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5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门口开始,是一个一两亩地的大院子,除了几个花坛,全都是铺了水泥。

    蔡齐和李咨两人一怔:“徐待制好大的手笔!”

    水泥还是很珍贵的东西,桥道厢军只有在关键的地方才使用,大多都是修一些跨度较大,或者非常重要的桥梁。没想到徐平这院子竟然是水泥铺地,他的游园里还见不到呢。由这一点,就知道徐平本人也对棉花寄予了多么大的希望。

    院子两边的厢房,都放了各种机器,此时没有开动。只有孙七郎带着几个人在里面检查机器,显得有些空荡荡的。

    今年三司的新场务已经创造了世额的财富,大家一看见这些家伙,就知道肯定又是能向外吐黄澄澄铜钱的怪兽。不少人有心想去看一看,只是徐平方向不变,蔡齐和李咨两位宰执也随着他向前走,不得不打消了念头。

    蔡齐把政事堂搬了出来,让大家守规矩,没人敢把这话当耳旁风。

    一直走到正房,只见大厅里面摆了各种展台,都是竹木精心制成。展台上摆了各色棉花制品,还有加工各个阶段的半成品,旁边都有小板,用楷写了详细的介绍。

    郭谘看见,不由面露微笑。当年他任中牟主簿,徐平搞新农具,也是这样办了个这样的展览,让周围的大户员外都来看。那时候还特意找了秀秀这个小丫头解说,不知不觉间十年就过去了,也不知道那小丫头现在怎么样了。

    进了大厅,徐平对蔡齐和李咨道:“相公,这里摆着的,就是棉花从地里采摘出来之后,一步一步,怎么成了布帛,又变成衣物。每个旁边都有小板,上面粗略的有说明。诸位可以随便看一看,有个大致的印象,只是不要出了这厅堂。有什么不解的可以记下来,到时候来问我。以一个时辰为限,到那时我再带着诸位,从头到尾一样一样地看,有不明白的,可以那个时候问我。”

    按照徐平前世的流程,本来开始还有一个说明的,大家没有准备,徐平也就省掉了。先自由参观,再集体观摩,然后讲解,最后提问总结,这套流程徐平前世是做惯了的,不知参加了多少,自己都组织过好多次。

    这个年代的人还是不习惯,应该是由徐平陪着几位重要人物,一路看一路说一路准备答疑解惑才是。不过蔡齐和李咨两人都得了吩咐要按照徐平的路子来,也没有异议。当下,蔡齐便就吩咐下去,让众人可以自由走动。

    徐平终究也是前世的地位所限,没有什么机会接触高层。真正的大领导来参观视察,有几个是真正想仔细了解事情的?不过是一种资态而已。领导的时间多宝贵,哪里可能这样一步一步做下来,还不是要主人陪着走马观花看一圈,能问你两句,已经是关心实事的了。必要的时候,你还得陪着领导秘书把人家的总结写好了呢。

    见识少有见识少的好处,徐平的这种前世招待小喽啰的做法,更加有利于做实际的事情。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又有皇帝的支持,也不会有人挑理有异议。

    蔡齐、李咨、晏殊和李淑四个人走在一起,范仲淹、王举正和郑向走在一起,其他的官员则看谁跟谁熟,分成一小拨一小拨,三三两两地在厅里边走边看。

    徐平不好离开,就在厅堂的角落处,叫了吕松和孙七郎过来,问他们庄里准备的情况。棉花采收是劳动极为密集的作业,为了等着这些官员前来参观,庄里一直都等在那里,没有开始。现在不得不把采收期压得更短,需要大量人力。

    以徐平的地位,不是不能以权谋私,比如招集周围的厢军到地里干活。哪怕只用外面雇人一半的工钱,也足以堵住那些人的嘴。只是这样做事容易让人抓住把柄,徐平刚刚收拾了欧阳修,这种事情一做,卑鄙小人的帽子很快就会扣下来。

    时代的特点,士林的舆论分量很重,再加上台谏越来越重的势力,徐平要想真地引领这个时代的改革,自身就必须检点。虽然不至于像历史上的王安石和司马光那样简直是怪物,洁身自好也是必须的。

    又想着自己花天酒地,倚红偎翠,又想着独揽大权,让人尊重,那是把这个世界的人当傻子了。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自己爽得够了,便也就要承担后果,背负天下的骂名。骂名背起来,那就真地要去学丁谓了,徐平估摸自己是没有那个本事。

    好在自己来钱的路子足够多,不必像那些权臣一样,拼命地用权利去捞钱。

    孙七郎现在也有官身了,好坏是在官场上混着,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两位宰执带着一群朝臣到庄子里,一旦出了纰漏,徐平的面子可就丢得大了。他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提前到了庄里,几乎日夜不休地检查照看机器。

    吕松是为了人手头大,乡下地方,一下子去哪里找那么多人?周围的人家,不管是不是靠徐平的庄子生活的,男女老幼都被他发动起来。反正是靠采摘的棉花重量给钱,能拉来的人都拉来,现在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几千亩棉花,不是小数目,徐平也在意。一是正常这可以换很多钱,自己家里的摊子铺得大了,开销也越来越大。再一个,三司新场务那里已经搭起来的机器,等着这些棉花去喂呢,关系着徐平的政绩,这更加重要。

