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错天下-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以,自太行山回到德州后,他便对北平一役进了认真总结;虽说许多事情尚未想明白,但如何应对朱允炆却是早就想好了,此时毫不迟疑便答道:“陛下,这还是要归于一个原因,便是我出征前说的改良火器之事。”

    朱允炆怔道:“你画的图纸早交给兵部、工部,可匠人们却毫无办法,根本造成不出来啊。”忽又惊道:“难道朱棣竟能造出?”

    原来李景隆出征前,到底觉得现代武器厉害,便按着后世的记忆亲自绘了一些枪支结构图纸。

    但他后世对军事了解甚少,只知道现代枪支是撞针击发子弹底坐,再让子弹出膛的简单原理,而子弹有什么结构、又需要什么材质、工艺等等却是完全不知。

    所以,图纸虽然是画了,但他自己也知道据此造出现代枪支的可能生几乎没有。不过这却有了一个托辞,至少让朱允炆知道自己失利北平是事出有因。

    见朱允炆满脸惊讶,李景隆暗忖既要让自己的失利显得情有可原,也不能降低了自己的能耐,于是说道:“朱棣不过一介凡人,如何能造出这等神器?不过,由于第五安的帮助,倒是让铳炮大大地改良了。”

    朱允炆皱眉道:“第五安?怎么又是他?”然后更加诧异,道:“他造出的便是你画的那种神器?”

    李景隆道:“他仙梦机缘尚不如微臣,如何能造得出来?不过是将铳炮改良一番。虽则如此,却也是威力大增,普通军卒何曾见过那般阵势?都以为是天兵下凡,兀自乱了阵脚。”

    朱允炆哦了一声,放下心来,道:“铳炮竟有如此之威力,那你能否也将铳炮改良一番?毕竟你说的那些神器不是一朝一夕便能造出来的,而朱棣显然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春暖之后必然开战。”

    李景隆面色不改,心中却暗道:“废话!我要是改得出来还需要你说?唉,早知道问问度娘也好啊!”

    不想朱允炆竟像自问自答一般,说完又哈哈笑道:“这却是我问得多余,景隆本是经过仙人指点,自然不同常人。就说你那地雷阵吧,惊天动地啊,差点让朱棣命丧白河!既然如此,想来改良铳炮亦不是难事吧。”

    李景隆只好硬着头皮回道:“臣当尽力而为。”

    事已至些,他觉得多日来一直不能下定决心的事情,到底还是不能再拖,于是又道:“不过,臣另有一事,还望陛下栽决。”

    朱允炆点头道:“早与你说了,仅你我二人之时,不必如此多礼。”

    李景隆谢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臣有信心将朱棣之乱平息,却也不得不多作几个谋划。”然后凑到朱允炆身边,窃窃低语。

    半晌,朱允炆惊道:“战事竟会发展到那一步?”

    李景隆垂首道:“此为计谋之一,是否可行当由陛下定夺。”

    朱允炆背负双手,在殿内踱个不停。足足过得一柱香时间才停下脚步,然后脸上现出一抹厉色,道:“大隧之中,其乐融融。准!”

    二人这种密谈,是不允许有其他任何人在场的,包括宦人。纵然是和术,也只能在殿外候着。

    在朱允炆说出最后一句话时,一直倚在殿门外,且似已闭目睡着的和术,眼睑微微动了数下。

第一百三十七章 超人军() 
曹国公府,六百年望台。

    李景隆严令任何人不得打扰,独坐独饮。

    朱允炆同意了他的计谋,似乎又让他的计划回到了最初。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好事,但他知道已经和以前有些不一样。

    至少,如今采取这个计谋多少有些被迫的意味。

    按他最早的设计,当是朱棣绕开济南而长途奔袭京师金川门时,他调动各路兵马勤王,在金川门前布下重重包围,最终将朱棣奸于京师城外。

    那是一种主动,是一种周全策划后的奋力一击,是一种救大厦于将倾的无上成就。

    而现在,这更像是一条退路。

    所以,如果能不走到这一步,当然就不要走这一步;而要避免这一步的发生,则需要解决诸多问题。

    首要的问题是异人。

    北平一役,朱高煦的骑兵给他带来太多的震憾,而太行山下差点被第五安掐断脖子的经历,更让他发现自己身边的武林异人还是少了些。

    易十三身手不错,也很忠心,但他一个人不可能形成一支战斗力;须得像他那样的一群人,组成一个某某特种部队才行。

    其次便是火器。

    其实他之前一直便很重视,而且攻打北平也利用得很充分,但想着最后那天在北平城门口突然出现的那种轰炸,他觉得自己利用的还不够。

    要自己改良火器不太现实,但奇巧运用应该不难;朱高煦的铳炮固然厉害,但仅仅凭威力强大一点,应该还不能证明在运用火器方便他便是自己的对手。

    最后便是人才。

    按历史记载,盛庸、铁铉等人都是要到打济南才发挥重要作用的,现在既然历史变了,自然也要提前用起来。

    另外,徐辉祖也是可当重用的……

    李景隆突然一惊,想起一个人来。

    徐增寿!

