荣耀得,京城侍官变成了骂人得话。边疆地区防卫,那怕是经过安史之乱,也没有改变,非常倚重胡人这些游牧民族。比方说当初,石雄以三千轻骑,大破回鹘。那三千人,全是些杂胡。所以了,老农听到招兵,非常不屑。这是整个唐代人得看法。

    不,不一样喔。,大儿子眉飞色舞得说着自己的见闻。他说,那些军队非常不一样,在城里待了两天,每天都看到他们辛苦出操。早上训练,下午时候很悠闲,有人打球,有人听说话。

    每天三顿饭,吃得可比他们现在吃得还好。他路过招兵得营地,远远就不敢让他过去,门口守卫得军士,远远看过去,就让人害怕。

    他不懂什么叫站岗,只能说在门口守卫。同样的,他也不懂什么叫杀气,只知道远远看,那些士兵就很让人害怕。

    尤其是待遇,一个月有两贯,入伍通过训练,每月就有两贯。年年还会提高,满一年就有三贯,退役后还会分田地。

    他们和城里面那班兵奴完全不同,你没看到他们出操时候得样子,整条街得都都在看他们,好整齐得动作,走起路来,一队五十人,只有一个声音。太了不起了。

    我回来前,听说他们和西川节度使的兵马打了一架。五十人打对方一百个,两下就把西川兵打得溃不成军。

    哼,听大儿子得叙述,老农更不屑了,打几个废物西川兵算什么,现在西川兵,早就没有当年韦西川得精锐了。军队里面还在听说书得,可见这只军队多没战力,操练也就是做做样子而已,大儿子还是见识少,分田地,现在大唐哪里还有田地可分,要是有田地分,府兵也不会败坏。

    老农驳斥了大儿子几句,看得出来,他对那些威风凛凛的士兵,很有好感,老农压根儿不相信大儿子得眼光,重申了句不准当兵后,晚饭也吃完了,休息一下,该睡了。他一直没发现,一直莫不做声得次子,看到他看过去得目光还慌忙低下头的次子,桌面下抖动得脚。

    老大去叫老二起床了,今天我们去找些活作,不然马上要缴秋税,到时候就缴不上了。,其实不光是为了秋税,更重要得是多存点钱。

    一早起来,老农习惯性得去田间巡视了一下,顺手拔了点杂草,回来以后就见到媳妇在忙早饭,老大也起床了,就是没见到次子,便不太高兴。农家人,哪有睡得这么晚得。

    父亲,弟弟他不在里面?,过了一会,老大转了出来,不在?,老农楞了,不在能去哪?昨天晚上明明还在的,看着他去睡了,怎么早上就不在了,突然老农脸色煞白,又变得通红,那个不孝子阿,告诉他不能去投军,他还偏要去。

    气得老农直跺脚,就想去城里追他回来,只突然头晕了会,脚步踉跄,老大连忙过去扶住老父,让坐下他休息一下。过了一阵,老农好多了,叹了口气,那个士兵真有那么好?

    是阿,是阿,爷,待遇真不错的。对了,我还听说,从军得话,家里可以在银行开各户。这每月两贯得军饷,有一半会汇到帐户里面,家里人可以去领。

    领什么?!,老农摇头,我只希望他能平安回来。,这个时候,被老农惦记得次子,已经在城里招兵处,大口吃着早饭。

    他一大清早,天还没亮,趁父亲没醒来,就出门来投军了,连早饭都还没吃。现在通过了选拔,马上有一顿热饭吃。

    卫老二,你也来啦。,突然间,他被人在肩膀拍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