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攻击,以扩大其疆域。这年夏,晋卿士荀吴率军诈称与齐军相会,向鲜虞借路,乘机攻取昔阳(今河北晋州西北)。八月,晋军攻灭肥国,俘其君緜皋而回。旋又以灭肥之师,北上攻打鲜虞。鲜虞虽事先预知晋军来犯,但既不加强边防,亦未整饬军备。荀吴率上军自著雍入鲜虞,进逼中人(今河北唐县西)。鲜虞仓促发兵迎敌。晋军驰战车突破敌阵,俘获甚众,大胜而归。

中国战争 晋灭陆浑戎之战

    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晋卿士荀吴率军攻灭陆浑戎(戎族国,今陕西洛南东)的作战。

    陆浑戎居于晋、楚之间的缓冲地带,与楚国交往甚密,对晋国形成威胁。秋,晋国策划攻打陆浑戎。为防止暴露作战意图,晋顷公先派大夫屠蒯赴周,请求祭祀陆浑戎附近的雒水(今洛水)与三涂(山名,今河南嵩县西南)。周人从屠蒯的言谈表情中察知晋人的真实意图,遂设防警戒。同年九月二十四日,荀吴率军渡河南下,直抵陆浑戎境。荀吴让祭史用牲畜祭祀雒水。陆浑戎不知是计,遂放松警惕。晋军乘其不备,突然发起攻击,于二十七日攻灭陆浑戎。陆浑戎亡国后,其君流亡至楚,余众逃奔周邑甘鹿(今河南伊川西北),被早有防备的周人俘获殆尽。晋军得胜而归,献俘于文公之庙。

中国战争 晋平周王子带之乱

    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5年),在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中,晋军协助周襄王在周地温(今河南温县西)平定叔带(即王子带)叛乱的作战。

    四年(前649年),襄王弟叔带为篡夺王位,联络戎人,攻入周都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秦、晋发兵勤王,击退戎军。次年,叔带畏罪逃齐。十五年,叔带被襄王赦免,返回王城。十七年夏,出身狄人的襄王后隗氏与叔带私通,被襄王废黜。隗氏系狄人之女。狄人因此怨恨襄王。周大夫颓叔、桃子乘机奉叔带联合狄军攻打襄王。襄王逃坎欿(周邑,今河南巩义东)。秋,狄军大败周军,俘周大夫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襄王避难于郑国泛邑(今河南襄城),并遣使告难于晋、秦等国。十八年春,秦穆公领兵东进勤王。晋大夫狐偃建议晋文公独自勤王,以谋取政治优势,建立霸业基础。三月,晋文公辞退秦军,亲率晋军南下,自周邑阳樊(又作樊邑,今河南济源西南)分兵两路。一路赴泛迎襄王;一路趋温(今河南温县西)攻叔带,将其俘获。四月初,襄王复位,杀叔带,将阳樊、温、攒茅(今河南辉县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四邑赐予晋文公。晋南部疆域遂扩展至今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一带,为其日后图霸中原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战争 晋秦争霸战争

    春秋中期,晋为独霸中原,阻止秦东进图霸而进行的重要战争。

    秦是西周初年赢姓氏族,迁至西垂(今甘肃天水南),以游牧经济为主的一个分支,后成为周室附庸。周平王元年(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平王封为诸侯,并将已被戎狄占据的岐及其以西的周室土地赐秦。秦正式建国。文公时(前765年—前716年),秦击败据岐之戎,收抚未随平王东迁之“周余民”,大力发展农业及畜牧业,国势逐渐壮大。至穆公时,秦已建立一支由战车、步兵、骑兵三兵种组成的军队,兵力达10万,并先后征服荡社、邦戎、冀戎、小虢及彭戏氏等,控制了西垂至华山间整个渭水流域,成为西方大国。秦穆公雄心勃勃,不甘局处关中一隅,急欲争霸中原。桃林、崤函是晋、秦两国向外发展必经的战略要地。秦穆公继位第一年(前659年)即率军进攻茅津之戎(今山西平陆一带),企图控制该地。因该地北有虞国、南有虢国,暂无力长期占据,遂于取胜后撤回。

