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随身空间之重生红色年代-第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咱们就抢家里养着!”翟耀扬很支持母亲的决定。当年,三寸豆丁大的娃娃敢捋老爷子的胡须,还能把老爷子哄的见牙不见眼,翟耀扬嘴角不由带笑,心里也越发羡慕兄弟下手够快,“小丫头从小长得就跟年画娃娃似的,现在还不得长成小仙女似的!……”

    一说起当年,一家三口不自觉的如数家珍一般,说的有点刹不住嘴。

    不过,很显然,翟耀扬刚才的体贴丝毫没用对地方。

    新媳妇王英不紧张是不紧张了,可是,跟翟妈他们语气里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喜爱截然不同,王英的心里愈发不是滋味了。

    就是晚饭后,拿到婆婆给自己买的新大衣,王英的心情也没好起来。衣服是婆婆让外八路的小姑子给自己挑的,还帮着试穿的。可不用比王英也知道,自己绝对穿不出小姑娘的亭亭玉立和粉面桃花。

    可是,王英心里再不是滋味,也只能告诉自己,既然公婆他们喜欢,自己这当人家儿媳妇的用不着跟一个外八路的小姑子争宠。

    翟家虽然没想隐瞒,可是,阴差阳错的,王英一直不知道自己认为的外八路小姑子很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妯娌。不知道,那时候,当长嫂的王英心里会不会更加憋屈。

    而这几天,f省省会,丁家,也就是杜建设丈母娘家,同样有人也不太高兴。

    妹妹的婚礼就在跟前了,丁强才刚刚知道。前年因为妻子怀孕,去年因为儿子小,有两三年没回父母家过年的丁强,刚刚才发现,父母竟然把妹妹嫁给一个山沟沟来的穷小子。

    “爸,妈,我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丁香好歹是也第一届大学生,不说让她嫁到高门大户,最起码也得找个干部家庭吧。现在倒好,直接嫁到鸟不拉屎山沟沟里去了。”丁强拍桌子瞪眼的十分不接受自家将要多一门乡下亲戚的事实。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丁香跟建设的婚事,你不同意不管用!只要我们老两口同意就行!”丁母拍着桌子,比丁强的嗓门更大。

    前有杜建设那个孝顺勤快的准女婿珠玉在前,丁母现在看儿子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只拎着两包点心回家过年,倒成了施舍了?

    什么高门大户?什么干部家庭?自家倒是娶了个干部家庭的儿媳妇,跟儿子结婚有三年了,结果儿媳妇一个晚上也不家住。当婆婆的伺候了儿媳妇整整一个月的月子,结果,现在竟不舍得让自己这个奶奶看几眼孙子了。

    哼,不看就不看,就权当把儿子嫁出去了。反正建设那孩子孝顺,一个女婿半个儿。不过,自己得再跟丁香这傻闺女再好好说说,嫁过去之后,得把公婆当成亲爹亲妈孝顺。

    丁强不知道母亲心里的想法,仍在试图说服强势的母亲,大学生妹妹上杆子嫁到山沟沟里,自己可丢不起这个人。

    “妈,丁香要学问有学问,要长相也有长相,找个门当户对的对象你们以后也少操心不是!丁香要真嫁到乡下,你们就等着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穷亲戚上门打秋风吧!到时候,咱们家来上一屋子泥腿子,你们后悔都来不及。”

    满心待嫁的丁香,原本还能熟视无睹。听到这,眼圈却忍不住红了,差点给哥哥吵起来。

    一家之主的丁华也实在是听不下去,“什么泥腿子不泥腿子的!你爹我也是泥腿子出身的!再说了,杜建设也是大学生,跟丁香有共同语言。有才华脾气又好,你妹妹跟他吃不苦。”

    对行事和作风越来越势利的儿子,丁父和丁母已经有心无力。

    不过,在丁强看来,父母这就是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高,顽固不化,认不清社会现实。

