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宋朝的士大夫有时候做事很没节操,比如不抑兼并,甚至有时候还会鼓励兼并,不是为了多么高尚的目的,经常只是为了多收税罢了。不只是乡村如此,其他工业商业,宋朝政府经常也会做出类似的事。

    宋朝是中国中央财政收入最高的朝代,诡异的是同时也是政府最缺钱的时代,赚得永远没有花得多。说穿了其实也不值一提,社会治理成本就是那么多,出面花钱的不是官府就是转稼到民间去了,宋朝士大夫不过是觉得要把整个社会管起来,所以钱永远都不够。钱不够花,整个统治阶层就会显得贪婪,只要是你想到法子赚大钱,就会被官府盯上,要把钱从你口袋掏到官库里。

    徐平的庄子刚在起步阶段,他现在感受到的更的多是这个时代的脉脉温情,钱粮赋税一免就是几年,庄上缺人官府帮你雇,没本钱还能从官府借,如果他愿意,还能从县里要面大锦旗回来挂着。

    只是随着对这个时代了解得越多,对周围情况的熟悉,徐平也越来越感觉到了悬在自己头上的那把剑。到后年庄上赋税就不免了,他这个庄子就像朝廷养的猪,那个时候就该开宰了。

    要想不被士大夫当成猪宰,自己就要成为士大夫。

    想明白了这些事情,徐平也只能叹息。不管什么朝代,要想活得舒心都要挤进统治阶层里去,好在这个时代开了一个科举的大口子。

    打光摇曳,宋老栓被灌了几杯酒,微眯着眼陶然起来。

    一群庄客把他和田四海围在中间,七嘴八舌地问着这两个走南闯北的人物,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一个问:“宋阿叔,你为什么不留在唐州,那里的营田务怎么说罢就罢了?朝廷花了许多银钱精力,总还要开起来。”

    宋老栓叹口气道:“怎么开?招射田地的时候,说的是给耕牛,免几年钱粮免几年赋税,结果第二年差役就来了!大家都是没根基的,哪里应付得了这些?人都跑光了咯。”

    徐平听了,心有戚戚焉。这是地方官太心急,没等猪肥就开宰了,弄了个鸡飞蛋打一场空。

    又有一个问田四海:“田家哥哥,都听人说江南便如天堂一般,是不是真的?你也在开封府呆了好久年,你说一说到底哪里好?”

    田四海道:“若说京城,那是天下的精华所在,满世界哪还有一个地方比得上?但若说这乡下地方,这里就比不上江南了。”

    就有人问:“哪里比不上?”

    田四海道:“我们那里,都是一年种两季粮食,一季稻一季麦。”

    那个庄客就问:“我们这里地多,多种上一亩也不比你们那里差啊!”

    田四海摇摇头:“如何比得?同样是一亩地,我们得两季粮食,官府的钱粮却只收一季,就是租主家的地,主家也只收一季稻的租,那一季麦却是我们自己落下。这算起来,租税可比你们这里低得太多!”

    徐平听到这话,心中一动。常常听身边的人羡慕江南,但依他的知识,如果只靠农业,江南又能富到哪里去?没想到这个时代还有这个规矩,种两季粮食租税却只收一季,这可就强得太多了。如果有朝一日自己的庄子也遇到这种困境,不知可不可以借鉴这一点。
………………………………

第2章 准备

书房的中间放了一盆炭火,红红的火光看上去就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徐平靠着火盆,手中拿了一本《孟子》在看着,已经入神。

    火盆的另一边,秀秀正在做针线,给徐平缝制新衣。

    今天已是十一月十一,而到十三就是冬至了。此时的冬至是大节,与上一个大节寒食相隔了半年多,朝野上下都重视无比,规模与新年相差不大。就是再穷的人家,到了这个节日都要做一身新衣,反而新年由于离冬至太近,经常就不做了,所谓肥冬瘦年。

