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之桢此时深吸口气,竟强笑道,“你比我知道得都多。”

    换了别人,听这话还不得立即下跪请罪可元春愣是从赵之桢身上看出浓浓的自嘲,她轻轻靠住赵之桢的肩膀,“我哥哥信里说,他已经跟您禀报过。”

    赵之桢闻言,又立即坐直了,一抬手招来心腹大太监,令他到书房把近期的密折全都带了过来:贾珠和在金陵的密谍所写的密折赫然摆在了最上面。

    贾珠在密折中说起江南数个海港破旧不堪,于是商贾云集粤州港,其中与温家亲厚的海商获利惊人;他麾下的密谍也回报,方愈召集同行修缮港口,应者甚多。温家在粤州亦有商铺商队,定期出海且次次满载而归。

    刚看到这两封密折时,赵之桢倒也心中快慰:重启海运果然是明智之举。

    如今有了元春的提醒,赵之桢也当起了“事后诸葛”,品出了言外之意:究竟何等获利能让贾珠认作“惊人”除了盐铁,就剩兵器了而方愈能大展手脚,也是那些支持他的商人们想出口恶气温家在两广行事的确比较霸道。

    现在想来,赵之桢也明白他们为何如此隐晦:这事儿有人证,但物证不好找了,而能佐证他们所言不虚的两广官员,送进京城的折子又得在中书、内阁走上一遭。赵之桢已经登基小一年,但中书省和内阁官员依旧在太上皇的掌握之中。

    爱妃这几句话真是余音袅袅。

    赵之桢沉默良久,方道,“你这是劝我当机立断不成刚刚你不是还不许我心急。”说着,又倚到引枕上,“你哥哥不好直说,让你费心转述,这是吃准了我当着发不出火”

    元春摇了摇头,“不是说您发不出火,是觉着由我就近劝说比较方便”

    赵之桢抚住额头:他也知道元春兄妹两个如此谨慎的原因多半在他父皇身上。他若是不是母后亲手养大,就算他全力救驾,帝位能不能落到他身上也还两说。他父皇选择他,有多少是因为“不得不”,又有几分是“情愿”自从他战功不断,但在朝中不说投靠的臣子,连声望都挺有限的时候,他就对他父皇不怎么指望了。

    父皇偏心他没辙,横竖他这辈子也有偏心他的可心人儿。

    因此他最多就是心中遗憾,出招时会顾忌父皇颜面,但涉及皇权必然不会想让。不过面对元春,他依旧轻声道,“我再琢磨琢磨。”

    元春也在他身边躺下了,沉默片刻,终于小心翼翼道,“京郊大营里还有火器吗”

    “有啊。”赵之桢扭头道,“但都快锈没了。”这里的火器专指能手持的那种,原本是用来对付北狄骑兵的,不过考虑到射程、火力以及填充速度还有那个时不时殃及一大片的炸膛,火器便归入了“鸡肋”之中,这么多年过来,三任帝王都没往这上面投入多少银子。

    只是元春说正事时向来有的放矢,他好奇道,“最近又看了什么书”

    圣上书房里的藏书,元春已经能随意翻看。几年下来,不仅书房中兵书读了个差不多,如今甚至能染指军中兵器的图纸了。

    元春道:“到时候,南边海战时,没准儿火器挺好用。”

    赵之桢自然听得出她的弦外之音,瞧了她半晌,忽然抚掌而笑,“妙”

    他重视骑兵,也关心步军,但海军到目前为止也只是划拨了一笔银子,也派了能人修缮港口和船坞而已。

    说穿了,在他眼里,原本海军也暂且只有“将来封堵粤州港,阻断温家逃跑后路”这一条用途,上得了台面。

    但元春却直接点醒了他:能满载四船兵器安然回到粤州,商船恐怕早就成了兵舰南边海盗猖獗,也不是一天两天,关键是这群海盗多是大齐那些不守规矩的商人与沿岸驻军勾结,以及监守自盗。

