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桓侯再生-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如此颓势之下,尤自能累破荆州军、险些挽狂澜于危际……这周瑜,足可堪称天下奇才!”荀攸摇了摇头,轻叹说道。

“只可惜,周瑜的另一个对手却不是吃素的角色……”程昱接口说道,“张飞的出手,又狠又准,只一击就将周瑜扭转乾坤的希望击得粉碎。”

“而今江东已定,刘备再无后顾之忧。如此一来,于我颇为不利啊……”曹操一捋颔下长髯,面色显得有些凝重地说道。

“不知丞相和诸公可曾注意到一事……”郭嘉依旧是那副泰然自若的模样,仿佛任何事情都在其意料之中。

“奉孝有何发现?”曹操精神一振,急声询问道。曹操知郭嘉绝不会无的放矢,既然他这样说,必是有重大发现。

“张飞救援荆州军、并彻底击破周瑜反扑那一战,时机选择极其巧妙——既达成了击灭孙家残余的目的,同时还连带削弱了荆州军在江东的力量!”郭嘉淡然笑道,“张飞能在那般关键时刻赶到战场,便说明其对周瑜反攻荆州军的举动早有察觉……”

“奉孝的意思是……张飞是籍此机会,故意使荆州军军力受挫……”曹操拧眉思索说道,“莫非刘备有意与刘表翻脸不成?”

“以刘备之为人,主动背盟之事恐怕也做不出来。而且他也肯定看得出,只有与刘表维持同盟,才利于对抗丞相虎贲之师。反之,若与荆州军翻脸,即便刘备能够占据5郡之地,面对丞相与刘表的夹击,恐怕也难以维继……”郭嘉摇了摇头,笑着说道,“以嘉之见,恐怕是荆州军先对刘备军有不轨之意,结果反被张飞狠狠‘坑’了一次!”

“我与奉孝之意相同!”尚书令荀彧点头说道,“荆州军内自有派系对立,其中必有那目光短浅之徒。原本有孙氏为共敌,同仇敌忾之下,二刘之间尚能和睦。但随孙氏日渐衰微、乃至即将覆亡,形势已变——战后利益纷争已摆上台面。荆州军血战连连,伤亡无算,所占土地居然不比刘备,自会有人心中不满。言于表、立于行,刘备一方不会无所察觉。而荆州军军力远超刘备军,一旦荆州军有意反目,于刘备极为不利。恐怕也正是因为此故,张飞才会特意设计削弱荆州军,以此保持两家实力平衡,进而维系二刘同盟!”

荀彧的分析入木三分,听得曹操等人颔首不已。

“如此说来,削弱荆州军反是为更好维系两家同盟!”曹操拧眉思索片刻,忽地展颜笑道,“这张飞,非但有用兵突阵之惊才,居然还有如此远见之眼光……可惜,可惜,可惜啊!”曹操连说三个可惜,艳羡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纵然再过可惜,张飞也只能是丞相霸业大道之上的绊脚石……”郭嘉领会曹操话中意思,淡笑着说道。

“丞相,文若先生与奉孝先生先前的分析,正是可用之良机!”贾诩突然开口说道。

“恩!”曹操点点头,沉声说道,“如今刘备南方已定,而我军北面未平,着实有些不利!若不能寻机牵制牵制刘备,也不知这条潜龙能飞至何等程度!”

略为思索了片刻,曹操朗声对荀彧说道:“文若,为我上书天子,以刘表平定江东之功,表奏其为镇南大将军,成武侯,假节钺总督荆、扬、交三州之事。”

“丞相明见!”荀彧、郭嘉、荀攸等人对视一笑,齐声说道。

“既然刘备不领天子与曹某的好意,曹某只好将此‘重任’交付于刘景升了!”曹操呵呵一笑说道,“扬州牧一职空缺已久,也该安排合适人选就任了,诸公以为何人可就此职?”

“扬州匪祸连连,战乱已久,非常人可以镇之!”荀彧微捋长髯,正色说道,“刘景升麾下重臣蔡瑁蔡德珪精通兵事,品行高德,正是扬州牧之不二人选!”

