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六合诀-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封常清出身低微而后被高仙芝启用为将,封常清一上任便显露了他超凡的军事才能。这次出兵仍然是高仙芝为统帅,封常清为先锋。封常清领兵六万与安军交锋,这一交锋封常清才知道自己判断的错误,唐军根本没办法和安军对抗,第一战便六万人死伤大半。封常清收拾残兵再次迎战,这次死得只剩几十人,封常清无奈,便带着仅剩的几十人往潼关方向逃去,安军如潮水般的向潼关追来。恰好封常清在逃往潼关的路上遇上了统帅高仙芝。高仙芝听封常清汇报知道安军势不可挡,于是二人决定从长计议,死守潼关。这种以逸待劳的军事策略可以说是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明智之举。但是,到安庆绪领段木子、多情子、玄月、福儿一行人到潼关的时候,潼关唐军的统帅已经变成了哥舒翰。

原来奸贼杨国忠听封常清说安军易破,而他又不在前线更不知敌情。心想:“如果封常清破了安军那不是他的功劳盖过我杨国忠,那我右相之位也较封常清而次之,不如找他一点错,让他也知道知道我杨国忠的厉害。”刚好封常清的先头部队惨败,现在正和统帅高仙芝合二为一死守潼关。这样唐军和安军在潼关相持数日,胜败不见分晓,于是杨国忠有点着急,便启奏万岁建议派宦官边令诚为监军到潼关看看前线的情势,唐玄宗准奏。宦官边令诚到了潼关后,不是先查看军务,而是向高仙芝索要贿赂,高仙芝没有理他。边令诚回京后便在圣上面前大说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坏话,说封常清把军事当成儿戏,造成六万将士几乎全军覆没。而高仙芝无故退军十几里使贼军围困潼关。按说杨国忠应该保持沉默,等事情弄明白了再来定夺。可是,杨国忠却火上加油启奏道:“启奏圣上,封常清出征时曾在陛下面前信誓旦旦言不出几日必大败贼军,而今高仙芝、封常清等人死守潼关不战,不知是何用意?”

唐玄宗不以为然道:

“封常清曾得高仙芝器重,说明封常清有过人之处,而高仙芝自己更不用说是我大唐名帅,尔等就不必多虑了。”

杨国忠没想到唐玄宗会搪塞了事,于是他再次进言道:

“臣以为,封常清死守潼关是小,但是,就怕多日不战低了我军士气。再者封常清言贼军易破,而他们领军到潼关与贼军对垒时,竟不出战。圣上不觉得有点奇怪吗?臣倒是怕他们和贼军有狼狈之举。”

“哦!杨爱卿言之有理。朕怎么没有想到呢!”唐玄宗一听杨国忠的这番话也大吃一惊。接着道:“依杨爱卿之见呢?”

“高仙芝、封常清等人言过其实,像他们这样懦弱之辈不可大用。再者;说不定他们有投敌之心也未可知。”

“嗯!还是杨爱卿想得周全。”唐玄宗道。

由于唐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和奸贼杨国忠之言,毫不犹豫的革除了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军权。其实唐玄宗老来是比较昏庸的,因为他后期过分宠信某位大臣,如前期的李林甫;再就是安禄山、杨国忠。封常清深感怨恨不平,心想:“我封常清为保大唐江山社稷出生入死,对圣上忠贞不二,可是皇上竟然听信奸贼之言临阵除将,看来我大唐气数将尽。”封常清乃自尽。高仙芝见封常清以死明志,悲痛不已,乃泣道:“圣上被奸人所惑,可惜高仙芝无力回天呐!”亦自尽。

唐玄宗一听说封常清和高仙芝都含恨自尽一时悲痛不已,后悔不该听信片面之言。无奈之间唐玄宗想到了平西郡王哥舒翰。哥舒翰西征吐蕃有功,此时恰好染疾在家中养病,然而国难当头,况且潼关是长安城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潼关失守则京城必危。然而能当此任者非平西郡王哥舒翰莫属。昔日安禄山与哥舒翰在朝中便是面和心不和,如今唐玄宗命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自然不会姑息。