    晋献公在奉攻茅津后不久,即“假途灭虢”(参见晋假途灭虢之战),一举兼并虢、虞两国。控制了茅津渡口及桃林、崤函,抢先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公子夷吾逃秦。他深知穆公有控制桃林等地之企图,愿献虢略(今河南灵宝)至华山间“河外五城”以换取秦对其争位的支持。在秦协助其返晋为惠公后,他背约不肯将该地拱手送秦。穆公曾谋划杀夷吾另扶重耳为君,因事泄未果。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发兵攻晋,在韩原(今山西河津、万荣间)击败晋军,俘惠公,迫其以太子为质,并割河西八城予秦,乃释其返国,致秦疆域扩展至黄河西岸。晋惠公死时,晋太子圉由秦私逃返国继位为怀公。秦穆公接晋公子重耳来秦,准备助其与怀公争位以控制晋国。重耳投其所好,表示拥护穆公东进中原称霸,如能助其返国为君,当使晋以秦封国之位追随秦后。穆公遂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韩非子·十过》)护送重耳回国为君,即晋文公。文公流亡”年,经多识广,才智出众,争霸雄心较穆公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肯真正奉秦为霸主,但又尽力维持晋秦联盟,采取措施使秦不仅不成为晋争霸中原之阻力,且使其成为助力。当周王出现权力危机向秦、晋求援时,晋文公坚决拒绝秦军参与勤王,高举尊王旗帜独自出兵平定了王子带之乱。为此获得了南进中原的另一战略要地——南阳(今河南沁阳以南,温县、孟县地区,参见,并在中原诸侯中提高了威望。为巩固秦晋联盟,晋出兵支持秦攻取楚附庸鄀(参见秦攻鄀之战),使穆公认为晋拥护秦国争霸,而真实意图则在诱导秦南进攻楚,以利于晋在中原与楚争霸。

    城濮之战后,穆公感到晋秦联合结果只利于晋,遂在二十二年(前630年)与晋联合攻郑时背晋而与郑盟。文公从战略全局着眼,立即由郑撤军并继续与秦结好,以避免在晋楚争霸战争中陷入两面受敌之不利境地。郑是中原各国中位置适中且农业、商业经济均较发达的国家,为大国争夺之焦点。不论晋、楚或秦,欲称霸中原必先控制郑国。穆公在背晋盟郑时,已预有安排,以协助郑国加强防务为名,留部分兵力于郑都新郑。

    二十四年,晋文公、郑文公先后去世。秦乘两国新丧之机,于次年派遣大军潜越晋桃林、崤函,远程奔袭郑都。因途遇郑商人弦高犒师,以为郑已有防备,遂灭晋边邑小国滑(今河南偃师南)撤军。晋先轸等认为秦系晋争霸中原之潜在敌人,双方战争在所难免。为挫败秦东进中原之战略企图,消除隐患,晋军联合姜戎于崤山(今河南陕县东)设伏,全歼秦军(参见崤之战)。晋秦联盟破裂。

    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好,共同抗晋。秦晋双方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二十七年,秦派军开始攻晋。晋襄公亲率主力迎战,在彭衙(今陕西白水北)附近击败秦军后(参见彭衙之战),即率宋、陈、郑联军反击,攻占彭衙及汪(今陕西澄城)。二十八年,秦穆公集中兵力亲自统帅攻晋,渡过黄河,攻占王官(今山西闻喜南)(参见王官之战)及鄙(今山西临猗西南)。晋军为避免决战,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秦军遂转由茅津渡河,进至崤山,积土立封(标志),“发丧哭之三日”(《史记·秦本纪》)。

