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路绝尘-第5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宋之问了。上元二年(675年),那个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开始踏上了仕进正途。

    宋之问受他的父亲影响,除了喜欢钻营取巧、宦海沉浮,也很擅长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著名诗人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他文学上的主要功绩和沈佺期一样,在艺术形式上,以属对精密、音韵协调见长,大多语词绮丽,对仗工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所以,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宋之问的诗作大多为应制之作,内容比较贫乏,但是因为参与朝廷权力纷争,而且总是站错队,所以曾经两次遭到流放,直至被赐死。不过,他在流放途中所作的一些诗具有较充实的内容和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那首《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这个宦海沉浮的宦官因为媚附于武则天的*臣张易之而获罪,于唐神*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笔触凄楚悲凉,情感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宋之问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自然而然的要〃停轺一望家〃。一个〃方〃字把〃度岭〃和〃辞国〃联系在一起,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而〃一望〃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颔联中的〃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是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向南飞翔,岭北的花儿开放,写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颈联的〃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的云影将要变作彩霞的那种瞬间。〃初含〃和〃欲变〃等字眼,除了赋予**以灵性,同时写云而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写雨而其实写的是雨后初晴,除了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也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悲喜交错的那种复杂心情,自是不可多得的诗中佳句。〃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这句最后的尾联是宋之问的感慨,也是对当政者的又一次的献媚,表示自己只希望有回去的一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任何怨恨。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上说,宋之问

972。五十多岁的老男人() 
972.五十多岁的老男人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渡汉江》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南是在唐神*元年(705)春天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自行逃归回到当时的京城洛阳,匿居在友人张仲之家里。这首小诗就是他逃归途中所作。

    广东罗定县地处偏远的群山之中,西有云开大山,东有大云雾山,古时交通极为不便,音书难达。所以诗中写到〃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是实情实景,当然也似乎有为自己北逃回乡作辩解的意思。第三句里面所说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则写到绝处。诗题写到渡汉江,诗中又是近乡,这个地方必是襄阳无疑。襄阳是唐代东西两京通向江南、岭南必经的要道。过了襄阳向北就**河南境内。也就是杜甫所说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五言绝句对唐诗的发展影响深远。而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那首《无题》诗也抒发过相同的心情:〃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我就喜欢遥想当年那个洛阳南郊有自己的陆浑山庄,而故乡洛阳已经指日可达,宋之问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了〃近乡〃的感觉。而经历了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终于接近家乡,本该和杜甫那样万分激动,但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更使他心情复杂,既是情怯,又不敢问,完美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态、情态与形态。

    我就坐在羊城黄埔大道的那家最大的丰田车4s店门前的花坛边,忘记了身边轰轰隆隆的车水马*,也忘记了即使到了秋季也依然有些燥热的羊城上空的明晃晃的太阳,甚至忘却了现在的这个时代,甚至忘却了我是谁,就来了一次思想上的穿越,从信息社会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帝国,就站在襄阳城外的汉水河畔,看着一个书生模样的大男人怯生生地走下了渡船,站在江滩上有些裹足不前,那个**仆仆的人望着我动了动嘴唇,似乎想说什么,可什么话也没说出来,我就望着他叫了一声:〃油茶、清汤、米窝、油馍筋、牛油面、襄阳酸辣面!〃

    妈的,我怎么成了当年街边小店负责揽客的店小二了?

    这的确是我的臆想,也是我经常会读书读到书里面、看书看到情节里的一种通常的表现,后来把这样的凝思冥想和遥想当年说成是一种穿越,我一点也不感到大惊小怪,因为很早以前我就经常会让我的灵魂*离自己的身体自由翱翔,上下五千年、上天入地都可以纵横驰骋。峡州南正街的杨大爹说我是罗汉的缘故;枫树的教长说我是真主的忠实的奴仆;郑河的马法师说是因为我学过巫术的原因,而宝通寺的玉林大师则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小拐子:〃学了功夫闯荡江湖自然是随心所欲,进了寺院当了和尚自然就无法无天,学了佛道两教的理论自然就我行我素,任思维到处飘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

    翦南维对我的这种灵魂出窍同样一点不感到奇怪,那个漂亮的无与伦比的漂亮女生知道她是我的第一个女人,而我是永远也不会忘记她的;田西兰对我的莫名其妙的走神也不感到奇怪,那个专横跋扈的女老师知道给我一巴掌就可以让我又恢复正常,成为她听话的学生;马君如喜欢和我一起坐在她的那座望江楼的后院的开满红花的石榴树下一起**沉思,我们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钟**是个古典美人似的多愁善感的天仙般的女子,陷入冥想和出现穿越的时候比我要多得多,有时候我和她亲热的时候,她还会恍惚自己是巫山神女,而我就是那个楚怀王。

