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错天下-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听懂第五安的意思,张信觉得行军打仗这种事情若是由多人说了算,颇有冗重拖延之嫌,但细细一想,又觉得不失为一个折衷之法。

    至少自己的见解可以拿到桌面上来说。

    想通这个关键,张信点头道:“如此甚好!只是人数不宜太多,人多意见则太杂乱,不利于快速决策。”

    得到张信支持,第五安更是欣喜,笑道:“我本想着由七人组成军委,既然军团长这样说,那初期五人便好。”

    张信感觉到了第五安对他的尊重,心中甚慰,笑道:“你我自然列在其中,另外举贤不避亲,作为侦察团长的任建建也要列入,他的消息更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五安点头道:“古军长颇有威信,便于决策的执行,也应列入。”

    张信沉思道:“稽团长善谋略,加上他便差不多了。”

    第五安喜道:“正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也认为加上稽团长便差不多了。”

    二人哈哈一笑,军委被敲定。

    又雷厉风行地叫来古醉三人,五人一边骑马徐行,一边对军委运行机制作了讨论。最后决定决策时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若有人弃权或缺席而成平票,则第五安便拥有最后决定权。

    后一条是第五安自己提出的,他必须要保证城管军围绕着靖难之役的需要来发展,难免担心军委的决策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

    众人倒是没有异议,或者说除开张信之外其他三人对第五安的意见都不会有任何异议。

    如此,不管是效率还是敷衍,到了北平,城管军已经是一个有军委组织、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纪的队伍,这让第五安心中大定。

    将军营相关事情拾掇妥当,已是夜里戌时末。

    静女与易囝囝回了燕王府去陪徐妙锦和徐妙清,第五安则从今日起开始住军营。与张信等人道安后,他踏月独行,想让微凉的风把自己浆糊般脑子吹得清醒一些。

    此值九月初,月如金钩。

    第五安的兴奋已经被忙碌替代,此时望着深邃的夜空、清寒的月牙儿,他竟忽然觉得有些索然。

    说不清楚是心身俱疲,还是对执著地帮助朱棣生了怀疑,又或许是对未来如何发展突生迷茫。

    凭心而论,他还是喜欢米仓山那种宁静的生活,眼下生活却与喜欢的状态截然相反。但性格决定了他认定的事情则必须要做到底,所以他只能继续这种并不喜欢的生活。

    这便有了矛盾。

    疲惫之后再陡然放松下来,这种矛盾就会让他情绪出现不容易控制的起伏,对一切事情都有些寡意阑珊。

    恰在这时,他听到了一道隐约低沉的歌声:“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歌声像是一剂药引,瞬时激发了第五安心中悲切、愠怒、沉挫的药性。他不由自由地循着歌声走去,然后看见了一名年轻军卒。

    是一名俘虏。

    有几名看守军卒认得第五安,其中一人解释道:“晚上无聊,他愿意唱就由他唱,我们也听个乐子。若是第五公子嫌他吵,我马上令他闭上嘴。”

    第五安摇摇头,走到了男子身前。

    男子双手被束缚在背后,垂首坐在一大群俘虏的最外侧;看见第五安的足尖后,他抬起了头。

    第五安看到一双溪水般清澈的眼睛,没有作为俘虏的惊惧,只有一丝茫然。微微怔过,他才看清这是一名削瘦的年轻男子,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男子轻轻说道:“陌路。”

    第五安感觉有些异样,他对这个名字明明很陌生,但心中又似乎觉得亲切。正自迟疑,却听得一个惊诧的声音:“这位公子,你可是姓苏?可认得眉州苏郁?”

    第五安侧首看去,见俘虏群中有名身着将甲的男人正直直地盯着自己,心中亦是惊诧,问道:“你又叫什么名字?”

    男人似乎有些惭愧,半晌道:“平安。”

    第五安对这个名字依然陌生,再问道:“你认苏郁?为何又认定我姓苏?”

    这男人和男子分别是平安和陌路,正是在真定之战中被燕军所俘。见着第五安后,陌路倒没什么特别,平安却是大吃一惊。

    他认得第五安正是在真定城中那位蓝衫男子,是那个与苏郁长得极似的人。陌路真是故人子的巧事,让他生出蓝衫男子也可能是故人子的期盼。

    见第五安没有回答自己的疑问,平安又道:“世间相似之人不少,但如公子这样和苏郁长得一模一样的却是极少。”

    第五安心中一颤,道:“你说的苏郁,他现在哪里?

    平安叹道:“洪武十二年四月,他便已战死眉州。”

    对于生父苏郁的事情,第五安仅仅是从眉州柳老头口中听闻一二,但有着柳老头认出他的前例,此时却是不再怀疑,于是说道:“你和家父是旧识?”

    平安猛地瞪着第五安,惊喜道:“你果然是苏郁的孩儿?”忽又想着那个被自己亲手扔进草丛中的婴孩,不禁有些愧然,道:“仅认得而已,不算熟。”

    第五安看着平安,放弃向他询问苏郁更多事情的打算,却又看向陌路,说道:“你愿意留在这里吗?燕王麾下有支城管军,你可以去那里。”

    陌路扭头看了看平安,然后摇了摇头。

    第五安没有勉强,抬起头来,入进眼中的是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无数双眼睛;但场间一片死寂,仿佛没有一丝生机。

    不知为何,先前的索然情绪突然不再,第五安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到底还是有意义。

第一百十五章 朱棣之计() 
念头及此,第五安连夜拜见了朱棣,见其身侧只有道衍一人,便开门见山道:“燕王殿下,俘获的朝廷军卒可否放还?”

