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究竟多彪悍-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文章滔滔雄辩,用事实说话、用推导法说话、用归谬法说话,环环进逼。
  他先用穆公重用百里奚与蹇叔、孝公重用商鞅、惠文王重用张仪、昭襄王重用范雎的实例,证明这四世君王重用客卿都没有错儿,遂使秦国由弱至强,成就帝业。
  接着再说,假如大王您只用秦国国货,那么您就没法儿享用六国的珠玉宝贝、名剑骏马,乃至郑卫美女了,对这些好东西只有眼馋的份儿。即便郑卫的流行歌曲也甭听了,只能重新拍着大腿、敲秦国的瓦罐儿。
  然后李斯用了一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样的宏大语言,逼秦王向真理低头。又把秦王逐客比喻成借兵给敌国、送粮给盗贼,而后疾呼“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第二十三章千古一帝的幽灵推手——韩非(3)
  
  ——大王啊,您这样逐客以资敌国,不是亡国的搞法吗?
  上书时,李斯已在被逐的途中,这些话即使不说,也是被逐,所以他豁出去危言耸听了。
  一番激烈的言辞,特别是“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这句,把嬴政给雷到了。
  上书的结果是,嬴政立刻撤销了《逐客令》,派人把李斯追回,官复原职,应该说更为倚重了。
  嬴政明白了,过河的时候不能拆桥,拉磨的时候不能杀驴。于是他对六国来的宾客更加客气,甚至对其中的傲慢者,也能做到忍气吞声。
  且慢赞美他“礼贤下士”,有这样克制力的雄主,一旦爆发出相反的力量,那也是很可怕的。不过这是后话。
  既然秦王求贤如渴,六国名士当然就趋之若鹜。其中,有一位军事天才不可不表,那就是尉缭。
  尉缭的本名,其实就叫“缭”,魏国大梁人,早在嬴政十一年就来到秦国了。他给嬴政献计说:“若想成大业,就得趁眼下诸侯对秦毕恭毕敬之时,逐一灭之。臣恐诸侯一旦联手抗秦,秦即失机,会像智伯、夫差、齐闵王那样败亡。希望大王不要小抠,拿财富去贿赂各国权臣,总共也就损耗30万金吧,即可把六国统统吃进。”
  这个主意以前李斯也出过,只是因嫪毐案发给耽误了。此次尉缭提出,李斯马上附和,嬴政也就立刻采纳。
  从这时候的秦王看,他对宾客的态度,一律是“你们太有才了”。为向宾客表示诚意,他对尉缭亲如兄弟,甚至把自己的饮食、服饰水准降到与尉缭相同,对尉缭持平等之礼。
  这还了得!
  李斯看不出什么来,只是为客卿地位之高而沾沾自喜。可是尉缭更聪明一点,他觉得君王作秀做到这个程度,就不可不警惕了。这嬴政,在尉缭眼中,不仅长相不好,还有虎狼之心,事业还没成呢,当然容易做到礼贤下士,可一旦得志,还不得吃人!
  于是他断言:“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人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也就是说,秦王得到天下后,还不知要怎么折腾老百姓呢,哪能长期在他跟前晃悠!
  主意一定,尉缭就想一跑了之。秦王发现了这个动向,连忙委以重任,极力挽留。给尉缭的任命是“国尉”,即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因此后人才叫他“尉缭”。至于尉缭的武功事迹,史书记载很少,他后来的结局也不大清楚,估计最后还是跑掉了。
  他给后世留下兵书一部,就是《尉缭子》,也相当有名。
  嬴政清理了内部对王权构成威胁的政治集团,身边又有了李斯、尉缭两位文武之才,就开始对外发力了,对东方六国兼施文武两手。文的一手,是大量派出卧底,去六国游说、贿赂、收买代理人;武的一手,就是先解决韩国。
  韩国在六国中最弱,其间仅有十多年因为用了法家申不害为相,一度强大。而到了现在,它疲弱得连贿赂秦国的财力都没有了,只好高价销售本国美女,换来黄金贿赂秦国。六国诸侯中哪家也买不起这天价美女,只有秦国能出得起钱。于是,事情就有了一个幽默的循环——秦国把黄金给韩国,买回美女;韩国收了黄金,再用来贿赂秦国。这就等于秦国经过一轮交易,白得了美女。
  韩国的这个国策如此之蠢,以致成了天下的笑柄,后来不得不停止了。
  嬴政首先攻打韩国,有一个堂皇的理由:要韩国把韩非给送来。在攻韩国的同时,也向赵国示威,秦将桓齮攻下赵国的平阳、武城,杀了赵将扈辄,斩首10万。
  这可吓坏了韩王安,他一向对韩非子不大感冒,现在见秦军气势汹汹而来,不过就是索要一个学者,连忙答应。于是,韩非就在嬴政十三年来到了秦国。
  这个韩非,对秦国后来成为超级大帝国的贡献可是不小。他是韩国的宗室,是一位公子,大概属于旁枝的吧,所以没有什么地位。
  韩非口吃,不能当辩士,但文章写得世无其匹。法家理论传到了他这一代,面对的是天下统一的前夜,兼并战争非常残酷;在这样的前提下,法家理论怎么才能更实用?韩非做了很大贡献。他综合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炼成了他自己的一套统治理论。
  韩非认为:光有“法”还不行,还要有驾驭大臣的“术”,再加上以情报系统控制全国的“势”,王权才能空前强大,“治天下而征诸侯”。不然,像以前那样,秦国白白强盛了几十年,因为权臣分了权,为自身利益而模糊了秦国的政治目标,所以迟迟成不了帝业。
  
  第二十三章千古一帝的幽灵推手——韩非(4)
  