    “爸,妈,我这可都是为了丁香好!杜建设是大学生又怎么了?他们家几辈子好不容易才出这么一个大学生,那些兄弟姊妹和三姑六婆的,还不都一窝蜂叮上来。到时候,就跟水蛭似的,想甩也甩不掉。”

    丁父和丁母也知道儿子除了怕老婆,也没多大坏心,所以,这会也是有心无力。难道他们这当亲家的,还得跟那些碎嘴的婆娘似的,跟儿子说,人家老杜家年轻一辈的个个也都是大学生,说人家老杜家在京城好几座院子,说人家老杜家一点不差钱?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人父母的那能不为自己的儿女打算?丁父和丁母能够同意这一门亲事,看重的不是别的,看重的是杜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和睦。

    丁父和丁母也知道说不通儿子,也不费那个口舌,“行了!明天我们老两口就坐火车给丁香去送嫁去!你要是真看不上老杜家,就不用去了!”

    “请我去也不去!”丁强也是气哄哄的,“今天住一夜,明天我也回去!家里老婆孩子都等着我回去过年呢!”

    于是,这次谈话,不欢而散!

    火车上,芽儿一行人丝毫不知道这些。当然啦,就是知道了,估计也不会在意。

    作者有话要说:送上迟到的祝福,祝亲亲们元宵节快乐!

    (昨天聚会,喝酒喝大了,头疼了一天一夜!~~~~~~~~)

    〖启^蒙~书^网∷〗

297最新更新() 
冬季;是绵延群山和田间休养生息的季节;也是老百姓们东家长西家短的好时光。

    杜家;本来就是清河湾乡亲们的话题人物。而这会,被孙子孙女接到京城享清福的杜大爷;带了一串老爷子老太太回清河湾,好客热情的乡亲们怎么能不凑凑热闹。

    有来跟杜季诚这个从小一块长大但失散多年的兄弟叙旧的。也有来凑个耳朵,听西洋景的;杜大爷带回来的老爷子里边;俩老爷子是华侨;都是从外国回来的探亲的。

    当然;淳朴的乡亲们;也不忘看看李清源老两口。在乡亲们眼里,高级知识分子的老两口,算是半个清河湾人。当年,还辅导出好几个大专生呢。现在几个大专生都毕业,吃上国家粮了。更何况,老两口□过的孩子,比公社分配的老师教的好多了。

    至于翟明山老两口,也受到乡亲们热烈欢迎。都退休了,出门还有俩大头兵护着的老爷子,这官还不得比县长都大!

    刚开始,翟明山再收敛自己的气势,乡亲们仍免不了小心翼翼。不过,后来乡亲们发现了,老爷子就是个纸老虎,从来不摆官架子,爱大口吃饭大声说话,性子豪爽,最对山里人的脾气。更何况,这老两口是谁,人家是到清河湾下过乡的翟小子的长辈。

    看见了没有,清河湾村头才刚修好的公路,听老杜家的人说,冯小子和翟小子都没少出力。山里人淳朴良善,懂的感恩。

    这群老爷子老太太们住在清河湾,吃自家院子里种的菜,地里种的庄稼,从山里打的山货,可谓是如鱼得水,清闲自在的不得了。早早的穿上大棉袄,换上厚棉鞋,搬着小马扎,窝在墙角根边晒太阳边跟老乡们天南地北的胡侃。

    今个,去这个老乡家蹭一顿。明个,去那个老乡家喝两杯。后个,把老大哥们都请自家来,热闹热闹。总之,老爷子老太太们业务一直很繁忙。

    老爷子老太太们如鱼得水,唯二俩年轻的,迈克和杜青山却是痛苦并快乐着。上山下河虽然有意思,可是,整天被那群爽朗彪悍的婶子大娘围着,当成备用女婿孙女婿打量,俩小伙子表示亚历山大。

