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6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晏殊和徐平两人有说有笑,坐在一边的李若谷心里只能暗暗叹气。他也只能帮儿子到这一步了,晏殊来了之后便就听天由命,不能再陷进去。晏殊和徐平有旧交情,自己如果没有眼色去挑弄事非,搞不好就牵连出祸事,甚至连累到李淑。

    吕夷简通过自己的小集团把持朝政的关键,便就是不能把事情翻到台面上来,一切都好像自然而然,每个人都只是在做着自己本分之内的事情。如果一旦被别人抓住把柄结党营私,不但是其他官员容不下,赵祯也同样容不下。
………………………………

第165章 吕夷简的条件

    酒过数巡,李若谷见晏殊对自己比较冷淡,坐在这里也没什么意思,便就托辞自己年老体衰,先回去休息了。李家在洛阳有宅子,李若谷并不住在衙门里。

    看着李若谷离去的背景,晏殊摇了摇头,低声对徐平道:“李留守年纪大了,耳朵听不清别人说的话,我跟他交谈,只怕就扰了大家的兴致。不过看他怏怏的样子,不定觉得我冷淡他,心里编排我的不是呢!”

    徐平笑道:“李留守有耳疾人所共知,学士不须为此事担心。”

    李若谷不大管政务也跟自己的身体有关,之所以到洛阳来,就是因为耳疾来西京城赋闲。他的耳朵听不清,当面说话也得大声他才听得见,这种场合晏殊确实无法与他交谈。

    李若谷一走,气氛一下子轻松下来。晏殊为人是古板一点,但对青年才俊一向都是青睐有加,喜欢跟年轻人交往。在座的王尧臣是状元,徐平是探花,而且同是一等进士,其他幕职也都是进士出身,正是晏殊最喜欢打交道的人。

    冷了的菜撤了下去,上了果子来,徐平命人把酒重新温热。

    指着桌上的一盘松子徐平对晏殊道:“这是高丽国的松子,前两日有一个知密州王彬的族弟到这里来,想向高丽贩卖棉布,带了些土产。学士尝一尝,别有滋味。”

    晏殊捻了几颗松子,剥了放到口里尝了尝,点了点头:“确实不错,中原难得产这么大的松子。――说起来你到京西路一年,和王拱辰两个做得好大的棉布生意!”

    徐平道:“我们只是适逢其时,棉花确实比丝麻产得多,而且又容易打理。说起来番邦异域,有不少这种中国所没有的好物,只是我们知道的少。”

    “是啊,先帝曾经取占城稻分赐各地种植,也大获其利。说起来这些番邦的东西,确实有不少强过中原,只是我们去得少,不知晓罢了。”

    晚上起了风,卷着枯枝败叶咆哮。游廊里虽然有火道,但四处透风,不时一阵寒风吹进来,便就冷得刺骨。然后被地下上来的热气一烘,一阵冷一阵热,滋味并不好受。

    晏殊却不在意,谈兴正浓。又喝一巡酒,晏殊把酒杯放下,对徐平道:“我这次的来意,你应该是知道了。唉,其实按照两位相公的意思,本是不想派人来的。”

    徐平一愣:“哦,我怎么听说吕相公是想派梅学士来,只是他年纪大了,才耽搁几天。”

    晏殊笑着摇了摇头:“你在京西路,远离京城,内里的详情自然不知道。吕相公原来的意思,也是怪分司官员多事,只是如何处置,他和王相公意见相左,只好先派人来查清楚了。这差事落到学士院,最后还是要我酷寒天气里跑一趟。”

    “不知依吕相公,事情是要怎么处置?”

    晏殊向前凑了凑,看着徐平,压低声音道:“依吕相公的意思,分司官员虽然闹得动静不小,但京城里也知道,是因为他们贪心,政事堂不想理的。但河南府手里的飞票数额实在太大,三司无法兑付,现在着落在政事堂想办法。王相公的想法想来你已经听说了,跟你的意思不谋而合,我不再赘述。吕相公的想法,是稳定绢价,三司铺子多印购物券,拿不准的事情太多,怕有意外。还是不这样做,直接销账了事――”

    徐平的眼睛一下子瞪大:“几千万贯的飞票,直接销账?京西路的官员哪个肯依!”

    晏殊叹了口气:“就是知道你们京西路官员必定不肯,所以吕相公才提出来,直接给你们加官酬功。除了孟州和襄州,京西路的京朝官和选人全部都加一官,而且今年由选人改京官的,多给京西路十个人。至于你和王尧臣,因为最为劳苦,每人破格提升。依着吕相公的意思,你的本官多年未升了,这次由右司郎中直升给事中。”

    徐平一时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沉默不语。右司郎中直升给事中可不是只加两官,本来按着徐平的进士出身,带的帖职和原有军功,跳过几级应该由右司郎中升右谏议大夫,这是跳过了光禄卿和秘书监,右谏议大夫之后再升才是给事中。而实际上右谏议大夫之后有止法,是不能跳的,必由给事中,再升才是六部侍郎。

    六部侍郎及以上,一般就是宰执的本官了,换句话说,给事中对非宰执来说,基本就到顶了。如现在的西京留守兼知河南府李若谷,本官便是给事中,如果没有机会入两府为宰执他这官就到顶了。吕夷简倒真是好算计,以前一直压着不升徐平的本官,这次一下升到顶,卖出个天大的人情。而且一旦徐平的本官升到给事中,则官、职就与李若谷完全一模一样,再加上他的永宁郡侯和以前的军功,实实在在就他压一头,不用争地位了。

    要知道以前以谏议大夫的本官为宰执的也有不少,这个诱惑足够大。

    见徐平不说话,晏殊以为他动了心,轻声道:“只要你这里松了口,王相公便就不好再坚持,这事情政事堂就能定下来了。徐平,于你我算长辈,奉劝一句,此时朝里吕相公说话的分量是很重的,按他的意思,于你和京西路的官员,于国都无大害――”

    没想到徐平摇了摇头,苦笑道:“学士有所不知了,此事如果我答应,确实可能对我自己,对京西路这一年辛苦的官员,说不上什么害处。但于国家,怎么能说无害呢?政事堂如此处置河南府的飞票,我们这一年就真地白辛苦了!”

