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败突厥,后灭陈朝的战略。二年春,杨坚调整部署,于并州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在洛阳(今洛阳城东)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以秦王杨俊为尚书令;在益州(治今成都)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以蜀王杨秀为尚书令;并不断调兵遣将加强北方各要地守备,以御突厥。在元景山部击败陈将陆纶水军,攻占损口(今湖北汉川东北损水入汉江之口)、沌阳(冷湖北汉阳东),陈被迫归还胡墅、遣使请和后,又诏令高颎撤军,与陈朝结好,准备北击突厥。杨坚利用突厥各可汗间的矛盾,采纳奉车都尉长孙晟建议,实行“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先后派出使臣结好西面的达头可汗和东面的处罗侯(沙钵略之弟),以分化、削弱沙钵略的力量(参见突厥攻隋之战)。二年五月,沙钵略率本部与阿波等各可汗兵40万突入长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隋军曾分别在马邑(今山西朔县)、可洛峐(今甘肃武威东南)击败来犯突厥军(参见可洛峐山之战),但未能阻止其攻势。十二月,突厥大军深入到武威(今属甘肃)、金城(今兰州)、天水(今属甘肃)、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今甘肃庆阳)、延安(今延安东北)等地,大掠牲畜、财物等。在周桨(今甘肃庆阳南)之战隋军顽强抗击沙钵略主力后,突厥达头可汗不愿继续南进,引兵自去。长孙晟乘机通过沙钵略之侄染干诈告:铁勒等反,欲袭其牙帐。沙钵略恐其后方生变,遂撤兵北返。隋经三年防御作战,争取了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反攻准备;而突厥则因隋之分化、离间政策,内部矛盾加深,加以灾荒严重,其势愈加不利。三年春,沙钵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四月上旬,杨坚下达“清边制胜”诏令,命卫王杨爽等为行军元帅,率隋军主力20万分道反击突厥,以从根本上击破沙钵略,稳固北部边防(参见隋反击突厥之战)。隋军先后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高越原(今甘肃武威北)(参见高越原之战)、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和龙(今辽宁朝阳)等地各个击败突厥各部,并乘机说服阿波可汗归隋,进一步促成突厥内乱,使沙钵略与阿波等相互攻战不止。四年春,达头降服于隋。秋,沙钵略因屡为隋军所败和阿波军不断攻击,也向隋求和称藩。隋军反击突厥获胜,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隋文帝加紧灭陈准备。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力役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推行州、县制,改革府兵制等措施,以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军队战斗力。又经过几年励精图治,国力、军力显著增强。七年,杨坚君臣多次谋议灭陈之策,决定采纳高颎、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的建议,根据长江地理形势与陈军分散守备之特点,实行多路进兵而置重点于长江下游的部署;在战前多方误敌、疲敌,破坏其物资储备,欲乘敌疲惫懈怠之机,然后突然渡江,东西呼应,一举突破取胜;在长江上游大造战船,加强水师;向江南大量散发诏书,揭露陈后主之罪,以争取人心。八年十月,隋文帝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命杨广、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高颖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51。8万人的水陆军,统由杨广节度,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分8路攻陈。十二月,隋军发起攻灭陈朝的大规模作战(参见隋灭陈之战)。杨素率舟师出巴东郡(治今四川奉节东)顺江东下,与荆州刺史刘仁恩军相配合,一举袭占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参见狼尾滩之战),继而攻克岐亭、延洲(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参见歧亭、延州之战),击破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东撤之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今湖北汉水入长江之口)以西,为下游隋军主力进攻陈都建康(今南京),创造了有利形势。

    九年正月,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配合钳击建康,至行军总管宇文述军占据石头(今南京城西清凉山),隋军主力已完成对建康的包围。随后,贺若弼军与陈军主力激战于白土冈(今南京城东)(参见白土岗之战),陈军全线溃退。韩擒虎军首先进入建康城,俘陈叔宝。杨广入城后,令陈叔宝以手书招降上游陈军。吴州(治吴县,今江苏苏州)、湘州(治今长沙)等地陈将拒降,二月间均为隋军击破。岭南数郡共奉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冼夫人为主,保境拒守。隋派使臣安抚岭南,杨广亦命陈叔宝致书冼夫人,劝其归隋。冼夫人以其孙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结束了东晋以来270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了隋文帝统一南北的大业。

