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进化之眼-第8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场面话交代过之后,白晓文转入正题:“如今父亲薨逝,河北四州危如累卵。各位是第一批知道消息的人,不知有何良策可教我?”

第1260章 天子诏书,大封百官!() 
荀彧拱手道:

    “承蒙公子垂询。以在下看来,大司马新丧,冀州民心纷乱,必须尽快确定新主。在此危难之际,能成大事者,舍公子其谁?且公子正随天子在外巡狩,此乃天授其时!

    “当请天子发诏,将大司马尊位、冀州牧授予公子,封赏冀州文武官员,以安其心。公子奉诏入邺,必能平定。若平邺城,则得冀州;既得冀州,则四州归附,自不待言。”

    荀彧果真言而有信。在不涉及和曹操对敌的事务上,他便不再缄默。

    “不涉及和曹操对敌的事务”指的是对战曹操时,荀彧不会帮忙出谋划策。千万不要抬杠,说帮白晓文统一河北,就是在和曹操为敌……

    董昭也迅速镇定了下来。袁绍已死,袁曹强弱之势互易。现在后悔也晚了,只能跟着袁熙,一条道走到黑。好在,袁熙看上去雄才大略,倒是可堪辅佐之主。

    董昭进言道:“冀州有人口五百万,民殷国富,乃是河北根基,昔日大司马的基业,就是凭此而成。荀令君所言极是,主公宜尽快入冀州,迟则生变。”

    直呼“主公”,董昭表态非常明确。

    高干醒悟,立刻出列,拱手说道:“主公,并州也有军兵数万。只消主公一声令下,我便杀入冀州,助主公继承大业!”

    高干既是表忠,又是改口。既然袁绍已死,众人要尊奉“袁熙”继承大业,那么原本的“公子”称呼自然要升格为“主公”。

    李淑仪低声嘀咕了一句,她觉得还是公子好听一些。不过白晓文却是欣然受之。

    荀彧等文武众人听了高干的表忠,对于白晓文的钦佩,更深了一层。

    没想到“袁熙公子”已经收服了这位并州刺史!有了高干的支持,就算动用武力,平定冀州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白晓文对高干的态度,仍然颇为礼敬,说道:“兄长镇守并州,尚需防备司州钟繇和北面鲜卑,不可轻动。只需命郭援率领一万军,随我东进冀州即可。”

    郭援率一万并州军,和白晓文的幽州军同时护送天子入冀州,其实就已经是一个足够明确的表态了。

    袁尚、袁谭从这一万并州军,就能看出并州刺史高干的态度。

    接下来,白晓文拜见天子,又是一番声泪俱下的表演,自不必说。

    皇帝刘协也有点懵逼。

    这啥情况啊,我刚封的大司马呢?刚刚还在那儿的,这么大一坨,说没就没了?

    懵逼过后,就是一阵惶恐。

    原本以为曹操吃枣药丸,没想到先蹬腿的是袁绍,这样一来曹操很有可能消灭袁氏!

    到时候自己还得落入曹操手里啊。

    一想到自己发过的讨贼诏书,皇帝心里就是阵阵发虚。

    只能寄希望于袁熙,力挽狂澜了!

    这个袁熙一路以来的韬略表现,还是有目共睹的。

    想要继承父职,可以!冀州牧?可以!

    皇帝非常慷慨地发诏,除了哀悼已故大司马袁绍之外,重点就是封白晓文继承大司马之位,有开府建牙之权(没写错),领冀州牧,兼管冀、青、幽、并四州!

