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5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卷着袖子,笑嘻嘻地抓起两个大馒头,放到王学斋手里,另一边有人舀了两大块肉,连着汤一起倒进一个大碗里,递给王学斋。

    王学斋一只手拿着馒头,另一只手端着盛肉的大碗,看前边还有一个盛粥的,不知要怎么拿,有些手足无措。

    汉子笑道:“馒头拿给你,是让你在手里感觉一下这热乎劲,你拿过了,放到肉碗里就好,沾点肉汤吃更香。都漕官人吩咐,让你们吃饱吃好!”

    王学斋本能地点了点头:“多谢大叔!多谢都漕官人!”

    “哈,哈,你倒是嘴甜!前边去,前边去,不要挡了后面的人!”

    王学斋嘴里应着,两只手端着盛肉和馒头的大碗,随着前面的人向旁边发粥的地方走去。手里热乎乎的,让人感觉格外地温暖。

    领了粥,排着队走不多远,前面是一排桌子,后面做着书手,每过来一个人,便就高声问道:“姓名?哪州哪县人?多少年岁?会读书写字吗?”

    到了王学斋,听见问话,急忙答道:“王学斋,济州任城县人,今年十八岁,自小随父读书。――我们耕读传家,会写字的!”

    书手急匆匆地在纸上录了,随手交给身后的一个人,口中道:“足五十人了!”

    那人拿了纸,一步跨到王学斋身边,随他一起走,口中道:“你们前边这五十个人,编成一队,自今以后我就是副队。对了,你说自己会读书写字?”

    “回官人,我们耕读传家,父亲自小便教我读书写字。本来家里说好,我下一次也要应举了,只是不想遭了灾――”

    队副拍了拍王学斋的肩膀:“天有不测风云,万事向前看,不要放在心上。只要是真有才学,到了这里也还可以应举,怕的什么?对了,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还有一个老母,已经年迈,因为老弱分开,在另外一边。”

    “好,好,等一会你吃饱了,自然会与母亲团聚。还有,告诉你一件事,凡是会读书写字的,吃完饭后全都一起到转运司衙门,会有专人考你们。如果考中了,便就做这队里的书手。你是耕读传家,要应举的人,想来必定会过的,到时我们合力做事。”

    王学斋不知道队副说的是什么意思,只是随口应着。

    走不多远,到了一处大棚子下,里面用竹排搭了简单的台子,一众灾民正趴在台子上狼吞虎咽。一个碗口大的馒头,没几口就塞进了肚子里。

    每条竹排搭成的桌子头上,都立了个木牌,上面写着数家。

    队副指着一块写有“洪”的木牌道:“那里是我们‘洪’字队的位置,过去坐下。”

    王学斋嘴里应着,随着队副到了那一排桌前,坐在下面也用竹排搭起来的凳子上。

    队副拍了拍他的肩膀:“快点吃吧,慢一点,不要噎着。”

    王学斋点了点头,拿起碗里的馒头。上面沾了肉的汁水,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看看周围的人都狼吞虎咽,王学斋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一时竟不知从哪里下口。

    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在王学斋这一排的桌子边不断走来走去,不断对正在吃饭的人说着:“不要急,慢慢吃,小心噎着!都漕官人说了,要让你们吃饱吃好!”

    这个时候,哪里有人听他说话,都吃顾埋头吃饭吃肉,全部精力都在食物上。

    队副拿着字纸,到了那汉子跟前,与他一起看了,最后指了指王学斋。

    这人正是王学斋这一队的队长,与队副一样都是从河南府及临近州县招募来的,粗识几个大字。这些人招来后,都经过了一个月以上的培训,徐平还亲自讲过很多课呢。

    众多人力从事的大工程,最怕的是组织不力,这是徐平自到洛阳城后便就亲自抓的头等大事。几万人的灾民,壮年五十人分为一队,五队为一都,五都为一指挥,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需要的管理人员不过一两千人,还是能够招募来的,培训也容易组织。至于其他的老弱妇孺,全部都配进这些壮年的组织中,其实是按户划分的。不过这户分家不按照这个年代的规矩来,只要是青壮年,不管是父子还是兄弟,都要单独出来立户头。而孤寡鳏独则与青壮年组织新的家庭,这个时候不能全都按照血缘来了。

    在清理河道的时候,这些人便就按照这种组织进行作业。等到河道清理结束,不管是进在洛阳城里新开的场务,还是进王拱辰的营田务,也依然保持组织形式。

    通过这种办法,让这些名义上的厢军真正有了军队的架构。虽然不打仗,但军队的架构不管是开垦荒地营田,还是在场务里工作,都比一盘散沙好得多。
………………………………

第37章 三头目

    等众人吃过了饭,把汤喝了,队副到王学斋身边,对他道:“你随我来。”

    王学斋不知道要干什么,起身随着队副,到了队长身边。

    队长对王学斋道:“我是这一队的队长,姓罗单名一个纪字。这一位是队副,名叫梁贯成。我是河南府颖阳县人,梁队副是登封人。上面吩咐,每一队里要有三个人管事,除了我们两个,还有一个书手,负责各种公文抄送宣读,并给队里的人写信读信。梁队副说你耕读传家,自小读书,想来是有些学问的。便找你来问一问,愿不愿意做这队里的书手?”

    书手在各种官府衙门甚至是军队里都广泛存在,乡下最常见的自然是乡书手。不过这是个吏职,王学斋读书的人,有些不大愿意,又不好拒绝,问道:“这书手除了抄抄写写不知道还要做什么事?再一个,做这书手,有钱粮吗?”

