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我是大明星-第8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俩人聊了很久,到最后,叶敬的酒都醒了,看着宋铮,想到自己刚才说的那些话,不禁有些索然。

    宋铮见状,起身道:“叶导!你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拍好这部戏,对得起你自己,也对得起你们那一代人!”

    叶敬没说话,只是用力的点头,等宋铮离开之后,不禁发出了一声长叹。

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七百六十一章 

    大年初二,刚刚过了新年,人们依旧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之中的时候,作为电影人,这一年中,作为忙碌的时节才算是真正开始。

    贺岁片最早起源并流行于香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内的一些明星都会自发地凑到一起,不计片酬地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献给观众。

    寻求欢乐和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因此其题材多与百姓节日期间喜庆、祝福的生活与习俗相关,形式多是娱乐性、消遣性较强的喜剧片和动作片。

    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福禄寿喜”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词来命名,内容上也基本满足以下两点:首先是喜剧,其次有一个相对圆满的大团圆结局。

    在中国,香江是最会制造娱乐神话的地方,贺岁片在香江的出现和成长,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档期,更让中国电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80年代初,是香港贺岁档的形成时期,虽然一开始贺岁的概念还比较朦胧,但是1981年许冠文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摩登保镖》的成功,无疑让后来的“贺岁片”立了一个标榜,于是大家便把其卖点集中到了喜剧这一类型上。

    从20世纪80年代的贺岁片演员阵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参与演出的,基本是一些擅长演绎喜剧的本色艺人。

    比如 《富贵逼人》系列里的董标、沈殿峡,还有内地观众最早接触到的由香江导演洪金保执导的贺岁片《福星高照》里的吴耀汗、曾智伟等。

    这个时期的香江贺岁片卖点完全是搞笑的内容和演员的演技,而非艺人的人气。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由当红人气偶像担纲的贺岁片,像周闰发所主演的《八星报喜》、《吉星拱照》、《花旗少林》等。张漫玉曾参与《富贵吉祥》、《家有喜事》、《东方三侠》、《东成西就》等贺岁片的演出,那几年也正是香江影坛渐入佳境的时期。

    到了20世纪90年代,是香江贺岁片的成熟和鼎盛时期,贺岁片几乎成了可以一窥艺人当年人气的试金石。

    贺岁片的演员阵容,不仅可预期影片的票房,甚至成为港产贺岁片运作的潜在规则。而说到90年代的香江贺岁片,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个是无厘头之王周星池,另一个是动作喜剧之神程龙。

    20世纪90年代的香江贺岁市场是周星池的天下,那个时候无厘头喜剧迅速走红,周星池自然也成为贺岁片的常客,几乎每年农历新年期间都有作品问世。

    像1993年获4000万票房的《唐伯虎点秋香》,1995年4500万的《大话西游》,1996年3600万的《大内密探零零发》,1997年4800万的《家有喜事》,1999年3000万的《喜剧之王》等等,都是星爷为观众献上的新年贺礼,而且每部都是堪称当年最卖座的香港影片之一。

    一直是香港电影顶梁柱的程龙介入贺岁档领域的时间比星爷要晚一些,但是他的介入,却让贺岁片出现了一个新转机。

    1995年岁末,程龙的《红番区》成为第一次被正式引进内地的“贺岁片”,80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让一直以来票房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为之一振。

    1996年、1997年,程龙借着《红番区》的成功,在内地接连推出了《白金龙》、《义胆厨星》等贺岁片,也频频得手,这都给内地电影人极大的启示。

    贺岁片几乎已成为华人地区的一种新年习俗,但是进入21世纪的香江贺岁片却失去了一人独大的优势,内地、好莱坞都从混沌中清醒过来,于是,三者在贺岁档拉开了电影的又一个战场。

    香江影人一直都把“贺岁”进行到底,但新世纪的贺岁档却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市场。1997年,冯晓刚执导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问世,使内地贺岁片开始有了属于它自己的生命与灵性,好莱坞也意识到贺岁档的优良商业时机,杀奔过来。

    这时的香江贺岁有点儿无奈,大场面、大制作不敌好莱坞,其一贯的喜剧风格又受到“冯氏幽默”的挑战,尽管有不少可以立志不倒香江影人出产了《功夫》、《无间道》之类的好片,但是由于烂片频频出现,几部好片实在难保香江的的绝对主力位置。

    《甲方乙方》在票房上的成功,引出此后几年的贺岁片大战,投拍的贺岁电影一年多过一年,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加入执导贺岁片的行列。

    大家都认为贺岁档是最容易博取票房成绩的时期,而且觉得贺岁档是一个吉利的档期,所以很多人都想通过这个时间段推出自己的作品。但是片子太多,市场空间也随之变小,加上现在大家又特别注重贺岁片的宣传及打造,这样就使得贺岁档期也变得异常火爆。

    今年的贺岁档自然也不例外,早早就展开宣传的《墨攻》,张仪谋倾力打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宁皓再度转型的《黄金大劫案》,当然也少不了宋铮备受期待的《老炮儿》。

    贺岁大战刚刚开会,呈现出来的便是一种硝烟弥漫的状态,原定于大年初五上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毫无预兆的调整了档期,改在了大年初一上映,很显然,张伟平是打了先声夺人的算盘,首日票房便狂收7000万,只可惜叫座不叫好,上映当日,网上便是板砖一片。