    仔细想想,温家见势不妙,跟他二哥和费家似的,带上财物和族人心腹,一起乘船出海商队改舰队,压根就是现成的,一点儿不费事儿就凭如今南海海军的本事,追都未必追得上啊。

    到时候人家在海外寻个大岛,就此扎根,再反过来侵袭粤州港这打蛇不死的滋味,肯定比现在更让他憋屈

    元春偏偏在此时又道:“南海大都督为人靠得住吗”

    广大文官对这位新君还在观望之中,但武官却大多觉得圣上很对脾气,这位南海海军亦在此列:军人想升官发财,还是得靠打仗,不然光靠资历慢慢熬,那得什么时候

    显而易见,跟着赵之桢不会没仗可打,自然也不会缺了军功。大齐海军虽然多年来都是“后娘养的”,但总归在赵之桢这里,还有点盼头。

    至于在北海大都督的牵线之下就是当初发现了废太子动向,一路追踪,最后还把功劳送给贾蓉的那位,可是在赵之桢登基之前就投靠过来了。之后他更是为同僚南海大都督打包票,于是南海这位海军大统领也暗中归于圣上麾下。

    听了这段渊源,元春也来了精神,“原来如此您看能在他们那边都试一试”大齐只有东面临海,金陵以北称作北海,南面自然叫南海了。

    赵之桢好奇道:“这个都是怎么说”

    元春笑道:“托您的福,我手下这些年添了许多能人。赚不赚银子倒还在其次。万一赔了,您也会给我偷偷补上不是”

    这话自是“事出有因”。

    元春手下的大管事南下采买的时候,买了个难得的方子,又添置了相应的药材,于是银子有些不趁手,答应旁人的货款略晚了一天,就听相熟的卖家一脸谄媚地表示说银子已经到了元春手下的管事们就没有谁敢行事嚣张的,他们看起来只是有些靠山,买卖公道的平常商人。

    元春接着道:“我那个管事回京来就跟我念叨,那卖家都像白送了。”

    话说元春手里的产业也就两类,其一是京郊十多个大庄子,其二就是药材。不管是种粮还是贩药,她都没打算赚什么银子,只要不亏损就成:因为价廉物品童叟无欺,赶上天灾,她的管事们还会主动施粥施药,于是元春的几个铺子和庄子名声都很好。

    她越说越直白,“舍财求名,我觉着值当。”随即话锋一转,又回到了赵之桢的问话上,“我让人跟着蓉哥儿他大舅子,雇了两艘船离了京城,往东边转了转。”

    赵之桢哑然失笑,“你是技痒,想去练练手吧真是雇船”

    一语中的元春只得嘀咕道,“甭管是手持的火器,还是船上的大炮,也是要耗银子的,咱们边上那些岛上盘踞的海盗,不打白不打嘛。我知道那些人背后弯弯绕绕,没个简单的,但有您给我撑腰,我还怕什么呢。”

    赵之桢大笑,“看来你练手练得不赖,这便来和我说了,分明是先斩后奏。”

    元春如今是真不怕他,闻言反而振振有词,“我可是以多赚零花,给咱们闺女攒嫁妆为名,哪个会多嘴”

    史书上,肯插手政事的妃嫔多了去,但真正能在兵事上说得上话的女子却寥寥无几。满朝文武真并没几人知道元春几乎能在所有事项上给赵之桢出主意。

    赵之桢笑得越发灿烂:他最是欣赏元春的“本真”。如今但凡有点见识,有点身份的,无论男女总是不屑于直言银钱,可实际上这些人中有几个并不贪婪爱财像元春这样一点都不避讳的,最起码也是心中坦荡,求名不求利。

    言毕,她起身从枕边的小柜子里拿出了个上锁的小匣子,元春把里面的小册子郑重交到了赵之桢手上,“正经花了些心思呢。”