“蔡瑁精通兵事,品行高德?”一直在旁静座聆听的曹丕诧异地看向荀彧,惊愕地说道,“荀大人是否说错了?”

“彧说错了么?”荀彧面色肃然如常地反问了一句。

“呃~~!”曹操也是微微一楞,但随即便拍案大笑起来,“文若所言不差,蔡德珪与操有旧,正是这等‘高士’,由其出任扬州牧再为合适不过!”

“丞相明见!”荀彧拱手说道。

“奉孝先生,父相与荀先生究竟是何意?”年轻的曹丕略显不解地向身旁的郭嘉询问道。

“呵呵……”郭嘉微微一笑,探头在曹丕耳旁低语了几句。

“……原来如此!”郭嘉稍一点拨,曹丕立即会晤了过来。

“子孝,各州郡所征募新兵操练得如何了?”曹操将曹丕的举动看在眼里,微微颔首后,朗声向曹仁询问道。

“丞相放心,经末将这半年多操练,新兵厮杀、阵式皆已颇为娴熟,只差亲历战场!”曹仁迅速回道,“若能此等新兵上河北战场征战几月,必可又成一部精兵。”

“好!”曹操点头赞许道,“如今新粮收获,粮草充足,正可再度北伐袁家小儿,一为练兵,二为河北一统之事!”

……

九月中,议曹丛事张懿提请大哥迁治所于江东,以便更好安抚江东士族百姓、稳定江东局面。

第二章

早在夺取丹阳、吴郡之时,便已有请大哥迁治所于江东的提议。但其时江东未定、孙家实力尤盛,故而未对此提议做深入探究。

一年之后,江东已定,迁移治所之事再被提上议事日程。

……

寿春议事厅

“……江东沃野千里,物产丰美,若能悉心整治,假以时日必可为大业之基。且而今江东初定,民心尚不稳固,若能迁州治于江东,以主公闻于海内之威望,对安定民心必可大有裨益。”张懿款款而论道,“况且,寿春同时毗邻兖、豫、徐三州,而此三州皆处曹操治下。目前曹操意在河北,寿春尚无大忧。然一旦河北袁氏告破,曹操便腾出手来,亲率大军自兖、豫、徐三面夹击寿春,如此一来,寿春之势难料,于主公安危极为不利!而江东,既有长江天险为屏,更有我锦帆水军纵横于大江之上,纵曹操以北地百万之师前来寇犯,亦只能徒呼奈何!”

顿了顿,张懿肯定地说道:“据此种种,懿以为迁州治于江东,于主公大业而言,乃是上上之策!”

“张仲司之言甚是!”孙乾接口说道,“以寿春为州治,形同主公守边,风险过高。乾亦以为,将州治迁过江东为宜!”

张懿的提议,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了迁治所于江东的便利,乍听上去的确极有道理。

然而,我却隐觉这一提议有些不妥,但究竟不妥在何处,一时间却也理不出什么头绪来。张懿这个人能力很强,尤其善于打理政务,其分内一应事务皆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效率极高,大哥曾几次在我面前称赞过他的才能。

然而,只要一回想起初次见面的情形,我便无法对其放下戒心——当时他的表现实在有些可疑。如果这位拥有着“鹰视狼顾”奇特长相的天下奇才(大哥语)当真如我所猜一般,是司马懿,那他的来投恐怕就不是一件的简单的事情了。

我曾吩咐徐庶秘密前往河内打探有关司马懿的情况,但细作多番调查下来的结果,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司马族中确实有位“鹰视狼顾”的司马懿!但经探查,司马懿至今尚在河内老家中潜心修学,细作甚至曾亲见过其本人。另一面,知晓我心中疑虑的徐庶、诸葛亮二人也道数月来未曾发现张懿有任何可疑举动。

这样一来,倒是让我愈发不确定了。或许这世上当真有两位生就“鹰视狼顾”之相的奇才吧……

“恩……”大哥微微颔首,似意有所动。沉吟了片刻后,大哥回问了一个问题:“仲司,以你之见,若迁于江东,以何处为宜?”