    从征北将军到大司马,三级跳都不足以形容。不过这是特殊时期,当然不能和正常情况相比。

    此外,基于荀彧的建议,白晓文又奏请皇帝,对冀州的重要文武官员,不论贤愚,包括田丰、沮授、审配、张郃、高览、蒋义渠、韩猛等等,尽数加官进爵,全部封为关内侯。

    这里说一下,关内侯和其他县侯、乡侯、亭侯不同,没有食邑,只是一张资格证,代表进入了贵族圈子。

    汉朝曾经有过“非军功不得封侯”的规矩,不过现在也名存实亡了。

    对于田丰,白晓文当然很想额外加封,但现在不宜轻动,显示出有所偏私,所以只能一视同仁,押后再说。

    除了冀州官员之外,对于青州的官员,也有擢升。白晓文此举,意在消解袁尚、袁谭部下文武的反抗意志,以求权力平稳过渡。

    就连逢纪、郭图这两人,都得到了封赏。现在正是收拢人心的时刻,君主对于小人也必须容忍。

    小人也许不能帮你成事,但足以坏事。

    逢纪、郭图分别辅佐袁尚、袁谭,如果不封赏两人,势必让两人意识到,二公子袁熙对他们心存恨意。

    两人会怎么做?当然是极力鼓动袁尚、袁谭争权了。

    袁氏官渡战败,但曹操也无力进取扩大战果,所以河北四州,实力犹存。但如果爆发内战,产生严重的内耗的话,肯定会影响白晓文接下来的战略进程。

    当然,即便封了这两人,也未必能做到平稳过渡,但是白晓文做肯定要这么做的。

    这就是有天子在手的好处,就像是开银行,手里有印钞权一样,官职不要钱地发,其他“银行”只能仰我之鼻息,何谈相争。

    白晓文给高干的三公承诺,先兑现了一半,封高干为骠骑将军,领并州牧。这是三公之下,仅次于大将军的官职了。

    至于两个便宜兄弟,白晓文还是要做到明面上的和睦,封袁谭为前将军,袁尚为右将军,位比九卿。

    但是青州、冀州这两州,万万不可交到这两兄弟手里,诏命两兄弟觐见天子谢恩。

    得了这封诏书之后,白晓文顿时感觉腰杆一壮。

    他麾下的文臣武将,并没有授予官职。不过,这些文臣武将并没有失望,他们眼光不差,当然看不上朝廷官职了。

    袁熙作为大司马,开府建牙!

    成为大司马府的属官,才是真正的亲信!不论是职权还是前途,都远超没落朝廷的官爵。

    幽州军休整一夜之后,次日东进,护持皇帝銮驾,赶赴邺城。

    冀州土地广阔,但邺城的位置却比较微妙,位于冀州西南的魏郡,距离白晓文出发之地——屯留城,直线距离不超过两百里。

    当然具体路程不能以直线来算,有些地方多山,需要绕路而行。

    清晨出发,经过壶关、潞城之后,白晓文率军进入冀州魏郡境内。

第1261章 入邺城,定冀州!() 
进入魏郡之后,先经过涉县,城内官吏伏道迎接。

    白晓文问涉县县令,冀州情况如何?

    那县令答道:“大司马薨逝之后,三公子袁尚与军师逢纪到了黎阳,口传大司马遗命,立三公子为嗣,承袭大位。冀州诸城官吏都得到了遗命,不过大多犹豫迟疑,未知真假。”

    白晓文脸上露出了一丝微微的讥嘲,道:“我那三弟,真以为自己深得人望?假传遗命,妄想窃据父亲尊位,可笑之至。”

    现在的情形,和三国演义之中又有不同。

    原本袁尚仗着一身好皮囊,还有二流武将的实力,还能以一个“立贤”的名头,继承袁绍的基业。

    但现在,有袁熙横空杀出,立贤也根本轮不到袁尚。

    冀州各城的官员,犹豫不敢奉命,主要是怀疑这道遗命的真实性。

    身旁的董昭,呵斥涉县县令:“二公子已得天子诏命,封为大司马、冀州牧,承袭大业!你既然是此城县令,还不快快拜见。”

    那县令赶紧再次拜倒。

    白晓文温和地说道:“免礼。我那三弟,还有没有其他动作?”