    “官员做事,无非是要加官进爵。既然政事堂同意加官,如何说是白辛苦?”

    徐平能说什么?他现在短短几句话根本就无法向晏殊解释清楚。要加官,徐平何必弄出这么大的动静?老老实实做一任转运使,难道还能落下要升的官职!之所以要在京西路把棉花产业做得这么大,而且是一下子就做得这么大,就是借这个机会动摇现在的经济体制。用如此巨大的商品规模,来冲击原来的自然经济管理体制,逼朝廷的经济体系不得不向商品经济转化,为未来的商品经济开路,迎接新的时代。

    万万没有想到,吕夷简会想用政治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这是延续了千年的办法,以往百试百灵,他相信这次也一样能行。

    过了好一会,徐平问晏殊:“学士,我如果不同意呢?”

    晏殊叹了口气:“要么你能说服我,否则我只能按吕相公的意思行事了。”
………………………………

第166章 我们不同意

    开门吹进来的风一下子扑到炭火上,通红的炭火腾地升起火苗来,随风乱晃。

    种世衡进了屋子,急忙把门掩上。转身看徐平坐在上首,杨告和王尧臣分左右,都沉着脸一声不吭,气氛有些沉重。种世衡找个位子在下手坐了,静静等着徐平说话。

    过了好一会,徐平好从沉思中猛然惊醒,看看眼前该来的人都来了,开口说道:“今天找诸位来,还是为了晏学士到京西路的事情。这些天晏学士到他女儿那里小住,并不过问政事,我们如何应对,要在这几天商量好。”

    那天这几个人都在场,虽然并没有听清晏殊和徐平说的什么,大致还是有些风声。此时听了徐平的话,一时都沉默不语。

    晏殊的女婿富弼是洛阳人,此时富弼在绛州任通判,晏夫人并没有随着他去上任,还是留在洛阳照顾族人。晏殊既然到了洛阳,当然要到女儿那里住些日子。他也有意借着这个机会,让徐平跟属下商量好对策,到底该怎么应对。

    富弼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从他曾祖富处谦起,,当的官都不大,最高不过县令。父亲富言在真宗咸平三年登进士丙科,赐同进士出身。这种进士名次落在后面的,要从最低级的选人做起。富言一直为监当官,做了三十多年官,今年才刚刚升任万州知州不久。

    富言在任监泰州酒税的时候,范仲淹刚好也在泰州任监西溪盐仓,两人同为泰州的监当官,当时关系比较密切。二十岁的富弼正是在此时认识了范仲淹,并给范仲淹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富弼一生的转折点。八年之后,富弼进士落第,离开京城到父亲为官的耀州。行到陕州的时候,被范仲淹派来的人追上,力劝他回京参加制科,为怕富弼不回京,还用了激将法。不善诗赋的富弼以布衣应茂才异等科,一举中第,成为有宋以来第一位茂才异等登第者。也正是这一年,登第之后不久,由范仲淹介绍,富弼迎娶比自己小十岁的晏殊长女,开始了一代名相的政治生涯。

    富弼不善诗赋,而长于策论,如果不参加制科,可能一生都中不了进士。这一点与徐平倒是有些像,不过徐平还能照着葫芦画瓢,富弼则不屑于这样做。他自幼苦读,能跟他相比的只怕只有那位新婚还一个人枕着警枕单独睡,不与夫人圆房的司马光了。正是自视甚高,坚信可以以自己才学佐君王,成大业,富弼才没有心思跟徐平那样投机取巧。不过也正是因为有这一点相同的地方,晏殊才会慢慢改变对徐平的印象。

    这之间对徐平来说值得上心的,是由富弼的身上,可以看出晏殊跟范仲淹的关系。晏殊知应天府的时候,让守母丧的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开一代学风。等到范仲淹守母丧期满,也正是晏殊在王曾的授意之下,举荐范仲淹应试学士院,得到秘阁校理的馆职。带上馆职,范仲淹才改变了一直任下层小官的政治命运,并飞速升迁。

    晏殊虽然一直在朝政中保持中立,但在内心的立场,他是站在王曾一边的。不过晏殊终究是富贵宰相,有立场归有立场,却缺少表明自己立场的勇气。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吕夷简才会同意他到京西路来。不管心里怎么想,吕夷简相信晏殊会在权势面前低头。

    心里再次把这些关系理了一遍,徐平打起精神,对在座的众人道:“这里没有外人,有话我就直说了。晏学士此次来,是希望我们能够附和朝里吕相公的意思,把河南府手中的飞票一笔勾销。这样一来,包括各位在内,京西路的官员这一年就白辛苦了,政绩平平无奇,有的说不定还会很难看。作为补偿,京西路漕司、宪司、帅司,还有各州县,除了孟州和襄州之外,全部京朝官和选人普迁一官。另外,单独拿出十个由选人升京官的名额给京西路,以为酬功。其他的一切,包括分司官员到朝里吵闹,都再也休提!”

    徐平的话说完,杨告看了看其他人不说话,小声问道:“要是我们不同意呢?”

    徐平冷笑:“那么分司官员告我们的案子就要被提起来了。官场便是如此,事实如何不重要,最后如何处置,全看晏学士回朝之后怎么说。我觉得,除非有特别的事情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