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伦≈窳偻窳锿妒S兄窳В彼坏贸澹谑堑坛伞5剿纬蛭昃檬蓿俪沙焙Γ贾葜萜萋谟胱耸钩乱⒆艋撸蒙议シ莱澹檬髦Σ癫堇Τ删砼牛庞诘贪兑资芩背寤鞯囟蔚值渤彼窒2坏霉Γ⒃耸估钿摺⒛诠┓罟俾貞ビ钟们暇煞ǎ饽昴顺伞

然而如同郑朗所说,南北待遇不一样,杭州仅成了北宋的敛财重地,非乃中心。修好,又忘记了,这时的江堤十分危险,有石头,有木柴,有泥土,还有巨木,整一个大杂烩。

到了今年六月,杭州刮起一场罕见的台风。

风害不提,那一年都有,记都不用记载的,可这场台风刮得钱塘江起了六尺高的巨浪。脆弱的江堤经这个浪头一催,哗啦啦的,崩掉千余丈。一丈怎么来着也有三米一,三千多米的决口出现,海水流得那个欢畅。

无数人家被海水冲之一尽。

东南人口密集,秀州十几万户,杭州十几万户,越州二十几万户。越密集受害人口越多。

朝廷反应很快,赵祯一听很紧张,立派工部侍郎张夏为两浙转运使前往杭州治堤。

这个大臣治水能力不亚于范仲淹,在泗州任知州时就有治水之功。其父张亮又是吴越国的刑部尚书,对钱塘江也很了解。

本来很正常的。

但出了事,不但老百姓,最苦逼的一群人,还有各个商贾大户人家,损失也不计其数。前思后想,不怪朝廷疏忽,也没有这么长的眼光想到南北问题。

只是想本来的官员不作为,不但坐视江堤久而不修,即便修也是糊差事,为了推御卸责任,分段守护,中间的不好赖,但边上这一段你说是他的,他说是你的,正是这样的江段出的事故。

因此恨上了杭州知州郑回。

其实朝廷真正派了一个治水能吏过来,但也没有百姓相信。

只好想,想到了范仲淹,不是郑朗,那么长的海堤正是出自范仲淹之手。

原来差一点就来到杭州,让苏州百姓留下了。

可范仲淹不是你想要就要的。

这时就听到郑朗还有一年任期的事。

杭州百姓一听也不错,虽未治过海堤,可那么多的湖泽,生生让他变成了圩田,也是水利之能。

人是对的,郑朗还记得一个比竹笼法更高明的治钱塘江堤法。

但这样想是不对的,圈圩与筑钱塘江堤是两回事。圈圩只要测量好湖泽深浅,防止暗潭,留下蓄水的湖面与泄洪的河道,就是普通的官员记住做好这三点,都会圈。

这个钱塘江堤才是一个真正的技术活。

可平常的老百姓哪里知道这个区别。

不但是江堤,还有吏政。想一想郑朗在太平州做的种种事情,不但老百姓渴望,大户人家,商人同样渴望。想一想那些新事物,许多商人流下口水了。

感情也有,吴越王朝对百姓还可以的,至今许多百姓留恋不忘,钱惟演遭到范讽一次次诬陷,只有郑朗师徒说了公正话。对此,许多怀旧的百姓也抱以感谢。为蔗糖,少数商人去了太平州,还刻意提到此事,不过郑朗没有表态。

这一想,几乎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表示赞成。至于郑回,同样一个郑,见鬼去吧。

一年,一年也没有问题,咱们先预订着。

于是一干商人与一些大户人家,来到京城,也上书央请赵祯,陛下,咱们求你一件事,太平知州卸任后,让他到杭州来吧。

赵祯很无语,这个岂是你们说来就来的。能吏不多,若全是象你们这样,想要那一个知州就得到那一个知州,整个宋朝就那么几个能吏,还不得分了吃。

对太监吩咐道:“传朕的口旨,明年再说,这不是他们说的算,也不是朕说的算,是吏部与中书的安排。”

用官腔将这十几人打发走。

可这十几人不这样想,不对,为什么太平州两次上书全部成功。是了,那是人多,几万人恳请,咱就十几个人恳请,朝廷不当一回事。于是立即回去,得发动群众。诸位父老乡亲,你们想不想过一个好日子?