哥舒翰久经沙场,其军事才能非常人能比,无奈此次染疾出征行动不便,且年事已高。不过,哥舒翰到了潼关后首先整顿军纪,稳定军心。因此,即使唐军潼关守将变换安贼亦无可趁之机。哥舒翰可谓大唐杰出将才,当时有诗赞曰: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第四十三章 多情献策

安庆绪领各位侠士入帐后,安禄山闻之大喜乃设宴为大家接风。段木子和多情子等人感到有些不自在,因为他们加入安军只为除贼而并非要图高官厚禄。

安禄山早就在江湖中听说过多情子的名字,而段木子此时在江湖中的地位显然比不上多情子,但是安禄山对段木子的名字也不陌生,因为段木子是司马承祯的弟子而且与轧荤雨的恩怨之深安禄山会不知道段木子吗?可惜段木子不知道这些。当然有他们四位江湖正派人士加入安军,安禄山希望以此来改变江湖人士对他的态度。席间,安禄山举杯道:

“久闻各位大侠之名,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

“安大帅,我们几人也并非帮您成就霸业。”多情子微笑道。安禄山闻之不悦。多情子又话中带刺道:“不过我等倒想助安大帅除贼。”

“多情公子真是爽快之人,世人皆误会我安禄山心怀不轨,其实本帅志在剪除皇上身边的乱臣贼子,还我大唐太平盛世,使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此次本帅起兵灭贼如能成功便死而无憾。”安禄山慷慨激昂道。

“安大帅能怀仁义之心,天下百姓最终会理解您的义举的,但如果破了潼关大军直入长安怕是必会惊扰圣驾。”段木子停杯道。

“段兄弟,这是多虑了,因为本帅便是受皇上的旨意行事,只是有些乱臣故意阻挠。”安禄山故作轻松道。

“是啊!奸臣当道,国无宁日。正如多情兄所言,我等只希望凭微薄之力助安帅除杨国忠、轧荤雨等奸贼,其它是非我等皆不想过问。”段木子敞开心扉道。

“好,看来我儿媳公孙大娘能结识你们四位侠士真是她的福份呐!来、来、来、本帅敬四位侠士一杯。”安禄山说着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多情子、段木子、福儿也举杯奉陪,玄月不会喝酒只能坐在一旁陪着。段木子觉得此时的安禄山并非像传闻中说的那样是卑鄙小人,其言行豪爽,不像深藏城府之人,其实表面看来安禄山除了肥胖之外似乎并无二样。但是,经过枯树下客栈和断魂岗发生的那些事情后,段木子也不敢从表面去看待问题。多情子本来对安禄山父子并无好感,只是为了公孙大娘和段木子他实在是放心不下。玄月和福儿都是被国师轧荤雨害得无依无靠之人,只有师兄是他们唯一的亲人,所以一切他们都听段木子的。

“父帅,此次潼关之围有四位侠士相助定会迎刃而解。”安庆绪高兴的对父帅安禄山道。

“哼!”安禄山脸一沉不悦道:“庆绪,解潼关之围乃我军之事怎能劳烦众位侠士。”

“哦,那是!那是!孩儿也是急得没有办法。”安庆绪歉意道。

“那好,看来这里没我们的事,我们还是走吧!”多情子说着起身道。

安禄山慌忙起身拦住多情子道:“多情兄,看来你是误会了本帅的意思,其实阵前正是用人之际,本帅是怕四位侠士不肯出力,故且想留四位多住几日也算是尽地主之谊吧!如果俩位大侠有意帮本帅破潼关,本帅真是求之不得。”安禄山本想说几句客套话,没想到多情子并不领情,反而弄得安禄山倍感尴尬。