  韩非对韩国的毛病也看得很清楚。他说,韩国的政坛,在有功者、实干家之上的,都是浮淫之徒,是一些蠹虫。有这些不作为的蠹虫,国家怎么会强大?
  他屡次向韩王进言,但韩王不理他,反倒是秦王嬴政读了他的书,把他视为知己。
  他的这套理论,离哲学有点远,本质上是实用的帝王之术,也就是专门写给帝王看的政治学。
  韩非最推崇申不害的“君主独断”论,说如果君王不能独断,还怎么治天下?君王当得好不好,就看驾驭臣下有没有办法。他认为“人生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所以不要动感情、不要讲良心,就是用一个“术”去监视控制群臣。君臣之间,其实就是买卖关系,我给你高官厚利,你给我出卖智力,我对你也不讲什么“仁”,我也不指望你“忠”。君与臣的关系,就是“一日百战”,只要君王一疏忽,人人都可能跳出来篡位。
  韩非的学说,与嬴政急于收拢权力的心理恰好吻合,也为即将出现的超大帝国提供了一整套统治方法。所以,嬴政才看重他,为夺取他而不惜发动一场战争。
  韩非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对于法家学说,有一种类似宗教信仰式的执着。为了实现法家理想,他声言不避死亡之害。可是,他又是个爱国者,在秦王重用李斯,要拿韩国开刀之后,韩王安在惶急中把韩非召来,“谋弱秦”。可是,韩非这时候究竟能拿出什么扭转乾坤的计策,已很难设想。法家的高明,不是争一城一地,而是需要多年的变法图强。韩国,还有这功夫吗?韩非当时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名望,给秦王写了一封谏书,题目就叫《存韩》。韩非婉言道:“韩国对秦国来说,不是什么大患,可以放到后面去处理,等秦国解决了赵、齐等国,一纸招降书就可把韩国给搞定了。”
  这份谏书,秦王看了并没被打动,而是把它交给李斯看。李斯一眼看穿了韩非的狡辩,当即写了一份反驳书,把韩国作为秦国的“腹心之病”,对韩非一顿狂批。嬴政当然能辨别出谁说的对秦国更有利,就打发李斯出使韩国,设法把韩王骗到秦国来,然后再要挟韩国拿土地来赎,那不是要多少是多少?
  但是韩王安已成惊弓之鸟,看出李斯来者不善,干脆来了个“躲猫猫”。这就惹怒了秦王,他把大军开到了韩国的首都新郑城下,土地也不要了,就一个目的——不交出韩非来不行。
  韩非经历了这么多波折,才来到秦国,未来的命运就很不好说了。
  先是秦王很高兴——终于请到了旷世奇才。可是,他并没有重用韩非,其原因不详。可能是由于韩非以前流露出强烈的爱国心,秦王不大敢信任;或者是韩非本身就不是个当官的料。
  韩非这人,既是书呆子又不是书呆子,他热衷于着书立说,探求真理,深知游说诸侯之不易。
  他曾写过一个名篇,叫做《说难》。他所论述的游说者与权势者之间的关系,很像如今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他说,如果你直接指出领导的错误,那么你就有危险了。如果你出的主意在实施中见了效,领导往往会忘了你的功劳;要是不见效,你就会受到怀疑。当领导想出了一个阴谋诡计,你要是预先猜出来了,那就会惹祸上身。你和领导议论大人物,领导会以为你在挑拨离间;你和领导议论小人物,领导会认为你是在试探他对某人的态度。你要是说话简明扼要,领导会认为你笨;你要是夸夸其谈,领导又会嫌你话多;你要是就事论事,领导会认为你胆小而不敢畅所欲言;你要是面面俱到,领导又认为你抓不住重点。
  总之,揣测上意,实在是难啊!
  
  第二十四章统一战争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开始(1)
  
  所以在实践中,韩非倒是个喜欢无为而治的人。
  如果就这样,秦王也还能善待他,就算养了一个大名人。可是韩非很不幸,他在秦国的老同学李斯不会放过他。
  李斯与韩非,一同侍奉过大儒荀子,但李斯在当时就认为自己的才华不如韩非。学习时期还没有什么,现在则不同,李斯怕韩非影响到他的地位,于是起了要害韩非的念头,还拉了另一位客卿姚贾作为同盟军。
  姚贾出身很低贱,从前当过强盗,在别国混不成,最后秦王收留了他。姚贾对秦王建议说,他可以出使各国,破坏它们的合纵计划。秦王就给了他100辆车子和千金,让他到各国去游说。临行时,秦王还脱下自己的袍子,解下自己的冠带和宝剑,送给姚贾以示鼓励。后来姚贾果然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务,被拜为上卿。
  李斯和姚贾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诸公子之一。现在大王想吞并诸侯,韩非毕竟是要为韩国考虑而不为秦国考虑的,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您不用他,久留之后如再放他回去,那就是自遗祸患(他了解太多秦国的情况啦),不如挑个错杀之。”
  这时候的韩非,与李斯算是同僚了。同僚相斗,来这一手也够狠的,如果不是出于嫉妒,也不好解释。
  韩非初到秦国时,就看不惯没根基的姚贾,对秦王谏言说,这姚贾在列国晃荡了三年,没见什么效果,是不是只为他自己的利益在结交诸侯啊?而且名声那么不好(盗贼),大王您与他共治秦国,说出去不太好听。
  秦王马上召见姚贾,就这两点提出质问。姚贾可不是白给的,滔滔不绝地予以反驳,他说:“正因为我忠于大王,诸侯才乐意结交我。至于出身,以前的姜太公、管仲、百里奚,也都很低贱啊,但都为国家立了大功。所以,只要臣下能维护社稷,就不能听信外来人的诽谤;上古的夏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