    此役,秦军虽获胜,并深入晋腹地,但并未与晋主力决战。秦孤军深入,难以长期立足,只得经桃林返国。秦穆公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扩大疆域、充实军力,暂将主要战略方向转至西方,尽灭绵诸(今甘肃天水)及犭原(今甘肃陇西东)等西戎各国,“辟地千里”(《新序·善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李斯列传》)。此后,秦再将进攻矛头转回东方,继续对晋作战。但规模均不大,互有胜负。

    周顷王四年(前615年),秦康公集中兵力攻晋,曾连续攻占羁马(今山西永济南)及瑕(今河南灵宝西),企图夺取桃林、崤山,控制东进中原的战略走廊,但均被晋军击退,未达目的(参见河曲之战)。晋在战后立即增加驻瑕兵力,并在桃林建筑城塞,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与防守能力。由于晋更加牢固地控制了桃林与崤山等战略要地,又有号召诸侯的威望及实力.能联合多国军队与秦作战,所以秦军始终被阻于关中,未能将势力伸入中原。

    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秦乘晋与赤狄、潞氏作战之机,曾发兵攻至河东之箕、郜(均在今山西蒲县附近),但在晋军反击下,败于辅氏(今陕西大荔东)(参见辅氏之战)。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年),秦再次努力,准备联合狄、楚共同攻晋。晋得知后,先发制人,厉公亲率主力及齐、鲁、宋、卫、郑、曹、邾、滕联军攻秦,深入关中,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击败秦军后撤回(参见麻隧之战)。

    周灵王十年(公元前562年),秦乘晋主力在郑,后方空虚之机,以援郑为名,发兵进至河曲,在栎(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东岸)击败晋军。晋为报栎之役,于灵王十三年率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国联军攻秦,进至木或林(今陕西咸阳北),后因内部矛盾撤军。此后,双方未再交战。晋在城濮之战后,有可能继续给予楚打击,使其无力北进。因秦晋联盟破裂,晋长期致力于对秦作战,致使楚得以乘机扩展疆域,增强实力,发展到“问鼎中原”,晋均无法集中力量与之决战,因而始终未能实现其独霸中原的企图。

    点评:晋、秦对地理形势在战争中的作用有所认识,均力图控制桃林、崤山。由此可看出,先占战略要地者可在战略形势上居于优势,为后来《孙子兵法》“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的战略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

中国战争 晋卿争权之战

    周敬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497年—前496年),晋国卿族之间于国内(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进行的争权夺利的作战。

    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公室衰微,政权下移。赵、韩、魏、知、范及中行氏六卿主政,屡为把持权力而起争端。晋定公十五年(周敬王二十三年)六月,赵氏发生内讧,宗主赵鞅囚禁同族赵午,随后杀之。赵午之子赵稷与家臣涉宾据其封邑邯郸(今河北邯郸)反叛。赵鞅派司马籍秦率军围攻邯郸。七月,与赵午有姻亲关系的范吉射(士吉射)、荀寅(中行寅)二卿士攻打赵鞅。赵鞅战败,退守其封邑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范氏、中行氏遂围攻晋阳。十一月,韩简子(不信)、魏襄子(曼多)、知文子(荀跞)奉晋定公之命起兵,攻范氏、中行氏。二氏兵败,荀寅、范吉射逃奔朝歌(今河南淇县)。十二月,赵鞅自晋阳入晋都新田(今山西侯马西),与定公及韩氏、魏氏结盟。次年春,赵氏又与知氏结盟。夏,晋军围朝歌。二氏族党率狄族军袭新田。晋军释朝歌之围救援新田,狄军败走。随后,晋军败范氏、中行氏军于潞(今山西潞城东北),再败范氏军和前来支援的郑军于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赵、韩、魏、知四氏与中行及范氏因争权而引起的内战,暂时停止。

中国战争 晋卫郑等攻宋之战

    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晋、卫、郑三国及伊洛、陆浑、蛮氏之戎的联军进攻宋国(今河南东部一带)的作战。

    周定王十九年(前588年)、二十年,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连续两次发兵侵占其东南邻国许国(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