    进了腊月,清河湾,勾人食欲的米香味、豆香味还有浓郁的肉香味,随着袅袅炊烟的升起,从篱笆院飘出来。

    这几年,乡亲们的日子比前些年不知道好过多少。过年了,乡亲们掏出攒了大半年的腰包,平时不怎么舍得吃的鸡鸭鱼肉全都准备齐活,让老人孩子敞开肚皮吃,过个丰盛年。

    那些正是调皮年纪的半大小子,年底也跟着忙活。基本上每人兜里都揣着大半兜子的炮仗,手里拿一根冒着火星的柴火棍,往火药捻子一点,东家的鸡窝里丢一个,西家的院子里摔一串,噼噼啪啪,吓得东家西家是鸡飞狗叫。

    没等正忙活的大人笑骂着从院子里出来,这一群半大小子嘻嘻哈哈的就跟长了飞毛腿似的,早跑没影了。

    整个清河湾,被这群半大小子们搅和的鸡犬不宁,祥和宁静中多了一分热闹和活力。

    村子尾的杜家,家里虽然是左一个老爷子,右一个老太太的,按理来说好歹也能落个清静。可奈何,这群老爷子老太太个个都是返老还童的主,不比那群半大小子好哪里去。

    虽然杜爷爷在那群半大小子眼里虎威犹存,但奈何,杜奶奶和李清源老两口最是稀罕孩子。不光李清源老两口稀罕孩子,其他几位老爷子也待见村里这群皮猴子和黄毛小丫头的纯粹。

    李清源和翟明山这两位老爷子不怕闹腾,每次赶集回来,都不忘补充那群半大小子们炮仗。现在,那群半大小子们兜里放空了,都很自觉的上杜家补充货源。

    至于年龄更小一些的天真娇憨的小丫头们,趁着家里大人不注意,也都会颠颠的往杜家跑。玩上半晌午,衣兜被老太太们塞的鼓囊囊的。直到家长找上门来,这才嘴里含着糖果挥着小手,想起来回家。

    所以,这小半年,整个清河湾,最热闹的就是杜家。整天人来人往的,就没断过人。

    等准新人张泽远赵清随着杜爹他们回来,杜家的热闹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比起半个清河湾人的李清源老两口,在淳朴的乡亲们眼里,张泽远就是清河湾出去的孩子,就是他们清河湾的人!前几年,十里八乡的乡亲谁家没受过张泽远的恩惠?

    八十年代初,电话这玩意在像清河湾这样的小山村,还是听说过没见过的稀罕玩意。可是,虽然没有电话这样的先进玩意,张泽远头一天回到清河湾,还没缓过神来,第二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已经络绎不绝的提着大兜小兜的山货上门。

    准新娘被杜奶奶安排到杜家二叔家,也被小媳妇大姑娘团团围成一圈,七嘴八舌的打听。

    至于真正的高鼻梁深眼窝蓝眼睛的爱德华和老管家,最受欢迎。被热情的乡亲围了好几天,看了好几天的西洋景。

    爱德华用杜爷爷教他的办法,装了满满一袋子糖果,拐了一帮子小向导。山脚下,池塘边,田间地头,没有爱德华不想去了。

    才短短一天的时间,风趣的爱德华老先生硬是从众位老爷子中间脱颖而出,成了最受清河湾那帮皮小子们欢迎的老头,用着蹩脚的汉语跟热情的清河湾的小主人们打的火热。

    这几天,杜爷爷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乡亲们,别忘了,二十七那天泽远跟小赵结婚!我们家建设也是那天!从二十六开始,三天流水宴!别忘了带上媳妇孩子来吃喜宴!”

    饶是杜爷爷嗓门大,平时也喊惯了,几天下来,也有点受不了。

    晚饭后,好不容易清净了,一帮老爷子老太太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又开始念叨杜爹。

    “哎呦,也不知道芽儿在路上安全不安全?”杜爷爷先喝口水润了润嗓子,“你们也真是,咋不等芽儿一起回来?家里有我们这些老的操心,又有乡亲们张罗,不用你们帮忙!”

    虽然被念叨的耳朵都快要生茧子了,杜爹还是得老老实实的回答,“爹,这不是凑巧了吗?正好那个什么曼的外国人让咱家芽儿帮忙!算算时间,芽儿他们明天就该到了!说不定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