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之无双战将-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谈及八十六师官兵跟武器的时候,何正道还是表示可以按给西北军及东北军的条件。这些兵跟武器装备,他都可以礼送出境。甚至俘虏的其它守备部队,也可以有条件赎回。

    在谈及八十六师资金的事情,上,何正道很快摇头道:“李参谋长,许师长,在这一点上,我只怕不能同意。但我不同意,自然也有我的理由。

    如果是井将军的私人财产,还有那些军官的私人财产,我可以不动,任由他们带走。但两位不要觉得,我对榆林的情况一点不知道。

    井将军在榆林,开设有一家地方实业银行。这家银行,有很多钱并不属于他,而是属于榆林百姓跟榆林商绅的。如果这笔钱也让他带走,到时我如何跟百姓交待?”

    这两人一听这话,感叹独立纵队情报工作做的真细之时。多少还是显得有些为难道:“关于这家银行,井将军也是投入股本的。简单的说,这银行其实也是他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派遣各自的工作人员,对这家银行的资产进行清算。属于井将军的那份,我可以请示中央返还。不属于他的,必须保留在榆林。

    如果真按我军的政策,他的财产我们都是需要查没的。但这些年,他在榆林大兴工商,资学助商也是有过贡献的。这也是为何,我同意返还他股本的原因。’

    见何正道在这件事情上,咬的很死不容回旋。许友常跟李兴中,其实也知道何正道的担心并无道理。真让井岳秀把银行的钱卷走,到时何正道就要抓瞎了。

    看来用单纯的军事指挥员眼光看待何正道,还真有些小瞧了。在政务、金融这些事情上,何正道还是很有主见的。在和谈上面,有些细节何正道都非常清晰。

    最终经过三天的四方磋商,在请示中央同意之后,何正道做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而同样无奈签字的井岳秀,也知道这已经是他所能拿到最优厚的条件了。

    和谈结束之后,何正道还是很客气的道:“井将军,我们两军也算不打不相识了。往后将军若是想回榆林,我们独立纵队也热烈欢迎,对八十六师的官兵也是如此。

    我也知道,将军在榆林励精图治多年,榆林能有现在的繁荣,将军也功不可没。对于将军的这些功劳,我党我军都会记着。希望未来,我们两军只有合作没有交锋。”

    那怕何正道这番话很真诚,可在井岳秀看来,他地盘都被何正道占了。说这些话,不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吗?所以,他也只是点点头,没怎么搭理何正道。

    但不管如何,和约签定之后,那怕井岳秀再不甘,最终还是带着八十六师离开了榆林。一路上,原本担心红军出尔反尔。但最终,他们发现红军真没这样做。

    抵达内蒙境内,看着替他们押送物资的红军,真没动他们一分一毫的东西。那怕井岳秀那几大车的财货,红军在押送期间,甚至都没打开来看过一次。

    就算心存不甘,望着离开的红军,井岳秀突然有些忧伤的道:“这次我们离开了榆林,下次想要回来,只怕没那么容易了。这些红军能有今天,不是偶然啊!”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踏出榆林的井岳秀最后回来的时候,也是躺在棺木之中。至于八十六师,未来同样成为独立纵队收编的队伍。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带领二师进驻榆林的何正道,看着若大的榆林城,同样显得非常高兴。至少在他看来,此刻的榆林城相比延安,无疑更加的繁华。

    但是何正道还是希望,这种繁华不会磨灭红军指战员的雄心。有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红军,远不到享受的时候啊!

    在红军完成榆林全境的占领之后,担任榆林边区政府主席的习中勋,同样跟着保护他的骑兵抵达了榆林境。开始组建政府,负责榆林全境各县镇的民生工作。

    而这个时候,也意识着进入陕北的红军,真正拥有了一块休养生息的地盘。能否跟历史上那样,从这里走向全国,那就需要看接下来红军的自我努力了!(未完待续。)

第一五八章 钱从何来(月票加更)() 
(ps:六百五十张月票加更!这也是今天的第五更了!感谢投票支持的每位书友,距离月票双倍期仅限两天时间。还请各位书友看看,票仓是否还有弹药。有的话,火力支持一把吧!急需各种火力支援啊!)

    入驻榆林城,意味着独立纵队正式驻扎榆林地区。对于这样的结果,很多关注榆林战事的人,都觉得有些遗憾又有些羡慕。

    遗憾的是,态度一向强硬的榆林王井岳秀,这次竟然没跟独立纵队死嗑。如果两方能打起来,对于远在南京的蒋委员长而言,只怕会给八十六师一个大大的嘉奖。

    很可惜,面对独守孤城的现实,那怕镇守榆林多年的井岳秀,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只能选择与和谈的形式,最终放弃统治多年的榆林,远走在内蒙暂避锋芒。

    羡慕的,自然是独立纵队占了这么一个好地方。对于榆林的战略位置,很多人都非常的清楚。只可惜,他们也打过榆林的主意,却比井岳秀狠狠的回击过。

    眼下进驻延安的中央红军,却用这种围城打援的方式,成功的拿下榆林。占据了这样的军事重镇,对于红军的发展而言太重要了。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进驻榆林的何正道,在视察完榆林现有的工业基础,却显得非常的兴奋。的确,用兴奋两字形容,只怕一点都不为过。

