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8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日尊一看傻了眼,老爹老妈老婆一起押到镇南关城头上,还打个屁?

并且他的军队中多有蛮人,看到败局已定,立即有蛮首伏在地上,向宋军表示效忠。事实自从种谔出现在永平寨下,大部分蛮人已经失去信心,出功不出力,战意沮丧。宋军在三关前的喊话此时便起到作用,是否真为那些蛮人着想,让出三关一寨很让人怀疑,可是宋朝对蛮人的态度,远远比交趾人好。

仅是宋朝不感兴趣,无法保障他们的安全,才陆续倒戈的。产生这个想法,再看到交趾的皇帝都被押了过来,若李日尊不投降的话,他们都能为向新主子示好,拿起武器直接倒戈相向。

这一战没法子打了,李日尊犹豫良久,终于勒令三军放下武器投降。

开始整编,少数人甄别出来,释放回去,没有立即释放,将他们押了起来,押到新的边境处,种植一片宽达五十多米的棘刺林,做为一所绿色移动长城。

不及城墙的作用,可想要通过这道绿色长城,必须得废很长时间砍伐,宋朝就会有防备的时间。

仅留下几处通道设了关卡,做为边境通道。

先斩后奏,否则有可能李日尊到了京城后,央求一下,一些大臣为了所谓的“荒远瘴疠之地,朝廷得之未为利,岂可投驻兵于瘴土,一夫不获,朕尚闵之,况十之没五六乎?”能将这一战略要地放弃。

其他的全部送到广南东路为部曲,一些身份尊贵的通知各大地主商人,若交趾来赎人,得多开高价。但有少数人,比如李常杰、凉州牧甲绍泰全部斩杀。

又利用释放的战俘,让他们发动部族消灭谅州甲峒。

这才让兵士押着李德政返回升龙城。当然,此时的升龙城又成了一座空城。所有贵重财物洗掠一空,有的兵士连城外诸寺的佛像都不顾一切,拆了下来。

数次的洗掠使宋朝得到大笔财富。

不过牺牲同样惨重,共有两万七千多军民先后牺牲,包括郑朗南行数战,也陆续牺牲了一些兵士。十二寨以南的蛮人同样牺牲六七千参加临时军队的蛮兵,遭到交趾杀害的百姓多达一万三千余人,是统计出来的,因为各蛮与朝廷联系不紧密,还有一部分被杀的百姓没统计出来。

虽有一批不菲的财富,可战后的抚恤与赏赐同样让人头痛。

不过这一切与郑朗无关。

奏折到了京城,大约的经过与利害关系一说,又说自己呆在两广没有重要的事务,余下的便是两广发展,即便有少数蛮部仍然不服,但在大捷之下,皆不敢有忌动。两广的心腹大患已除,因此请求朝廷将他调向荆湖南路。又说了另一件事,因为特务营大量斥候牺牲,请求朝廷再补充一批斥候进去。其他的没有再说。

朝堂上的大臣看了莫明其妙,明明余靖一天一封奏折,向朝廷求急,怎么一转眼变成大捷?还有一部分激进派大臣请求朝廷借机派大臣进驻升龙城,将交趾收复回来。

不过郑朗在奏折里写得很清楚,交趾乃是一个小国,宋朝心腹之患还是西夏与契丹,终于使这些大臣断绝收复交趾的念头。

赵祯随后迅速同意郑朗请求。

非是忌惮,而是一种保护。

长达五十天的自卫反击战结束,郑朗却开始了新的征程。

但赵祯在高兴之下做了一件事,结果这件事使郑朗十分尴尬……一件婚事……

第十二卷 小重山

第七百零六章 飞白体

“狄卿,坐。”赵祯和颜悦色地说道。

交趾一战过后,郑朗在奏折上拼命地推功劳。

有诸位将士的功劳,也有诸位文臣的功劳,将士有武功,文臣文功同样不可忽视,若没有田瑜与程师孟等人的治理,没有一个大后方,这一战换谁来担任将领,最终还会失败。

只贬了一人,余靖。

说他对军事不懂,明明安排他掌管后方物资调运,治理百姓,偏偏多次插手军务,以致劳动江南西路与荆湖南路百姓,结果呢,军队还没有集中起来,战役已经结束,这些民兵家中生产反而严重耽搁。并且一度使镇南关与永平寨有失,差一点导致整个战役失败。

不是刻意寻找余靖的麻烦,而是隐隐揭露一个道理。

西汉三杰!

