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帝师-第6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您的看法是……”夏鸿升问道。

    “不若先攻建安。建安兵弱粮少,且论地势,其处安市城之后,若攻之,必定出其不意,轻而易举。拿下建安,再夺黄城、银城二处,则安市城犹在大唐囊中。任期兵精城险又如何?一圈都为大唐所据,它孤立无援,就算是大唐不去动它,它也撑不过多久了。”

    “这……”众将之中有人点头,亦有人摇头,却听李勣又道:“这越过安市而攻建安……安市城不是小城,城中守军更甚于辽东城。若是将其空了过去,直攻建安,则恐被高丽军自安市而出,截断粮道。到那时,我军退不出去,后军卡在安市城过不来,只怕又是孤军深入,我军反而孤立无援了。”

    李世民听罢,想了一会儿,说道:“卫公之策,是一招险棋。若成,当建奇功。不过征伐高句丽之事,当稳扎稳打一些。依朕来看,还是围攻安市城。”

    “放弃安市城,的确是一个好法子。”夏鸿升说道:“就是连建安一道放弃了也罢。”

    “哦?”李世民看看夏鸿升,问道:“贤婿有何看法?”

    “陛下,诸位将军,这辽东之地,到其都城平壤,可称大城、主城者,无非有四处。平壤为其国都,自不必说。辽东乃是门户,如今已被我大唐拿下。除却这二处,却还要两座大城。一处便是那安市城,另一处,则是这里。”夏鸿升一边笑着莪说道,一边拿手指绕开大唐军队的行军路线,往旁边一绕,落下在了另一处地方。

    “这里,此处乃乌骨城。”夏鸿升指着那一处,说道:“高句丽西境之城宇,皆以此四处为中心,而向周围散开诸般大小城塞。安市有辽东城之前车之鉴,此刻必定是城坚壁实,若不动用火炮,则难以攻陷,耗时耗力,浪费时间,消耗粮草。然而此处,乌骨城,其并不在我大唐军队行军推进之路线,准备必然不如安市城充分。然而其地理位置,并不比安市城所差。且,安市城与平壤之间,尚有诸如建安、黄城、银城等城塞可用。而乌骨城与平壤之间,却多是如玄菟城之类的小城。故而,不若将安市城与建安城都放弃掉,大军转道突袭乌骨城,若取乌骨,则其余挡道小城必溃,平壤不可守,一路火炮轰击过去,都城都破了,他高句丽还闹腾个甚子?!咱也不必据辽东而灭高句丽援兵了,直接据守平壤,谁来支援平壤咱就轰谁!轰他半月,看谁敢再来!”

    “不错!不错!”李靖听了夏鸿升的话,立时笑道:“此策比老夫所想更好!若是此策能成,水师反倒不必再进一步深入,只须径自取了百济即可,高句丽咱们就足以拿下来了!”

    “陛下,末将斗胆多嘴,以为夏将军夺占乌骨城,直取平壤之策,的确可取!”那之前提出火攻取下辽东的将军东何,此刻出列说道。

    另有不少人,亦点头附议。

    “此策虽巧,但终不能避开被安市城与建安城及之后高句丽城塞守军切断粮道之险。”长孙无忌这时候出来说道:“若是直取平壤,就算是拿下了平壤,却也是在平壤城中孤立无援。这中间不拘是安市城,还是建安城,亦或是之后的城塞,哪一处都足以斩断后军供应之路,将大军困死平壤之中。天子亲征,绝不可冒险侥幸!先破安市,再取建安,粮草后援之路顺而延伸,一直在我大唐掌控之中,方是万全之策!”

