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3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日中午到达荣成湾。由于滩多水浅,军舰不能靠岸,运兵及辎重上岸均靠驳力,第一批陆军登岸直到21日才结束。第二批运送船载第六师团1万人于21日到达,22日登陆完毕。第三批运送船于23日到达,当天登陆完毕。日军共约3。5万人,马3800匹。25日,大山岩到达荣成,设立山东作战军司令部,开始准备向威海卫进犯。关于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准备进犯威海卫的消息,清政府事先虽未获得准确情报,但已有所闻,即电告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李秉衡,要求“饬令各军加意严防”。但二李并不认真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仍坚持其避战保船的方针,命令北洋舰队不许出战。1月25日,日军主力在大山岩指挥下,从荣成出发,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卫进犯。这时,驻守山东半岛的清军有40余营,2万多人。若能调遣得当,完全有可能阻止或延迟日军的前进。但直接指挥山东防务的李秉衡,目光短浅,胸中无数,只派孙万林等少数军队前往迎战。1月25日晚7时,日军先头部队到达距威海卫25公里的白马河东岸。驻守在河西岸的孙万林军趁敌军立脚未稳,迅速发起攻击,激战两小时,歼敌100多人,清军只伤亡2人。日军不支,狼狈溃逃。后因阎德胜破坏作战计划,刘树德也找借口率军西去,只剩孙万林孤军作战。不久,日军大队赶到,孙万林寡不敌众,不得不撤出阵地,向羊亭集退走。白马河前哨战是中日陆军在山东半岛的首次接仗,也是日军入侵山东半岛后遭受的第一次打击。这次战斗虽然只是清军的一次小胜,但它创造了中日甲午战争中以少胜多的战例,表明中国军队只要有正确的指挥,是可以打败日本侵略者的。白马河战役后,日军长驱直入,继续西犯。1月29日,日军第二师团占领温泉汤,第六师团占领九家疃,开始对威海卫南帮炮台后路形成包围。1月30日拂晓,日军首先进攻威海卫南岸的制高点摩天岭。守卫在这里的清军仅一个营,在营官周家思指挥下,奋起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港内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来远等舰也驶至南岸助战。日军也乱放山炮应战。日军踩中清军预先埋设的地雷,死伤枕藉。日军在军官的驱赶下继续猛扑,守军虽顽强抵抗,但因兵力太少,一营人全部壮烈牺牲。日军虽然占领了摩天岭,但也付出了重大伤亡的代价。左翼队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也被来远舰所发炮弹击毙在摩天岭炮台上。日军攻占摩天岭炮台后,用炮台的大炮掩护右翼队向杨枫岭进攻。杨枫岭守军一营,在副将陈万清指挥下,抗击数倍于己的敌人,自上午8时至11时,激战3小时,打退了日军多次冲锋,予敌以重大杀伤。敌军冲不上去,就集中炮火疯狂轰击。炮台周围的树木被击中起火,弹药库也被击中,炮台上烈焰升腾,守军伤亡过半,被迫撤退,杨枫岭炮台被攻陷。当日军右翼队进攻南帮炮台时,左翼队也向南帮陆路炮台南侧的虎山发起进攻,企图一举攻克虎山,再向北推进,切断南帮炮台清军退路,配合右翼队实行南北夹击。驻守虎山的两营清军奋勇杀敌,炮兵也配合轰击,使日军伤亡惨重。后来,清军由于指挥官刘树德贪生怕死,弃军逃跑而自行溃散,虎山失陷。日军攻占虎山后,向北推进到风林集,切断了由南帮炮台撤下来的七八百名清军的退路。在这紧急关头,海军提督丁汝昌亲自指挥靖远、镇南等4艘炮舰驶到南岸杨家滩附近,用排炮向日军轰击,日军不支,仓惶逃走。被围清军在陈万清率领下突围。日军攻下南帮陆路炮台后,立即对龙庙咀、鹿角咀、皂埠咀3座海岸炮台进行海陆夹攻。日军首先进攻龙庙咀炮台,守台的40名清军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日军占领龙庙咀炮台后,立即利用炮台上的大炮向鹿角咀炮台轰击,炮台外的长墙被炮火摧毁,日军从缺口蜂涌而上。炮台守军没有近射武器,无法抵抗,炮台被攻占。日军又利用从杨枫岭、龙庙咀、鹿角咀等炮台上夺取的清军大炮,轮番猛轰皂埠咀炮台。为使炮台上的6门15—28公分口径的大炮不致被日军用来威胁刘公岛炮台和港内北洋舰队,丁汝昌派鱼雷艇载敢死队前往炮台毁炮。1月30日,日军第二师团进攻凤林集,被北洋舰队的排炮轰退。2月1日,日军慑于北洋舰队的炮火威力,不敢沿海岸线进攻威海卫城,而采取从西路迂回的战术。2日,日军探知威海卫城内清军已全部撤退,遂占领该城,并分兵进攻北帮炮台。由于守将戴宗骞贪生怕死,6营守军先后解散或溃散。丁汝昌只好下令炸毁药库。日军不战而占领了北帮炮台。威海卫南北海岸炮台既失,日军便以全力进攻刘公岛、日岛炮台和港内的北洋舰队。面对日军的海陆夹击,北洋舰队和刘公岛、日岛守军,在丁汝昌的率领下,奋勇抵抗。双方炮战终日,日舰始终未能靠近港口。2月4日和5日,伊东祐亨进行鱼雷艇夜袭,击沉北洋舰队的定远、来远、威远等舰,削弱了北洋舰队的实力。2月7日,日舰以单纵阵向刘公岛、日岛发动进攻。岛上守军奋勇还击。这一天,守军苦战终日,虽然打退了日舰进攻,却被迫放弃了日岛炮台,损失了全部鱼雷艇,形势更加严峻了。2月8日夜,日舰偷袭刘公岛东口,用炸药爆炸防材,使东口藩蓠尽撤,门户洞开。在日军围攻日急,援军绝望,军心不稳的情况下,刘步蟾、丁汝昌、张文宣、杨用霖等先后服药自杀。12日,美员浩威盗用丁汝昌名义致书向日本乞降。17日上午,日军正式占领威海卫,将北洋舰队的舰船俘获,插上日本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山东半岛之战结束。

