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1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飞。因为这种船,虽然装货量一般。可是跑的贼快,一般来说,都是游戏里面带头的开,组队后跟随,这样你不管跑多快,团员都会自动跟上。

    里面坐着说吧?,梁都头想带两人去他的书房,那里可以接待来访的客户,算是会客室吧。

    不用。,辛船首摇头,见状李忱也表示不必,便接着问,快不快?应该是很快吧,我没见过不知道,只是听说过而已。,梁都头回忆,然后摇头,不管快不快,反正不大。似乎也就两千五百石吧。

    你没见过也知道?那人也是老船首了,估计的应该**不离十。两千五百石?也就一百五十吨吧,真算小飞吗?李忱吐槽,难怪阿拉伯人要定唐船,唐船最小的海船也有两万石,相当于现代一千二百吨。

    而他造这艘,据梁都头专业的评估,最大可以装到四万石,也就是两千四百吨。

    说起来,真讽刺,海商最大的势力都不是唐人。北有新罗,南有阿拉伯人。然后这两个国家造船程度都不怎么样,为了跑商,定的都是唐船,偏偏唐人在海上势力不大。

    对中国人来说,中国地大物博,不假外求,老早就存在了。不重视海洋的结果,就是对海上势力漠不关心。反正就算没有海外物资,也有陆上交通,根本不靠海洋,不重视海洋。

    像现在,朝廷没颁发禁止令,可是下海的人还是寥寥。海上贸易繁盛,靠的是阿拉伯人的朝贡贸易。唐人的私营势力,真的很小。这也是李忱遗憾和想要弥补的地方,唐船明明已经具有相当的远航能力,怎么海上航行得都是外人?

    好吧,先把波斯胡船抛到一边。辛船首,您也渐过鄙人的船了,觉得如何,鄙人设计的初衷,就是模仿波斯胡商,彼人船虽可确实快速。

    愚有个条件。请说?薪金要预付,至少要八成。,李忱一挑眉毛,这好像不合规矩,不过李忱很快反应过来,点头答应了,还有其他的船员也都要预付。

    辛船首,这是不看好某的船阿。,李忱自嘲了句,回复道某答应了,从船首到水手每一个人都预付八成。,李忱了解这位辛船首,他就是不看好这样怪模怪样的船,才会要求预付。

    确实是这样没错,辛船首经过一番心理挣扎。还是决定接了。如果是平常时候,他根本不考虑搭这船出海,太危险了。

    只不过他实在是很需要钱,而李忱给出的价格,高出一般给船首的的水平两倍以上,考虑再三后,他还是决定接了。至于怪船的问题,他这样说服自己,这船怪归怪,但也不是完全的不可理喻,在海上,他见过不少奇怪的阿拉伯船,小归人家不也跑来了。人家也是这样又直又平。

    不过出于谨慎,他还是提出了预先付出八成的薪金,这样一来,即便船沉了,他的后代也有依靠。

    虽然说,要是船出了事故,照理论上,东家有赔付的责任。可是老于世故的辛船首,根本不会完全指望东家的赔偿,可能到时候东家自己都自顾不暇了。不能指望每个东家都像魏玄那样傻。

    辛船首,某请教一个问题。,见事情谈妥了,虽然还没签约,可是也差不多了,李忱便打算请教一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

    东家请说。,也许是因为事情谈定了,李忱目前就是他的东家,辛船首的话也多了点,您在海上见过这样波斯胡船?见过。请问,汝有注意过他们的帆吗?船帆?,听李忱问起这个,辛船首开始思考起来。

    如果我想要把船帆换成那种的船帆,你看可以吗?在他思考的当下,李忱终于抛出自己的问题。未完待续。

第两百七十五章 软帆与硬帆() 
汝可知道,胡船的帆?可见识过?,对于李忱这个问题,辛船首,楞了很久,李忱接着又问,某欲将船帆换成该种样式,可乎?

    其实,某曾在胡船上当过一段时间的水手。,辛船首好像想起什么似的,一脸的怀念。在他那张被海风磨的粗厉的那张脸上,露出微笑,让人惊讶,原来这人也是会笑的。

    不好。,辛船首没有缅怀多久,摇头,依鄙人之经验,该种船帆,不会比现有之船玩帆佳。

    何解?某问过梁快。彼也弄不清楚。,李忱斜眼一瞄,本名梁快的梁都头有点不好意思,直说大家都这样,谁也没去问过为什么。

    梁快,不是凉快。造船世家嘛,谁不希望船跑快一点。所以给他取了名字较梁快。顺带一提,他爷叫做梁不修。不是老不修,是梁不修,因为梁快的祖父,希望他造的船可以用一辈子,所以叫梁不修

    东家可知道,为何要用这样的帆吗?,辛船首不答反问,李忱摇头,他知道,但是不知道正不正确,所以干脆选择摇头。

    因为风向多变,我大唐从北到南,从春到冬,风向是常变化的,甚至早晚都不同,这种帆,好变向。

    你可知道,沿海这风,有八面风之称,风向多变,胡船的软帆经不起这样的变化,非要用这种硬帆不可。这种帆还可以随意转动,看风从哪个方向来,就转哪个方向。

    软帆、硬帆,喔对了,忘了说胡船都是软帆,这种帆,可以做的比较大,但是没用。不是没有人试过,不好用,转动不便。不能逆风,只能顺风。甚至顺风时候,后面的帆还会挡到前面帆的帆。必须斜着,风这样斜着来,船帆吃力才最大。

    斜着?李忱回想了他玩过的大航海时代,对,这种软帆船就是这样麻烦,必须吃45度角的风,这样才能拥有最大的帆力。

    我等唐船,用的硬帆,面积小一点,可是吃风吃的饱,前后不互相妨碍。可以用差一点的帆布,用草席,胡商的船就不行了,因为他们都是软帆,没有支撑,要是破了帆,整面帆就没用了。