    罗纪笑了笑:“不只是抄抄写写,是队里的事情都是三人一起商量。我和梁队副都是粗识几个大字,书没读过两本,抄写、记账这些事情都做不来,需要书手来做。自今以后我们这一队人都是在一起做事,也一起领钱粮。队长、队副和书手除了领的钱粮,还有一点贴补,我是每月三百文,队副和书手都是每月二百文。”

    梁贯成急忙补充道:“这是额外发下来的,比别人多这么多钱,而且都是足钱!”

    一个月有两百文,也不算少了,可以买上两斤肉吃,买米一个人能吃大半个月了。王学斋想了想,才道:“今年遇灾,到了今天这步田地,我又如何能够挑三拣四?只是不瞒二位,在下自小读书,是要应举的,这书手怎么也是个吏职――”

    罗纪笑道:“刚才我们在这里说,也是怕你有这个顾虑。你不用担心,这个书手是不算吏职的。我们被招进转运使司,都漕官人特别说过,我们这些人都不算吏职。”

    王学斋不太信,看着罗纪道:“此话当真?”

    “自然是真!都漕官人掌一路漕宪,怎么会用假话哄我们,此事不用担心。”

    王学斋出了口气:“既然如此,我自是恭敬不如从命!”

    公吏也是可以考科举的,不过必须离职三年才可以应举,在职是不行的。怎么说公吏也是个铁饭碗,月月发得有钱粮,中进士则是虚无飘缈的事,有几个人能够下决心提前三年准备?而且一般来说,公吏出身找保人也不好找。

    这样的规定有其现实的考虑,因为很多官宦子弟捞不到官身便就会去做公吏,好歹也是官方的人,有固定的收入,而且时不时地还能捞些好处。如果让他们做着公吏的事情拿着朝廷的钱粮还可以考进士,明显对普通百姓不公,而且还容易形成官宦世家。地方上被豪强把持,这是官方不愿意看到的。

    离职三年,实际上相当于成了普通百姓,这些人就可以用平民的身份去应举。

    打消了王学斋的顾虑,气氛一下子融洽起来。京东路虽说是圣人之乡,教育发达,但这个年代,就是在邹鲁之地读书人也不见得有多少。队里能有王学斋这样一个自小就饱读诗书的,并不容易,罗纪和梁贯两人相当在意。

    河南府也是诗书之乡,多少后世闻名的大儒就是从在这里收徒讲学开始,再加上这个时候人员流动频繁,做生意的人也多,民间粗识几个大字的人还是不少的。但真正要识文断字,看得了官方文书,那样的人就少之又少了,这也是王学斋的价值。

    看队里的人都吃过了饭,纷纷在那里闲聊,气色明显好了很多,罗纪取出一本册子连同前边的字纸交给王学斋:“趁着现在有时间,你去把队里的人都记在这册子上,后边这册子还要抄录一份送上去呢。对了,明天我带你进转运使司衙门,听候官人咐咐。还有,你的老母要单独造册,造完册自然会来与你完聚,不必心急。”

    此时吃进肚子里的饭肉开始消化,王学斋觉得身上有了暖气,心情极好。接过册子和字纸,挨着桌子问这一队人的姓名、籍贯、家世以及以前的履等等,内容比刚才拿粥的时候详细得多。刚才问一遍,是分为各队,现在再问一遍,则是正式给这些人编籍造册,从此之后他们就真正是三司属下的厢军,暂时由转运使司代管。

    第一次的字纸和后面的册子,都要一起交上去,上面抄录完之后用了印再发下来,这既表示郑重,也是为覆核。真有乱编名字的在里面,就有可能被揪出来。

    杨告和王尧臣并肩走在这一排一排的棚子间,见灾民吃饱喝足之后情绪稳定,并没有意外的事情发生,两才出了一口气。万事开头难,这几天不出事,这次就算成功。

    走完一圈,王尧臣问杨告:“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看着就觉得心慌。道这,这一批到的有多少人?”

    “大约八千人左右。刚才我已经问过,基本可以由两到三人组成一家。唉,灾民,里面的老弱妇孺就显得少了一些,这都是难免的事。”

    王尧臣默默点了点头,逃荒的路上,就是对一线生机的争夺,自然是青壮年容易存活下来。这还是中国人一向强调尊老爱幼,不然连这副景象都没有。

    看看天上的太阳,王尧臣对杨告道:“天时不早,该安排人领这些灾民到他们住的地方了。一定要安排好,一队一队地离开,切不可一涌而起,闹出事来。”

    “都漕吩咐过,一步一步如何做都早有安排,只要按预计的来就好。”

    今天的情形,徐平离开之前已经进行过多次的预演,并针对遇到的情况准备了各种预案,转运使司已经做了万全的准备。做事前要有计划,做事的时候要按计划办事,事情结束之后要有总结,这是徐平一直坚持的原则。这原则很简单,但如果能够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比事到临头靠着灵机一动靠谱得多了。
………………………………

第38章 与陈尧佐的分歧

    看着三皇庙外熙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种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徐平惊得张大了嘴巴。

    这才不过几个月没来,这里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当时在的时候门可罗雀,转眼间就如此热闹,这变化也太大了些。

    到了三皇庙门前,就见到有陈尧佐的随身兵士守在那里,谭虎急忙上去交涉。

    等了没有多少时候,孟州通判李参从里面迎了出来,行礼毕,对徐平道:“都漕可算是来了,陈相公等在里面,有些心焦呢!”

    徐平下了马,先不急着进庙里去,指了指庙前热闹的人群,问李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