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朗哭笑不得。

贫?

除非将整个现成的铜山堆放在哪里,不然就象永兴场、岑水场一样,有矿了,轰,涌过去几千几万百姓,要不了多少年,就采“完”了,其实没采完,是将胆水利用完了,剩下的固质矿石,淋铜法成本高,百姓不乐愿继续开采下去,于是矿山报废。

反正最后这几个大型铜矿会让各矿工糟蹋成什么样子,郑朗不敢想像。好在几矿很大,虽是所谓的贫矿,那一矿也是信州铜矿的几百倍储藏量,即便让他们糟,也能糟上好些年。真不行,往里面去,大洋洲矿藏分布更丰富。

—文。—喊来三个钦差与两个转运使,将情况说了一遍。

—人。—韩琦瞪着两只眼睛,问:“真有矿?”

—书。—郑朗不由地翻眼睛。

—屋。—“行知,你误会我意思,对国家是好事啊,你马上写奏折禀报陛下。”

“好。”在没有利益冲突下,韩琦对国家这片忠心也不用怀疑。

也不用这么急,一旦正式派人过去开矿,去的人多,带的辎重供给也会很多,这不象去倭国,当年可以从倭国交易来获得大量的粮食物资。有一个准备时间,各契股也要安排。还要等朝廷的旨意,要朝廷提供士兵与武器、火药。也要等,七八九月台风多,航行不是很安全,又多是南风,船速慢,不是载货船,有的船装着许多人,更要注意安全,迅速到达目的地最佳,所以要等到九月末。

然而是一个好消息,终于给阴霾的杭州带来一份喜气。

因此主要是送行,不能等倭奴国的使者回来了,马随先带着各种物资向倭奴国航行。

再随着赦书下达,一个个人犯被先后从轻处理,杭州渐渐恢复平静。就在这时候,又出了事情。于潜城北有一山寺,名曰燕尾寺,其寺立于燕尾岭故名也。

这个寺香火很盛,是杭州城治内一个大寺庙之一,寺下多有田产。有一处田产侵占了天目溪河道,不但占了河道,又就着溪边一个小湖治圈围起来,成为良田的。

郑朗没有指望这些大和尚们有这个自觉,会主动配合官府,还田于湖于河,以畅水道。富弼与其他的一些官员做了尝试,有的成功,有的没有成功。郑朗没有过问,只是画了一幅图,标明那些田产是非法的,但没有做什么行动,强行拆除。

直到辨论佛法的事传开后,有的大和尚们开始松动。因为郑朗做得不过份,是用田换田,不是真正去强行拆田。但郑朗还是一直没有表态。实际上经过去年与今年春天的治理,许多地方大户侵占的良田逐一退还于湖于河或者于民,水道比去年畅通的情况好得多了。包括今年梅雨时季,西湖一直平安无事,都是水利之功。

可这些侵占的田地,依然形成局部的威胁,燕尾寺这块田产就造成了危害。

七月开始,一场台风到来,带来了倾盆大雨,因为这个围田,天目溪上游水不得泄,从旁边泛滥起来,淹没了两千多亩良田,包括三个百姓让洪水淹死。

台风过去,山洪停了,左侧却是一片狼籍,换以前,自认倒霉,老百姓哭一哭,遇到好心肠的官员免去税务,就算不错了。不过有的人看到郑朗意欲对这些寺院侵田动手,于是蛊惑了一下,三个讼鬼找到这些苦主,包括三个被洪水淹死的家属,替他们打官司告状,状成给他们钱,不成不收费用。

一百来户苦主听信了三个讼鬼的话,来到于潜县打官司告状。司马光接案后,做出判决,判燕尾寺立即将那块围田拆除,同时赔偿受害家属一千贯钱,以补偿与抚恤。

判决下,双方皆不服,苦主认为所赔少,燕尾寺根本就不想赔偿,更不要提无偿拆田。

于是又闹到杭州府。

郑朗接案后,再次做了判决,立即拆除,不是判,而是立即强拆,不顾里面有没有即将成熟的庄稼,让州里官吏带着一群衙役将这个围田掘开。不但如此,又重判让燕尾寺赔偿百姓损失三千贯。