“秣陵!”张懿从容回道,“秣陵有钟山龙盘,石头虎踞,乃帝王之宅。(注:这句话本是诸葛亮所说,这里提前引用了)若能迁于此处,于主公成就大业,兴复汗室必有大助。”

“秣陵……”大哥查看着身前桌案上的地图,低声喃语说道。

“子布,你居江东久矣,对江东风土人情颇为熟悉。依你之见,迁州治于江东、乃至秣陵,是否适宜?”大哥忽地抬头,和声向静立文臣列中的张昭询问道。自归顺后,张昭、鲁肃等一应江东旧臣便被移到了寿春,授以官职后,尽皆复出理事。

“张从事之言甚是!”张昭略一沉吟,出列回道。但很明显,这样的回答敷衍的成分很大。

大哥知张昭等孙家旧臣还未能完全抛下心中的包袱,不以为意地笑着点了点头。

“迁州治并无不可,但将州治定于江东,恐非上上之选……”一直静静旁听的诸葛亮忽地开口说道。

“哦~?”大哥轻噫了一声,饶有兴致地询问道,“孔明有何高见?”

“亮斗胆,请主公解亮心中一惑……”诸葛亮没有着急回答大哥,却反过来回问了一个问题。

“孔明但讲无妨!”大哥摆了摆手,微笑说道。

“主公之志,在乎江东,还是天下社稷?”诸葛亮恭声询问道。

诸葛亮的问题刚一道出,徐庶和下首的鲁肃便目射异光,片刻后皆微微颔了颔首。但厅中多数人却仍自疑惑不解地看向诸葛亮,不知他此问的目的何在。

大哥面色一正,略微思索后,朗声回道:“备有生以年,便志在兴复汉室社稷。此生必矢志于此而不虞!”

“谢主公解惑!”诸葛亮躬身施了一礼,面色恢复成一贯的平静无波,和声说道,“如若主公意欲据长江而守一隅,则迁治所于江东无可厚非;但主公既有意天下社稷,以亮之见,迁治所过江恐怕就有些不宜了……”

在众人有些疑惑莫名的目光中,诸葛亮神态从容自若地说道:“先贤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诸侯争雄之时,秦独居关西,东有六国合纵为敌,西有戎狄为患,却能历久不衰,扫平六国何也?皆因其处忧患之中,秦君雄心不堕,秦民民风彪悍,关东诸国概莫能敌。然秦灭六国、天下一统之后,却二世而亡,何也?耽于逸乐!诚如张从事所言,‘江东之地,既有长江天险为屏,更有我锦帆水军纵横于大江之上,纵曹操以北地百万之师前来寇犯,亦只能徒呼奈何’,然则,正因有大江、水军为屏,易使人生安枕无忧之心,而堕失进取之志。进取雄心若失,图谋天下社稷又何从谈起……”

“诸葛司马之言差矣!”张懿摇了摇头,反驳说道,“所谓凡事因人而异!据江东便不可坐望天下么?项籍(项羽)亦是起自吴中,为何能不逸于安乐,果断渡江北上,一举击破强秦。诸葛司马莫非以为主公不如项籍乎?”

面对张懿颇带挑衅意味的反驳,诸葛亮只是淡淡一笑,不慌不忙地回道:“张从事莫非忘却一事!项籍纵想据守江东,便能如愿么?可知其时南越之地亦有秦甲数十万,项籍若据守吴中,待那数十万秦甲北上之时,便是其伏尸之日。于项籍而言,起兵渡江北上正是其死中求生唯一之途。如此情形之下,将士用命,安得不成事乎?主公之势,与项籍当日有天壤之别,而今江东平定,山越归心,会稽之南仅余一人烟稀少的交州,可谓毫无后顾之忧!”(注:项羽、刘邦等人起兵反秦之时,在南越地区有50万秦军驻守。但不知何故,这支庞大的秦军竟然没有回师救援秦庭)

张懿所举反例,居然被诸葛亮借用了来作反戈一击!

张懿眉心微皱,略一沉吟,继续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