    隋灭陈后,在江南地方推行抑制士族豪强的政策,引起士族豪强势力不满。他们利用隋欲移民关中的流言,乘机煽动民众叛隋。十年十一月,婺州(治金华,今属浙江)汪文进、越州(治会稽,今浙江绍兴高智慧、苏州沈玄侩等;均举兵叛隋,并自称天子。乐安(今浙江仙居)蔡道人、温州沈孝彻、泉州(治今福州)王国庆等,亦自称大都督,起兵响应,杀官吏,攻州县,致使原陈故地多数皆反(参见隋平江南之战)。隋文帝遂命内史令杨素为行军总管领兵攻讨。杨素率水陆军,分路进击,逐个歼灭,至次年春,所有叛军均被消灭,江南遂安。

    点评:隋统一战争在战略运用上的特点为:集中使用兵力,力避两面作战。当决定先南后北时,即采用北守南攻方针,先巩固北部边防,并部署一定数量的战略机动部队,以保障南进时后方稳定。当突厥突然大举进犯,对隋王朝构成严重威胁时,立即变更战略,改为先北后南,采用南和北攻方针,撤回南进大军,与陈结好谈和,待击败突厥后,再转兵攻陈。从而保证主要战略方向上的兵力优势。以军事打击与政治分化密切结合,充分运用外交策略,扩大彼方内部矛盾,使其相互攻战,自行削弱,从而增大胜利概率。隋统一战争在中国战争历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战争 隋与高丽的战争

    隋文帝杨坚、炀帝杨广为征服高丽(都平壤),于开皇十八年(598年)、大业八年(612年)、九年、十年对高丽进行的四次大规模作战。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王朝后,北击突厥,南灭陈朝,统一华夏,结束了自西晋以来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文帝采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政策,促进了社会安定,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府库充实,国力大增。杨坚志得意满,遂把目光投向一直未臣服的高丽。且在隋灭陈作战时,高丽王担心祸将临头,积极备武积粮,就已引起隋文帝极大不满。

    开皇十八年二月,高丽王高元率靺鞨(活跃在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十分恼怒,初四,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六月二十七日,隋文帝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同时,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即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今辽河),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今山东掖县)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卒,其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大业七年二月,隋炀帝以高丽本为箕子(商纣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高丽,命天下之兵不论远近均于次年正月会集于涿郡(治蓟县,在今北京城西南)。四月,征调江淮以南水手1万人,弩手3万人,岭南排镩(即小矛)手3万人;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在今河南浚县东北)及洛口(在今河南巩县东北)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干余里,载兵甲及攻取战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这些繁重的兵役、徭役使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同年,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邹平一带)起义,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反对去高丽作战,揭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八年正月,应征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共113.38万人,号称2百万,运输粮饷的民夫加倍,隋炀帝将其分为左、右12军。初三,第1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经过40天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960里,炀帝的御营最后出发,又连绵80里,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隋唐时期的辽东地区,人烟稀少,物资匮乏,大兵团的补给全靠后方。且六、七月多雨,道路泥泞难行,八、九月至次年二、三月天寒地冻,故适于军事行动的时间很短,不速战速决,就会陷入困境。不懂军事的隋炀帝为炫耀武力,摆出如此庞大、华而不实的出师仪式,又行动迟缓,其势已见必败之端倪。三月,隋军强渡辽水,在辽水东岸大败高丽军,死者万计,并乘胜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五月,高丽军几次出战受挫,乃婴城固守。每当情况危急、城池将陷时,守军便声言请降。因炀帝在出征前曾下令:“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资治通鉴》卷181)。是故诸将只得停止进攻,派人驰报隋炀帝。待炀帝旨令传回军中,高丽守军已将城池加固,防御调整完毕,即拒降,隋军不得不重新开始攻城,如是者再三,炀帝仍不醒悟,致使辽东城久攻不破。隋军长期顿兵坚城之下,人困马乏,士气和战斗力大减。六月,炀帝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9将率30。5万大军,自怀远镇(在今辽宁辽中附近)渡辽水越过高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准备与水军协攻平壤。高丽大臣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今朝鲜清川江),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七月二十四日,至萨水被高丽军半渡击之,大败而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湖水(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隋炀帝第一次攻高丽之战遂以失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丽(参见隋炀帝第二次攻高丽之战)。正月,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集于涿郡,开始召募百姓为骁果,修辽东古城贮备军粮。三月,隋炀帝至辽东,四月二十七日,炀帝渡过辽水,二十九日派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与上大将军杨义臣率军趋平壤。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架设飞楼、撞车、云梯于辽东城下,并挖掘地道配合,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双方均伤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