    县令道:“三公子不知如何,说动了黎阳守将蒋义渠将军,并收拢了不少官渡之战的溃兵,号称有十万之众,正向邺城进发。”

    一旁的董昭立刻说道:“主公,袁尚这是名望不足,以武力弥补。所到之处,冀州城池官员惧怕兵威,只能听从他的命令。不知此时的邺城,是何人主事?”

    涉县县令说道:“治中别驾审配。”

    白晓文点头说道:“审配这个人,我是知道的。他和逢纪,向来辅佐老三袁尚;先父身边还有两位谋士,一名辛评,一名郭图,辅佐我兄袁谭。”

    董昭说道:“这样看来,邺城对于袁尚,几乎是不设防之地。主公宜早作决断!”

    白晓文道:“我自有主张。”

    正交谈之间,忽然有一行十名骑兵,都穿精良铁甲,打马飞驰而来。

    白晓文认得这是他派出去的翼骑兵,笑道:“邺城有信使至。”

    马蹄声骤止,十名翼骑兵下马拜倒,呈上了一封密信。

    白晓文直接拆阅,看完信之后笑道:

    “刚到并州之时,我就派遣部将乔蕊、韩阳、白三娘三人,率领翼骑兵,前往邺城,目的是禀报父亲,为天子驻跸腾出屋舍。

    “乔蕊虽然是女将,然而临机决断,却有大将之风。得到父亲薨逝的噩耗之后,她立刻率领翼骑兵前往冀州大牢,救出了别驾田丰。田丰登高一呼,邺城军民无不倾心归附。审配纵使有心调兵,也无人响应,目前被软禁在府。邺城已经是我的掌中之物了。”

    田丰的名望,可比审配高多了。

    身旁的文臣武将,都是又惊又喜。

    有人称赞乔将军临机决断,有人恭贺“袁熙”洪福齐天。

    但只有荀,眯着眼睛看了白晓文一会儿,若有所思。

    白晓文心知瞒不过荀,这一切的筹谋布算,包括打着天子驻跸的名义入邺城;袁绍死亡的情报传来之后,立刻放出田丰、软禁审配……都是他的提前安排。

    但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从司州军拼命拦截的时候,明智之人就能够猜出官渡战事,不利袁军。

    袁军败了,袁绍能不能活下来?谁都不好说啊。

    所以在荀的视角,白晓文派出翼骑兵入邺城,提前布局,是以防万一的举动。

    如果袁绍还在,那么翼骑兵的任务,就真的是为天子驻跸,腾出住所。

    如果袁绍死了,那么翼骑兵的任务自然也会随之改变。

    荀无论如何,都很难猜出白晓文早已预见到袁绍必死的结局,因为他不知道觉醒者的存在,不知道神庭的存在。这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眼界限制,并非荀的智略不足。

    但是……在荀眼里,就更显得“袁熙公子”智略高深,简直可通鬼神。此人当真只有二十余岁?

    不提荀的震惊,乔蕊的书信中还有另一消息,那就是长子袁谭。

    在官渡战败之后,郭图原本想和袁绍汇合,谁料袁绍败亡,他思前想后,还是决定东去青州,继续辅佐袁谭。

    袁谭在辛评、郭图的支持之下,自号为大将军,提青州兵三万,进入冀州东部的清河郡(或名清河国)。

    袁谭也是急行军,并没有在清河郡停留,而是一路向西。据乔蕊的计算,最多明天,袁谭所率青州军就会进入巨鹿郡,接下来的目标,自然也是魏郡的邺城。

    “三子分家啊……”回想起演义这段,白晓文心生一丝感慨。其实官渡战败之后,河北的根基并没有受损,毕竟冀州太富庶了,人口充实。

    此外官渡死伤的袁军约有十万,其余都是跟着各部军将,溃散逃走。

    按照演义所写,袁绍还活着的消息传出,各部溃兵“又复蚁聚”,再加上幽州、青州、并州的援军,仍得二三十万。从兵力上看,足以和曹操抗衡。

    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