当然想了。

想不想沧海变成桑田?

想了。

还好,没有胡说,不然差一点能说出来想不想换一个日月天地,然后十几万户人家说想了,那么郑朗麻烦就来了。

想那就好,咱们也按手印,再怎么的,比太平州的手印会多。

第二百七十七章 无敌(上)

但参加的百姓并不多,秋收到来,没有受灾害的百姓在忙着秋收,张夏又征集民夫筑堤。

太平州百姓在忙碌,杭州百姓同样在忙碌。

鼓动的商人与几个大户看到这情形心中很焦急。

时间说不多也多,要到明年太平州那个三元才能决定去向,说多也不多,大半年时间眨眼就过去。现在百姓是一头热,热度过去,再冷了场,朝廷如何放人?

又想到一个方法。

派一些人看,从老百姓中选,年龄地位身份无关,但要去过太平州的。

从杭州到太平州近,也不远,从湖州到太湖,到阳羡水、潥水到固城湖,就到了太平州,或者从陆路,翻过天目山,到安吉、广德,也就到了太平州。不是所有人到过,但有。有的人年青时去过太平州,有的因为差役去过太平州,或者其他种种原因。

召集一百多个老者,上了船,从水路出发,你们以前也看过太平州,有的就在四五年前去过。再看看如今的太平州是什么变化。

几天后到了太平州,先从圩田看,正是收获时季,然后再到芜湖城。

这些老者看到后十分震撼。

几名商人同样震撼,才半年未来,又产生变化,圩内盖了许多新房子,芜湖城多增加了居住人口,多了许多店铺,以及一个更大的新码头。这是商人的看法,郑朗很无所谓。

城内居民也不过九千几百户,一万户不到,其他人多是暂时以务短工为主,九千几百户是大城市么?还不及后来大一点的乡镇。

码头也是必须的,才开始建造的码头是资金紧张,先凑和着用,新码头才是真正的码头,不但深,舶船量更大,放在长江边上,无论河船或者江船都可以直接停靠,甚至在枯水时季,也能停靠一千多吨的海船。这是最大的硬件,砸下去两万多缗钱,是前一个码头的两倍半。

有了这两个码头遥相呼应,芜湖才真正成为一个良港,政策不放,若放,海船都可以直接从长江而来,于此靠泊。至于江船,再大的江船,也能靠过来,除非不顾木质结构,来个四千吨的船只。那是不可能的。

他们来看的时候,码头才修好。

但正是收粮时季,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大江船蜂拥而来,码头上一片忙碌。然后许多商人又开始抱怨,请不到短工。

这几个商人对视一眼,相顾一笑,今年春天他们也抱怨着这样的话。

唉,为什么放在太平州,放在杭州多好。

看一看杭州的人口,仅杭州本地就有十六七万户人口,越州二十多万户,秀州十万来户,湖州十几万户,宣州十几万户,婺州十来万户,仅是睦州人口少一些,也比如今太平州,近八万户。

不管做什么,得要人啊,太平州人口少,周边的除江宁与宣州外,其他各州人口比赛着一个比一个少。怎么做出大事。

想法不对的,事情略有些出忽郑朗意料,其他各州在开圩,制约了人口流动,可各个大户看到后心中也在发急,广招流民,只是招流民速度跟不上扩张速度,来的短工虽多,劳力依然很紧张。只要再过两年,涌来四到五千户劳力长期住下,就不会出现眼下这种狼狈。

