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1985-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稍一犹豫,俞卫国还是给自己的儿子解释了一番。

    “这样啊”

    听自己老子一说,俞铮才有些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了一丝恍然大悟的表情。

    他记起来了。

    他在大学的时候学的是经济史专业。

    毕业论文写的也是改革开放中的经济改革,对于这个年代还称得上了解。

    八五年在中国的家电史上有些特别,称得上是战国元年。

    就是在这一年,全国各地开始了引进外国淘汰生产线的狂潮,只是电冰箱,彩色电视机以及洗衣机的生产线,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面,就引进了数百条之多,后世的一些声名赫赫的家电企业,比如说后来白色家电里的霸主海尔,就是在这个时候崭露头角的。

    当然,现在的海尔还不叫海尔,张瑞敏在去年十二月才临危受命,走马上任,就算离着让他声闻全国的砸冰箱事件,都还有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

    在这次引进潮当中。

    不仅仅是各种家电的生产线,其他的生产线也没少引进。

    基本上全国各地在诸侯经济带领下,不论大小,不论有无,都在如火如荼的引进。

    这种无计划,无规划的引进,让国家本来就稀少的外汇如同流水一样花了出去,这段时间一些报纸也在说这些事情,言辞甚为激烈。

    “是阿里斯顿的事情闹的吧?”

    俞铮想起了八五年引进潮中很著名的一个事件,便随口说了一句,而俞卫国则点了点头,叹了口气说道。

    “是啊,诸侯经济,山头各立,一龙生九子,跟玩笑一样,据说中央对这件事很不满的,但地方的事他们也不好插手,不过引进要收紧是肯定的了”

    俞卫国一说起话来,就喜欢大口的吸烟,屋子里的烟雾很大。

    “所以县里宋书记也很着急,打算快点把批下来的那点外汇花出去,不然就烂在手里了但就那么点外汇,大项目好项目想都不要想,小项目那么多,不做好调查就引进,谁知道会出什么幺蛾子,上沪闸北那个豆制品厂,不就花了几十万美元引进了一条rb的豆腐生产线,结果生产出来的豆腐卖不出去吗?县里现在也是犹犹豫豫,步履维艰啊”

第五十二章 个体户() 
这件事俞铮也听说过。

    算是引进潮里很出名的一个笑料了。

    就今年,闸北的这家豆制品厂花了差不多相当于一百六十万人民币的外汇,从rb引进了一种盒装豆腐生产线。

    原本的意思是希望能够丰富豆腐品种,增加市场供应。

    但谁知道,流水线安装了一个月之后,各种烦恼接踵而至,首先就是用这条流水线生产的豆腐的成本太高,在菜市场上面一斤豆腐才一毛钱,这种豆腐的成本就要四毛,其次就是保质有问题,不经放,传统工艺的豆腐变质了大不了发酵,起孔,放点盐丝起来自己做豆腐乳吃就是了。

    但这种rb豆腐一变质就变成了一包水。

    民众不待见。

    最后就是流水线的配件太昂贵,这种设备国内见都没见过,一旦出点小问题都没法修,必须要联系rb而单是给rb打个电报,至少也要二十块钱,在一个工人一个月工资才三十多块的年代里,这样的维修成本,是国内的企业根本就承受不起的。

    这算是比较出名的一个交学费的例子,上过报纸,其实在全国各地,这种引进小项目交学费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地方上现在对这些项目也格外的谨慎,既不想让好不容易要出来的外汇烂在手里,又担心引进了国外的设备结果也变成了一次交学f县里有计划了?”

    俞铮敏锐的从自己父亲的语气里听出了一点什么。

    “有。”

    俞卫国没否认,他认真的看了自己的儿子一眼之后,再次点了点头,说道:“这次是宋书记亲自考察的,他有个亲戚是rb华人,在rb有一家啤酒厂,最近这家啤酒厂改良了工艺,开始走精酿路线,所以淘汰下一套老的拉格淡啤的生产灌装线,想要出售,而因为有宋书记的这层关系,rb方面给的价格相当便宜,算是半卖半送了”

    俞卫国简单的说了一下。

    而俞铮却从自己父亲的语气里面听出了一丝喜色,他眼睛一转,便明白了过来。

    “难d县里是想要把这条生产线放在咱们酒厂?”

    见到自己儿子竟然能听出这么多东西,俞卫国也是意外的笑了起来,不过他笑过之后却摇了摇头,说道。

    “还没确定下来呢,县里面两种意见,一种是建一个新的啤酒厂来安置这条生产线,另外就是放咱酒厂里面,原本是建新厂的提议占上风的,但你也知道,咱们县是农业县,财政收入一直不怎么样,哪有钱建什么新厂没钱建新厂,那设备买来了放着生锈,那不就是浪费国家外汇么?”

    听自己父亲这么一说,俞铮也笑了。

    虽然自己父亲说的是县里还没决定,但从他的说法上,这条生产线安在酒厂里面,基本上是板上钉钉了。

    “宋书记是这个意思的”说着,俞卫国好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马上变了脸色,他用一种很是奇怪的目光看着俞铮,一直看了有差不多十秒钟,然后才无可奈何的叹了口气。

    “本来我叫你过来是想要谈谈你的事情的,没想到被你这么一搞,变成谈我的事情了,罢了罢了”一边说着,俞卫国一边摇了摇头,他用很认真的语气向着俞铮问道,“小铮,你跟我说,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你是真的不打算上学了么?想要学别人干个体户?”