    册子很薄,上面关于海战的内容对赵之桢这种打仗的行家来说,一点都不艰难,一盏茶的功夫他就彻底看完,随之便是同样一盏茶之久的沉默。

    话说温家之所以花大笔银子去购买大弩机,纯是因为现在的大炮虽然在海战以及攻城时伤害惊人,但它又沉又贵要命的是射程忒短

    但元春的这本册子里的东西若是经过验证,真地跟文里说得一样好的话,赵之桢心道:贵死也值了

    元春等赵之桢的目光再次落到她身上,她才问道,“您看可还妥当”

    赵之桢直白道:“挺好。一会儿我就召他们来议一议,回头北海的舰船修理完了,也拉到海上去打几炮试试。”

    元春赶忙拉住赵之桢的胳膊,“我那些手下在海上练手,不会谁都不知晓。不过一众海商之间也勾心斗角,甚至直接刀兵相向他们说话也不易传到有些人的耳朵里。”

    这番意有所指,赵之桢“照单全收”,听完还道,“你好像还话里有话啊。”

    元春也不含糊:写就小册子之人,正是前朝负责军械官员的后人,改进火器火炮全是家传的手艺。

    话说连前朝皇族都能做官了,一个前朝官员的后人身份当然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阻碍。关键是这一家子得罪了赵之桢他大哥。

    这家人的本事知道的人不多,而但凡知道了就连大皇子都要眼红。因此大皇子便吩咐手下好生拉拢这一家子,可惜手下们跋扈惯了,所谓的拉拢就成了巧取豪夺。

    这家人当然不肯了,又躲又藏地好不容易熬到了“变天”。

    怎料昔日的大皇子赵之棣在宫变之后果断服软,并带着自己的心腹归于赵之桢麾下。又因为赵之桢在文臣之中声望手段都略显不足,赵之棣在新君登基后依旧风光不减,且握有想当的实权。

    于是这家人万般无奈之下,透过方愈寻到了元春这根粗壮的大腿元春果然没让他们失望,她已经有了足够的气度:只要你有真本事,得罪谁我都能替你兜着。

    而这家人的仇家是大皇子妃的亲戚,元春听说直接把这位妯娌拎进宫来说道了一回前世她得小心应对的人物,如今连打带敲也是轻描淡写,而且压根不怕人家怀恨在心。横竖你恨我倒也罢了,若是露了行迹,我正好顺理成章地收拾你。

    自此之后,这一家子终于安然回京居住了。

    于是这家人兴奋之下小试牛刀,把船上的火器和大炮略略改进了一番,元春得了心腹的报告,转过头便跟赵之桢照实说了。

    果不其然,这点事儿在赵之桢看来压根什么也不算:手里没兵也没什么威望的兄弟们,他又真正在意哪一个

    就在赵之桢吩咐下去,召几位心腹入宫之际,特地把大皇子也叫了出来,这会儿可都已经掌灯了。

    如今的大皇子赵晗最近多了桩烦恼:他妹妹已经有喜了,他这边还没动静。

    其实他还算绷得住,但他那个活泼聪慧,行事又有分寸的媳妇终归是个没经过太多风浪的年轻姑娘,却未必能像他那般淡定。

    换做平常人家,新婚两年没动静也不稀奇,姑娘出身好的话,婆家也不好太焦急。

    但嫁入皇家,尤其还是嫁给了圣上的嫡长子,一年没有动静赵晗他媳妇心有点乱:好在岳母常进宫宽慰,太后和贵妃也都很和气。

    小两口正相依偎着,你侬我侬呢,赵之桢的大太监忽然到来传达圣上的口谕。赵晗让妻子等他回来,便换了身衣裳,匆匆出门。

    到了他父皇的书房,压根没费什么唇舌,赵晗便得了件要紧的差事。平素他大多数时间都跟父亲理政,边学边做的那种。

    这回他父亲让他跟着北海大都督,看看新火器和新舰船:主要是多看多学。

    赵之桢也是吸取了他二哥的教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