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设伏诱敌,围三缺一等,亦为其惯用战术。窝阔台、蒙哥等,对集中兵力,运动歼敌等原则运用欠佳。更由于南宋境内多河渠山地,难以实施广正面进攻,骑兵大兵团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加之南宋军抗击骑兵的战略战术亦有所发展,而蒙古军的残酷屠杀又必然引起人民激烈反抗,所以短时期内可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却在经过40余年的战争后,才击灭南宋。两宋抗击骑兵的战略,为消极防御。北宋在宋辽边境修塘泺水障,在宋夏边境筑堡寨堑壕,腹心地区则加强城防工事。南宋则利用江淮水系、川陕山城抗击金、蒙骑兵,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以步制骑战法。如在顺昌之战、柘槔之战、郾城之战等作战中,刘锜、杨存中、岳飞等人,集中使用长枪、大斧和麻札刀等砍剌战马;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剡家湾之战时,吴璘、吴玠等以番休、轮战、驻矢队、垒阵法等防守山地,均曾击败金军骑兵兵团。尤其是岳飞,不受当时战略思想束缚,主张进攻战略,并组织多次成功的反击作战,在当时是极为突出的。因抗击骑兵和攻守城垒战斗增多,强弩、砲兵有较大发展,出现了射程数百米的床弩、同时发射多箭的斗子弩、发射攀城用踏蹶箭的三弓弩和轻便有力的神臂弓、克敌弓等;出现了发射百余斤重石弹的十三梢炮,创造了改拉力抛射为重力抛射的新型襄阳孢,并多集中使用,组成兵群。更为突出的是火器使用于战争。不仅有了燃烧性和爆炸性火器,如火球、飞火枪、震天雷等,而且出现了金属火铳,组成了火器部队,并产生了类似现代火力准备的步炮协同战术.这一切均对战争的发展影响甚大。

战争通史 '中国'明清时期战争综述

    明(1368—1644年)、清(鸦片战争前,1616—1840年)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发展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主要战争是:封建王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战争、国内民族战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农民起义战争等。军事技术有较大发展,古代火器达到鼎盛。军队装备和编制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出现炮兵、辎重兵。作战指挥和战术运用相应发展。强攻城塞增多,各类坚固筑城相应产生。长城体系更加完善。海军与边、海防建设成就显著。农民战争达到空前水平。

    元末,爆发了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参见元末农民起义)。义军首领朱元璋在江北红巾军掩护下,击灭江南仅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后,决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以夺取全国统治权。洪武元年(1368年)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王朝。当年末,北征军占领元大都(今北京)(参见明灭元之战),南略军击灭浙江方国珍、福建陈友定及两广何真等割据势力(参见明攻闽广之战),中原、江南尽为明有,基本上推翻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元顺帝脱欢帖木儿逃往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闪电河北岸),史称北元。此时北元尚有军队数十万,分据上都、秦陇、云南、辽东,四川亦尚有明升之夏政权。在明军连续进攻下,北元主力扩廓帖木儿部精锐,被歼于兰州(今属甘肃)东,上都、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西南)相继失守,新继位之北元主爱猷识里达腊北逃和林(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参见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洪武四年,明军灭夏(参见明灭夏之战)。次年,集中步骑15万再攻北元(参见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征虏大将军徐达被诱中伏,伤亡万余人。明太祖朱元璋遂暂停军事进攻,开展政治攻势,同时加强边防,设卫所,修长城,屯田戍守。休整7年,洪武十三年至二十九年,又对各地北元军进行多次出击,皆获胜利(参见明太祖第三次北征沙漠之战、明太祖第四次北征沙漠之战、明太祖第五次北征沙漠之战、明太祖第六次北征沙漠之战、明太祖第七次北征沙漠之战、明太祖第八次北征沙漠之战)。平定云南(参见明攻云南之战)、辽东,将其势力逐至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北元主被部属杀死,部众奔散,北元政权基本灭亡,明朝的统治得到巩固。针对蒙古残余势力仍系主要威胁,又全为骑兵,机动性强等情况,朱元璋制订了“修葺城池,严为守备”,“来则御之,去勿穷追”(《明史纪事本末·故元遗兵》、《明太祖实录》卷78)的国防战略。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作战3年,终于击败建文帝朱允坟,夺得政权。朱棣即位后,为加强北部边防,采取五项措施:在西北建立赤斤蒙古及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哈密(今属新疆)等卫,在东北建立努尔干都司,以巩固边防两翼;迁都北京,以加强军事领导;建立战略机动军,控制80万兵力于北京地区,以便于快速反应;扩大官马民养范围,改革马政,以保障军马供应;组织有限出击,以进攻来保障、巩固边防。此时蒙古已分裂为兀良哈、鞑靼、瓦刺三部,鞑靼最强,且不时攻扰明边。永乐七年,征虏大将军丘福率军10万出击鞑靼,轻敌冒进,在胪朐河(今蒙古境内克鲁伦河)遇伏被歼。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率军五次出击,每次均集中30万以上兵力,不作战役展开,亦不进行战略追击,进攻纵深以斡难河(今蒙古、俄罗斯境内鄂嫩河、石勒喀河)一带为限。过于谨慎的出击,虽未能尽歼蒙古主力,但已使其严重削弱(参见明成祖第一次亲征漠北之战、明成祖第二次亲征漠北之战、明成祖第三次亲征漠北之战、明成祖第四次亲征漠北之战、明成祖第五次亲征漠北之战)。朱棣死于第五次北征途中,明国防战略转为单纯防御。