    朱棣皱眉道:“两军交战之际,放回去便等于给自己添了数万敌人,你觉得此事可行?”

    第五安道:“燕王靖难,针对的是朝廷奸人,军中将卒不过是听命行事罢了。放还俘虏,天下人便知道燕王果真不会加害普通军民,也能让燕军搏得仁义之师的美名。”

    朱棣暗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确然。不过数万之众,到底还是需要再斟酌一番。”

    道衍见朱棣不语,笑道:“大师兄所言有理,若是被放还的军卒将殿下的仁义带回去,那便如攻心一般,必然溃散南军的斗志。”

    第五安此举有些唐突,且或多或少与陌路有些关系,但却并非没有道理。在后世记忆中,缴枪不杀的军队岂不经常干这事儿?

    人心都是肉长的,作为俘虏,不但没有受到迫害,还毫发无损地被放了回去,自然也会掂量一番,念念对方的好处。

    只是,第五安也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不能确定朱棣是否答应。此时听道衍替自己说话,心中瞬时充满期盼。

    不想道衍说完之后,朱棣仍是沉思不语,这让第五安心中由期盼又转为了忐忑。

    正在这时,忽听朱棣哎呀一声,说道:“夜深天凉,莫要冻坏了那些孩儿们。”然后竟说要亲自去往俘营。

    第五安半天没回地神来,等道衍催促好几声才追上前去。

    朱棣唤人传来朱高炽、朱高煦、张玉、朱能等十数人,然后出燕府直抵俘营。首先喝斥一通如此天凉夜为甚不生火之类的,再令人将隔押俘虏的木栏拆掉,最后……当然又是一番声情并茂的激昂陈词。

    俘虏不明其以,听了个大概,似乎是燕王说他们这些孩儿都是无辜的,都是因为黄子澄、齐泰等奸人奸谋,才让他们遭受此罪等等。还有句最关键:愿意留在北平的他很欢迎,愿回京师的也要给路资干粮。

    俘虏们面面相觑,却是谁也不敢动。倒是陌路率先站了起来,直直看着朱棣说自己要回去。

    朱棣点头连声道好,话不多说,立即让人给陌路钱百文、饼十个。

    如此一来,俘虏便活动了,纷纷表达意愿,黑压压的一个人群变成了黑压压的两个人群。

    在人群中瞧着李坚,朱棣立即上前将这位附马拉住,好好叙了衷肠;李坚执意回京师,不想朱元璋的一名老部下顾成却被朱棣给感动了,当场降了朱棣。

    军卒倒底思乡情切,大多感激涕零地选择南下;却也有近万人觉得燕王爱兵如子,坚定地留在了北平。

    第五安看得眉头直跳,总觉得朱棣的作风好生人民,实在不像藩王所为。但不管像不像,这种结果让他很欣慰。

    唯一有些揪心的是,他看着那双清澈的眼睛远远看了他一眼,然后隐没于南下的俘兵群中。

    一夜无话。

    次日开始,第五安与军委同仁们着手健全城管军的建制、调配武器等正规化事宜。

    有着道衍的支持,冬裙绵甲早早送来,粮草军饷逐步到位,火器刀枪日渐丰盈;更意外朱高煦主动配来战马若干,让城管军向着全员骑兵的目标迈出了很大一步。

    整军、操练,如此一晃到了九月中旬。

    十一日入夜时,第五安和张信被传到燕府听事。

    朱高煦说明了两条紧急军情:一是辽东吴高率军三万五千人攻打永平。二是李景隆统兵五十万驻德州,其先锋已抵河间。

    众将反应大同小异,均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唯朱棣叹道:“都不是外人,相煎何太急啊?”说罢轻轻摇头,似乎显得极是无奈。

    诚然,吴高和李景隆对于朱棣来说都不是外人,前者之妹便是湘王朱柏的王妃,也就是说吴高是朱棣弟妹的亲哥;后者的父亲是朱元璋的外甥,其本人则是朱棣的表侄。

    此二人同时用兵,确是相煎之势。

    不过,朱棣似乎并没有想到让自己感觉无奈的真正原因,却正是叔父打了自己的亲侄儿才引起。看来选择性遗忘,真是一个难以自省的现象。

    朱棣很快遗忘了相煎之事,面带微笑地看着众将,道:“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你们都说说,应该如应对?”

    因雄县、啵菀盐扉λ茫识诮恢轮髡畔刃写有邸⑧|二地发兵攻打李景隆在河间的先锋,挫南军锐气。而永平距离北平尚远,且敌军数量较少,应当迟后救援。

    朱棣噙笑不语,听众人一一说道,最后才大手一挥,道:“当年汉高祖皇帝宽弘大度、知人善任,确为英雄。既便是这样,他自己也不过调度十万兵马。九江儿何德何能,难道还能如韩信那般多多益善?把五十万大军交到他手里,这便注定了南军的败局。”

    “你们或许不知,但我可是看着他长大的,忠勇韬略均不及其父,不过是夸夸其谈之辈。早些年确实读过几本兵书,但他能比得过赵括?哈哈,怕是纸上谈兵都做不到啊。”

    “不瞒各位,如何对付李景隆,我思之已久。此时永平受袭一事,正好给了我机会。呵呵,吴高、杨文之流,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啊,因为我若在北平,九江儿必不敢前来。”

    朱棣笑吟吟地环视一番,道:“所以,我决定亲率大军救援永平,而且要大张旗鼓、声势浩荡地去救援,以确保把北平留给九江儿。”

    第五安听得极是认真,因为他对于历史上靖难之役的细节记忆,基本上属于空白,此时就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