    执政榆林多年的井岳秀,似乎也知道现代化工业对于一个地区的重要性。尤其看到隔壁的阎老西,凭借打造出来的山西工业基地,赚的是盆满钵满。

    看着已经停工的工厂,何正道对身边的习中勋说道:“老习,这些工厂对我们太重要了。边区政府,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将工厂的师傅还有工人给叫回来上班。

    你是老陕北,相信知道陕北的冬天很漫长。而目前,我们很多军团的官兵。连一件象样的棉服都没有。这样下去,只怕过冬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眼下这些工厂,我都全部交给你们边区政府负责管理。有什么难处,你们随时可以给我说。只要纵队这边能帮忙的。一定尽量帮你们解决。”

    听着何正道的话,被任命为榆林边区政府主席的习中勋,也很认真的点头道:“何司令,请放心!我们政府接下来,一定会尽快让这些工厂恢复生产。

    只是目前的情况是。政府方面的可用资金太少了。虽然银行那边截留不少钱,可那些钱都是工厂一些股东的。我们政府这边,也不好太过挪用。

    另外工厂要开工的话,原材料的购买,以及工人的薪水,都是需要支付费用的。这几天我统计了一下,政府这边能调动的资金,连一万大洋都没有。”

    望着一脸苦涩的习中勋,何正道同样清楚,一个主管一方的政府都没钱。何谈管理地方呢?钱对红军而言,同样显得极其重要啊!

    想到这里,何正道有些困惑的道:“总部那边,不能想想办法?”

    面对何正道的询问,习中勋苦笑道:“何司令,你是知道的,我们陕北很穷的。要不然,我们也不至于连给战士换套军装的钱都拿不出来。

    来的时候,毛委员跟周副主席特意找我谈过话。他们的意思是,目前总部手里确实有一笔资金。只是这笔资金。相对若大的根据地边区政府而言,同样是杯水车薪。

    你是不知道,这段时间主管财政的林老,都被那些要钱的人给吓怕了。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总部那边只怕不会轻易拨款给我们的。”

    这样的话,让何正道也有些皱眉,但最终还是道:“这样吧!等下我从纵队储备金这边,先预支你们政府十万大洋。但是,你要给我打张欠条,下次有收入再返还。

    这笔钱。也是我打算用来投到炮厂那边的。你应该清楚,目前我们部队的枪支弹药全靠缴获。一旦没有缴获,我们手中的枪,只怕都成烧火棍了。

    因此,后期由纵队接管的榆林炮厂,将是我重点投入的地方。我希望,借助榆林炮厂现有的规模,将其发展起来。最少,要先做到子弹复弹,修理一些枪支。

    你应该知道,拥有一个能生产子弹跟武器的兵工厂,对于我们红军有多么的重要。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这次缴获的资金,我才敢截留下一部分来。”

    榆林炮厂,尽管不是很专业的兵工厂。但里面有发电机,还有一些钻、削的机床。这家炮厂,虽然比不过阎西山的太原兵工厂,但对红军而言同样重要。

    至少子弹复装,枪械维修,应该都可以做。甚至何正道也开始考虑,让这家炮厂生产一些简单实用的武器。例如地雷、手榴弹、飞雷炮、炸药包之类的武器。

    将来若是有渠道,再慢慢引进一些机械设备,希望能尽快拥有一条制造子弹的生产线。当然,若是能制造枪支跟火炮,那就再好不过了。

    只不过,目前资金、人才、配套的钢铁厂都没有。最重要的,这些设备都必须从国外进口。除了抢之外,那怕有渠道购买,单单那费用就会令何正道吐血。

    因此,每次凝望山西的时候,何正道都会想着。太原会战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要将太原兵工厂给搬到榆林来。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付出再大的牺牲都值了。

    就在视察完榆林城的现有工厂时,何正道突然道:“老习,我知道一个能让政府赚钱的法子了。如果你能组织人手将其经营好,恐怕将来这会是边区政府的一项钱源。”

    ‘真的?什么法子?’

    指着地图上一个镇子笑着道:“老习,你是老陕北,你应该知道井岳秀能统治榆林多年,肯定有其财税的来源。据我所知,这个镇子的湖盐储量很丰富。

    如果我们能将这些盐场收归政府管理,不但能保证我们边区的食盐供应,甚至还能将这些盐销到其它地方去。关于这个建议,你可以请示一下周副主席。

    我敢说,若是他知道这个事情,肯定会全力赞同的。盐,一直都是政府专管,也就是如今这兵荒马乱的年月,各地的军阀依旧将这盐控制在手里。

    相比其它地方缺盐,我们纵队控制的盐场还真不少。若是能提高产量跟质量,价格又被其它省份出产的盐便宜点。想必,应该不愁销路吧?”

    盐,历史就是各王朝赋税的重要来源。只是现如今,各地私盐泛滥。可就算如此,在一些缺盐的省份,盐都是必须品。而榆林的盐业资源,确实很丰富啊!

    一听何正道的建议,习中勋一拍大腿道:“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好,我会跟中央申请,边区实施盐业管制。未得到政府许可的盐商,一律将其赶出我们的根据地。”

    对于习中勋一点就透,何正道也笑着道:“这样做,确实能保证我们的食盐收入不外流。但实行这样的规矩,还是会让我们的食盐外销出现麻烦的。

    我的意思是,可以调查一下其它省份食盐进入我们边区的价格。只要我们出产的盐好,价格又比别人便宜,相信老百姓自然会知道,买谁家的盐好了。

    相比其它外盐想进入我们苏区,运输的费用就不低吧?而我们呢?占据地主优势,还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