    李咨把自己的老花眼镜取出来,小心地戴好,与蔡齐走在前面,一路向前看去。

    第一个是从地里摘来的几朵棉花,几朵雪白的煞是可爱。在旁边,还有一些其他颜色的,一样一朵摆在那里。

    小牌子上是徐平亲自撰写的说明,写了这些棉花的品种,生长期,每朵的大致出纱量等等。还说了这几种颜色棉花的区别,特点,自己为什么摆在这里。

    李咨用手扶着老花镜,弯着腰凑上去看。

    白棉花是主要种的品种,除了品种稳定产量高外,这种颜色单一整齐,白色又是最容易上其他底色的颜色。作为商品的布匹,白色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彩色棉花则天然具有五颜六色,可以直接纺纱织布,布匹不需要再染色。染色的布匹穿着洗涤的时候难免掉色,彩棉没有这个缺点,最适宜制做贴身衣物。但天然的颜色深深浅浅,直接织布不好看,颜色看起来也灰暗,远不如染的色彩鲜亮,所以不适合制做穿在外面的衣物。

    两种棉花各有特点,总地来说还是白色棉花优势明显,庄里也是以白棉花为主。

    李咨扶着老花镜,直起腰来对蔡齐道:“徐待制做事情一向仔细,要我说,这些什么五颜六色的棉花要之无用。颜色灰暗驳杂,织出来的布匹是下品中的下品。他还是收起来摆在这里,注明制贴身衣物用倒是物尽其用。”

    蔡齐点头:“贴身衣物,全用白色到底单调了些,而且不易浣洗。若是用这彩色棉花,倒确实是一条路子,不定多少年后能够风行呢!”

    却不知徐平就是受了他前世彩棉内衣的启发,才特意培植彩棉品种,以后专门用来织造内衣,说不定在这个世界也会成为高档货呢。

    自然界天然生长的棉花本来就是五颜六色,天然的白棉花也不像后世那样洁白如雪。是因为人类漂染的需要,一代一代地人工选择,选育出了洁白如雪的棉花。千百年后,本来到处都是的彩棉几乎绝种,反而成了稀罕物。

    徐平有前世的见识,当然会保持物种的多样性,谁知道时候到了,哪块云彩会下雨呢?还是给子孙保留更多选择得好。

    其实何止是棉花,这个世界的物种,徐平除了用后世的技术培养选育,同时也都会尽量把原始野种保留下来。他一直想建一个大规模的植物园,只是一直没有精力没有机会去办,总有一天会建起来的。
………………………………

第156章 说与做的规划

    看看一个时辰的时间马上就到,徐平了解清楚了庄里的情况,向吕松和孙七郎两人交待了一些注意事项,便就让他们去忙自己的人了。

    深吸了一口气,徐平打起精神,对刚好走回来的蔡齐和李咨道:“两位相公,时间刚刚好,已经一个时辰了,不知看了有什么不明白的没有?”

    蔡齐朗声道:“自然是有,这是我们都没有见过的新作物,看在眼里了,心里却还是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徐待制,你且来讲。”

    徐平应诺,到了两位宰执身前。

    其他人不管看到了哪里,也都停住,一起围了过来。

    徐平陪着蔡齐和李咨,先从第一件展品讲起。

    “这是棉籽,看起来不起眼,种下去却能长出高大的棉株来。除了作种,棉籽可以榨油,只是棉籽油对人畜有毒,不能食用,只能做其他用途。”

    “哦――有毒可是不能马虎。”蔡齐说完,又想起什么,“不能吃,不过想来做灯油该是可以的,就是要防着有奸商作怪。”

    “相公说得不错,棉籽油可以用来作灯油,只是油烟稍微大了些。这油榨出来之后浑浊发黑,有些苦味,对人有毒,吃了之后会少精无子。庄里的棉籽都是统一收起来之后保管,并没有榨油。以后棉花种得多了,是要防着这一节。”

    实际上棉籽油倒不是不能吃,不过要精炼除去杂质,这个年代哪有那个条件?徐平干脆就不打那个主意,直接作废料处理掉,主要是沤把还田。

    看过棉籽,又是几株棉花标本,分别对应苗期、生长期、吐花蕾和吐紊期。这是徐平按照自己心中的植物博物馆的布置来的,先用棉花摸索经验。

    可惜这些大臣虽然都是从州县亲民官做上来,对农事却没有哪个人特别熟悉。只是听徐平讲一遍,根本就不知所云,更加就没什么好问的了。

    到了介绍棉花,李咨问道:“徐待制,看这棉花是一蓬一蓬的,不知要不要缫丝?”

    “回相公,棉花与丝麻都有些不同,不需要缫丝,也不需要浸渍。只需要采回来之后轧出棉籽,便就可以梳理纺纱,然后就可以织布了。”

    对于纺织懂一些的官员就多了,七嘴八舌地问。自丁谓定下的规矩,州县亲民官都带劝农使,劝课农桑。没几个官员会下到地里去干活,但对于桑麻纺织,却都略知一二。因为自己家里可能不种地,但一般的家庭都会有纺车。为了作表率,从太祖宋皇后开始便就在皇宫里养蚕织绢,臣僚哪怕做做样子,家里也总是少不了这些。

    皇帝亲耕籍田,皇后带头养蚕织绸,这是典型的自然经济下的小农思想表现。劝课农桑的出发点自然是无可指摘,但表现出来的是皇帝一家都要吃自己种的粮食,穿自己织的布,从上到下都要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徐平对真正中国传统的棉花纺织工艺其实也不熟,他一是靠着在邕州的时候了解崖州一带土民的织布方法,二是靠着自己学农机的底子,杂揉起来,另搞一套。但道理总是相通的,实际与后世机器织布的工艺相差不大。

    传统上,棉花采摘后是先轧棉,然后弹松,然后纺纱,再织成布。

    轧棉、弹松、纺纱,这是与丝麻迥然不同的工艺,历史上都是从元朝之后渐渐发展起来,到明朝中期达到顶峰,再之后基本就是原地踏步了。

    从棉花中去除棉籽,是一项极费工时的工作。历史上从黄道婆发明轧棉机,一直发展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