    徐平的新衣本是张三娘做好了送到庄里来,用的上好的丝绵做的冬袍。但徐平庄子周围生的有棉花,只是数量不多,种子被徐平收起来,留待以后扩大种植规模,收的棉花便分给了庄子里的人,做身冬衣穿。秀秀小心眼,把最好的棉花自己收起来,收拾好了给徐平做身棉衣。

    本来徐平也以为棉花是个好东西,巴巴地送给张三娘,让她给一家三口都做件棉袄。谁知张三娘根本看不上,都分给酒楼的两个主管了。徐平想了想才明白,就是棉花盛行的年代,上层社会又什么时候流行穿棉袄了?又厚又重,行动一点都不方便。他们都是蚕丝、鸭绒、毛皮穿在身上,又暖又轻。只有穷苦人家才会当宝,棉花可比他们以前用的破布烂麻、苇紊碎草好得太多,能够轻松抗过冬天的严寒。徐平还特意分给了秀秀家里一些,让她们家里也能过个暖和的冬天,为了这事,秀秀的父母还专门来庄里谢过徐平呢。

    这个时代棉花的最大价值是织布,福建路种棉花多年,织出的棉布还是很有名的,又轻又薄,贴身柔软,算是珍品。不过徐平还没有着手织棉布的事,一是庄子周围棉花本就不多,再一个此时的开封地理也不适合种植。

    长时间一个动作不变,徐平觉得靠向火一边的手被烤得痛,便换了个姿势。恰好秀秀停了手中的针线看见,便问徐平:“官人,明天我们是一早就出发吗?我总是觉得有什么东西忘了带似的。”

    徐平笑道:“你没出过远门,是这样的,瞻前顾后,疑神疑鬼。等以后去的地方多了,也就好了。”

    秀秀有些不好意思:“可不是,我长这么大,还是好些年前爹爹带我去过一趟中牟县,就再没出过远门了。京城繁华得跟神仙住的地方一样,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说完,神色里有些向往。

    徐平看着她的神色,觉得好笑,对她道:“等明天去了,你自己去看就是。反正也没什么紧要的事,我带着你转遍东京城。”

    秀秀听了,便坐在那里托着脑袋,幻想着京师的繁华。

    李端懿终于办完了所有的手续,把白糖铺子开了起来。店里请了三个主管负责日常的经营,但徐家和李家还要各派一人监管。徐正日思夜想要回到东京汴梁去,有了这个由头,立刻就决定自己亲自去看铺子,白沙镇上的一间酒楼一间酒铺全部委托给了谭本年和陆攀两人。徐平因为要在庄子里精制白糖,便不常驻京城,顺便看着白沙镇上的产业。

    至于烧炼药银引起的风波,张源和吴久侠早已远遁,不知所踪。马家的小舍人马直方倒是命大,没被张源一铁笛打死,被家里人救了。不过虽然生命无忧,却被张源一笛子打成痴呆,不能再害人,算是罪有应得。因为马直方前几个月与张源两人牵扯太深,又在群牧司的地方私设田庄,浑身都不干净,马家并没有声张,只是暗地里托人打听张源和吴久侠的下落。他家里的至亲好友也有人在关中为官,不会让张源两人安生了。

    张源两人逃走之后,秦怀亮自知事发,不知逃到了哪里。洪婆婆又惊又吓,一根绳子了结了自己性命。秦怀亮逃后,白沙的周监镇也受了牵连,被罢去了职务,充到了厢军中去。他娶的那个小妾被附近一个员外买去,因为曾经服侍过官宦,据说那个员外还很宠爱。