    点评:北洋舰队株守军港、威海海陆军未能密切协同作战,是此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威海之战的失败和北洋舰队的覆灭,实际上造成了中国战败的结局。

中国战争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

    是年夏,四川保路运动兴起,随即发展成为人民的武装反抗。9月,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长期坚持在新军中发展力量的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见武汉清军力量薄弱,便于14日联合组成领导机构,积极筹备起义,并派人往上海邀黄兴、宋教仁等来鄂主持大计。24日,召开有60余人参加的骨干会议,制定了起义方案,推举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定于10月6日(中秋节)发难。同日下午,南湖炮队部分参加革命团体的士兵因反抗长官压迫而企图暴动,引起湖北当局注意。湖广总督瑞激下令加强戒备,收缴士兵子弹。起义总指挥部便决定起义延期举行。9日上午,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起义机关装配炸弹,失慎爆炸。孙武受伤,革命文告、名册、旗帜、符号等均被俄警搜去,交予瑞激,起义计划暴露。瑞激飞调巡防营于武汉三镇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同日17时,蒋翊武以临时总司令名义发布命令,命南湖炮队于当天午夜发炮为号,城内外各标、营闻声举事。因官方戒备森严,送信人未抵南湖,起义未成。当晚,起义总指挥部被军警破获,蒋翊武逃脱,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捕,次日黎明英勇就义。10日,军警按名册继续捕人,形势紧迫。革命党人暗中联络于当晚起义。19时左右,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和新军二十一混成协辎重队分别于武昌城内外发难。城内革命军在工程第八营共进会总代表熊秉坤率领下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获得大批枪枝弹药。其他各营随后继起,至22时,占领凤凰山、蛇山、中和门等要地,推举工程第八营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时聚集在楚望台的革命军有七八百人,为防敌反击,决定分兵三路向督署及第八镇司令部进攻。22时30分,革命军发起第一次进攻,由于不明清军部署而受挫。午夜后,再次发起进攻,步炮配合,英勇冲锋,突破清军防线,进围督署。瑞激见后路被断,仓皇逃至江边“楚豫”号兵舰上,第八镇统制张彪随后亦率辎重第八营逃往刘家庙。至11日黎明,革命军攻占各官署、城门,武昌全城处于革命军控制之下。时蒋翊武、孙武均不在武昌,革命军推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发布宣言,号召各省起义响应。

    点评: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和领导的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为起义的爆发和成功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起义之所以能如此快地取得成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湖北地区的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革命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消除门户之见,成功地实现了联合,使武汉地区的革命力量得以统一,从而奠定了起义成功的组织基础;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功地选择了起义的时机和突破口。1911年9、10月间,全国革命形势趋于成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利用部分湖北新军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之机,果断决定选择革命力量雄厚的华中重镇武昌作为突破口,坚决发动起义。事实证明,这一选择完全正确;三、起义发动后,革命党人不失时机地向督署和镇司令部等敌之关键部位发动进攻,使敌人没有喘息的机会。这一不断进攻的战术是符合起义的规律的,因而取得了成功;四、革命党人和广大参加起义的士兵的英勇奋斗精神,保证了起义的胜利。起义爆发前,武汉地区的革命党人处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但他们仍然自行联络,发动起义。起义爆发后,他们不怕流血牺牲,顽强作战,终于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了武昌城头。武昌起义的成功对于辛亥革命的胜利意义重大。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很快形成,不久,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迅速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高潮,清政府正是在全国人民的不断打击下才走向灭亡。

   

中国战争 武汉之战

    1852年(清咸丰二年)12月至1853年1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夺取武汉的城市攻坚作战。

    1852年11月底,太平军自湖南长沙北上,于12月3日占益阳,13日克岳州(今岳阳),获大批粮饷、军械、船只,数干船民、纤夫参军,组成“水营”。17日,10余万太平军撤离岳州,水陆并进,直趋湖北省会武昌。时武昌清军仅3000余人,湖北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将城外兵勇悉撤城内。21日,自湖南来援的总兵常禄、王锦绣所部千余人亦赶到,入城固守。22日,陆路太平军六七干人抵武昌城外,占领城东洪山、小龟山诸要点,并向南北展开,挖沟筑垒,内围武昌城,外阻清军,水路太平军抵武昌江面,经一昼夜激战,攻占汉阳,后又夺占汉口。典水匠唐正才率部于汉阳、武昌间江面以铁索巨舟搭成浮桥。24日,清军向荣部万余人自岳州赶到武昌城南,随后分兵城东,多次对太平军发起进攻,均被击退。自25日起,太平军日夜环攻武昌城。清军依城高墙厚,拼死抵御。1853年1月12日晨,太平军穴地攻城,轰塌城西南文昌门城墙20余丈,殿前左一检点林凤祥、殿前右二检点李开芳、殿左一指挥罗大纲等率军相继攻入城内。清军弃城溃逃,双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