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闲人-第6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不说武勋这边之后的恍悟,单说几位被传唤进去议事的大臣这边。

    先是礼部尚书徐琼焦急的靠近刘健,低声道:“希贤,如今使团回归在即,蒙古公主代表达延而来,此时停朝,那接待事宜如何安排?这可是关乎两国和战之重,不可轻忽啊。”

    刘健步履不停,闻言只是微微顿了一下,随即淡然道:“无妨,使团千里跋涉,蒙古公主一路想必也是车马劳顿,可先令人迎往驿馆歇息,略息风尘,我朝再择日召见。这也符合礼仪,凉达延也说不出什么。”

    徐琼呆愣了一下,只得苦笑着点点头,叹口气应了。城外大张旗鼓的摆出迎接的架势,如今忽然来了这么个大转折,简直如同虎头蛇尾。刘健此法倒也确实令人说不出什么,但是礼部怕是会被人诟病嘲笑。只不过眼下形式诡谲,他便再如何不愿,却也只得按照这个章程来,却顾不得什么脸面了。

    好在他如今年事已高,本就有了辞官之心,只要剩下的时日不出大错便是有功了,便也懒得再去争什么了。

    其余几人眼见连接件蒙古公主之事都给推了,互相对视一眼后,都把心思收了起来,打定主意只作壁上观。接下来的议政,谁也拿不准是什么情况,此时此刻,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啊。

    前面已到了偏殿,众人各自心思、鱼贯而入。进的殿中,但见弘治帝并没落座,却是负手站在窗前,面沉如水,脸上有沉思之色。

    “臣等,参见陛下。”在刘健的带领下,众人纷纷躬身施礼。

    窗前的弘治帝回转身来,抬手一挥,淡然道:“都免了吧,也不知嘴上说的动听,真正有几人心口如一。”

    这话一出,众人都是面色一变,当场就僵在了那里。皇帝显然心中憋的火大了,竟连这种诛心之语都冒出来了。老天爷,这是要出大事了吗?米陀佛的,咱们还是小心点吧。

    众人俱皆心中惴惴,大学士刘健却是猛的一抬头,霍然挺深昂然道:“陛下,还请慎言!此等失语,臣等万死不敢受!若真个臣等有罪过之处,自有国法律条制之,岂可有君父恶言相向之理?还请陛下收回方才之语。”说着,一揖到底,长揖不起。

    左右都御史闵珪、佀钟对视一眼,也是紧跟着上前,齐声相和。随即,兵部尚书马文升、工部尚书徐贯、吏部尚书屠滽也纷纷拜倒。

    唯有户部尚书周经、刑部尚书白昂迟疑着左右看看,一时没反应过来,孤零零的站在原地没动。

    弘治帝面色阴沉,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过,哈的一声怒极而笑。转身大步走到御案前,探手从桌上拿起一张纸条,猛地向下掼去,怒笑道:“不敢?你们还有什么不敢的?这便是你们所谓的不敢吗?朕,真是真真的受教了。”

    刘健等人看的分明,这纸条应该就是之前在大殿上,让皇帝忽然怒而离朝的那张。

    旁边侍立着的杜甫暗叹一声,冲着一旁侍立的小监使个眼色,那小监便抢先一步上前,将纸条捡起,恭敬的呈给刘健。

    皇帝可以发怒,可以给刘健甩脸色,但是却不能真个折辱他。而杜甫自己身为大内总管,某些时刻是可以看做皇帝的代言的,所以他也不能动。

    但是以刘健的身份、资历,自然不能真个让他去弯腰,那就等同于打脸了。如此的话,他这个当朝首辅的脸面还要不要了?今日之事一旦传扬出去,不说别个,单就他再下达政令时,就会多多少少的受到些别扭了。而一朝首辅,每每发布的政令是何等重要?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偏差,有时候就会引发不可预测的变故。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便是如此了。

    所以,有这么个小监看似谮越的抢出来,实则却是最适当的举动。即维护了皇帝的威严,也保住了刘健首辅的脸面。

    果然,弘治帝看到这一幕只是轻轻的哼了一声,并没特别的表示。而刘健则是冲那小监点点头,又看了杜甫一眼,眼中闪过慰然之意,这才低头去看那纸张。

    只是一看之下,猛地眼眸就是一缩,脸色终于凝重起来。呆然片刻后,这才省悟过来,将纸条传给身边的众人一一过目。

    “啊!这个……”

    “这这……他这是要做甚?”

    “怎么可能?!”

    “李宾之一向沉稳多谋,此举必有原委……”

    当众人一一看过那纸条后,霎时间轰的一声次第失声叫了起来。一时间偏殿之上,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

    有惊奇的,有愤怒的,有不信的,乱哄哄闹成一片,全被这个消息震的失去了常态。

    纸条上只有一句话:李阁老亲身出城,衣紫冠朱,相迎于首。

    这纸条不用问,自然便是锦衣卫探子送来的。京城首善之地,天子脚下,别说这种公共场所,便是各大臣家中,都有锦衣卫坐探。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也是明朝皇帝和大臣们共有的默契。

    今日这般场景,李东阳以堂堂内阁次辅的身份,忽然出现在城外迎接的举动,几乎是立刻就被锦衣卫探得,当即便在最短的时间内传到了皇帝眼前。这个速度,比张悦等人发现后再来禀报,更是要快的多快的多。

    一个堂堂的内阁大学士、当朝次辅,竟然自降身价的亲迎城外,这不啻于是放了一颗超大的卫星啊。

    出使使团回归也好,蒙古公主来访也罢,自然是要有一定的迎接程序,这本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这种迎接的规格,也是都有额定的规制的。低于这种规制是怠慢,往往会因此折射出朝中某些风向。一般来说,都是在某些博弈后,故意显露出来的。