    最大的麻烦就是。,辛船手摇头,这似乎勾起他不好的回忆,软帆操作麻烦要很多人,要经过长时间训练。硬帆操作简单,只需要少量的人就可以操作。

    软帆,唉,软帆对水手来说太危险了,因为软帆是把帆布收到上面,所以不管是升还是收,都要有水手爬到船桅上。,辛船首一阵唏嘘,每年为此不知道要死掉多少人。刚跑船的船员不知道,可是跑个一年,很多人都会想辞工了,太危险了。

    听完辛船首的话,李忱回想起他在曾经学过的,在论坛上看到的硬帆和软帆哪个好的帖子。

    内容就是争论东西两方,使用的不同帆种,硬帆和软帆,哪一种比较优越。众所周知,西洋人用的都是软帆,加上西洋国家有长期的航海经验,而中国呢?

    虽然中国人造船技术,远远超过西方国家,可中国就不是个航海民族。历史上虽然中国早就有远航的经验,汉武帝时期,为了沟通西方,找到能从匈奴背后夹击匈奴的国家。陆上有张骞通西域,海上也有派出舰队远航,一路航行到非洲东岸。

    到了明朝,也有郑和的宝船,也是到了非洲东岸。甚至,现代还有论点,郑和的舰队比哥伦布还要早到达美洲。这论点还是西洋人论证的,虽然明代历史上从未记录。反正现在没人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了。

    最早到达美洲的,应该是维京人吧。维京人,大家都应该听过,一个海盗民族。不过他们也是有冒险犯难的精神,或者说,他们冒险犯难的精神,支持他们到处探索,东到俄国,西到美洲,都有他们的足迹,他们还探索了美洲北部地方,探索到哪里抢到哪里。

    可惜的是,有这样的成就,中国人始终不是航海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也就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才真正重视过航海。甚至到了清朝,满人的颟顸,禁海政策让中国人的航海事业在无寸进。

    这样就给人一种错觉,中国人不会航海,因此西洋人的软帆,一定比硬帆好用,数百年不间断的航海事业,一定是正确的。可事实上呢?中式硬帆真的就不如西式软帆吗?其实不然。

    李忱仔细回想那些模糊的记忆,软硬帆很多优缺点,辛船首说过了。李忱想起他很多没提到,或是没意识到的。

    其实就帆的效率来说,硬帆大于软帆。软帆不要看着大,可是很多风力都被浪费掉了。因为互相遮挡,加上对于伯努力定律的应用,软帆比较缺乏,所以硬帆实际上是超过软帆的。

    别的不说,就拿20世纪的帆船来说好了,帆船竞技,很多船用的都是硬帆。硬帆因为足够坚固,不会变形,所以可以很好的利用风力,也可以做的小一点,让船帆不会彼此妨碍,每张帆都都尽量吃饱风,甚至,硬帆比软帆好操作,

    嗯?你说西洋人不是笨蛋,西洋人一直维持他们的软帆,必然有他们的优越之处。当然也是有的,前面说过,软帆可以做的很大,这样在风的利用上,可以增加一点。

    中式硬帆不行吗?主要是中式硬帆因为可以很灵活的转动,所以没办法用支索,软帆是属于横帆,不能转动,可以利用支索使的桅杆高度增加,藉此增加帆力。

    想到这里,李忱咬牙,这是理由吗?因为不能使用支索,无法像西式横帆那样,藉由增加帆的面积来增加帆力。

    当然不,技术问题而已。真正的让中式硬帆无法取代西式软帆,是因为技术问题,中国如果能持续研究,持续发展航海,这种问题不是无法克服的。

    既然没人做,就我来做,我就不信,我有生之年,无法让中式硬帆,航向全世界。未完待续。。。

第两百七十六章 怎能忘了日本呢() 
中国人,不能再落后下去。。

    谈定了船长,他会帮忙募集船员。当然,李忱还要过目一下。然后李忱就离开了船场,也没有去明州,,直接就打到回扬州。

    不是说要接老苏的班吗?为何要这么麻烦?万一对方不肯怎么办?万一老苏早就有接班人,或者说哪个老朋友要接手他的事业,那岂不是没戏?所以李忱打算,如果苏莱曼有这个打算的话,他就接手他的航路和那群员工。

    如果苏莱曼已经跟人家谈定,或是已经有人要接手,那就趁现在的交情,自己雇人,到时候跟他跑一趟。就算到时候能接手,了不起就是多条船而已。

    快要夏天,太阳照在人身上已经有点热了,只是李忱没什么感觉,一路上,李忱都还在想中、西式船帆的事情。李忱很迫切的希望,他的航海能带来些改变,让中国人重视航海技术,海洋,是财富,在千年以后更是灾难的来源。

    我们不是无法避免,我们曾经有过辉煌的成果,在目前来说,这是独步世界的。为什么,为什么就这样放弃了。

    为什么,为什么没有进步,甚至在人家长足进步的时候,我们还倒退了?中国人地大物博,不假外求?

    不要说那些所有明代以前穿越客梦寐以求的土豆。就说香料好了,中国就没有香料。这些东西的原产地都在南洋,然后东边的岛国,有大量的白银、黄金,等着我们去发掘。

    在16、17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单靠东亚的三角贸易,就可以赚去大把利润。香料运到中国,比运到欧洲近多了,香料在中国也很值钱的。从中国换来瓷器、丝绸和茶叶,又可以运回欧洲大赚一笔。甚至不要跑远,运到日本,在从日本运白银到中国,就能大赚一笔。

    突然间,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