    正统二年(1437年),云南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反叛,明军初战失利。六年至十三年,明廷调集10余万兵力,三次进击,方基本平定(参见麓川之役)。但此次用兵西南,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部边防。此时瓦刺已强,吞并鞑靼后,于正统十四年大举攻明。太师也先自率精骑攻大同(今屑山西)。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挟持下,率京军50万反击。但到达大同后又怯敌退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被瓦刺军追击,将士伤亡过半,英宗被俘(参见土木之役)。瓦刺军乘势进攻北京,兵部左侍郎于谦领导、组织了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刺军,并加强了边防(参见北京之战)。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也先与明廷议和,送回英宗。天顺(1457—1465年)、成化(1465—1488年)中,鞑靼转强,进入河套(今内蒙古黄河以南),连年攻掠明边。明廷乃大修长城,并设总制府于固原(今属宁夏),统一指挥延绥(今陕西绥德)、甘肃、宁夏三镇明军。但边境战斗一直未断,通贡互市完全断绝。弘治(1488—1506年)时,达延汗统一蒙古,实力更强。嘉靖(1522—1567年)时,达延汗之孙俺答(阿勒坦汗)多次请求通贡,均被明廷拒绝。俺答企图以武力迫使明廷通贡互市,遂以河套为基地,不断进攻明军。明三边总督曾铣曾建议收复河套,未被采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攻入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直迫北京城郊。明军不敢出战,任其劫掠京畿8日后撤走。隆庆(1567—1573年)初,礼部尚书张居正辅政,一面加强边防,修缮长城,整顿京军,一面改善与蒙古的关系,允其通贡互市。明军与蒙古的战争基本结束。

    俺答频繁进攻明北部边境时,东南沿海地区倭患又炽(参见明抗倭的战争)。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创建新军(参见戚家军、俞家军),用新战法,作战近20年,至嘉靖四十四年方获得抗倭战争的彻底胜利。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侵略朝鲜,攻占王京、平壤等地。朝鲜国王向明求援。明军于次年入朝,击败日军,收复平壤、王京,日军退往釜山求和,战争暂止(参见明抗倭援朝的战争)。明军撤回后,日军增兵,继续侵朝。万历二十五年,明军应请再次援朝,初攻蔚山失利,次年增兵,明朝联军在露梁海战中重创日军,日军退走,抗日援朝战争结束。

    此时,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已崛起于辽东,在对明廷伪示忠顺、对女真徐图渐进思想指导下,采用先弱后强、由近及远的方针,统一了建州女真(参见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战争),并在古勒山之战中大败海西女真及科尔沁蒙古等九部联军。至万历四十三年,已吞并海西女真的哈达、辉发、乌拉三部,控制了东海及黑龙江女真,并组建了八旗军。次年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老城)称汗,建立后金政权。万历四十六年开始攻明(参见明与后金的战争),次年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市东浑河南岸),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的战术,打破明军的分进合击战策,全歼其四路中的三路,并乘势兼并叶赫部。后金军从此掌握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参见萨尔浒之战)。天启元年(1621年),又发动沈辽战役,克沈阳,破辽阳(今属辽宁),连下70余城,辽河以东尽为后金所有。次年又西渡辽河,占领广宁(今辽宁北镇),打开了进攻辽西走廊的门户(参见河西之战)。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强攻宁远(今辽宁兴城),明将袁崇焕依托城防工事,发扬炮火威力,击退后金军,并炮伤努尔哈赤(参见宁远之战)。和硕贝勒皇太极继汗位后,再次强攻宁远、锦州,依然受挫(参见宁锦之战),遂避实击虚,迂回入边,深入至明朝腹地,实施破坏战略(参见京畿之战)。明崇祯二年(1629年)至十五年,五次取道蒙古入边,大肆烧杀劫掠,严重削弱了明的战争潜力。此间,皇太极还以武力迫使朝鲜与之结盟,利用矛盾击灭蒙古察哈尔部,以切断明之左右臂,解除侧翼威胁,并以围困战术迫降大凌河明军,进一步获得战略优势。崇祯九年改称帝,更国号为清。清崇德五年(1640年)清太宗皇太极将主要战略方向移向辽西。针对明军“凭坚城,用大炮”的特点,采用“困中带战,战中带困”的围困战及攻心战,包围了锦州(今屑辽宁)。明廷在西线农民起义陷入低潮时,调兵部尚书洪承畴总督蓟辽军务,此时已在宁远地区集结10万兵力。明军东调,使西线又趋紧张。崇祯帝朱由检命洪承畴迅速进军,企图解锦州之围后将兵力转用于西线。洪承畴被迫放弃且战且守方针,率军急进,在松山(今辽宁锦县西南)被围。除辽东总兵吴三桂等少数部队突围外,大部被歼。锦州、塔山(今辽宁锦县西南)等地明军,或投降或被歼,宁远以北全为清军占领(参见松锦之战)。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参见明末农民起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相继响应。至崇祯六年(1633年),已发展至24营、10万余人,活动中心由陕西移至山西。崇祯七年至十年间,农民军流动转战于陕晋豫川及湖广(相当今湖北、湖南)地区,各部时分时合,忽东忽西,以摆脱明军之围剿及追击,并寻找明军空虚、薄弱处,实施速战速决的袭击战。在优势明军改为重点进攻后,各部农民军或战败、或就抚,农民战争陷入低潮。当明军东调、西线压力减小时,各部又乘机复起。至崇祯十三年,原72营、100多部,汇合为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为首的几支强大农民军。战争由游击战流动作战转为运动战流动作战,并开始实施进攻战略:李自成三攻开封(今属河南)(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