    可是高于这种规制的话,却是历朝历代从所未有过的情况。除非是某些特殊的事件发生,比如为朝廷立下开疆拓土的大功,又或者作出影响国运的大功劳后,由皇帝会同所有大臣议后认同,认为必须以打破常规的规制来彰显其功的,才会有那种情形发生。而那种情形,也大都是皇帝本人亲自出面,抑或由太子或是皇子代表出面的。

    然而,以当朝重臣而领这种,却是从所未闻。更不要说,李东阳这个举动,明显没经过朝议,更没有得到皇帝的旨意许可。那么,他这么做的举动,里面的意味可就耐人寻味的深了。

    当然,你要说是人家私人关系好,自愿去接朋友怎么了。呵呵,私下关系好,自愿去接当然可以。但是既然是以私人关系出现,那你就不应该穿官服啊。

    官服,绝不是如后世的制服可比。那是必须有固定的场合,才会穿着的。古时礼法森严,无论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着极严格的规制。不到一定的等阶,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凡触及了,便是谮越之罪。

    谮越之罪,重者可是够的上掉脑袋的!

    而李东阳在这个时刻,身穿官服出现在城外迎接的队伍前,那便等若是明示所有人,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大明的内阁辅臣、当朝大学士!

    这,已然是妥妥的逾距了!

    以李东阳的身份、名望,这样的做法引发的效应,用脚趾头都能想到,会是何等巨大。又怎么能怪的弘治帝发这么大的脾气?

    李东阳此举,可以解读成是一种肆意的发泄,也可以解读成是对皇帝的一种对抗,一记打脸!

    至于为什么,呵呵,在场众人又哪个不知李家和苏默之间的龌龊?又哪个不知,李东阳对皇帝近来近乎放纵的厚待苏默的举动,是何等的不满?

    那么,李东阳今日所为,便也全都说的通了。只不过说的通归说得通,这背后隐含的意义,却是不得不令众人心中震怖了。这是什么?这分明是相权和皇权的正面硬怼啊!

    风暴,将起!

    

第695章:三道圣旨() 
偏殿内的议事谁也不知道详情如何,只是之后出来的各位大臣们,各个都是脸色古怪而凝重,三缄其口。

    这让一众吃瓜众纷纷猜测不已。然而随后下发的一连串旨意,却让所有都把嘴闭得紧紧的,瞬间无声。

    第一道旨意,着鸿胪寺妥善安置蒙古来使,并单独拨一处馆所为蒙古公主下榻行在。三日后,皇帝将在大朝日时,于皇极殿正式接见;

    第二道旨意,勒令出使蒙古钦差副使苏默闭门思过,免去其钦命职事。随时待查,以备问询。

    若说这两道圣旨还只是寻常,最多就是让人,对某个幸进的小子终于倒霉了而喜大普奔的话,那么接下里的第三道旨意,就让所有人身上发冷,有些凛凛然了。

    第三道圣旨的旨意是:除内阁大学士李东阳礼部尚书衔,罚奉一年,降三级听用,恩赐仍留内阁参赞……

    李东阳啊,堂堂大明内阁次辅,所有人公认的首辅接班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啊。就是这么位牛逼人物,竟然好悬没给一撸到底,皇帝这得是多么震怒才能下发这种旨意?

    要知道,这可不是针对一个微末小官,而是真正的大明中枢要员啊。整个大明朝这个级别的人能有几个?可以说每一个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都会引发莫大的波澜。若没有十分的必要,是绝对不可以轻易撼动的。

    而如今这道旨意,竟然明发天下,直接由政事堂批红而出,莫不是皇帝有了置换阁老的意思?

    这个猜测一出,顿时引得无数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不知多少人开始奔走串联,希图在接下来的博弈中分得一杯羹。

    到了李东阳这个层次,必然有着无数人为其奔走听用。而一旦他这个领头羊有所变动,那下面毫无疑问的将会产生多米诺骨牌般的效应,发生一系列的变动。而这种变动,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机会!

    而也是随着这一道旨意,无数的弹劾李东阳的奏章如雪片般飞向了皇帝的案头。弹劾的内容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由不得要好好深思一番,这个大明次辅究竟是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儿。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皇帝对这些奏章的态度也是不置可否,一概留中不发,这里暂且不表。

    回过头来再说当日,偏殿议事之时,未得奉诏的张懋等人,终于在宫门外见到了各自家中的子弟,也终是反应过来,皇帝忽然停朝议事的原因。

    只不过几位勋贵对此也是莫衷一是,议论一番后终是不得要领,只得无奈作罢。眼下情形模糊不清,一动不如一静,在场的都是成了精的人物,自然不会去犯那种冒失出手的低级错误。

    好在张悦等人的应对得当,既然已经通知了苏默那边,而苏默也已经回归了使团队伍,至少在表面来看,便不至于落下多大的大错,足以暂时应付。

    至于说李东阳的用意,张懋等人和偏殿里的几位猜想大致相同,大抵就是一种无声的抗争,表明自己的态度罢了。

    这种举措说有用也有用,说没用也真没啥大用。这种行为算的是一种捧杀,毋庸讳言,对苏默的前途的杀伤力巨大。毕竟,以苏默眼下还只是区区一个蒙童的身份而言,就逼的当朝次辅如此屈辱,无论真假内情如何,传出去后,一个嚣张跋扈、恃宠而骄的名头是扣得妥妥的了。

    成化年间的传奉官的名头有多么臭就不用说了,偏偏苏默如今也算是戴着这么顶帽子。这事儿一出还能有好?不说别个,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