    李世民眉头紧锁,低头思考着。

    两种法子,一种冒险,却也收获巨大,足以一举成功平灭高句丽。一种安全稳妥,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亦是万全之策。

    一时间,李世民竟然有些拿不定主意。
………………………………

第1005章 得不到就毁掉

    李世民需要时间去思考和取舍,最终才能够定计。帐中诸将与大臣们也都告退出去,各自休息去了。

    夏鸿升亦准备告退离去,却被李世民叫住,因而留了下来。

    李世民却半天没有再开口,夏鸿升也只好在旁边等着,不知不觉便过去了一炷香的时间。

    李世民这才突然说道:“这两个法子,都各有各的道理和好处。一个须冒极大的风险,却足以立下不世之功,一个稳妥而万全,却可能耽搁了时间,至于无功而返。呵呵,取舍之下,朕还真有些为难了。”

    没等夏鸿升说话,李世民却又笑了笑,说道:“朕究竟还是老了。若换做从前,朕何须为此作难?径须领了大唐雄兵直取乌骨城,奔袭平壤,大杀四方!只是如今,朕须思量的事情多了。”

    “这么说来,岳父大人您是偏向于转兵取乌骨城了?”夏鸿升问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不错,朕是有此意。不过,李勣和无忌所言也实在不得不考量在内。粮道若断,则重蹈当年隋氏覆辙矣!况乎军略既定,若改道乌骨城,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征伐高句丽的所有既定策略都要跟着变,当中凭添无数变数,谁也说不准。”

    “安市城比之辽东城,更加易守难攻。且城中储备不比辽东城少,若是能据安市城以待高句丽之援军,是比据守辽东城要更好一些。”夏鸿升说道:“不过要据守安市城的话,那攻击安市城时便不可动用火炮。不动用火炮,则攻城的成本太大,远远大于据守安市城的好处。”

    “可不攻取安市城,高句丽援兵便可以安市城为依托,长时间的与我大唐军队在辽东城与安市城之间僵持,也不利于战局。”李世民眉头微蹙,摇了摇头,说道。

    夏鸿升转念想了一想,又开口问道:“岳父大人,那您有没有考虑过,咱们得不到的,让高句丽人也得不到?”

    李世民一愣,眼睛中突然一凝,转头看向了夏鸿升:“贤婿的意思是……”

    “毁了安市城!”夏鸿升说道:“辽东可做依托之大城,唯辽东城与安市城此二处而已。辽东城已然被大唐所据,安市城易守难攻,高句丽援兵朝夕便或可至。干脆以火炮强攻安市城,将其城守彻底摧毁,掠了城中粮草等物用,驱散城中百姓,将安市城中的溃军与百姓放归平壤,打击高句丽民心士气,耳后将安市城化作一片废墟,高句丽的援军来了,也无有可用了。而大唐只需据守住辽东城即可。如此一来,大唐既定之军略不须变动,高句丽又没有了安市城可以依托,就算是了援兵来了,没有了城塞作为依托,也不过是大唐炮火下的活靶子而已。”

    李世民听罢,当即眼中一亮,手往案几上一拍,笑道:“哈哈哈哈……好!此策好!”

    当即,李世民便又拉着夏鸿升详细的商讨了起来。

    “小婿以为,若真要轰毁安市城,则应当尽快。”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所谓兵贵神速,高句丽下一波驰援的大军,此刻必定正在争分夺秒的往这里赶来。若是为高句丽的援军抢夺了先机,提前进驻了安市城,那若是攻取安市城,则必定是更加的不易了。要是等到高句丽的援兵抵达了安市城,那时候再转道去攻取乌骨城的话,也已经为时过晚。安市城中的大量高句丽援兵驰援起乌骨城来,会容易许多,导致乌骨城也会变得不太能够轻易夺取。”

    李世民眼中精光闪烁,忽而脸上露出一副淡笑来,看了看夏鸿升,摇了摇头,笑着说道:“不,不必急着。既然要用火炮不留余地的强攻安市城,彻底摧毁安市城。那便应当将强毁安市城之收获弄到最大。依朕来看,我大唐大军自可留在这辽东城中,一面巩固防御,一面休整一下。大可故意等高句丽援兵抵达安市城,然后再凭借火炮强攻安市城。炮击之下,朕要直接将高句丽的援兵和安市城一同埋葬,省得打了安市城之后,还得再打高句丽的援兵。”