    在历史上,这个人可是个十足的间谍啊!若是计划没变,李景隆可利用他私下传递消息的行为,从而让朱棣按史上记载一样,顺利打到京师来;但现在情势变了,这个人可就有些多余。

    李景隆微微皱眉,暗道:“此人必须除掉,否则极有可能坏我好事。”心念至此,立即喝人将易十三传来。

    易十三亦知道皇上因燕王世子被斩而大慰,自然也是窃喜不已,毕竟那是自己亲手所为,于是看着李景隆的眼神也充满了期盼。

    李景隆示意其坐下,亲自斟上一杯酒,笑道:“十三,上回我说过要给你一支超人军,我想现在应该是时候了。”

    易十三心中怦怦直跳,道:“十三定不负隆哥信任,若是有这支人马,我必然率先攻克北平。”

    李景隆笑了笑,道:“现在还不是攻克北平的时候,依我的想法,超人军应当以你这样的超人为主,普通军卒倒在其次。所以,你手下有多少人,可还得靠你自己啊。”

    易十三怔道:“十三愚钝,还请隆哥说明。”

    李景隆道:“我希望的超人军是一支特种部队……也就是说主要作用是深入敌后、斩敌将帅等等,总之是要隐蔽作战,杀敌军一个出其不意。所以嘛,人数不能少,但也不宜多,我想有着数百人足矣。”

    易十三大失所望,暗道:“真是岂有此理,我关外易十三竟然沦落为鼠狼之辈!”口中说道:“隆哥,此次在北平我也探得明白,第五安有支城管军,其将领皆为武林人氏,再由此等武林人氏率军,形成的战斗力比普通卫所军强大许多。”

    李景隆自是知道城管军,但心中早就认定了是第五安胡为任性的结果,不过是搏人一笑的摆设,此时见易十三说得郑重,不禁问道:“那他有多少人马?”

    易十三似乎想得很仔细,半晌说道:“一万五千余人。”

    李景隆颇为惊讶,皱眉道:“之前我倒也听说过城管军,却不想竟有如此多人,他们战斗力确实强于普通卫所军?”

    易十三主意已决,肯定道:“千真万确。此番守北平之人多是城管军,若非如此,隆哥或早将北平攻克。”

    李景隆有些迟疑,暗道:“苏安竟有如此能耐?打死我也不相信啊!嗯,多半是易十三夸大其辞。不过他所言有理,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他能找来多少人那是他的本事。”于是说道:“十三,城管军我们可以借鉴,但凡你请来的武林朋友,我保证每人按百户所建制,无论超人军最后有多少人,都由你统领。”

    易十三心念一转,大喜:“隆哥放心,一年之内,定有数百上千武林豪杰投到你帐下。”

    李景隆怔道:“怎么会有如此之多?”

    易十三笑道:“隆哥有所不知,一年之后便是武林南盟新的盟主选拔大会,届时我必然力夺盟主之位,然后便有号令南盟之权。”

    李景隆有些不明白。

    他今世对武林一概不知,但后世好歹看过武侠小说,也知道武林各派都是各自为政,所谓的武林盟主不过是个虚衔,根本不可能有实权在手。

    半晌,他迟疑道:“这个南盟盟主和武林盟主有什么不一样?”

    易十三笑道:“武林盟主虽号称天下武林的共主,其实不过是各派推荐的一个领头人,仅仅是遇着武林大事时,起着号召之用而已;南盟盟主则不同,其领南方六省一百八十门派,有着实际号令指挥各派的权力。”

    李景隆惊道:“竟有这等事?南方各派为何要选这样一个人出来?既然如此,又何不索性合并成一个超然大派,昂首于武林?”

    易十三道:“此间详情并无人知晓,但我知道这与龙渊有关。据说南盟盟主是这世间唯一能够与龙渊联系之人;南盟亦是龙渊当年所创,相传逾百年。正因如此,便是少林、武当诸派,对南盟亦是青眼有加。”

    李景隆皱眉道:“龙渊又是谁?”

    易十三道:“除了南盟盟主,外人一概不知。”

    李景隆点点头,心思回转到超人军上来,暗道:“若真有数百上千的武林异人,这本身便是一支特种部队啊。”不禁喜形于色,叮嘱易十三勿必要将这个盟主给争了过来。

    易十三自然满口应下,再想着以后率数万甚至十军之众纵横大江南北的场景,不禁心荡神驰。

    闲聊一阵,李景隆见下人胡为在望台边畏缩不前,皱眉道:“我可是说了任何人不得打扰?”

    胡为惶恐跪下,道:“实在是徐佥事说有天大的事情要向国公禀告,我怕误了国公大事,故而……”

    李景隆微微一怔,暗道:“徐增寿是个间谍,那他儿子会不会也是?来得正好,且探探他的底细。”于是令胡为将徐景昌请了进来。

    徐景昌与李景隆、易十三见礼,然后便大谈北平一役的战绩,道是自己如何景仰国公的威武神勇等等。

    李景隆心下明白,便将易十三遣下,笑道:“景昌,你我兄弟间不妨有话直话啊。”

    徐景昌道声不敢,迟疑道:“国公应当知道朱棣的十二支人吧?”

    李景隆皱眉道:“自然知道,想当初我府中便有他的午人,后来魏国公府甚至城门守将中都曾出现,着实让人愤恨。”忽地一惊,道:“现在京师还有支人?”

    徐景昌道:“原锦衣卫的一些兄弟察觉了些异常,但并没有十足把握,而且此人十分特殊,我实在不敢轻下结论,唯有请国公示下。”

    李景隆虚起了眼睛,道:“谁?”

    徐景昌凑近道:“宫中和术。”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两相合() 
年关将近,飞雪早降。

    战事既然停了下来,老百姓自然还是要过年的。而在这种年关闲时,他们私下最感兴趣的话题,却是谁将被立为燕王世子。

    这不是一个属于老百姓关心和议论的话题,但在燕王治下的北平城,以亲如一家的子民自居的他们还是有胆私下过过嘴瘾。

    百姓都关心的问题,身为当事人之一的朱高燧自然更为关心。

    本来以为将母亲和大哥的丧事办完以后,父亲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