萧何乃是文臣、吏臣,主管后方,治理百姓,张良乃是一个谋士,随刘邦出谋划策,韩信乃是大将,领兵杀敌。由是汉得天下。重用文臣没有错,文臣乃是治理地方的,刘邦论功也将萧何排在首位,这个后方在战争中很关健。可是刘邦会不会让萧何与项羽对决?

文臣中有懂军事的,毕竟是少,自己也仅懂一个皮毛,每次战役是与诸位将领协商,才出来的结果。但又有几个文臣对军事比自己更懂?

余靖已经犯错在先,知错仍不改,就是错误。

祖宗家法乃是重文黜武,本也没错,可这个黜一是地位,二是控制地方政权财政对武将节制,非是让文臣去率兵打仗的。宋太祖发起多次大型战役,用过范质、王溥率过兵作过战?宋太宗也发过数次战役,用过薛居正、宋琪、吕蒙正、吕端领过兵作过战?没有,何来的祖宗家法?

这是一个大命题,发展到最后,宁肯用外戚,用太监作为三军主帅,都不愿意用武将作为主帅。

于是直接将这个命题抛出来,让大家讨论反思。

余靖悲催了。

事实余靖在两广,因为过软,对两广未来发展会十分不利。此时两广非是史上两广,官员必须要能软能硬,若过上几年,两广渐渐稳定下来,余靖再去两广,还差不多,但此时决对不行。

至于会不会得罪余靖,以郑朗如今地位,何必去管?

然后又说了一人之功,狄青之功。

若没有狄青的思路,郑朗十之八九还会选择真正的自卫反击,而不是奇袭升龙城。

接着又说了自己种种逾制的事,请朝廷处分。没有功,反有罪。其实很无奈的,说有功,朝廷得赏赐,赏什么?再赏就是异姓王,在宋朝可能么?可能,人死了后也许能封一封,活着决对不行。

其实真的很不错了,换作别的皇帝,郑朗功高震主,早就被拿下。

周亚夫怎么进入大牢的?

汉景帝那样的皇帝都不能容忍一个功高震主的大臣存在,又有几个皇帝能容忍?赵祯成全了包拯,同样成全了郑朗。可自己得识好歹。功劳太高了,这些年郑朗几乎成了宋朝最亮的亮点。非是赵祯,换其他皇帝能不能容忍有这样一个大臣位于庙堂之上?

赵祯看到奏折后笑了笑。

当然郑朗的谨慎,知进退,他还是很喜欢的。就是不忌惮郑朗,也不想开一个坏头。未赏赐,也无法赏,也未责罚。

不管是谁的功劳,赵祯这次龙颜大悦。

第一次将番邦的国王,李日尊不是国王,可等于是国王,擒回京城献捷。南方数战,平灭侬智高,威震大理,灭掉交趾,也是自高梁河战役后,宋朝武功最辉煌的时刻。

因此下诏全国大赦,又在大肆抚恤两广百姓之后,下诏免去两广百姓所有两税。两广的两税很轻,一亩地才四十文钱,可也不是小数字,五十多万顷的地,仅是两税就达到两百多万缗。一下子全免掉。

接着私殿宴请狄青。

郑朗突出狄青的重要性,也是有意突出狄青的重要性。现在朝中言臣大斗陈执中,狄青摆在一边,陈执中斗完了,文彦博与富弼上台,跟后又有韩琦,懂的,皆是君子党,谁最扎人眼?