这一来,苦主愿意了,燕尾寺的大和尚们不乐意了。正好三个钦差还在逐一判决人犯,没有离开,几个和尚在主持的带领下,将杨安国拦住,强行告状。

杨安国将郑朗喊来,不知如何说,过了大半天,才说道:“即便拆,也要等他们将庄稼收割,你这一来,不但害了这些僧侣,也害了种植的僧户。”“杨学士,此案一了,我就要清理这些寺院的侵田。九月中旬,我想杭州真正恢复平静。”郑朗答道。

杨安国不能作声,他总算听出来,不是判决此案,是郑朗又吹响另一件大事的号角。

第三百一十四章 一荷渡湖

“四儿,将智觉和尚带来的茶饼取出一张,煮与杨学士吃。”郑朗道。寿圣寺智觉大和尚带了三十张茶饼,让郑朗视为珍宝。不是白收的,让杏儿以到寿圣寺进香的名义,捐五十匹生绢。以免杜人口舌。小心了一些,确实有诸多好处,朝堂里有人对他的一些作为反对,但没有人对他的德操提出异议。

杨安国既然前来说了寺院的事,郑朗索性将心中的一些话道出。这也是一个忠厚长者,非是韩琦与王拱辰,于是拿出其中一张茶饼,放在茶壶里煮。

四儿摇头小扇子,一会儿茶香扑鼻,杨安国说道:“好茶。”

“吃了更好,还说佛门的事,我对佛门不恶,一些高僧的德操让我感到很亲切,老释两家的宗旨更让我不恶,他们宗旨是扬善去恶,老释教化,儒家治国,法家惩恶,乃是国家立国治民的重要四家。为什么要反对呢?”

“那么郑知府……”

“你也看到了,不仅是燕尾寺,有诸多寺院的种种作为,比一些劣豪霸绅更过份。寺观一年用去多少钱,需要多少百姓供养,又为国家减少多少税务。不要求他们替国家教化百姓,连扬善去恶都做不到,这个老释要之何益?”

越是对儒学经义精通的经者,郑朗这番话越容易说服。

杨安国是,若没有意外,今年年底小宋为国家财政所逼,上书言三冗三费,但不是郑朗所说的三冗,有定员,无限员,一冗也,也就是冗官,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这两冗说得很片面,冗官远不止无限员,薪酬太厚,最高年薪的官员,郑朗将杂七杂八加在一起算了一下,工资折成后世的购买力相当于近三千人民币。疯掉了,就是后世,也没有那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有这么高的年薪。小宋也是这种高薪制度的既得利益,自然不会说,也不敢说。

冗兵不仅是厢军,还有禁军,京城养的禁军最少去掉一半才合适。厢兵肯定要裁减的,有养几十万厢兵的巨大的冗费,什么样的工程也修起来。可厢兵还能做一些事,替地方修修补补,押运粮草等等,京城的禁兵就是养着了,几乎什么事也不做,这个冗费更大。

僧道日益多而不定数,三冗也,将僧道之冗与冗兵冗吏相提并论。还有节三费,最后一节是使相、节度不隶籓要,取公用以济私家;请自今地非边要,州无师屯者,不得建节度,已带节度不得留近籓及京师,其实是节冗官的,这是赵匡胤留下的后遗症,多设使相与节度使,州无师屯者,取缔节度编制,有节度使不能逗留在京城。这一谏有积极意义的,宋朝多设节度使,而且薪酬颇厚,当时赵匡胤是为了杯酒释兵权,才厚抚各假名节度,如今不需要了,也到了取消之时。第二节是京师寺观或多设徒卒,或增置官司,衣粮所给,三倍它处,帐幄谓之供养,田产谓之常住,不徭不役,生蠹齐民;请一切罢之,则二费节矣,直指寺观。第一节还是寺观,僧道日益多而不定数,三冗也。道场斋醮,无日不有,皆以祝帝寿、祈民福为名;宜取其一二不可罢者,使略依本教以奉薰修,则一费节矣。