必须要这么做,不能主动以州衙的名义招流民,只要一招,速度会很快,然而盯的眼睛也就多起来。流民饿死没有人管,你征了,就得将他们当作祖宗供着,否则上纲上线。

因此,郑朗对所谓的君子流不感冒。

不是君子,能称为君子仅是范仲淹一人,其他的自己怎么做无所谓,但对别人要求会提高十倍,真正严于律人,宽于利己的“好君子”。

在中庸里说过,与学生做过探讨。

颠倒了对象,他们是文章高手,非乃君子,这个君子乃是厚着脸皮,给自己脸上贴金的。

但这些商人哪里想到这些,只是看着可惜。

怎么一年喊缺人,两年喊缺人?

带着老者上了岸。

也没有人看他们,那有时间看,况且每一天涌来那么多的外地人。

到处走了一走,还看了物格院,以及镜湖。

一行人皆是惊叹莫明,当初来看,只有两千户人家,一个正宗的破县城,如今九千多户人家,大大小小的作坊、店铺不计其数,几乎就是一个缩小的杭州城。

可生机更盛,城的两端建筑物还在继续疯狂的蔓延,街上人来人往,一片繁荣景象。

这还是芜湖么?

一个姓钱的商人说道:“一切变化,仅是三年三个月时间。”

说完带他们回去。

我们说的不算,让你们自己看。

风景优美,百姓富足,不对,看到大家在忙,但一路几乎没有听到一人在争吵。不但富,民风还淳朴如此。这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园哪。

一行人就回去了。

乱说起来,至少物格院那几样事物是亲眼所见的,也一路听到许多传说。

钱塘江堤算什么,翻江倒海也能做到。只要将人请来,咱们杭州百姓那就有福了,以这个三元的能力,还不知会将杭州变成什么。又将太平州夸得天上无二,地上无双。

这么多人在鼓动,百姓终于动心。

其实张夏治水开始见到成效,可百姓哪里去管,有没有成效,要靠时间检验的,一年没有事,十年没有事,也不代表着有功,只要几十年再来一次大决堤,都是失败的水利工程。

九县百姓开始发动,到处签名按手印,将郑回活活气死。

也不能说他有多坏,与崔有节一样,是一个打酱油的官员,按资历混到这个职位。

可是出了这桩子事,知道自己要悲催,却没有想到会以这种方式悲催,被整州百姓丢弃。

先发制人,写了一份书奏,上书朝廷,俺对不起陛下,贬俺的职务吧。

书奏到了中书,这时候中书能做什么事?别烦我,也不是你的错,治堤都开始了,这时候换人?压住不报。

百姓按手印的很多,张夏哭笑不得,你们按可以,必须派人出力共筑江堤,别耽搁事务。这件事上悲催的不是他,虽然百姓不信任让他略有不满。于是默不作声,甚至主动示好,别排挤我,咱也是吴越儿女,父亲还做过吴越的刑部尚书。

怎么办呢?

与郑朗一样要小心的,郑朗是担心有人吃味,他是后台背景太浅,都会引来麻烦。只好哄着老百姓。

又暗示,决堤的事与我无关,看到没有,在我率领下,秀杭越明四州联手修堤,再没有以前划段分区推卸责任的情况。

这时百姓很单纯,张夏态度这么低调,渐渐百姓欢迎起来,可按手印继续。无他,不仅是江堤,更想有一个好日子过,老百姓想的是温饱,有一个新房屋,大户人家指望着钱更多。于是筹了十一万户百姓手印,用船载着顺大运河,迅速驶往京城。

到京城时,王随与陈尧佐再次告病假。

这是东府,西府更乱,赵祯不得不以章得象为同知枢密院事,扶助西府。

东府还有三人,韩亿、石中立、程琳。

韩亿一肚子不高兴,奶奶的,管我什么事,一扭头不作声。

石中立发挥他一惯应有的滑稽,说道:“这样好啊,明天将外放的知州,全部张榜,让百姓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