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戏骨-第16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节带来新气象,试图寻找出一条出路,延续这个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避免影迷们担心的情况出现。

    对于阿尔贝托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寻找到威尼斯的准确定位:艺术也好,文化也罢;宣传模式也好,营销定位也罢,总之需要找到一个清晰思路,让威尼斯能够重新绽放,也许,戛纳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积极的参考样本。

    曾经一度,戛纳电影节因为频繁邀请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而饱受争议,柏林和威尼斯都认为戛纳丢掉了电影节的本质,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功利化,为了瞩目视线而放弃了自我坚持,一切都是炒作,一切都是宣传,这与电影无关、更加与艺术无关,以至于人们对戛纳的印象也就只剩下三个“s”了:阳光(sun)、大海(sea)、性/感(s/e/x),这绝对不是电影节应该拥有的模样。

    彼时,戛纳被认为是一个充满铜臭味的“电影市场”,所有电影前往戛纳都是为了“卖一个好价钱”而已。

    但伴随着时间的推进,戛纳的思路却逐渐清晰了起来,顺利打开了局面:

    他们邀请好莱坞大片或者巨星为电影节开幕不参加竞赛,制造了话语和焦点、吸引了视线和关注,主竞赛单元则致力于筛选出更加具有质量的作品,同时还立足于世界视角,在全球文化融合之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不同地区培养出“戛纳系”的嫡系艺术家们:

    比如加拿大的哈维尔…多兰,比如日本的是枝裕和,比如德国的迈克尔…哈内克,比如罗马尼亚的克里斯蒂安…蒙吉,比如土耳其的努里…比格…锡兰(nuri…bilge…ceylan),再比如美国的昆汀…塔伦蒂诺……诸如此类等等。

    所谓“嫡系”,就是每当这些导演们推出全新作品的时候,戛纳都会第一时间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够递交作品,在戛纳举行全球首映。如果作品质量过硬,那么就主竞赛;即使质量稍稍差强人意也没有关系,导演双周、一种关注、非竞赛开幕影片等等都可以找到位置,竭尽全力地将缘分延续下来,以这样的方式维系着艺术创作的羁绊。

    久而久之,戛纳就形成了一个系统,如同“奥斯卡系”一般,他们也拥有了“戛纳系”,制造出了一种印象:“这部电影就是戛纳风格的”、“这部电影就适合在戛纳上映”,这对于品牌宣传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整个体系完成之后,戛纳对于其他导演、其他作品的吸引力也就逐渐上升,即使不是“戛纳系”风格的作品,却因为戛纳的强大影响力,他们也愿意报名戛纳,为自己增加曝光率,包括美国的诸多导演在内,戛纳已经成为了梦想之地。

    渐渐地,戛纳也就名利双收,逐渐将柏林和威尼斯甩在了身后。

    当然,这一漫长过程花费了超过十年时间的酝酿与推动,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绝对没有那么容易;另外,整个电影节的文化氛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柏林和威尼斯都或多或少受制于国家、社会、文化的制约,终究没有能够像戛纳那样发展起来,法国对于电影的狂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能够参照戛纳的发展路线,威尼斯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那就再好不过了;但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威尼斯电影节里里外外面临的问题着实太多,如同庞杂的一团毛线,让人无从入手。

    且不说戛纳模式是否能够照搬到威尼斯,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按照戛纳的道路推行,威尼斯也需要面对重重阻扰层层障碍,就好像阿尔贝托灵光一闪的想法一样:

    邀请蓝礼成为评审团成员,即使这是一个好主意,人人都可以看出来的好主意,积极影响远远超过了消极影响;但在威尼斯电影节内部的推行依旧希望渺茫,更为荒谬的是,就连蓝礼这样的外人都知道,他们应该做出改变尝试,却终究还是会以碰壁告终,而他们自己也仍然无法打破壁垒完成突破。

    阿尔贝托自己也是无能为力,注视着眼前的蓝礼,他只能暂时把那个/诱/人的想法收起来,专注于自己的原本计划。

    

2056 巨大风险() 
过去十年时间里,欧洲三大电影节都在积极主动地做出调整,希望能够跟上时代脚步,威尼斯自然也不例外。

    新世纪之后,威尼斯也尝试敞开怀抱接纳好莱坞电影——不止是艺术电影,还有星光熠熠的其他电影,毕竟好莱坞的强大影响力在欧洲也是无法忽视的,但因为意大利电影产业内部的强烈抗议和反对,没有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下去,间或间或地展开零星合作,可惜缘分断断续续地没有能够形成一个体系,影响力也就没有能够凝聚起来。

    马克…穆勒担任电影节主席的时候,他的公关能力和强大人脉无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这也使得威尼斯与亚洲电影完全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又与好莱坞拉近了距离;但恰恰也因为马克…穆勒的长袖善舞,他也最明白“权衡”的重要性,经常向国内的保守派、顽固派低头妥协,寻求一个温和的平衡点,这才使得威尼斯的艺术定位没有能够完全确立。

    当阿尔贝托就任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时候,他们需要在混乱之中寻找清晰思路,其中,作为全球电影产业最大市场的美国,到底应该如何合作,这依旧是阿尔贝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而他所面临的局面还要更加错综复杂。

    此时整个“戛纳系”风格气候已成,好莱坞电影与戛纳的亲密关系已经无法斩断,大部分优秀美国电影参加电影节的首选都是戛纳,而威尼斯只能捡漏;随后他们还需要面临多伦多的正面冲击,大多时候都只能在剩菜残羹之中挑挑拣拣,着实没有太多选择余地,继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同泥沼。