小宋的三冗三费中,六处有三处讲的是寺观之弊。

除小宋,还有许多人认识到寺观的弊端,但做得不够彻底,这是神权,颇难处理,统治者也需要他们,郑朗尝试着做一做,起一个带头作用。

不但寺观,还做了一些事,私盐一直怏怏外,其他的郑朗都是有意安排的,种了许多种子,撒了一些火,能不能燎原,就看有没有人支持。不但做,还著书立说。

杨安国很安静的一个人,但与小宋一样,也是一个经义大家,不是文彦博,文彦博在儒者当中,是个例,不是普遍性的存在。

因此,听了后杨安国点头道:“是也,但郑知府,你对释家不感兴趣,如何辨?”

岂止是富弼,杨安国同样担心,佛教那么多书籍,经律论,有些大和尚也不好惑,能说会道,还有很好的文学天赋,能写诗作赋绘画弹琴,几乎无所不能。

郑朗以前没有学过,如今抱着佛脚,前去辨论,做得不理智。

“喝茶。”茶已煮好,四儿刮去茶沫烫杯后,郑朗接过茶壶,倒了两杯茶水,道:“这是我从虎跑泉接来的泉水,吃吃此茶如何?”

陆羽茶经将山水列为上,水谷中水列为次,瀑布之水不可用,又将泉水列为上,江水与井水列为不理想的水源,不知道有没有科学的道理,但某些地方的泉水与山水甘甜可口,远非普通水源可以相比。杭州城内水质很差,非是人力所能改变,但杭州城外有诸多名泉存在,例如虎跑泉、玉泉与龙井,此时没有遭受污染,乃是天下闻名的水质之一。

近水楼台先得月,郑朗时常引一些泉水回来,用作煮茶吃。

呷了一口茶水,杨安国道:“好茶,好水。”

“来杭州之前,我心中亦喜亦忧,喜的是杭州大,人口众多,地方富裕,忧的是大州府问题也多,例如盐茶矾香酒监,还有寺观。盐我担心的是小亭户生活贫困,我又不喜用苛法治民,于心不安,倒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事。既然揭开,索性将它做一次性的清理。张大亮无意中牵连进去,已经无法善了,这才是案件越裹越大的由来。但不在我安排当中,倒是寺观在我的计划当中。真相也揭开,所谓的杭州会有五六倍收益,也就是平安监的收入,这是外部的收益。可不能全部用武力征服,海外有大海之隔,我朝本身就不以武力著称,武力征服是辅助之道,还要用物资进行拉拢,后者才是主要的。只是比所得,所出很少,但就是这个很少的所出,从杭州港出发,会给杭州带来大量税务,增加了出口也增加许多作坊与产业,百姓收入也会增加。这是内治的其一。以及其他的一些想法,扬我所长,避我所短,我那本中庸里也写了,杭州所短就是山多,耕地少,不象太平州,一旦圈圩,立即会成为粮食大州。但它的长处更多,有浙江之便,上达数州县,有大运河之便,通达的范围更广,还有吴越运河之便,联系越明二州,是我朝最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之一。因此商业很繁荣。扬的长正是这个商业。山也有山的好处,竹子多,我想出制造竹纸,果树多,提倡种植果树,桑麻业发达,提高纺织工艺,我带了织女过来,又逐步改进纺织机械,提高效率。但无论是桑麻、果林、竹纸与海上贸易,受益的皆是三等以上的人家,贫困百姓很难受益。于是我用契股的方式,得田退还于贫困百姓于河湖,使贫困百姓受益,水利受益,不受秋潦之害。大户好办,寺院我用什么拉拢?对于眼前所发生的事,早在我预料当中,故我编排了白蛇,提一个醒,让他们不要做破坏人家家庭的法海。可有几个真和尚呢?”

一股脑将他的想法全部道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