    这件事情了结之后,徐平庄子周围可以说是一片太平,生意也是兴旺,徐家可以说是正处于好时候。

    李端懿帮着别人订的五辆三轮车已经交货,徐平因为好奇,跟着去看了一次。见了李端懿车子的模样,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肯花大钱。那辆车子李端懿送给了母亲大长公主,进行了彻底改装,上面描龙画凤,各处精雕细刻,既大气又不显得张扬。京城的路好,这车子行驶得刚刚好,由人力驾驶,而且操控系统也到位,不像马车牛车一样既颠簸又难以驾驭,刚好适合妇人和老年人乘座。大长公主的座驾一出去,就引来了几家地位差不多的贵人眼馋。因为都是买来孝敬老人的,也没人在乎多花几个钱。不过他们的车子只有底盘还是徐平原来的设计,结构和装饰早已按照这时人们的审美改装过了。

    家里诸事顺遂,徐平也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准备下届的科举。国为科举的时间不定,按说是应该年年举行的,所以每到年初朝廷都会发一道诏书,今岁权停贡举,大家就知道推到下年去了。徐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科,只好预先做着各种准备。

    秀秀坐在那里幻想了好一会,才回过神来,对徐平道:“官人,这夜还早,枯坐着却是熬人,我去点杯茶来给你吃罢。”

    徐平却喝不过这个时候的茶,对秀秀道:“茶就算了,你去拿点瓜子花生来我们嗑着打发时间。”

    花生还是秀秀刚来的时候带给徐平的,听了这个建议,立刻高高兴兴地出去了。

    今年庄里种了接近有二十亩花生,收来的花生米也有五六千斤,除了留种子,徐平大多都让榨了油,作为庄里下年的食用油。还有几百斤,都是挑的好的,留着平时炒了零吃。

    自从那晚听了田四海的话,徐平便就开始留意起一年多季的事来。此时的中原荒地虽然多,但架不住两季中有一季官府不收赋税啊,这个利益可就大了。在适宜种植的两季作物中,徐平首选花生。原因很简单,这时比不得他前世,没有化肥工业,两季作物必须要注意不能争地力,高产的玉米红薯土豆之类首先排除。花生属于豆科作物,有根瘤菌能够固氮,增加地的肥力,刚好与粮食作物小麦互补,而且这里的气候也合适。次选的是大豆,原因与花生差不多,两者优点相似,除了做食用油,花生可制零食,大豆可做豆腐。但大豆有一样比不过花生,就是收获太麻烦,不像花生可以直接用犁子翻出来,容易耽误农时。再一个备选的是庄里已经种了好多的苜蓿,俗语云,一季苜蓿,三年好肥料,但苜蓿不能与过冬作物形成轮作,就有些差了。

    正在徐平为下年的农事盘算的时候,秀秀用个盘子端了一盘炒花生进来,放在桌子上,还有一个空盘放在旁边。

    徐平随手抓起两粒,扒了扔在嘴里,手中的花生壳随手放在桌上。

    却没注意那边秀秀一直盯着他看,见他又把花生壳往桌子上放,不高兴地道:“官人,你怎么又把壳到处乱放?我明明在旁边放了空盘子的!”

    徐平不好意思地笑笑,把花生壳拾起放进了空盘子里。这倒不是徐平不讲究,而是因为一直有秀秀在家里收拾着,徐平也养不成那些小习惯。虽然秀秀说了好几次,她一个小丫头的话徐平也不当真。

    两人吃了一会花生,秀秀问道:“官人,我们家的铺子在京城里的什么地方?那里人多吗?”

    徐平傲然道:“州桥旁边,汴河岸上!”

    徐平心里也佩服李端懿,竟然能在那个地段拿下一间铺子来。州桥南北是天街,那可是开封城里第一繁华的地方,也是大宋甚至是全天下最繁华的地方。在那里有一间铺子,别说是卖白糖这种稀缺物品,就是随便卖个麻辣烫都能成京城里数得着的员外。

    秀秀却只听说过汴河,不知道州桥是个什么所在,问道:“在河边上,是不是跟我们在镇上的酒楼位置差不多?不过有座桥,要好一点。”

    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