本来是好意,赵祯这次亲热的私宴,却起了相反作用。

不仅如此,随着一些名臣年龄增长,作风越加保守,可他们身负天下重名,例如韩琦、文彦博、欧阳修等等,这些会给郑朗带来极大的掣肘。

现在歌舞升平,包括郑朗在内,无一人察觉到其中的危机。赵祯也未想到,与狄青一边私宴,实际也谈了一些事,比如两广军事的编制。规模扩大了,再仅留八营禁军是不行的,这个郑朗未插手,得问狄青。

狄青很老实地说道:“陛下,以臣之见,最少驻守十五营禁军,郑相公在广南西路训练一支轻骑军,一半留在广南西路,这近两千名轻骑必须塞入禁军。再有三万多民土兵配合,两广就不会再有失了。”

土兵也就是民兵,略混乱,不过与保丁与乡兵还是有所区别。陕西的乡兵是当地军队,有自己屯田,有一些薪酬,只是比禁军略低。两广的土兵待遇不及陕西乡兵,却比保丁略高,同时保丁以大小保为编制,土兵却是正式设指挥与都,指挥使与都虞候皆是朝廷真正武将,不过安抚当地蛮人,都头多用蛮人担任。也与厢兵不同,厢兵以服劳役为主,土兵专事就是训练,配合官兵捉盗,甚至战斗。总体来说,养一名禁军大约相当于养五万土兵。

狄青的建议会使两广军费略高,可在朝廷承受范围之内。

赵祯额首,又谈了谈西北与河北的军事,以及增加特务营的斥候诸事,让狄青回去了。闻听此事,许多士大夫心中产生异样的想法。

现在未发作,言臣正在炮打陈执中,这次主炮手换了一个人,一个更厉害的人,欧阳修……

……

赵念奴丢下手中的毛笔,看着梁怀吉说道:“我的字写得如何?”

“好。”

不好梁怀吉也会答好。梁怀吉本身悟性高,写得一手好字,还作一手好画,并且诗词歌赋,皆略懂一点。当然,他可不敢抢赵念奴的风头。

“恐怕还是不行。”赵念奴将郑朗原先留下的字拿出来观阅。

此时赵念奴也非是彼时赵念奴,渐渐长大成人,懂得是非,因此最后几年她很少找郑朗,仅在临行前殷殷一别。梁怀吉也非彼时梁怀吉,大了,也就懂事了。

他心中在苦笑,姑奶奶,你怎么念念不忘呢?

就是郑相公,恐怕这些年累死累活的,善长的琴字画皆放下来了。缓声说道:“其实驸马也不错,闻听殿下喜字画,于是平时多喜吟诗,练习草、飞白、散隶,又善写水墨竹石,因生性散淡,平日寓兴即写,兴阑即弃去。”

“他有什么资格说生性散淡,附庸风雅罢了。”

“也非是。”

“非是什么……你可听过他……他练过飞白体?”

这玩意儿是蔡邕发明的,武则天手中正式发扬光大,许多书法大家先后用飞白体写过书法作品,不过后世对这种飞白体评价颇低,又难学,加上郑朗嫌其过于妩媚,出来许多古古怪怪新体,唯独不见飞白体。

赵念奴不是说不飞白体不好,而是讥讽李玮想练习飞白体是讨父亲欢心。

梁怀吉不语了,非要拿那个人相比,这个未来的驸马爷苦逼了。

他小心地摇了摇头。

不管驸马好不好,你与郑朗那是不可能呆在一起的。宋朝就是国破家亡了,你们也不可能有任何缘份。

“小吉子,陪我去母妃哪里。”

“喏。”梁怀吉陪着赵念奴来到苗贵妃处,拜见了母亲,说道:“娘娘,我要出宫。”

“何故出宫?”

“我去郑相公家,向杏儿讨教书法。”

京城也喜传播小道消息,郑朗名声益重,从小到大的事迹全部被人翻将出来传扬。江杏儿同样不例外,被无数粉妓向往。于是许多粉妓对文人墨士倒贴,示图以后也能博一个相公,结果产生许多杜十娘,让人啼笑皆非。还有江杏儿的字,同样是郑朗所教的,教她的书体与教女儿的书体十分相仿佛。年渐长,字写很越发漂亮,坊间多有传闻,也传到内宫。

她瞟了一眼女儿,根本不知道女儿的心思,说道:“去可以,尽量少去,以免惹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