    夏鸿升一听,果然不愧是大唐帝国主义头子。

    倘若要动用火炮强攻,那的确可以不必过于保守,而可以激进一些了。

    度过辽河之后一路上因着李勣前军的顺利,李世民亲率的六路大军之中,火炮并未曾动用过。而没有使用火炮攻取辽东城,也更是空出来了大量的弹药。而更有无数的弹药正从后方出幽州源源不断的运来。憋足了劲儿的那火炮去轰安市城,弹药也是足够使用的了。

    就算是他高句丽又派来了几十万的援兵,进驻了安市城中,那又如何?

    就不相信他们用弓箭,用桐油,用滚石和木桩,能防得住威力巨大射程极远的火炮?

    “呵呵,正好大军自渡过辽河以来,便一路疾行。攻克了辽东城,也好叫众将士们好生休整一番。再加上这辽东城之中修缮加固,稳定民心,肃清高句丽死党,都需要时间啊!”李世民笑着说道:“若是能书信一封,朕都想告诉高句丽的援兵,叫他们不必慌忙赶路,朕慢慢等着他们来便是。”

    得瑟,这可就是纯属得瑟了啊!夏鸿升心中腹诽道:高句丽援军要真慢慢吞吞的过来,眨眼间这暖时便过去了。到时候辽东重回天寒地冻,这第二年的棉衣棉被,可就没有头一年新的棉花暖和了。

    算算时日,眼下已是四月将尽。辽东之地,九月便已是寒冬。虽然有了棉制品御寒,大军可以在辽东撑过去冬季了,但终究不如趁着入冬之前让高句丽再无反抗之力。

    水师已经拿下百济沿岸的入海口,封锁了百济的船只。水师所载将士也已经登陆,正顺利往百济国都推进。高句丽被这边牵制,故而丝毫不敢分兵出来去百济救火,百济眼看不会再有悬念了。

    入冬之前还有五六个月的时间,想来,应当足够了。
………………………………

第1006章 年轻俊杰……

    辽东,本就是汉土。在为高句丽所据之前,它叫做襄平城。

    此城之中,至少有半数之人都仍是汉人。

    他们当中有世代居于此地的辽东汉人,也有当年炀帝三征高丽,征发而来,或受伤,或被俘之后不得归去的士卒及民夫。

    大唐没有忘记他们,而今来为他们复仇来了。

    收我汉土,复我汉民。

    告示上面的这些字眼,令他们激动万分。

    他们十分积极的参与到了修缮辽东城,和维护辽东城内的秩序中来。

    大军在辽东城中休整半月,将士们精力充沛,一个两个生龙活虎。

    就在大军休整之际,李世民命契苾何力率劲骑八百,携带火炮攻击白岩城。契苾何力在白岩城下劝降半晌,又叫城中百姓避开城墙。

    白岩城守将见契苾何力人少,率兵出城击之。熟料还没与大唐精骑交锋,便先吃了一片箭雨,又被大唐精骑冲锋之中扔出来的铁疙瘩炸的粉身碎骨,最后仓皇逃入城内,再也不敢出来。

    契苾何力又劝降半晌,才开始炮击。轰了一个时辰,白岩城守将孙代音便投降了。

    大唐将白岩城中百姓驱逐出城,将粮草也带出去。然后当着他们的面,将白岩城轰做了一片废墟。

    而后,又将白岩城中的粮草,分与了那些不愿意留下来的高句丽人,让他们带着粮草往平壤逃奔。留下来的汉人,则都带回了辽东城中。

    契苾何力大功一件,而辽东城与安市城之间,也为大唐所据。

    历史的节点是如此的相似。安市城又一次成为了横亘在大唐与平壤之间的决定性因素。

    只是后续的结果,却可能会大有不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