    自从就任以来,阿尔贝托就在一点一点地尝试着调整着。

    2012年,三部美国电影入围威尼斯主竞赛,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大师”、泰伦斯…马力克的“通往仙境”和哈莫尼…科林(Harmony…Korine)的“春假”,三部作品都受到了不俗赞誉,其中“大师”更是拿下了银狮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2013年,五部美国电影入围威尼斯主竞赛,詹姆斯…弗兰科的“神之子”、埃罗尔…莫里斯(Errol…Morris)的“拉姆斯菲尔德自述”、大卫…戈登…格林的“乔”、凯莉…雷查德(Kelly…Reichardt)的“夜色行动”、彼得…兰德斯曼(Peter…Landesman)的“帕克兰医院”。

    其中,大卫…戈登…格林、凯莉…雷查德都是独立电影领域的出色导演,埃罗尔…莫里斯则是纪录片领域里的大腕,但彼得…兰德斯曼和詹姆斯…弗兰科都不曾在导演领域里交出什么值得一提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生手。

    结果,五部作品的平均质量都远远低于预期,让威尼斯饱受争议——与同一年登陆戛纳的“醉乡民谣”、“唯爱永生”、“内布拉斯加”、“烛台背后”比较起来,相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再加上最终金狮奖颁发给了意大利本土电影“罗马环城高速”——这被誉为是千禧年以来威尼斯的最差金狮,更是让威尼斯饱受争议。

    无论是意大利本土还是其他国家,所有媒体都在吐槽威尼斯:为了讨好好莱坞,又为了讨好意大利,结果却忘记了电影节的核心本质,终究还是需要以作品为本,优秀作品才是电影节不可动摇的灵魂,阿尔贝托试图完成制衡却落得了猪八戒照镜子的下场:

    里外不是人。

    其实,这不能责备阿尔贝托,他的位置也非常难做,威尼斯电影节主席就是夹缝求生,任何一点点改革都面临着无数意见的横加干涉,内行外行的意见数不胜数,即使是长袖善舞的马克…穆勒也没有能够改变如此僵局——难怪人人都说意大利就是欧洲的华夏。

    但是,经过两年的磨合与摸索之后,阿尔贝托还是隐隐寻找出了一点点思路:暂时不知道这是不是正确答案,可终究还是需要尝试了才能够知道结果,不是吗?

    好莱坞。

    答案就是好莱坞。

    威尼斯电影节的举行时间与多伦多正面相撞,伴随着多伦多的崛起,越来越多美国电影更加愿意在多伦多首映,然后就顺势展开颁奖季的公关运作;但多伦多的劣势就在于,它没有设立评审团的奖项,仅仅只是人民选择奖,这对于颁奖季专业口碑的运作来说还是有所欠缺,这就是威尼斯的机会——

    不管如何,威尼斯都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并且是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不是吗?

    去年就是最佳范本:“地心引力”选择在威尼斯举行了全球首映,就连戛纳都嫉妒得不行,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却没有能够参加主竞赛单元,而后“罗马环城高速”登顶金狮奖,却让更多媒体扼腕惊呼。

    后来也证明了“地心引力”的强大影响力,从票房一路横扫到奖项,即使最后遗憾地与奥斯卡最佳影片擦肩而过,却依旧是2013年全球影响力最出色的作品。

    假设,“地心引力”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并且登顶了金狮奖,那么,这应该就足以成为“断背山”登顶金狮奖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威尼斯最备受瞩目的一届盛会了:关注有了,人气有了,口碑也有了。

    对于阿尔贝托来说,这是一道算术题,而且是一道并不困难的算术题。如果威尼斯电影节能够真正成为颁奖季的起点,把好莱坞巨星们全部吸引过来,把奥斯卡系优秀作品吸引过来,那么——

    优秀作品不是问题,人气巨星也不是问题,短期之内就可以解决威尼斯的困境;并且,还能够稍稍抢一抢戛纳的风头——戛纳距离奥斯卡太远了,从宣传策略和讨论热度等角度来说,威尼斯更加适合颁奖季作品。

    当然,这也需要冒风险:冒着威尼斯成为“颁奖季后花园”的风险,多伦多成为好莱坞的后花园是理所当然,但威尼斯呢?

    这是阿尔贝托需要作出的决策。另外,这还是阿尔贝托需要说服意大利业内专业人士们的关键环节——如何在意大利电影和美国电影之间寻求平衡,又如何利用美国电影制造话题进而吸引其他电影参赛,还如何在颁奖季电影之中寻找到威尼斯的位置,这所有的所有都是马克…穆勒当年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现在阿尔贝托也同样需要面对。

    今天,专程前来新奥尔良探班,这关系着阿尔贝托的下一步计划。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蓝礼这一名演员而已,阿尔贝托完全没有必要专程前往剧组拜访,一对一的单独电话邀约就已经诚意十足了;但阿尔贝托还希望通过蓝礼这一个点,打开好莱坞独立电影的战略合作计划:

    圣丹斯电影节和西西弗斯影业的传闻,阿尔贝托有所耳闻;另外,蓝礼与柏林电影节密切接触的消息,阿尔贝托也有所了解;再加上蓝礼对全球电影市场的强大影响力与号召力,这也就成为了决定性因素。

    阿尔贝托此行就是专门为了邀请蓝礼出席威尼斯电影节的,这对于整个电影节的未来规划都至关重要。

    稍稍有些意外的是,阿尔贝托与蓝礼的短短碰面,灵感就无法遏制地迸发了出来,有些无法阻挡的意思——

    如果蓝礼能够担任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关注和人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