    紧跟着大年初二,另外两部万众瞩目的《老炮儿》和《墨攻》,也在同一天举行了首映礼。

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七百六十二章 

    2007年的贺岁大战,率先出招的便是张仪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首日,便狂收6000万,把新画面的张伟平激动的,恨不能当天就提前举行庆功宴会,虽然忍住了,却也不禁开始憧憬起了,《满城尽带黄金甲》打败《飓风营救2》,成为新的国内票房冠军。

    但是还没等张伟平高兴多久,就被兜头浇了一盆凉水,首日票房高是不假,可是,紧跟着而来的并不是他所期待的交口称赞,而是网友大军的疯狂批判。

    对此,宋铮自然是一点儿都不奇怪,作为重生者,他对《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票房走势一清二楚。

    开具很完美,至于结局,只能说落得一地鸡毛。

    《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之前,可谓万众期待,香江影帝周闰发,影后巩丽,金马影帝刘烨,宝岛小天王周洁伦,星光熠熠,把《墨攻》都给比了下去,人们都在期待着张仪谋将继《英雄》之后,再度为观众奉献上一部经典的武侠大片,结果张仪谋捧上来的却是国产武侠大片奉上最后的晚餐。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把高。潮戏安排在一场晚宴上,这是继《夜宴》后,再一次强有力地向观众宣示:国产武侠大片的老调子已经唱完了。

    这是怎样一桌乡气的盛宴啊:大鱼大肉大馒头堆积如山,且血气扑鼻,腥秽如铁,晚宴过后,留下的是杯盘狼藉,满地垃圾,再没有比乡村婚宴更恰当的比喻了。

    作为中国导演当中,最善于玩色彩的导演,张仪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依然延续了之前几部武侠大片屡试屡败的“团阵美学”,并发挥到极致,四百万朵菊花,密如蚂蚁的人海,极尽奢华之能事的皇宫,大有不恶心死你不算完的阵势。

    可是,这样一种在《英雄》里曾经被称为视觉盛宴的“团阵美学”,经历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同位重复,早已变成了视觉暴力、视觉垃圾、视觉污染!

    对于任何一个每场“盛宴”都心甘情愿自掏腰包去电影院的“享受”的观众来说,丝毫感觉不到震撼和美感,只有厌恶和恶心,就像农村里大鱼大肉的婚宴,吃一顿尚可,吃多了必然犯腻!

    宋铮作为一个重生者,也只想对那些死抱着大片梦不放的国内大导们说一句,该TM醒醒了!

    大片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其合理性,在DVD日渐普及,人们对影片的观看越来越家庭化的今天,以影院为中心的传统电影市场为了留住观众,推出大场面,大制作不失为一条策略。

    然而一味强调“团阵美学”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们无疑对大片进行了最拙劣的曲解,大制作不等于奢华,大场面更不等于人海战术,一切制作都应当以真实为基础。

    《泰坦尼克》、《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都是大制作,然而这些影片所有的大场面都以呈现逼真性为旨归,而不是像国内的这些大导们那样,毫无事实基础和逻辑基础的摆阔求大。

    这不是一种视觉暴力、视觉污染是什么?

    电影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但他是一种以“人”为主角的视觉艺术,遗憾的是,国内影坛的大片导演们只剩下对“视觉”舍本逐末、过犹不及的病态迷恋,偏偏把最重要的人,人的真善美给扔掉了!

    与《英雄》的宏大空洞、《十面埋伏》的生硬图解、《无极》的荒诞混乱、尤其是《夜宴》的漏洞百出相比较,《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剧情勉强及格,所谓及格,就是故事说圆了,没有明显硬伤了,然而却远远谈不上精彩。

    当初这部戏开拍的时候,张仪谋信誓旦旦的表示,这部戏的灵感脱胎于文学巨著《雷雨》,然而与《雷雨》原作密不透风又张弛有度的情感波澜、震撼心灵又悲天悯人的博大主题相比较,《满城尽带黄金甲》不仅把一部人道主义的悲悯之作,矮化为一出争权夺位的宫廷戏,更是把原作一个个精妙绝伦的情节爆点,难以理喻地放过,置换成了一场场乏善可陈地械斗和愣斗。

    这些打斗完全可以说是华而不实、虚张声势,除了给观众留下剧中人弱智、编导弱智的感想外别无它物。

    一个有中学文化程度,读过文学的瑰宝《雷雨》的观众,都应该知道剧中最富有戏剧性的爆点是“周朴园命长子周萍逼蘩漪喝药”、“周萍当着生母面与亲弟弟鲁大海冲突”、“鲁侍萍发现周萍与妹妹四凤私。通”和“周萍与四凤明白真相”四处,这些情节点里蕴含了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对剧中人尤其是蘩漪和周萍的细腻体察和深切悲悯。

    然而,这些精彩的亮点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里,要么被抹去,要么被轻轻带过,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而当这些层层推进的情感爆点一个个哑火后,《满城尽带黄金甲》不仅最后的高。潮缺乏情感铺垫,而且整片尤其前半部也就显得太过平淡了。

    如果说《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有一点亮色,那就是二王子元杰与母后的情感,它为影片的存在提供了唯一的合法性,也为周洁伦和巩丽的表演提供了成功的基石。

    而这一点提醒第五代导演和观众,电影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真实的情感,在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