    不过那天在那家丰田汽车4s店门前进行穿越、变成了襄阳城外望着宋之问吆喝的店小二的时候,把我拉回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的却是一个路过的长者,拿过我手里的那本翻开的《唐诗鉴赏辞典》就有些吃惊:〃年轻人怎么会喜欢看这种书?现在中国人看书的少,看这种书的人更少,在街边看这种书、读宋之问的人少之又少!〃

    那是一个有着和我一样的国字脸,称得上凤目鹰鼻、长眉入鬓、硬朗的面部与睿智的双眼的五十开外的老男人,从他那整齐的西服革履和系得端端正正的领带就可以看得出他气度轩昂,气质深邃、稳重,遇事不惊、处事不俗的意思,而那种岁月的磨砺在他那举止启唇中流泻无遗,当然会有举止儒雅、大方得体;也会有果断干练、文人气质从他那雕刻在额头的皱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教长的稳重,也有马法师的灵活;既有杨大爹的智慧,也有玉林大师的慈悲;既有金熙浩的才华,也有佛爷的坚决,这样的老男人就是我所喜欢的。

    五十多岁的老男人经历了岁月的磨练,所以开始磨练起岁月来了;这样的男人,在妻子面前是洋酒,在儿女面前是啤酒,在父母面前是红酒,在自己面前就是白酒,点点滴滴在心头;这样的男人,有过太多的无奈,也有过太多的思考;有过太多的精力,也有过太多的感慨;这样的男人,经历了春夏秋冬的蹉跎岁月,趟过了泥泞的小河;爬过了荆棘的山坡,耕作过田间的黄土地;操纵过机*的摇柄,经过了北漂南下的求索,于是不再是波涛滚滚的大海,而是风平浪静的小溪,而平静的水面偶尔泛起的淡淡微波则是他们表达情感的见证。

    五十多岁的老男人,已经不再年轻、不再莽撞、不再**、不再浮躁,有的只是成熟和厚重,有的只是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的阅历。于是他们知道了谦让,知道了容忍;知道了衡量,知道了随遇而安;知道了遇事不强求,知道了小事不可太认真;虽然内心涌动的依然是不服老、不服输、不甘心的**,可是因为对现实不屑一顾,加上圆滑世故,就没有了**,安逸了许多,就变成了一座坚固的堤坝,变成了北方含蓄的雾霾,变成了夜色中深沉的霓虹灯,也变成了一道每个男人都会经过的风景线。

    五十多岁的老男人光芒四*、夺目耀眼,只有心无杂念的纯净的心灵,才看到和感受他们那种纯净。如果他们是诗,那是依然**汹涌的诗,是饱含神韵和暗流涌动的诗;如果他们是画,那是依然张扬着青春活力的画,是传递着天地间坦然镇定而耐心成熟的画;如果是雕塑,那是依然充满男性雄性的大卫雕塑,那种力量和深情令不少女人为之动情;如果是一瓶酒,那就是五十多年的陈酿,不说酒味浓郁,就是价值也是十分可观的;如果是一杯茶,不是淡雅的绿茶,也不是浓郁的红茶,而是铁观音和普洱茶,只要品过就会终身难忘;他们胜似狂风

973。难得遇见你这样的忘年交() 
973.难得遇见你这样的忘年交

    我喜欢这样举止儒雅,大方得体的长者,也喜欢那仅仅只是看了一眼就能说出宋之问的文学修养,更喜欢他所流露出的睿智的聪慧和对我的好奇,加上自己从小就被教育成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孩子所保持的习惯,就赶紧站起身来一边给那个很有绅士风度的老男人让座,一边恭恭敬敬的回答着:〃老先生,实在对不起,读到宋之问的那首《渡汉江》的时候我的确是有些忘形了,这是我的不对。〃

    〃有什么对不起的?像宋之问这样的小人才应该对你说对不起呢。〃那个五十多岁的长者没有跟我讲任何客气,将手里的提包随随便便的扔到花坛的绿草之中,就在我让给他的那个铺着丰田车的宣传单的大理石板上坐下了:〃宋之问诗才一流,可是品行恶劣,为人不齿。先是自恃才华出众、仪表堂堂,就写诗向武则天自荐当男*,可是武则天听说他有口臭,对他避而远之;他于是很快转向依附武则天的男*张易之,甚至为那个小白脸捧溺器,有辱斯文不说,还留下千古笑柄,实在不值。〃

    我听得津津有味:〃您接着说。〃

    〃不久,宰相张柬之、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人逼武则天退位,张易之被杀,宋之问被贬到泷州。〃那个老男人在接着讲道:〃不甘心的他在被贬的第二年就偷偷潜回洛阳,躲在友人王同皎的家中,而王同皎是安定公主的驸马,当时武三思的权势嚣张,驸马不想让大唐江山落入武三思之手,就密谋他人诛杀武三思。此事被宋之问知道后,就指使侄子向武三思告密,结果王同皎等人被斩首,他宋之问当然得到了武三思的赏识,被提拔为鸿胪主簿,由此,宋之问也背上了〃卖友求荣〃的骂名,史书记载:深为义士所讥、天下丑其行。〃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