    俞铮没想到自己的父亲能从自己刚才在门口卖鸡蛋灌饼里看出这么多。

    他也不想欺骗自己的父亲。

    反正迟早都是要说的,所以,俞铮只是略微沉吟了一下,组织了一下自己的措辞,便用很诚恳的语气说道:“爸,其实我的成绩你也知道,继续上下去,也没什么意思,所以”话俞铮没有说完,但他要表达的意思,却已经表达完整。

    实际上,按照这个年代的高考试卷难度的话,俞铮最后一年转文科,奋发努力一年,考上大学也不是难事。

    但只是在俞铮看来,这种投入跟产出,在这个年代不成正比罢了。

    俞卫国想着自己儿子的话,也是久久无言,自己儿子的成绩自己知道,他也知道自己儿子再读一年,恐怕成绩也难以提高到考上大学的地步,但在他的心里,让孩子无论如何都要上大学,算是一个信念了,本来老大很争气的考上了重点大学,要是老二也能考上大学——不求考上重点,也不求本科,就是一个专科也好。

    那自己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他是农村人,是靠着当兵提干才摆脱的农业户口这个沉重的枷锁,所以,不同于其他城市户口的人的对于大学生的羡慕也只是在天生的干部身份以及比同级别的工人高半级工资上面,对于农民来说,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当兵提干跟大学这两条路可走。

    不过现在自己儿子是城市户口,跟自己当初不一样所以俞卫国想了一下,不上大学最差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当不了干部罢了,起码还能进工厂当工人。

    况且又不是没有工人提干的先例。

    所以,这么一想之下,他坚持让老二继续读下去的想法也就淡了许多。

    “个体户不好干啊”

    俞卫国没有在是不是继续上学的问题上纠缠下去,而是很快的换了一个话题,谈起了个体户,这几年全国各地的报道,干个体户都发了财,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上对于这种没有组织的人的看法,不再是纯粹的轻视跟轻蔑,而是带上了一点羡慕。

    在这个穷怕了的年代里,能多赚钱,谁不羡慕呢。

    俞卫国的语气里面有着一丝担忧,经历过那十年的人,对于政策有一种天然的恐惧跟敏感,生怕哪一天政策就会逆转。

    他的想法很朴素。

    今天刮西风,说不准一觉睡醒,就要变成东风了,西风压过东风,东风压过西风,谁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呢。

    今天国家允许个体户,可不代表未来也可以,将来取缔不取缔,批判不批判,甚至惩罚不惩罚,不过就是中央一句话的事罢了,今天能让你生,明天就能让你死,投机倒把罪还在刑法上挂着呢,前几年温州八大王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干个体户,总归是有风险的。

    这个国家,归根结底,始终是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十三章 俞卫国的决定() 
“还是干工人吧,年底的时候去劳动局考试,明年春就来厂里上班,我给你安排个舒服的岗位,你是我儿子,别人也不会说什么,我当个厂长,这点权力还是有的”

    又点起了一根大前门香烟,俞卫国抽了一口,语重心长的对着俞铮说着,而看到自己的儿子没有立刻答应,反而脸上露出了犹豫的神色,他便继续苦口婆心的说道。

    “小铮,你听爸爸一句,你别看现在那些个体户闹的欢,也要小心他们将来拉清单,干这个,有风险啊”

    俞铮静静的听着。

    自己父亲说的这些正是很多人的担心。

    这些经历过那十年的人,对于这些事情格外的敏感。

    不过俞铮却不知道怎么跟自己的父亲说,他思考着,但仍旧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他不能告诉自己父亲还没有发生的未来,所以他只能一边想着一边说道。

    “爸,您想多了,就跟一座大堤上面,已经裂开了一个缺口,江水已经从缺口里涌出,缺口变得越来越大,等缺口足够大的时候,想要再把大堤上的缺口堵住,就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了。”

    最终,俞铮用了一个并不十分形象的比喻,俞卫国听懂了他的话。

    不过即便是如此。

    俞卫国仍旧是模棱两可的摇了摇头。

    似乎是对于俞铮的说法不以为然,在他的眼里,自己的儿子对于国家机器这四个字还缺乏足够深刻的了解。

    根本不清楚,国家意志转变的时候,到底会有多可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用说堵住那个小小的大堤上的缺口了,就算是把整座堤坝拆掉,再建一座新的,也不过是件稍显困难的事情罢了。

    俞卫国陷入了一阵沉默当中,他皱着眉头,一口一口抽着手里的大前门香烟,而俞铮也没有开口,父子两人陷入到了一种很难言的寂静当中,似乎是谁也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往下说下去。

    在俞卫国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张今天的人民日报,这份中央党报是国内媒体的风向标,也是国内宣传口最重要的‘两报一刊’的其中之一,俞铮低头不经意的看了一眼,报纸的头条上面写的是海盐衬衫总厂引进了一条年产三十万套西服的生产线的报道,同时还有一篇人民日报的记者对海盐衬衫总厂的党组书记步鑫生的专访。

    “这下又要开学习步鑫生的大会了吧?”

    俞铮眼睛一转,笑着说了一句,把刚才显得有些沉寂的话题岔开。

    他的父亲俞卫国显然也没想好怎么说服自己的儿子改变去干个体户的言辞,所以马上接过了俞铮的这个话头。

    “嘿,听一下步厂长的录音讲话罢了,我们哪有资格听他的报告”俞卫国鼻子哼了一声,一边将手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