“父帅,这四位侠士本来就是来帮我们破潼关的,木子便是儿媳公孙大娘的义弟。”公孙大娘此时开口道。

“贤媳能为大局着想,真是难能可贵呀!”安禄山赞赏公孙大娘道。

多情子、段木子、玄月、福儿终于还是经不起安禄山的一场“高论”,他们都留在了安军营中帮安禄山父子破潼关之围。

这一连几日还是攻不下潼关,哥舒翰虽身染疾病但仍驾车、登城指挥自如,叛军任凭采用各种方法仍不能攻克。哥舒翰命令唐军将士以强攻硬弩克敌之攻势,纵使叛军野蛮也无法克唐军之势。连日来,安军潼关未拿下反倒伤亡惨重,而潼关依然如故。安禄山倍感焦急,多情子早就看出来了安禄山的心思乃道:

“安帅要破潼关并非难事。”

“多情公子何出此言?敌我双方已对垒将近两月有余本帅仍不敢妄断潼关城易破。”安禄山疑道。

“看来安帅是不肯相信,那就当我多情子多事罢了。”多情子微笑着欲佛袖而去。

“公子,请稍安勿躁。有何良策不防说来,本帅方才言语不周还望见谅。”安禄山忙歉意道。他也知道多情子在江湖上豪放不羁必有过人之处。

“据说潼关守将平西郡王哥舒翰近来身患重疾行动不便守城则可指挥自如,一旦短兵相接哥舒翰自然无能为力。任凭哥舒翰的长枪猛如霸王。”

“其实本帅也有此想法,只是哥舒翰乃将帅奇才,任我军如何叫阵哥舒翰也不会领兵出战。”安禄山无奈道。

“我自有办法,试想封常清、高仙芝是如何自尽而亡的。”

“乃朝廷之故,本帅不知其祥。”

“不,乃边令诚和杨贼之故,,杨国忠怕有朝一日封常清、高仙芝功名显赫,皇上会冷落他乃谗言陷害他们二人。”

“这与哥舒翰守潼关有何关系?”安禄山不解的问道。

“据在下所知,哥舒翰在朝中乃为重臣,况且他素来看不惯杨国忠小人之心,而以杨贼妒贤之心必会时时提防哥舒翰的一举一动,因此安帅可以暗中派人到京城散布谣言,说,哥舒翰意欲投安帅帐下故不出城迎战。到时候杨国忠必会抓住有利时机,不分事情真伪便会在皇上耳边煽风点火,纵使安帅的旗号是‘诛杨贼,清君侧’现在皇上也不会相信安帅您的口号,所以皇上必定命令哥舒翰开城迎战。试想任凭哥舒翰再有军事才能也必会出城迎战以示自己的清白,否则必会落到封常清、高仙芝一样的下场。”多情子自信的娓娓道来。

安禄山一听拍案叫绝道:

“好,实在是好主意。都说多情子风liu倜傥,武功高强,今日看来绝非如此,原来公子还机智过人,本帅看来多情公子更胜酒老前辈一筹啊!”

“安帅,不必客套,多情子也是想早些结束战争,使百姓脱离水火才出此下策。”多情子心情复杂的说道。

“好,那本帅就取了潼关后,多情兄弟想要什么随便说。哈、、、、、、”安禄山高兴的拍了拍多情子的肩膀大笑道。

多情子没有回答,他只是笑了笑,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第四十四章 哥舒出战

一切依计行事,安军不再攻城,仿佛战争已结束了一般,士兵们在帐中穿行也无紧张神色,而潼关城上的守将并无松懈之意仍然弓弩满弦,军纪严明士气高涨。

一日,两日,五日,、、、、、、潼关城上将士仍然如故,显然他们都有誓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眼看已近十日,安禄山急得不知所措,有道是:“兵贵神速”如果就此耗下去军中粮饷开支恐怕维持不久,因此,安禄山怎能不心急如焚呢?多情子、段木子、公孙大娘等人这几天经常结伴在帐外散步,段木子的厚道;多情子的乐观、自信;公孙大娘的贤淑;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似乎成了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原因。以前公孙大娘总看不惯多情子的狂妄,而现在她对多情子的看法已不只是原来他的狂妄,而更多的是多情子的睿智和自信,还有多情子玩世不恭的心态和满身侠义的精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